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路
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2.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通过学习课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3.学会复述课文。
重点难点
1.学会复述课文。2.了解张骞被称为外交家、探险家的原因。
教学课时
两课时
[1] 丝
绸
之
路
历史上曾经记载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古罗马的恺(kǎi)撒大帝去剧场看戏。他身上那件 [2] 绚丽夺目的长袍使所有的观众目瞪口呆。大家目不转睛地盯着皇帝的新装赞不绝口,连看戏都没有心思了。[①描写大家的神态有什么用意 ]一打听,才知道那件漂亮的长袍是用中国丝绸制作的。[②以故事开头有什么作用 ] [3]
段导读:开篇用“恺撒大帝看戏”这个小故事,自然地引出本文的重点——丝绸,写出了人们对中国丝绸的赞叹。
从那以后,华丽的中国丝绸在欧洲各国出了名;用中国丝绸制作的衣服,成了最时髦、最讲究的服装;华丽的丝绸被誉为最珍贵的衣料,甚至和黄金等价。 [4] [③作者是怎样强调中国丝绸的名气的 ]人们把中国叫做“赛里斯”,就是“丝绸之国”的意思。
段导读:中国丝绸在欧洲各国出了名。
那时候,交通不便,没有公路,没有铁路,没有汽车和飞机。罗马位于中国西边七千多千米的地方,中间隔着茫无边际的沙漠、冰雪覆盖的高山和偏僻的荒野,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沿途还有强盗和野兽的袭击。 [5] [④为什么要描写恶劣的自然条件 ]那么,中国丝绸究竟是怎么运到欧洲去的呢 [6] [⑤这句话起什么作用 ]
段导读:交代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重重困难。
原来,有一条横贯亚洲、以丝绸贸易为主的古代商路。这条道路以我国当时的首都长安为起点,向西北延伸到地中海东海岸,辗转到达罗马各地。历史学家称之为“丝绸之路”。为了开辟这条道路,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qiān)献出了毕生的精力。
段导读:过渡段,巧妙地把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衔接起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开辟丝绸之路的重大意义。
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把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地方笼统地称为“西域”。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想联合西域的国家共同抗击匈奴。他带着一百多人出发,渡过黄河,进入浩瀚(hàn)的沙漠。他们依靠太阳和星星辨别方向,日夜兼程,想躲开剽悍(piāo
hàn)的匈奴骑兵。 [7] [⑥我们从这句话能体会出什么 ]但还是不幸被匈奴骑兵发现了。战斗中,张骞一行人寡不敌众,死的死,伤的伤,活下来的都当了俘虏。
段导读:张骞一行人出使西域,不幸被俘。
张骞被软禁在草原上放牧牛羊,一举一动都受人暗中监视。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雁阵向南飞去,又从南方飞回。一转眼,就是十一年过去了。 [8] [⑦作者描写“牧草、雁阵”的用意是什么 ]张骞学会了匈奴话,和匈奴牧人融洽相处;同时默记地形、道路、牧场、沙漠、泉水、水井的分布情况。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 [9] [⑧通过这些描写可以看出张骞是一个怎样的人 ]终于等到了一个机会,他们在一个黑夜里逃走了。
张骞等人马不停蹄,专拣人迹罕至的荒原前进。他们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穿过沙漠戈壁,翻过帕米尔高原白雪皑皑的山岭,终于到达了富饶的西域各国。 [10] [⑨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有什么好处 ]
段导读:张骞等人在十一年后逃出匈奴,到达了西域各国。
公元前126年,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的张骞回到了长安。当初出发时的随从只剩下了一人。[⑩为什么要强调“只剩下了一人” ]张骞向汉武帝介绍了西域各国的方位、人口、兵力、风俗、物产、相互关系以及对汉朝的态度等情况。[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有什么作用 ]听了他的陈述,人们才知道, [11] 西域并不是王母娘娘和众神居住的琼瑶仙境,也不是传闻中的流沙千里、草木不生的恐怖世界,那里有许多希望和汉朝友好通商的国家。[张骞带回的信息有什么作用 ]于是汉武帝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联合乌孙等国共同抗击匈奴,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
段导读:张骞回国介绍了有关西域的情况,并再次出使西域,联合乌孙等国共同抗击匈奴,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
第二部分(第5~8自然段):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献出毕生精力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开辟了丝绸之路。
