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智 谋
教学要求
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包公在审驴过程中的深思熟虑,从而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3.继续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1.了解包公在审驴过程中的深思熟虑,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2.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教学课时
两课时
[1] 包
公
审
驴
宋朝的时候,有一个穷人叫刘五。 [2] [①这句话介绍了什么 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他有一头驴,他用它运送干柴和木炭,挣钱养家糊口。 [3] [②“养家糊口”体现了什么 ]这头驴是刘五唯一的财产,因此,刘五像爱护珍宝一样爱护它。他不但把这头驴喂得毛色发亮,还亲手给驴做了一个漂亮辔(pèi)头。由于他的悉心照料,无论谁见到这头驴,都要夸奖一番:“这简直是一头四条腿的宝贝啊!” [4] [③“悉心照料”说明刘五对这头驴的态度怎样 ]
段导读:刘五像爱护珍宝一样爱护着自己的驴。
[5] 一天,刘五牵着驴驮了木炭到小市镇上,他把驴拴在市镇门口外的树上,自己背了一袋木炭去卖。[④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等卖完木炭回来,他大吃一惊。驴还拴在树上,驴背上的鞍子还是那个鞍子,套在驴嘴上的辔头也是自己亲手做的那个漂亮辔头,可是驴却是一头毛色难看的瘦驴了!这是怎么回事 难道我的驴这么一会儿就病成这个样子了!刘五惊慌失措,东奔西走,到处寻找,可是,自己的驴还是踪影全无。 [6] [⑤
“惊慌失措、东奔西走、到处寻找”说明了什么 ]刘五又气又恨,懊恼极了,他想了想,把这头瘦驴牵去告官,可是不知道被告该是谁,最后决定告这头瘦弱的驴。 [7] [⑥这句话是什么描写 有什么作用 ]
段导读:刘五发现自己的驴被人换走了,又气又恨,不知告谁,决定告这头瘦弱的驴。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刘五用来养家糊口的好驴被人在市镇上掉了包,换成了瘦弱的驴。无奈之下,他将瘦驴告上了公堂。 [8]
包公来到公堂,开始审理案件。[⑦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轮到刘五时,他把瘦驴牵上公堂,道:“包大人在上,这畜牲不知来自何方,竟敢冒名顶替!” [9] 驴耷(dā)拉着脑袋,一声不吭。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道:“王朝,马汉!赶紧把嘴套给驴套上!别给它吃,别给它喝!把它严严实实地关上三天!到时我再来审它!”[⑧包公的动作和语言体现了什么 ]
[10] 段导读:包公初次“审驴”。
衙(yá)役们差点儿没笑出声来。站在“法官”旁边的那些人,以及站在下面大堂上的那些人当然不敢笑了。衙役们只好遵命,他们把这头瘦弱难看的驴被告关进了空荡荡的圈栏。 [11] 与此同时,这个消息向四面八方传开了,人们都十分吃惊,这真是有生以来闻所未闻的奇案。[⑨为什么多次写到衙役和人们的反应呢 ]
段导读:人们对包公审案的方式感到好奇。
到了第三天, [12] 又下令升堂了。这次,到庭听审的不只是几十号人,而是有好几百人了,他们个个都想来看看热闹。[⑩人数增多说明了什么 ]
段导读:人们都来看包公第二次“审驴”。
[13] 三通鼓罢,包公升堂,他命令衙役们立即把驴牵来。这驴的嘴已陷下去了,脑袋耷拉着,看上去怪可怜的。包公一拍惊堂木,大声叫道:“喂,当差的!把这头冒名顶替的蠢驴打四十大板,要用劲打!”[第二次审驴时,包公作出了什么决定 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
段导读:包公再次作出令人惊奇的决定:打驴四十大板。
“是!”衙役们齐声答道,纷纷拿起板子痛打驴子。
十下,二十下,三十下,足足打了四十下,打得驴子又蹦又跳,放声大叫。末了,包公下令道:
“现在把它放了,随它爱上哪儿就上哪儿。” [14] [包公为什么就这样把这头驴放了呢 ]
这头瘦驴三天没吃没喝,又挨了四十大板,受够了惊吓。于是飞奔出了公堂,跑得那个快啊,一下子就不见了。
第二部分(第3~10自然段):包公审驴的过程,表现了包公断案的与众不同,出神入化。
包公随即命令一个差役和刘五一起跟踪前去, [15] 看个究竟。
刘五便和差役去了,跟他们一起去的还有许许多多看热闹的人。他们走了整整十五里路,看到那头驴跑进了某田庄的一户人家,人们跟着走了进去。当然,他们在那里找到了刘五被偷走的那头好驴,也捉住了狡猾的小偷。
