☆上去高山望平川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了解我国民歌的大致分类。
2.通过聆听演唱花儿代表作《上去高山望平川》,感受总结花儿长
调的特点及唱腔特点。
3.在聆听感受基础上,思考分析了解曲子的情感内涵以及西北的风俗人情。
2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节选自八年级下册《山野放歌》这个单元,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比较缺乏的是民歌赏析与演唱的能力,希望通过这节课让学生对山歌花儿有所收获,以及对我国民歌有个新的认识。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划旋律线条,演唱衬词等来感受总结花儿长调的特点。
教学难点:分析思考曲子隐藏的情感内涵。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初导片段
导语:同学们都知道,我们中国是有着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民族音乐也毫不逊色。今天让老师和大家共同走进民歌,去品一品它的味道。
师:请同学们聆听三个不同的音乐片段,思考我国民歌具体分为哪几大类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无锡景》《船工号子》
中国民歌大致分为三大类:山歌,小调,劳动号子。(出示幻灯片)
活动一:
师生互动,请同学们意会这节课我们要欣赏品味的是哪一大类民歌 (出示幻灯片)
师:“哎——你忙完了吗 ”
生:“哎——还没呢 ”
预设:通过呼喊对话方式,模拟山歌演唱时候的情景,学生能讲出是山歌,引出曲名《上去高山望平川》,同时介绍西北花儿这一体裁。
设计理念:通过这样的呼喊互动模拟方式,学生能尽快进入山歌的氛围中来,也为下面演唱要求用高亢的声音打下基础。
活动2【活动】二、走进花儿
1、初步聆听《上去高山望平川》思考感受:这首曲子的旋律音高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出示幻灯片)
预设:第一次听曲子学生边听边跟随音乐划旋律线条比较困难,对于音高的感觉能感受到高亢嘹亮的韵味,利用下面的活动来帮助学生分析了解曲子的旋律线条特点。
A.品味歌曲旋律、衬词、节奏
(1)听、摆、划(出示幻灯片)
活动二:
师:用铝板琴敲击幻灯片上的西北山歌典型的音阶
生:跟随老师铝板琴的音高用手势和演唱来体验音阶逐次上升或者下降,感受旋律线条走向。
预设:第一遍聆听曲子,学生没有怎么听懂,只感受到音的高亢,这时紧接着活动二,教师出示提炼的歌曲主体旋律,让学生跟随铝板琴音高划旋律线条,慢慢渗透熟悉曲子。
师:用铝板琴逐条敲击曲子的主体旋律,学生跟随音乐画出旋律线条。
预设:学生跟随铝板琴初步感受画好线条后,有部分能够边唱歌词边划线条,添加歌词的演唱学生能更直白的感受花儿的旋律特点,通过教师的范唱,学生的跟唱为下面衬词的添加做准备。
设计意图:教师把曲子的主体旋律提炼出来,先简化曲子的难度,通过铝板琴敲击划线条来加强学生对曲子的印象,边听边划更能体会到旋律高亢起伏的走向,并总结出花儿长调旋律线条特点。
(2)听、感、动(出示幻灯片)
哎着呀
哎嗨着哟呀嘿
哎嗨呀啊哟呀啊
预设:学生通过观察交流能够说出歌词中含有很多语气词,如哎,呀等,通过与平常曲子的对比师生共同总结出曲子的歌词特点是衬词较多。
活动三:
师:通过拍掌、划线、弯腰等肢体语言和学生挑选几个衬词一起互动,感受花儿的山野风味。
哎(端起手臂在平放并演唱)哎嗨(端手臂,拍手)哎嗨呀(端手臂,拍手,弯腰)
师:现在我们再次聆听曲子,印证一下花儿的旋律特点是高亢连绵起伏吗 衬词的加入是否增添了山野风味呢 (播放歌曲)
预设:通过对主体部分旋律歌词的分析演划,以及曲子三遍的聆听,学生对花儿这样的山歌有了相对的熟悉度,接下来互动与节奏特点的总结应该能顺利衔接。
(3)听、唱、动(出示幻灯片)
师:我们也来唱一唱吧。加入衬词,划上线条,齐唱,互唱,共同感受花儿。教师带领由C大调开始慢慢升高调性,通过声音感染学生。
设计意图:通过简化提炼曲子主体旋律的分析欣赏演唱,到衬词的加入演唱,由浅入深的让学生了解感受到花儿的两大主要特点,特别是师生互动演唱的过程中,学生切身感受到山歌的韵味。
(4)听音击掌
活动四:
教师敲击主体旋律的木鱼,学生击拍节奏,感受主体旋律节奏特点。再次聆听曲子,思考整首曲子的节奏特点是怎样的 (出示幻灯片)
预设:通过击打主体旋律的节奏,结合聆听曲子;在动、听中思考节奏特点,能让大部分学生能总结出节奏是自由发展的,虽然语言总结不到位,但是感觉能到位,到这里引出花儿长调的特点,再巩固加深下,为下面的曲子情感挖掘打下基点。
2、花儿(长调)特点:(出示幻灯片)
节奏自由
旋律高亢起伏
山野风味浓郁
B.品味结构与情感
师:欣赏了解了曲子的外在音乐要素,让我们对照歌词再来听听曲子,思考下:曲子由几个乐句组成 每个乐句描述了什么 (可同桌讨论)
预设:看整体歌词,学生聆听的时候划分乐段比较困难,看不懂,歌词长,不知从哪里下手。教师把主体歌词提炼出来,再让学生对照划分就一目了然。
上去高山望平川,望平川,
平川里有一朵牡丹。
看去容易摘去难,摘去难,
摘不到手里是枉然。
教师引导讲解:曲子分为上下两个乐句,单乐段结构。花儿中称为“头尾齐”式。
预设:分析曲子的情感,第一乐句写景学生能讲出,第二乐句大部分学生都说是摘花,通过教师提示语文上的借物喻人的修辞手法,学生能想到借牡丹来比喻人,隐申出曲子的内在情感,感叹冲破不了时代枷锁的苦闷。
师:那么为什么花儿长调的特点会是这样呢 为什么会有这样隐喻的情感呢 (出示幻灯片)
C.品味西北风俗人情
活动五:
观看画面和教师发放的资料,同桌讨论合作,按照表格提示画出资料中的关键词句。(播放方言版《上去高山望平川》)
地形特色
高原、盆地、山地为主
历史文化
战乱频繁,地区融合
服饰特点
头扎白头巾,身穿羊皮袄,脚蹬千层布鞋
语言特色
平仄一律送气音,有鼻化音特点
地方性格
豪放、热情、勤劳勇敢
预设:学生对于西北地区的知识比较缺乏,通过资料的阅读与讨论,从各个层面去了解它,音乐与文化都是相通的,他们会明白原来是这样的,同时播放方言版的《上去高山望平川》,让学生感受原汁原味的花儿。这是在课程最后阶段,让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有句话说:“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对于初中生的音乐欣赏课也是如此,不光要让学生知道曲子的特点,更要让学生明白产生这种特点的原因以及内在的情感,通过分析曲子以及合作讨论风俗人情这样的方法去靠近学生,他们更容易接受。
活动3【讲授】三、音画结合
师:欣赏了曲子,演唱了曲子,分析了曲子,作为最后的情感升华,(出示幻灯片)
呈现教师画的图画并送上一句话:最美的风景是在你克服困难登上山顶所看见的,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学习中能不惧艰辛去攀登高峰。
拓展欣赏,另一首花儿《三花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