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快 与 慢
教学要求
1.培养学生踏实做事、向着目标不断攀登的精神。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挑山工说的话的含意。3.通过指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自学精神。
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联系以前的自学方法,在质疑问难的基础上,学会课文内容。2.教师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推测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教学课时
两课时
[1] 挑 山 工
在泰山上,随处都可以碰到挑山工。 [2] [①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他们肩上搭一根光溜溜的扁担,两头垂下几根绳子,挂着沉甸甸的物品。登山的时候,他们一只胳膊搭在扁担上,另一只胳膊垂着,伴随着步子有节奏地一甩一甩,保持身体平衡。 [3] [②作者描写了挑山工的什么 ]他们的路线是折尺形的——先从台阶的左侧起步,斜行向上,登上七八级台阶,就到了台阶的右侧;便转过身子,反方向斜行,到了左侧再转回来。 [4] [③破折号有什么作用 ]每次转身,扁担换一次肩。他们这样曲折向上登,才能使挂在扁担前头的东西不碰在台阶上,还可以省些力气。担了重物,如果照一般登山的人那样直上直下,膝头是受不住的。但是路线曲折,就会使路线加长。挑山工登一次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
段导读:介绍了挑山工登山时的主要特点,并告诉人们挑山工登一次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
奇怪的是挑山工的速度并不比游人慢,你轻快地从他们身边越过,以为把他们甩在后边很远了。你在什么地方饱览壮丽的山色,或者在道边诵读凿在崖壁上的古人的题句,或者在喧闹的溪流边洗脸洗脚,他们就会不声不响地从你身旁走过,悄悄地走到你的前头去了。 [5] [④为什么“挑山工的速度并不比游人慢” ]等你发现,你会大吃一惊,以为他们是像仙人那样腾云驾雾赶上来的。
段导读:挑山工在游客毫无察觉的情况下追了上来,使游客惊诧不已。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在泰山上随处可见的挑山工及其登山走路的样子,他们登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却常常走到游人前面。
有一次,我同几个画友去泰山写生,就遇到过这种情况。我们在山下买登山用的青竹杖,遇到一个挑山工,矮个子,脸儿黑生生的,眉毛很浓,大约四十来岁,敞开的白土布褂子中间露出鲜红的背心。[⑤这里的外貌描写有什么作用 ] [6] 他扁担一头拴着几张木凳子,另一头捆着五六个青皮西瓜。我们很快就越过了他。到了回马岭那条陡直的山道前,我们累了,舒开身子躺在一块被山风吹得干干净净的大石头上歇歇脚。我们发现那个挑山工就坐在对面的草茵上抽烟。随后,我们跟他差不多同时起程,很快就把他甩在后边了,直到看不见他。我们爬上半山的五松亭,看见在那株姿态奇特的古松下整理挑儿的正是他,褂子脱掉了,光穿着红背心,现出健美的黑黝黝的肌肉。 [7] [⑥作者为什么详细描写了两次和挑山工相遇的情形 ]我很惊异,走过去跟他攀谈起来,这个山民倒不拘束,挺爱说话。他告诉我,他家住在山脚下,天天挑货上山,干了近二十年,一年四季,一天一个来回。他说:“你看我个子小吗 干挑山工的,给扁担压得长不高,都是又矮又粗的。像您这样的高个儿干不了这种活儿,走起路晃悠!”他浓眉一抬,咧开嘴笑了,露出洁白的牙齿。山民们喝泉水,牙齿都很白。
段导读:作者去泰山写生时两次遇见一位挑山工超过他们,十分惊异,就与他攀谈起来。
谈话更随便些了,我把心中那个不解之谜说了出来:“我看你们走得很慢,怎么反而常常跑到我们前头去了呢 你们有什么近道吗 ”他听了,黑生生的脸上显出一丝得意的神色。他想了想说:“我们哪里有近道,还不和你们是一条道 你们走得快,可是你们在路上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停下来呗!我们跟你们不一样。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一步踩不实不行,停停住住更不行。 [8] 那样,两天也到不了山顶。就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别看我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你看,是不是这个理儿 ”[⑦挑山工的话让你明白了什么 ]
段导读:挑山工解释他们速度不慢的原因,解开了作者心中的谜。
我心悦诚服地点着头,感到这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似乎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⑧挑山工的话中包蕴着怎样意味深长的哲理 ] [9] 我还没来得及细细体味,他就担起挑儿起程了。在前边的山道上,我们又几次超过了他;但是总在我们留连山色的时候,他又悄悄地超过了我们。 [10] 在极顶的小卖部门前,我们又碰见了他,他已经在那里卸下担子交货了。他憨(hān)厚地对我们点头一笑,好像在说:“瞧,我可又跑到你们前头来了!”
