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秉笔直书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3 秉笔直书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2-14 20:19: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 话  语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根据人物的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太史刚正不阿、秉笔直书的精神。2.学会本课的生字。学会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3.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抓住要求,复述课文。
重点难点
1.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品格。2.学会提出问题,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课时
两课时
[1] 秉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国王齐庄公(名光),被相国崔杼(zhù)杀害了。 [2] [①课文开篇交代了哪些内容 ]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崔杼杀害了国王齐庄公。
 
[3] 崔杼串通几个人立齐庄公的兄弟为国君,自己独揽大权。[②“独揽大权”说明了什么 ]崔杼企图掩盖这件事,对太史伯蛮横地说:“你要在史书上这样记录,先君是害病死的。”太史伯听了崔杼的话,严肃地说:“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史官的本分,岂能隐瞒真相,颠倒是非呢 ” [4] [③太史伯的回答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崔杼没想到,一个史官无权无势,只凭着一支笔,却敢和自己作对,就生气地问:“那你打算怎么写呢 ”太史伯说:“我写给你看吧。”
段导读:崔杼让太史伯按他的意愿写历史,遭到了太史伯的严词拒绝。
崔杼等他写好,拿过竹简一看,上面写着:“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光。”[④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 [5] 崔杼大怒,对太史伯说:“你长着几个脑袋,敢这么写 ”太史伯说:“我只有一个脑袋,如果你叫我颠倒是非,我情愿不要这个脑袋。”[⑤太史伯的回答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崔杼一怒之下把太史伯杀了。
段导读:太史伯不肯答应崔杼捏造事实的要求,被崔杼杀害了。
太史伯的弟弟仲(zhònɡ)接替了哥哥的职位。他把自己写的竹简呈交给崔杼,“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光。”崔杼一看,气得说不出话来。他想不到天下竟有这样不怕死的人,气哼哼地问:“你难道没看见你哥哥的下场吗 你不怕我把你也杀了吗 ”太史仲面不改色,冷笑着回答:“我只怕不忠实,可不怕死。你就是把我也杀了,难道还能把所有的人都杀了吗 ” [6] [⑥面对崔杼的威胁,太史伯的弟弟仲屈从了吗 ]崔杼不再说话,吩咐手下把他也杀了。第三个太史叔还是不畏惧,不屈服,也被崔杼杀了。
段导读:崔杼连续杀害了太史仲和太史叔。
崔杼一连杀了三位史官,虽然十分生气,心里却很恐慌。[⑦崔杼为什么会“恐慌” ] [7] 等到第四位太史季上任,崔杼把他写的竹简拿来一看,上面还是那句话。崔杼问:“你不爱惜性命吗 ”太史季说:“我当然爱惜性命。但倘若贪生怕死,就失了我的本分,不如尽了本分,然后去死。但您也要明白,就是我不写,天下还有写的人。您只能不许我写,却不能改变事实。您越是杀害史官,越显出您心虚。” [8] [⑧太史季的话说明什么 ]崔杼长叹了一口气,只好作罢。
段导读:太史季宁肯舍弃生命,也不歪曲历史事实的刚正不阿的精神征服了崔杼,让他放弃了继续杀害史官来掩盖自己罪行的行为。
太史季拿着写好的竹简从崔杼那儿出来,路上碰见南史氏抱着竹简和笔迎面走来。 [9] 南史氏对太史季说:“听说三位史官都被杀了,我怕你也保不住性命,是准备来接替你的。”[⑨从南史氏的言行中,你看到了什么 ]太史季把写好的竹简给他看,南史氏才放下心,回去了。
[10] 段导读:南史氏准备去接替太史季的工作,看到太史季写好竹简安全地回来,才放心地回去了。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崔杼让史官们写“先君是害病死的”,史官们坚决不从,崔杼连杀了三位史官,最后不得不允许太史季按史实记录。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读准字音,了解字形,学会运用。
2.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3.理清文章脉络,提出问题。
一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边读边画出生字。
2.借助字典学会生字。
3.检查学习效果。
课堂反馈自测题。
(1)加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