后来,汉朝政府在张骞走过的路上设置了四个郡, [12] 这条以长安为起点,经过河西四郡,一直通向印度、西亚乃至欧洲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就畅通无阻了。中国的丝绸、铁器以及灌溉技术、炼钢技术和四大发明开始陆续西传。西域的胡萝卜、葡萄、汗血马以及乐器、佛教、绘画艺术也传到了中国。“丝绸之路”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
第三部分(第9自然段):总结概括了丝绸之路发挥的巨大作用。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
2.交流背景资料。
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
一 读课文,学生字
1.点拨易写错的字。
乃:注意笔顺。 武:末笔是点,不要多写一撇。
炼:右部不是“东”,与“练”相区别。
2.易读错的字。
皑:ái易读成ǎi。 虏:lǔ易读成rú。
二 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思考:文章有几个自然段 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给文章分段。
第一段(第1~4自然段);第二段(第5~8自然段);第三段(第9自然段)。
三 画出课文中介绍开辟丝绸之路意义的内容
(中国的丝绸、铁器以及灌溉技术、炼钢技术和四大发明开始陆续西传。西域的胡萝卜、葡萄、汗血马以及乐器、佛教、绘画艺术也传到了中国。“丝绸之路”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
丝
绸
之
路
第一段(第1~4自然段):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
第二段(第5~8自然段):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
第三段(第9自然段):丝绸之路的巨大作用。
“丝绸之路”这段历史离学生的生活太遥远,没有感性材料,学生很难理解。如何帮助学生走近历史,更好地去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是本堂课要解决的重点。为了突破这一难关,课前教师要搜集大量的图片资料、影视资料,也鼓励学生自己查资料,使他们初步了解“丝绸之路”的路线,知道张骞的丰功伟绩。
1.比一比,再组词。
2.根据一音四调的顺序分别写字、组词。
fu:孵(孵卵)扶(扶助)辅(辅导)复(复习)
ju:居(居住)菊(菊花)举(举重)剧(话剧)
yu:淤(淤泥)余(余地)宇(宇宙)遇(遇见)
3.根据音节在下列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字。
yáo
(遥)远 (摇)晃 (摇)头摆尾 歌(谣)
bu
(部)分 (部)门 (不)是 缝(补)
4.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信息。
1.了解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所作出的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2.结合课后介绍的方法复述课文。
关于张骞和丝绸之路的资料。
一 交流搜集的信息
1.教师出示幻灯片,展示所搜集的信息。
2.学生交流搜集到的信息。
二 质疑解疑,加深认识
1.为什么叫“丝绸之路”
2.它是谁开辟的 什么时候开辟的
3.为什么称他是外交家和探险家
根据同学们所提出的问题在小组内进行讨论。
要求:(1)先从书中找出相应的答案。
(2)结合你们搜集的资料进行补充说明。
三 深入研究,突破难点
1.交流讨论结果。
2.幻灯片出示重点词句。
为了开辟这条道路,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献出了毕生的精力。(你对重点词语怎样理解 )
探险:去还没有人去过或一般人不敢去的地方考察自然界的情况。在此过程中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外交:由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外交部、外交代表机关等进行的访问、谈判、交涉等对外活动。
毕生:一生,一辈子。
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是探险家和外交家,为丝绸之路花费了一生
(1)按课文介绍的顺序填空。
(公元前139年)出使西域不幸被匈奴俘虏—被软禁草原(十一年),后来逃到西域—(公元前126年)出使西域十三年回到长安—汉武帝再派张骞出使西域,联合乌孙等国共同抗击匈奴,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
这条路以(长安)为起点——经过(河西四郡)——一直通向(印度、西亚乃至欧洲的交通要道)。
(2)一转眼,就是十一年过去了。学会了匈奴话,和匈奴牧人融洽相处;同时默记地形、道路、牧场、沙漠、泉水、水井的分布情况。(为逃跑打下基础。)
(3)马不停蹄,专拣人迹罕至的荒原前进。他们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穿过沙漠戈壁,翻过帕米尔高原白雪皑皑的山岭,终于到达了富饶的西域各国。(历尽坎坷,不顾个人安危。)
(4)公元前126年,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的张骞回到了长安,向汉武帝介绍了西域各国的方位、人口、兵力、风俗、物产、相互关系以及对汉朝的态度等情况。(为今后的通商和丝绸之路的打通奠定基础。)
四 大胆质疑,理解过渡段的作用
原来,有一条横贯亚洲、以丝绸贸易为主的古代商路。这条道路以我国当时的首都长安为起点,向西北延伸到地中海东海岸,辗转到达罗马各地。历史学家称之为“丝绸之路”。为了开辟这条道路,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献出了毕生的精力。
本段有几句话 第一句在对什么问题进行解答 最后一句与下文有什么关系