段导读:“我”证实挑山工的速度果然不比游人慢,以及“我”受到的启发。
第二部分(第3~5自然段):通过与在泰山上遇到的一个挑山工攀谈,“我”从他朴素的话语里,弄清了挑山工登山的速度不比游人慢的原因。
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画——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多年来不曾换掉,因为我需要它。 [11] [⑨“它”有什么含义 作者“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从泰山回来,作者画了一幅“挑山工”的画,并常年挂在书桌前,激励自己勇往直前。
1.学会本课的生字,做到会读、会写。
2.理清文章脉络。
课前搜集与挑山工相关的资料。
一 揭示课文题目
我们游览过许多名山,在这些地方常常看到一些肩挑重物,在陡峭的山道上一步步向上攀登的人,他们就是“挑山工”。
二 交流预习
1.读生字。(认清、读准。)
2.讨论识记生字的方法。
泰:要注意下面是“氺”,不是“水”。
衡:中间由三部分组成。“?”+“田”+“大”。别把后两部分连在一起。
3.辨字组词。
奏(演奏) 壮(壮观) 壁(墙壁)
4.理解词义。
拘束:过分约束自己,态度显得很不自然。
耽误:因拖延或错过时机而误事。
朴素:不浓艳,不华丽。
意味深长:意思和情趣值得慢慢体会。
心悦诚服:从心眼儿里佩服。悦,愉快。诚,真心。
5.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2自然段):在泰山上,随处都可以碰见挑山工,他们登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却常常走在游人前面。
第二段(第3~5自然段):“我”同一个挑山工几次相遇,终于揭开了心中之谜。
第三段(第6自然段):挑山工的形象和他的话对“我”有很大的启发。
思考: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 与其他人有什么不同
挑 山 工
泰 衡
第一段:(1、2) 第二段:(3~5) 第三段:(6)
语文教师备课,应该从读书开始,这里所说的读书,可不是默读或浏览课文,而是诵读,一遍又一遍地诵读,读到内容熟记在心为止。这样在教学时,教师才能轻车熟路,胸有成竹。其次,找准重难点,体会挑山工朴素的话语所蕴涵的哲理。再次,备课时要考虑到这篇课文比较长,这样长的课文怎样做到长课短教呢 教师可预设四步:第一步,了解挑山工登山的特点。第二步,了解作者心中的不解之谜。第三步,感悟挑山工朴素的话语,解开疑团。第四步,体会作者作画的意义。
1.写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沉甸甸(diàn) 膝盖(xī) 黑黝黝(yǒu)
耽误(dān) 咧嘴(liě) 一幅画(fú) 似乎(sì)
2.把下面的词语用直线连接起来。
3.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量词。
一(只)胳膊 一(级)台阶
一(幅)画 一(丝)神色
一(株)古松 一(根)绳子
1.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学习课文,深入研究,认识挑山工身上体现出的认准目标、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
表格,投影仪。
一 出示投影,复习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
二 指名读课文第一段
读第一段思考:
1.这段写了什么内容
(投影出示挑山工与游人对比表1。)
2.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挑山工登山的速度快
三 讲读课文第二段
1.指名读课文。
2.点拨学生自学汇报。
分自然段读课文。
(1)“我”与挑山工一共相遇了四次。
(2)从挑山工的外貌可以看出挑山工是一个勤劳、不怕辛苦的人。
(3)从挑山工的话可以知道挑山工为什么登山快。
分析挑山工说的话。
(1)投影出示挑山工说的话。
(2)挑山工说的“你看,是不是这个理儿”中,“这个理儿”指的是什么
(3)挑山工与游人登山有什么区别
(出示挑山工与游人对比表2。)
思考回答:根据出示的挑山工与游人对比表2,口头填表。
3.质疑的问题:
(1)为什么要说“山民们喝泉水,牙齿都很白”
(2)为什么介绍挑山工并不是一个劲儿往前走,也有歇息的时候
(3)挑山工的话蕴涵的深刻哲理是什么
四 讲读课文第三段
读完课文第三段,你有什么疑问
(根据学生的讨论,引导归纳中心思想。)
五 课外延伸
学了本课,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一谈今后应该怎么做。
齐读课文第三段。
可能的问题:
(1)“我”为什么保留着挑山工的画
(2)“我”需要的是什么
(3)自己的感受如何
挑 山 工
生疑 解疑 启示
游人
挑山工
1.有时学生的读和想是一回事,读和理解又是另一回事。学生读书时往往会遇到阅读障碍,如本课中挑山工所走的折尺形路线,对学生来说就是一个阅读障碍,如何巧妙地帮助学生理解呢 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地读课文,再让他们画挑山工登山的路线,让他们把文中的语言变成直观的画面。由于学生多感官地参与了语言实践活动,就很顺利地扫除了阅读障碍。
2.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联系课文对挑山工挑着重物向上攀登情形的描述,理解挑山工讲的意味深长的话的意思。难点一是对挑山工的话的理解,二是引导学生揣摩句子含有的意思。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有意安排这样的环节:①结合上下文边读边想,理解句子的意思;②分小组讨论,互相启发,然后在全班交流;③范读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④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课文。师生互动的活动设计较好地解决了教学重难点。
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我们哪里有近道,还不和你们是一条道 你们走得快,可是你们在路上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停下来呗!我们跟你们不一样。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一步踩不实不行,停停住住更不行。那样,两天也到不了山顶。就得一个劲儿往前走。
