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智 谋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2.通过学习贺龙用“草帽计”使白军自相残杀的故事,了解他卓越的指挥才能。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草帽计”成功的几个必要因素。4.用尽可能少的文字概述“草帽计”的过程。
重点难点
1.通过学习贺龙用“草帽计”使白军自相残杀的故事,了解他卓越的指挥才能。2.用尽可能少的文字概述“草帽计”的过程。3.读懂课文,明白“草帽计”成功的几个必要因素。
教学课时
两课时
[1] 草 帽 计
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留下了很多动人的故事和传说。 [2] 有一次,贺龙同志率领一支红军队伍向贵州进发,蒋介石的白军一面死死盯住不放,一面派飞机在天上跟踪轰炸、扫射。[①“死死盯住不放、飞机在天上跟踪轰炸、扫射”说明了什么形势 ]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当时的危急情况,重点讲了红军部队的危险局势。 [3]
那时,骄阳似火,天气酷热,地上的草木都被晒得枯焦了。指战员们虽然人人头上戴了一顶草帽,仍然热得汗流浃背。[②这句话是什么描写 有什么作用 ]走着,走着,忽然,天空中传来了嗡嗡嗡的飞机声,敌机来了。 [4] [③“忽然”一词能不能去掉 为什么 ]贺龙同志一看,镇定自若,命令全体战士到山林中隐蔽。敌机飞了一圈,没有发现可疑迹象,便摇头摆尾地离开了。[④“没有发现可疑迹象”反映了什么 ]战士们刚要起身赶路, [5] 侦察员前来报告说:“后面有一个团的白军赶上来了。”[⑤“一个团、赶上来了”两个短语交代了什么情况 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贺龙同志听了点了点头,只是命令部队继续前进。
段导读:介绍了红军部队进发的情形。
队伍翻过了一座大山,眼前是一块平坦的山场,贺龙同志仔细观察了地形,然后传了一道命令,要全体指战员把草帽摘下丢在路边。[⑥从“仔细观察了地形”可以看出什么 ]这时正是炎热难熬的时候,战士们听到这道命令,都面面相觑(qù),感到莫名其妙。 [6] [⑦“面面相觑、莫名其妙”
表明了什么 ]有的说,草帽是我们的随身宝,既能遮太阳,又能挡风雨,为什么要把它丢掉呢 有的说,这草帽是从根据地带出来的,怎么能随便丢掉呢 有的说,贺龙同志葫芦里又在卖什么药,实在叫人猜不透!也有的人说,贺龙同志要我们这样做,一定有他的道理! [7] 战士们尽管有些想法,但一切行动听指挥。[⑧战士们的议论说明什么 ]贺龙同志一声令下,战士们就把草帽统统扔在道旁,顿时道路两旁都是红军的草帽。 [8] [⑨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贺龙同志见了,哈哈一笑,命令部队马上迅速转移。[⑩“哈哈一笑”体现了贺龙什么样的心理 ] [9]
段导读:贺龙观察地形,巧施“草帽计”。
这时,蒋介石的一团反动军队从后面急急赶来。白军都没有草帽,在酷热的太阳下,早已晒得人困马乏,眼冒金花,突然发现这个山场里遍地都是红军扔掉的草帽, [10] 顿觉喜从天降,一窝蜂似的往前抢草帽。[“一窝蜂似的”
写出了什么 ]匪军官见红军把草帽扔得遍地都是,也得意忘形, [11] 认为红军是丢盔弃甲、狼狈而逃,就不去阻拦当兵的抢草帽。[敌人的想法体现了他们的什么特点 ]这支白军戴上红军扔下的草帽后,个个眉开眼笑,背着枪追赶红军去了。
这时,天空中传来了飞机的轰鸣声,白军毫不介意,知道飞机是来配合他们追赶红军的。可敌人的飞机驾驶员却不是这样想的。这些天他们天天飞呀,飞呀,到处寻找红军,连一点红军的影子都没看到,为此,他们没少挨长官骂。这一回,一看地上的军队都戴着草帽,草帽上都印有红五星,顿时喜出望外。 [12] [敌人的飞机驾驶员为什么会“喜出望外” ]几架飞机像饿鹰抓小鸡一样地俯冲下来,对着这批“红军”,轰隆隆一阵狂轰滥炸,机枪横扫,直打得这一团白军官兵血肉横飞,叫苦连天,死的死,伤的伤,逃的逃。
段导读:白军被自己的飞机轰炸的惨状。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贺龙巧用“草帽计”,消灭了敌人的追兵。
红军战士听到这个消息,人人拍手称快,个个称赞贺龙同志的神机妙算。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红军战士胜利后的喜悦和对贺龙的称赞,点明了胜利的主要原因归功于贺龙的神机妙算。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熟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图片资料、课件。
一 导入
1.(出示贺龙的照片)贺龙是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在战斗中,他屡建奇功,是我国的“十大元帅”之一。1934年的炎夏,贺龙带领一支红军队伍由湘西向贵州进发,蒋介石的军队在后面紧追不舍。当时,白军拥有飞机、大炮等重型武器,而我方与敌方力量悬殊,处于敌强我弱的形势。上有敌机的轰炸、扫射,后有敌军的紧紧追击,红军部队形势危急。如何摆脱敌人的追击,保存自己 贺龙想出了“草帽计”。
2.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质疑。)