五 读课文,再次感受主人公的爱国情怀
丝绸之路 (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
开辟者张骞 (外交家、探险家,为丝绸之路献出毕生的精力。)
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铺垫,因此本节课主要采取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法进行教学。比如在丝绸之路的线路教学中,不光要求学生了解大致的线路,经过哪些区域,而且要求学生通过古今对照,了解经过现在的哪些国家和地区。考虑到这个问题可能有些难度,因此教师可采用一次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其实离我们很近。这样有助于他们理解丝绸之路在古代中西方交流上所起到的重大作用,使学习更加贴近历史。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的知识,教师可布置一份特殊的作业:丝绸之路给我国的经济带来许多好处,也是中国人的骄傲,回家问问爸爸、妈妈,看看他们对丝绸之路了解多少,把他们不知道的讲一讲。这样可以将学生学习的热情进一步延伸。
1.按课文内容填空。
(1)公元前139年,张骞奉汉武帝的命令出使西域不幸被匈奴俘虏→被软禁草原放牧牛羊,后来逃到西域→公元前126年,张骞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回到长安→汉武帝再派张骞出使西域,联合乌孙等国共同抗击匈奴,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
(2)这条路以长安为起点→经过河西四郡→一直通向印度、西亚乃至欧洲。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原来,有一条横贯亚洲、以丝绸贸易为主的古代商路。这条道路以我国当时的首都长安为起点,向西北延伸到地中海东海岸,辗转到达罗马各地。历史学家称之为“丝绸之路”。为了开辟这条道路,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献出了毕生的精力。
(1)这段文字共有几句话
4句话。
(2)第一句在对什么问题进行解答
第一句在对“中国丝绸究竟是怎么运到欧洲去的”进行解答。
(3)最后一句与下文有什么关系
最后一句引出下文。
(4)仿照这段话的写法,在下面两段的中间加上一句合适的话,使两段自然衔接。
象是很大的动物,身子如同一堵墙,四条腿像四根大柱子,向你走来时,如同一座大山在移动。
不少人看过象,都觉得它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
鲸是海洋中的一种动物,它比象大得多,最大的鲸有16万千克重,最小的也有2000千克。我国捕获的一头鲸净重4万千克,有17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张开嘴,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
1.金涛,著名科普作家。安徽黔县人,毕业于北京大学。曾任《光明日报》记者部主任,科学普及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现为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兼科学文艺委员会主任委员。1984年至1985年参加我国首次南极考察,被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授予二等功;1990年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建国以来特别是科普作协成立以来成绩突出的科普作家”;1991年7月获“范长江新闻奖”提名荣誉;1996年被国家科委等部门授予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称号;1997年被世界科幻大会授予银河奖。主要作品有《月光岛》《谁是凶手》《风雪之旅》《奇妙的南极》等。
2.张骞( ~前114),西汉著名外交家。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固)人。曾两次奉命出使西域,在外共十余年,加强了中原和西域的联系。
^1
知识点详解
^2
①“目瞪口呆、目不转睛、赞不绝口”等词写出了人们的惊讶与赞叹,从侧面反映了中国丝绸的绚丽夺目。“连看戏都没有心思了”进一步强调中国丝绸对人们的吸引力。
^3
②以小故事引入,不但能吸引读者,而且能让读者了解中国丝绸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发人们的民族自豪感。
^4
③“最时髦、最讲究、最珍贵”,作者用三个“最”和一个“甚至”强调了中国丝绸在欧洲各国的名贵程度。
^5
④突出了开辟“丝绸之路”的重重困难,为下文写张骞出使西域的艰难埋下了伏笔。
^6
⑤用问句自然引起下文。
^7
⑥“依靠太阳和星星辨别方向”写出了张骞一行人在路途中的困难;“日夜兼程”写出了他们的艰辛;“剽悍的匈奴骑兵”写出了他们在路上的危险处境。
^8
⑦用“牧草、雁阵”的变化指代时间的变化,以此突出张骞在匈奴生活的时间之久。
^9
⑧“学会、融洽相处、默记”等词语写出张骞是个有心人。“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说明张骞并没有因被俘而气馁,一直在等待着逃出去的机会。
^10
⑨“忍受、穿过、翻过”三个动词突出表现了张骞等人开辟丝绸之路的坚定信念和经历的艰难困苦。⑩与前文“带着一百多人出发”相照应,从人数的变化更加突出了张骞一行人在出使西域过程中的艰险。
^11
张骞出使西域虽然没有完成联络西域国家打击匈奴的使命,但也收获颇丰,为下文再次出使西域埋下了伏笔。张骞带回的信息改变了人们幼稚的看法,暗示了开辟丝绸之路的重要性。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