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多年来不曾换掉,因为我需要它。
(1)挑山工朴实的话使你明白了什么
(2)文中加点的字“它”指什么 作者需要什么
“它”表面上指“这幅画”,实际上指画中挑山工认定目标、坚韧不拔、不断攀登的精神。“我”需要它是因为挑山工不断攀登的精神永远激励我前进。
2.在每个括号里各填一个字,组成成语,并且使所填的字由上到下又能连成两句完整的话。
(好)事多磨 (天)从人愿
(好)自为之
(天)长地久
(学)而不厌
(向)隅而泣
(习)以为常
(上)蹿下跳
(艰)苦朴素
(自)力更生
(苦)口婆心
(强)弩之末
(奋)起直追
(不)求甚解
(斗)志昂扬
(息)事宁人
1.冯骥才,中国当代作家。原籍浙江省慈溪县。1942年生于天津。1960年于天津塘沽第一中学毕业后,在地方报纸和杂志上发表文字、美术方面的评论文章及国画作品。曾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代表作有散文《珍珠鸟》,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于1977年合著)、《神灯》,中篇小说《铺花的歧路》《神鞭》,短篇小说《正义的感召》等。
2.泰山,在山东省中部。绵延起伏于济南、泰安之间,长约200千米。为片麻岩构成的断块山地。主峰玉皇顶在泰安市北,海拔1532.7米,古称“东岳”,也称“岱山”“岱宗”。山峰突兀峻拔,雄伟壮丽。从山脚到山顶,沿途古迹名胜30多处。登日观峰看日出,更为胜景。为世界地质公园、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和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挑山工》课堂实录
一 谈话导入,激发自主学习兴趣
师:刚才我们互相问好,你们称我为“老师”,我称你们为“同学们”。从这一称呼上,就可以知道我是做什么工作的,你们现在的任务是什么。当我们去祖国的名胜古迹、大好山河旅游的时候,我们就是游人,引导我们游览的人为导游。那么由山下向山上搬运货物,或者把游人抬上山,做这样工作的人用什么称呼呢
生:挑山工。(师板书:挑山工)
师:看了题目,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挑山工是谁
生:现在是现代化的社会了,为什么还会有挑山工呢
生:我和妈妈去黄山旅游的时候看到过挑山工,挑山工的工作是很累的,但他们天天在景色美丽的地方工作,他们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导入环节中,以疑问过渡,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积极获取知识,创造了平等的交流机会,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体现了出来。)
二 尝试自读,体现自主学习过程
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很好,下面请大家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懂的词语,可以结合上下文理解或查字典,也可以与同学交流、互相帮助,还可以问老师。
(学生自由阅读课文,自学词语。)
师:同学们在阅读的时候遇到难以解决的生字和词语了吗
(生提出疑问,师及时解决。)
师:“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的古训提示我们要边读边思考,还要有一双火眼金睛,发现更多的问题。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如果有小疑,就四人小组帮忙解决;如果认为是大疑,就请同学们把它写到黑板上,并写上自己的名字。
(让学生谈谈看到题目后的想法,然后带着问题阅读,凸显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新理念。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去发现学习中的疑问,当学生发现“大疑”时,则让其在黑板上写出来,这样的方式能极大地增强学生探究的热情。)
生在黑板上写的问题:
1.作者为什么不写景物,而写了一个不知道姓名的人呢
2.作者是一个游人,没什么物品,为什么却总被挑着货物的挑山工落在后面呢
3.课文最后,作者写“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多年来不曾换掉,因为我需要它”,作者需要它什么
4.挑山工的话,为什么作者会心悦诚服地接受 挑山工的话意味深长,引起作者怎样的深思
(学贵有疑,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质疑”,这就为下面的“探疑”和“释疑”作了很好的铺垫。)
师: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给老师出了个难题,几个问题一个一个来回答,这一节时间是不够的,怎么办呢
生:那就哪个问题重要就解决哪个
(小组讨论,大家一致觉得第三个问题最重要。)
(既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又与学生一起对课文主题进行筛选,然后选择主要的问题进行讨论探究,这样能比较好地把学生的自主性与教师的主导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 交流汇报,展示自主学习成果
师:我们就抓住这个问题来对课文进行学习。那怎样学习本课呢
生:刚才有同学说挑山工的话对作者的触动很大,就抓住挑山工的话来学习。
生:这篇课文是写人,刚才也有同学提到挑山工的语言对作者触动很大,我们就从对挑山工的外貌、衣着、语言和动作等几方面的描写来学习课文吧。
师:那我们就按照同学们说的方法,来学习这篇课文。
师:让我们用心灵去感触这篇课文,“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作者为什么需要它
师:小组讨论学习,你从挑山工的外貌、衣着、语言和动作这几方面描写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小组讨论学习。)
生:我抓住动作来理解,我从“登山的时候,他们一只胳膊搭在扁担上,另一只胳膊垂着,伴随着步子有节奏地一甩一甩,保持身体平衡”,感觉到挑山工非常辛苦,但很有经验。
生:我从挑山工走的路线图感受到挑山工的劳累和艰辛!