二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1.读课文,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新词。
2.借助字典自学。
3.熟读课文。
三 检查学习情况
1.强调易错字。
乏:最后一笔是“”。
滥:右部下面是“皿”不是“血”。
2.根据熟字写出本课的生字。
3.理解词语。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四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1.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课文,说一说按事情发展顺序全文可分为几段。全班交流。
第一段(第1自然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当时的危急情况。
第二段(第2~5自然段):贺龙巧用“草帽计”,消灭了追兵。
第三段(第6自然段):红军战士胜利后的喜悦和对贺龙的称赞。
五 熟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1.朗读课文。(学生质疑。)
2.读了课文,你对贺龙的这个“草帽计”有什么感受
(神机妙算。)
鼓励学生质疑。
教学时不是让学生被动学习,而是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鼓励学生把心中的疑问大胆地提出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然后引导学生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阅读、交流,从而解决问题。在这质疑、释疑的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只是组织者。同时,教师可提出“如果这时你就是一名红军战士,你会怎么想、红军战士听到胜利的消息后,会对贺龙说些什么”这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以此来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1.看拼音,写词语。
zhēn
chá(侦察) hú
lu(葫芦) hàn
liú
jiā
bèi
(汗流浃背)
shén
jī
miào
suàn(神机妙算) diū
kuī
qì
jiǎ(丢盔弃甲)
2.比一比,再组词。
3.说说“笔”。
(1)集体讨论,由一个人或几个人动手写叫主笔。
(2)字写得不好的一笔或绘画中画得不好的部分叫败笔。
(3)名人写的字、作的文章或画的画儿叫名笔。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草帽计”成功的几个必要因素。
2.用尽可能少的文字概述“草帽计”的过程。
3.通过学习贺龙用“草帽计”使白军自相残杀的故事,了解他卓越的指挥才能。
图片、课件。
一 复习导入
1.读课文,想想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课件出示填空。
课文主要写了在 年,贺龙带领一支队伍 。在敌 我 的危急时刻,他使用“ ”使白军 的事。表现了贺龙的 。
二 理解内容,体会“神机妙算”
1.“草帽计”得以成功,“神”在哪里 “妙”在何处 再读读课文,还有什么问题吗
2.学生读文、质疑。
3.梳理问题。
(1)听了“白军赶上来了”的报告,贺龙为什么命令部队继续前进
(2)天气炎热,戴着草帽仍汗流浃背,为什么贺龙同志命令全体指战员把草帽丢在路边
(3)为什么贺龙要在平坦的山场命令战士们丢草帽
(4)战士们为什么感到莫名其妙,还听从指挥
(5)看到红军的草帽后,白军为什么会立刻一窝蜂地去抢 匪军官为什么不阻拦 找出课文中的成语,说说哪些成语讽刺了白军的丑态。
(6)为什么敌机会轰炸自己的军队
(7)贺龙凭什么料定白军会捡草帽,飞机会炸草帽
4.仔细读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寻找答案。
5.交流。
6.理解重点字词,并有感情地朗读。
小结:敌机没想到草帽没变,草帽下的红军变成了白军。敌机只认草帽不认人,最后落得自相残杀。红军战士明白了贺龙下达这个奇怪命令的意图,个个拍手叫好,直夸贺龙神机妙算。
(你能模仿当时战士们的语气、动作,说几句称赞贺龙同志的话吗 )
三 用尽量少的文字概述贺龙的“草帽计”
1.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2.全班交流。
四 总结,扩展
古今中外有许多运用计谋取胜的故事,你能说一说吗
草 帽 计 神机妙算
1.加强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训练。
教学时,教师让学生找出故事的六要素,理清文路,找准学路;分别找出描写“贺龙设计”和“白军中计”的自然段,选准重点(实施草帽计的经过),集中精力,突破重点,并用尽量少的文字复述草帽计,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贺龙的聪明智慧,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从他们处理事情的方法、态度上,懂得智慧的作用。