中  览
(2)写出下列字的形近字。
秉(   )   颠(   )   揽(   )
(3)写出下列字的同音字。
权(   )   忠(   )
二 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读课文,说说文中有几个自然段,这些段落分别讲了什么。
全文共有6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战国时期,齐国的国王齐庄公被相国崔杼杀害了。
第2自然段:崔杼独揽大权后,叫太史伯记录国君是害病死的,遭到了拒绝。
第3自然段:太史伯按事实记录,被崔杼杀害。
第4自然段:太史仲、太史叔先后接替哥哥的职位后都不畏死亡,仍按事实记录,均被崔杼杀害。
第5自然段:太史季也不畏生死,仍按事实记录,崔杼只好作罢。
第6自然段:南史氏准备去接替太史季的工作,看到太史季写好竹简安全地回来,南史氏放心地回去了。
三 读课文,提出疑惑
提出不懂的问题,归纳整理。
  秉



各段段意(略)
  故事发生的年代非常久远,文中出现了大量学生不易理解的历史性词语,如“齐庄公、相国、太史”等,因此需要充分发挥学生查找辅助课文教学资料的能力。文章采用对话的形式,对几位太史宁可断头也要恪守本分的职业道德精神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同时又运用崔杼由不可一世到无可奈何的心理变化描写,衬托了太史们这种忠于职守的伟大精神。因此,通过对人物语言及神态描写的学习,感受、体会、学习人物“秉笔直书”的伟大人格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本节课,可确立“以读为本,引导感悟”的教学思路,在教学的设计上有这样几个特点。①以悟促读,以读助悟。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朗读课文非常到位,从开课时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默读,到指名读课文、朗读重点句子、边读边谈体会,再到教师范读、分角色读、小组合作读等,这一系列的读,读出了层次,学生在读中感悟到了太史的高贵品质。②鼓励大胆质疑,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开放学生思维的空间,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超出学生甚至教师的知识范围。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课外查找资料来解决,唤起主体意识积极参与,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学生学习历史故事的兴趣。③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课前,让学生自己查阅有关秉笔直书的资料并作整理,以备课堂上进行交流,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文章内容,体会情感。结课时布置作业再让学生查找资料,并启发资料来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1.把拼音与词语连起来。
2.读一读,写一写。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3.注意观察下列词语的特点,再照样子写一写。
颠倒是非 贪生怕死 黑白分明 大同小异
不分好坏 生离死别 高低不平 喜新厌旧
1.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中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太史忠于职守、刚正不阿、秉笔直书的精神。
相关的背景资料(制成幻灯片)。
一 开门见山,从课文题目入手
出示课文题目:秉笔直书。
1.结合上下文说说你对重点字的理解。
2.读课文后,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 大胆质疑,探究人物内心
再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共同研究解决。
太史伯、太史仲、太史叔和太史季都是干什么的 他们的职责是什么 他们是怎么做的 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
三 剖析语言,加深认识
1.根据学生的疑问,鼓励学生大胆解疑。
2.教师重点点拨。(目的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后,教师抓住重点句指导学生进行研讨,从而加深认识。)
(1)读第2~5自然段。
(2)画出描写人物的语句。
①太史伯听了崔杼的话,严肃地说:“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史官的本分,岂能隐瞒真相,颠倒是非呢 ”
②太史伯说:“我只有一个脑袋,如果你叫我颠倒是非,我情愿不要这个脑袋。”
③太史仲面不改色,冷笑着回答:“我只怕不忠实,可不怕死。你就是把我也杀了,难道还能把所有的人都杀了吗 ”
④太史季说:“我当然爱惜性命。但倘若贪生怕死,就失了我的本分,不如尽了本分,然后去死。但您也要明白,就是我不写,天下还有写的人。您只能不许我写,却不能改变事实。您越是杀害史官,越显出您心虚。”
(3)读这些对话,感悟人物的语气。
四 再回到课文题目,理解全文
1.再回到课文题目,现在你对“秉笔直书”有什么新的认识