第三部分(第11、12自然段):瘦驴回到了自己原来的家,刘五的驴也找到了,狡猾的小偷也被捉住了。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熟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课件、相关资料。
一 导入
1.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包公吗 (学生发言。)老师介绍包公:包公被称为“包青天”,他为官清廉,为民做主,断案更是神奇。这节课我们就来看包公审理过的一个案子。(板书:包公审驴)
2.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质疑。)
二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会生字、新词
1.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不理解的词语。
2.借助字典,自学生字、新词。
3.熟读课文。
三 检查学习情况
1.指名读生字,注意要读准字音。
2.根据熟字,学习本课的生字。
3.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
惊慌失措:害怕慌张,举动失常,不知怎么办才好。
懊恼:烦恼,悔恨。
闻所未闻:听到了以前没有听到过的事情。
冒名顶替:假冒了别人的名义去做事或窃取别人的权利、地位。
4.小组内互读自己喜欢的句段。
四 熟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可以分几段。
2.全班交流。
第一段(第1、2自然段):刘五的毛驴被人偷换成了一头瘦驴。
第二段(第3~10自然段):包公审驴的过程。
第三段(第11、12自然段):瘦驴回到了自己的家,刘五的驴被找到了,小偷也被捉住了。
五 自读喜欢的段落,提出不懂的问题
六 小结
包
公
审
驴
告驴——审驴——找到驴
1.问题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并贯穿于学习的始终。因此教师可以从课文题目入手,让学生就课文题目提问,进行质疑,这样,不仅仅是让学生主动地学习语文,更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使学生带着“在什么情况下审驴,为什么审驴而不审人,怎样审驴”等问题主动读书才是真正关注了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提高阅读的质量。
2.阅读是理解、体验、感悟的过程,教师可采用两种读的方式,一种是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另一种是师生一起去接读课文,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内容,用精练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然后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分段,要分得合理,并能说明理由,这样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看拼音,写词语。
ào
nǎo(懊恼) wén
suǒ
wèi
wén(闻所未闻) shěn
lǐ(审理)
yá
yì(衙役) mào
mínɡ
dǐnɡ
tì(冒名顶替) àn
jiàn(案件)
2.比一比,再组词。
3.把词语补充完整。
守口如(瓶)
胆小如(鼠)
用兵如(神)
洁白如(雪)
心乱如(麻)
水平如(镜)
挥汗如(雨)
家贫如(洗)
暴跳如(雷)
心急如(焚)
视死如(归)
对答如(流)
挥金如(土)
疾恶如(仇)
爱财如(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2.了解包公在审驴过程中的深思熟虑,从而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
3.通过“表演课本剧”的方式,为学生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
课件。
一 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深入思考。(刘五没有驴了吗 他为什么要去“告驴” )
二 细读课文,解决问题
1.老师:刘五既然有驴,为什么非要去“告驴”呢
(1)两头驴的差别有多大 (找出描写两头驴的语句。)
(2)指导朗读。(读出对刘五的驴的赞美。)
(3)两头驴的差别再大也不过是一头驴,万一告到公堂又找不到,那多丢人哪!