2.适时点拨,拓展学生思维。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还应当是引导者,适时的点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当学生了解了我军情况之后,可引导学生揣摩贺龙当时的思维,教师可以这样点拨:贺龙看到这些情况,心里是怎么想的 用“贺龙看到……心里……”的句式说一说。在学完课文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红军战士听到白军自相残杀的消息后,肯定有许多话想对贺龙说,会说些什么呢 ”这些地方的点拨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1.根据意思写词语。
(1)持怀疑态度,心里不明白,不相信。(疑惑不解)
(2)事情很奇怪或不合常理,使人无法理解。(莫名其妙)
(3)形容许多人乱哄哄地同时说话或行动。(一窝蜂)
2.你知道下面的惯用语是什么吗
(1)把可依靠的人或事物喻为(主心骨)。
(2)把足智多谋的人喻为(智多星)。
(3)把吝啬钱财、一毛不拔的人喻为(铁公鸡)。
(4)把胆小怕事的人喻为(胆小鬼)。
(5)把没有专业知识的外行人喻为(门外汉)。
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少年鼓手(或送信)
一百多年前,奥地利入侵意大利,意大利军队奋起反抗。由于人少,意大利军队的指挥部被奥地利军队包围了。
奥地利军队从三面向指挥部发起猛攻,意大利军队一次又一次地打退了他们的进攻。但奥地利军队人多炮猛,意大利军队伤亡惨重,渐渐抵挡不住了,急需有人出去请求增援部队。
一位少年鼓手说:“让我去吧!”守卫队的指挥官写了一封信,交给少年鼓手,然后用绳子把他从堡垒的窗口吊下去。少年鼓手揣着信,躲过敌人的监视,猫着腰,飞快地向山下跑去。
不一会儿,少年鼓手被奥地利哨兵发现了,随即一阵猛烈的炮火向他射来。少年鼓手不幸中弹倒下了。他咬紧牙关,忍着剧痛,冒着敌人的炮火,爬过山坡。这时,血一滴一滴地洒在他爬过的草地上。
爬过山坡,他又拼足力气站起来,一跛一拐地跑过田野,来到部队的驻地,把求援信交给了一位军官。这时,他再也坚持不住了,再次倒下了。
这位军官一看信,立即派出骑兵,飞速赶去增援。守卫队的指挥官一看援军来了,便指挥部队出击,两军前后夹攻,奥地利军队被打得落花流水,指挥部的围困解除了。
(1)给短文加一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增援:
落花流水:
1.贺龙(1896~1969),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和领导人。原名文常,字云卿,湖南桑植人。1914年加入中华革命党。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2.长征,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苏区进行的战略转移。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同年11月和次年5月,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十五军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分别离开原有根据地开始长征。1935年11月,在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六军团也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1936年6月,第二、六军团组成第二方面军。同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合,结束了长征。其中红一方面军长征历时一年,转战十一个省,行程约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1
知识点详解
^2
①“死死盯住不放”说明蒋介石的白军在陆地穷追不舍;“飞机在天上跟踪轰炸、扫射”说明情况十分危急,稍有闪失,不是和追兵拼个你死我活,就是被飞机发现。这些充分说明蒋介石已经布下了天罗地网,可见当时情况是多么危急。
^3
②环境描写和战士们的外貌描写。环境描写直接写天气的炎热。战士们的外貌描写则是间接描写天气的炎热,为后文被晒得人困马乏的白军部队抢草帽、戴草帽,以致后来被自己的飞机轰炸埋下了伏笔。
^4
③不能。“忽然”一词写出敌机盯得很紧,来去无常,强调形势对红军非常不利。
^5
④从侧面反映了红军隐蔽得好,说明这是一支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素质良好的军队。⑤“一个团”写出了敌人兵力之多;“赶上来了”说明敌人来的速度之快,突出了当时情况的危急。⑥可以看出贺龙同志下达扔掉草帽的命令是经过观察、深思熟虑后作出的战术安排,体现了贺龙高超的指挥才能。
^6
⑦这是对战士们的神态描写,表明了大家疑惑的心理,也从侧面反映了贺龙的超人智慧。
^7
⑧说明贺龙同志的这一安排出人意料,为下文的出奇制胜作了铺垫。
^8
⑨说明红军训练有素,服从命令,以及对贺龙的无条件信任。
^9
⑩传神地写出当时贺龙同志对自己的巧计有充分的获胜把握。
^10
“一窝蜂似的”写出了白军乱糟糟的丑态。
^11
体现出白军的愚蠢、无知及自高自大。
^12
因为这些天,他们“天天飞呀,飞呀,到处寻找红军,连一点红军的影子都没看到”,“没少挨长官骂”,现在终于看到戴红五星草帽的“红军”了,连日来的劳累和受气似乎终于得到解脱,这使得他们喜出望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