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花
教学要求
1.从字里行间体会花的美丽,感受作者对美丽和光明的渴望和追求。2.按照学生的理解和需要,背诵喜欢的段落,用第一人称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仿写第1自然段。学习本课的结构和语言,与“笔下生花”结合写一篇关于花的想象作文。3.继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在读中理解,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感悟。
重点难点
1.理解“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的真正含义。2.通过读、想、议、谈,体会课文运用第一人称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1] 花 之 咏
我是一句话,大自然把我吐了出来, [2] 又把我收了回去,藏在她的心室里。[①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何妙处 ]
[3] 我是一颗星星,从湛(zhàn)蓝的天幕坠落到碧绿的地毯上。[②怎样理解这句话 ]
我是大地的女儿,冬天把我孕育,春天把我降生,夏天把我抚养,秋天催我入眠。[③这段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4]
我是朋友间的一份礼品,我是新娘出嫁时头上的一顶彩冠,我也是生者致以死者的一件赠物。[④这个排比句交代了哪些内容 ]
[5]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花的特点和用途,表达了诗人对花的欣赏和赞美之情。
清晨,我与微风携手宣报光明的到来;黄昏,我和百鸟一起向它告别。
草原上,我舞姿轻盈,为她打扮;空气里,我叹吁呼吸,使她芳香四溢。 [6] [⑤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主要写了什么 ]我醉卧大地,黑夜便眨着无数只眼睛看着我;我招徕(lái)白天,为的是让她用眼睛观看世界。
[7] 我啜(chuò)饮露水的琼(qiónɡ)浆,聆听鸟儿的歌唱,合着青草的拍子起舞。我永远仰目朝天,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⑥“我”为什么“永远仰目朝天” ]
第二部分(第5~7自然段):诗人借物抒情,表达了对美丽和光明的渴望与追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准确地朗读课文。
2.按照学生的理解和需要,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用第一人称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仿写第1自然段。
3.学习本课的结构和语言,与“笔下生花”结合写一篇关于花的想象作文。
抒情的音乐。
一 从课文题目入手,直插主题
解释课文题目中“咏”的意思。
1.咏:诵读;唱。
2.用诗词等来描述。
二 检查生字掌握的情况
1.读准字音。
2.课堂小测。
(1)给形近字组词。
(2)听写下列词语。
天幕 湛蓝 孕育 赠物 聆听 啜饮
三 在读中感悟,明写法,悟情感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想一想,文中的“我”是谁 为什么要这样写 这首歌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
读句子,用简洁的语言总结感受。
(1)我是大地的女儿,冬天把我孕育,春天把我降生,夏天把我抚养,秋天催我入眠。听了“我”的歌,你会感到(“我”是可爱的宝贝、幸福的宝贝)。
(2)我是朋友间的一份礼品,我是新娘出嫁时头上的一顶彩冠,我也是生者致以死者的一件赠物。听了“我”的歌,你会感到(“我”是爱的使者)。
(3)清晨,我与微风携手宣报光明的到来;黄昏,我和百鸟一起向它告别。听了“我”的歌,你会感到(“我”是快乐的小天使)。
(4)我永远仰目朝天,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听了“我”的歌,你会感到(“我”是热爱生活的天使)。
四 配乐朗读,欣赏、评读
五 拓展练习
听完朗读,启发学生思考:听着这优美的歌,你能不能学到点儿什么,悟出点儿什么 学生自由讨论,讨论后学生发言。
花 之 咏
我是
1.在学习课文时,每完成一个活动之前,教师要让学生说说应该注意什么,如朗读时,声音大小适度,断句合理,拿书、站立的姿势正确等。细读课文时要引导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做批注,让学生说出对词语的理解、读文的收获,体会作者炼词造句的功夫,让学生画出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句。注重学法指导,做到目标指定的三维并重。开课时,教师让学生背诵歌咏花或其他植物的诗,让学生体会“咏”字在课文中是歌唱的意思。理解了课文内容以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诵、学生的配乐诵读,这些环节的设置无疑可以给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以读代讲,边读边想、读中感悟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这篇课文虽然内容不长,但是句子含义深刻,很难理解,教师要把重点放在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上——借花来表达作者个人对美丽和光明的渴望与追求。教师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进行语言积累。最后要求有能力的同学进行仿写。
1.写出与下列字读音相同的字。
穷:琼、穹、茕 零:龄、灵、凌
目:木、暮、牧 绽:站、战、湛
2.听写下列词语并选其中的一两个造句。
天幕 湛蓝 孕育 赠物 聆听 啜饮
3.按原文内容填空并回答问题。
我啜饮露水的琼浆,聆听鸟儿的歌唱,合着青草的拍子起舞。我永远仰目朝天,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
(1)小鸟会唱歌吗 小草会打拍子吗 这是什么修辞手法
不会。拟人。
(2)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这是花在自我歌唱,表达了作者对美丽和光明的渴望与追求。
4.照样子,写词语。
红(艳艳) 绿(油油) 白(茫茫) 黑(漆漆)
红(彤彤)
绿(莹莹)
白(花花)
黑(黝黝)
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小说家。曾留学法国,后长期侨居美国。作品多歌颂自然景色和爱情,流露感伤情绪。散文诗集有《泪与笑》《行列歌》《先知》等。中篇小说《折断的翅膀》,反映东方妇女的悲惨生活。除文学创作外,也擅长绘画。
^1
知识点详解
^2
①比喻。把花比作一句话,简洁而形象地写出了花开花落的生命过程。
^3
②诗人想象大胆奇特,把一颗种子比作一颗星星,把种子入土想象成“坠落到碧绿的地毯上”。
^4
③比喻和排比。把花比作大地的女儿。排比句生动地写出了花一年四季在大地的怀抱里生长的过程。
^5
④交代了花的用途及花的美好寓意,“花”是世上美丽事物、人间真挚感情的象征。
^6
⑤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明鲜花用自己的美丽点缀绿色的草原,空气里到处是鲜花芳香的气息。
^7
⑥这里看似写花,实则诗人与花已融为一体,花的理想与追求就是诗人的理想与追求,借花表达了诗人对美丽和光明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