(记录史实不隐讳。)
2.这个故事让你明白了什么
(动听的语言不单纯是华丽的,更应该是真实的。)
3.你想对几位史官说些什么
  秉



太史伯        尽职尽责
太史仲        刚正不阿
太史季
宁死不屈
  引导学生在感受文字的过程中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本文传达出来的信息,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并在学习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本课教学中,在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太史表情和语言的句子之后,教师再请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内化文字的意义。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加深对人物性格的理解,受到人物精神的感染。
课文并没有着力渲染四位太史的“非同寻常”,只是运用语言、神态描写等表现出太史的刚正不阿、秉笔直言的本色。理解太史的话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仔细读读三位太史的话语,发现虽略有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忠于职守、宁死不屈。可贵的是,他们明知不屈从就只有死路一条,却不贪生怕死,而是坚持正义,以死维护了太史的本分。在学生找出太史伯、太史仲临死前说的话读读、想想后,教师可提问太史叔临死前的表现怎样。学生很快就找到了“不屈服”这个词。那么,面对崔杼的威胁,太史叔是如何不屈服的 如何说的呢 教师要给学生时间,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1.读课文,摘抄你印象深刻的句子。
2.制作语文小报(根据相关的背景、知识设计小报)。
3.阅读并回答问题。
  崔杼等他写好,拿过竹简一看,上面写着:“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光。”崔杼大怒,对太史伯[恶狠狠]地说(:“)你长着几个脑袋(,)敢这么写( ”)太史伯[不卑不亢]地说(:“)我只有一个脑袋(,)如果你叫我颠倒是非(,)我情愿不要这个脑袋(。”)崔杼一怒之下把太史伯杀了。
(1)在文中(   )内填上标点符号。
(2)联系上下文,在[  ]内填上恰当的形容词,然后说一说你这样填写想突出什么。
4.请根据要求展开辩论,先说说正方的观点和理由,然后说说反方的观点和理由。
辩题:电脑对人们的利与弊
1.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期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春秋时期的得名,是因鲁国编年史《春秋》。这部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现代的学者为了方便起见,一般从周平王元年(前770年)东周立国起,到周敬王四十四年(前476年)为止,称为“春秋时期”。春秋之后,也就是周朝的后半期,进入了七国争雄的时代,在后来西汉末年刘向编著的《战国策》中记载了这一时期,所以人们称之为“战国”。战国始于前475年(周元王元年)或者从韩赵魏三家分晋开始算起
(公元前403
年)至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战国时期,有魏、赵、韩、齐、楚、秦、燕七个诸侯强国,即战国七雄,它们连年征战。由于秦国的商鞅变法发挥了富国强兵的重要作用,秦国后来居上,逐一灭掉了其他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
2.
竹简的由来:早期的文字刻在甲骨和钟鼎上,由于其材料的局限,难以广泛传播,这极大地限制了文化和思想的传播。这一切直到竹简的出现才得以改变。竹简多用竹片制成,每片写字一行,将一篇文章的所有竹片编联起来,称为“简牍”。这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书籍形式,用于书写文字的木片称“木牍”,多用于书写短文。
^1
知识点详解

^2
  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起因。
^3
  ②说明崔杼有很高的地位,但仍旧不满足,非常残暴。
^4
  ③太史伯的话掷地有声、态度鲜明,既表明了史官的本分——按照事实写历史,又表达了自己的态度——绝不隐瞒真相,颠倒是非。一位刚正不阿的史官形象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5
  ④太史伯一字不差地记录了史实,表现了他的操守。⑤耿直、敢于直言、不屈从权势、不畏惧死亡。这句话表现了太史伯宁肯牺牲自己,也不颠倒是非的大无畏精神。
^6
  ⑥从“面不改色、冷笑”等词语可以看出,太史仲毫不畏惧崔杼的恐吓,丝毫没有屈服,表现了他大义凛然的精神。
^7
  ⑦虽然崔杼很残暴,但内心却充满恐慌,这种胆怯源于三位史官面对死亡的浩然正气。
^8
  ⑧太史季的一番话,既说明了史官坚守本分、宁死不屈的决心,又说明了事实是任何人也抹杀不了的,也揭示了崔杼“恐慌”的根本原因。
^9
  ⑨南史氏明知道来了可能保不住性命,还是准备到崔杼那里去,这说明刚正不阿、尊重历史事实是所有史官都具有的精神。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