2.指导朗读:难怪刘五会有那样的反应……谁想读读刘五的表现 刘五当时是怎样的心情
过渡:原本荒唐的事,细细分析起来,有时倒也顺理成章。就这样,一桩不大不小的案子摆在了包大人的面前。
三 学习第二部分
1.小组合作学习。
2.交流汇报。
(1)有没有很难解决的问题,但在你们小组齐心协力下解决了 和大家汇报一下。(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2)谁来提个问题考考大家
①包公“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道”——“驴”当被告的案子很奇怪,包公开始也犯难,但马上就找到了解决的办法。
②“关上三天、痛打四十大板”——驴的反应比较迟钝,只有“受够了惊吓”,它才能飞奔回家。
这么多人来看,万一审不好怎么办 可见包公胸有成竹。
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包大人确实是遇事冷静、足智多谋的人。
(同学们,你们觉得“审驴”这部分有趣吗 咱们把它排成小课本剧怎么样 )
3.确定自己的角色。找到自己的对白,画下来,读通顺。
(联系上下文体会人物的心情,想一想该用怎样的语气。)
4.学生排练、表演。
四 总结全文
1.想一想,这个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 结果如何
2.其实,包公不仅审过“驴”,还审过“石头”,还有很多奇案呢!大家想再读一些包公审案的小故事吗
包
公
审
驴
告驴——审驴——找到驴
足智多谋
细读探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是基础,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如在教学课文第一部分时,可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两头驴的语句去分析包公是怎样审驴的。这是教学的重点。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重点抓住包公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使学生明白正因为包公了解驴的本性,所以才能顺利破案。这样,学生在自主读书、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验感悟,弄懂问题,理解课文内容,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1.把成语补充完整。
(快)马加鞭
(天)马行空
(老)马识途
(青)梅竹马
(心)猿意马
(走)马观花
(招)兵买马
(指)鹿为马
(一)马当先
(金)戈铁马
(万)马奔腾
(匹)马单枪
(害)群之马
(塞)翁失马
(人)困马乏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最大的学问家——蛀书虫
一条蛀书虫从书里爬出来,迎面碰上了一只蜘蛛,蛀书虫向它打招呼说:“你好!”
“你是谁呀 ”蜘蛛问道。
“哈哈!”蛀书虫笑着说,“你这个无知的家伙,怎么连我也不认识 我是世界上最大的学问家!”
蜘蛛觉得很奇怪,说:“可是,我听说只有人才配当学问家呀!”
蛀书虫又哈哈大笑起来:“人怎么能同我相比 他们拿起书,只是读一读,画一画,然后又原封不动地放回老地方。而我呢,钻进书里把每页书上的每个字都吞到肚子里。年复一年,你想想,我肚子里的学问该有多少 ”
“那么,请教一下,我怎样才能成为大学问家呢 ”蜘蛛又问。
“当然也得学我的样子,钻进书里把书吃掉喽。”蛀书虫趾高气扬地对蜘蛛说。
蜘蛛想了想,开口道:“不,按照你的理论,我有个更省事的办法——既然你是世界上最大的学问家,那么,我把你吃进肚子里,你的所有学问不就全都进了我的肚子吗 ”说完,它就朝蛀书虫扑了过去。
(1)结合上下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趾高气扬:
省事:
(2)蜘蛛说的“按照你的理论”中的“你”是指谁 是什么样的理论 谈谈你对这个理论的看法。
包拯(999~1062),北宋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字希仁。天圣进士。仁宗时任监察御史,建议选将练兵,以御契丹。后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官至枢密副使。为官刚正,断讼明敏,执法严峻,权臣贵戚为之敛手。知开封府时,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为古代清官的典型。著作有《包孝肃奏议》。他的事迹长期流传民间,演为戏文,元杂剧已有《陈州粜米》等剧目,以后流传日广,形成丰富的传说。
^1
知识点详解
^2
①开篇介绍事情发生的时间及人物。开门见山,为后文的故事作铺垫。
^3
②“养家糊口”写出这头驴对刘五的重要性,这头驴是刘五生活的重要来源。
^4
③说明刘五用尽所有心思照顾它,他很爱护这头驴,把它当成宝贝。为下文写丢驴后刘五十分懊恼作铺垫。
^5
④为下文丢驴埋下伏笔。
^6
⑤这些词语说明刘五内心的焦急,从侧面体现了他对这头驴的重视。
^7
⑥心理描写,营造了一种诙谐幽默的氛围。
^8
^9
⑦过渡,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上文丢驴的描写过渡到包公审案。
^10
⑧体现了包公的威严和办案一丝不苟的态度。“皱着眉头想了想”说明瞬间包公已想出对策破案,体现了包公的足智多谋。
^11
⑨描写人们对案件的反应,可以衬托出包公审案的神奇。
^12
⑩人数增多说明人们对案件非常关注。大家都想“看看热闹”,进一步反映了人们对包公审案的好奇,从侧面体现了包公审案的独特之处和包公的聪明智慧。
^13
包公下令把这头冒名顶替的蠢驴打四十大板,他作出了更令人奇怪的决定,再次为文章增添悬念,体现了包公做事果断,成竹在胸。
^14
包公知道毛驴会逃回自己的家,心里有把握抓到偷换毛驴的贼,所以把驴放了。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