(出示课件: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师:你还从哪里感到作者需要“它”
生:我从挑山工的外貌、衣着和神态来理解“作者为什么需要它”。“遇到一个挑山工,矮个子,脸儿黑生生的,眉毛很浓,大约四十来岁,敞开的白土布褂子中间露出鲜红的背心”,这些看出挑山工生活朴实。
生:还有描写外貌和神态的句子,从“光穿着红背心,现出健美的黑黝黝的肌肉”“黑生生的脸上显出一丝得意的神色”这两句话,我知道挑山工都很健壮,很乐观,他也很喜欢自己干的这份工作,因为人只有自豪的时候或者胜利的时候才会有得意的样子。
生:挑山工是很热爱生活的。
师:挑山工不厌烦工作的单调和劳累,热爱生活的精神感染了作者,所以作者需要它。
师:最感动作者,给作者启示,让作者思考最深的是挑山工的什么呢
生:是挑山工的话。
师:对,就是挑山工简单的语言。谁能把挑山工的话找出来
(生找出并朗读。)
师:课文中有没有对比描写呢
生:这里有个对比,“挑山工登一次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我看你们走得很慢,怎么反而常常跑到我们前头去了呢 你们有什么近道吗 ”
师:你真细心,是个善于观察的好孩子!
(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肯定和夸赞,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会积极参与到自主学习中去!)
生:从这个对比中,可以看出挑山工虽然挑着沉重的担子,路程走得多,但是还能走到前面去,这是令人佩服的事,令人佩服的人!
师:是啊,这是为什么呢 能解开这个谜吗 我们继续学习挑山工的话。
(出示“就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别看我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
(师引导学生读这句话。)
师:你读出了什么
生:从“您”字,我觉得这是个有礼貌的挑山工。
生:他们总是一个劲儿往前,没有休息。而游人看看走走,所以,游人就总落后!
生:从“一个劲儿”知道他们非常有韧劲儿!
生:我知道了,这是作者需要的——做什么事情都要坚持到最后,要有毅力!
生:作者需要的就是坚持不懈的激励!
生:作者需要的更是踏实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走好人生道路的激励!
师:是啊,作者把这幅画挂在书桌前,正是这个目的!同学们再次把这句话读一遍吧。
(生深思后再次读:“就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别看我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
师:你读过之后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这不仅是作者需要的,更是我们需要的,我们做事也要坚持不懈,要有毅力!
师:是啊,这不仅是作者需要的,更是我们需要的。人生之路,我们需要的就是坚持不懈,一步一个脚印走!同学们理解得真是透彻!让我们再次去感受下作者的目的吧。
(课件出示,生读: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多年来不曾换掉,因为我需要它。)
(这一环节层次清晰,首先叩响了学生思考之门,让学生深切去读、去思考,去感悟课文深刻的内涵。“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把“以读悟情”落到实处,让学生用读来抒发感受,来理解内涵深刻的句子,明白其主旨。)
四、深度研究,拓展自主学习思路
师:你有什么想对挑山工说的吗 或者对作者说 或者对自己说 或者对周围的人说
生:爱自己的事业,更爱自己!
生:执著去做事,我就是成功的!
(能根据对中心思想的理解,去升华情感,扩展出去,这比概括中心思想更有实际意义,真正体现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新课改理念。)
师:同学们,课文学习到这里,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疑问吗
生:没有。
师:刚才同学们提的问题也都得到了解决。自己提问题,自己去理解、研究,真是个不错的好办法。学贵有疑,能提出问题,比去解答别人的问题进步更快。思考一个问题,可以从多方面一步一步深入细化理解、研究,在润物无声中,柳暗花明。
^1
知识点详解
^2
①开门见山,直接点题。“泰山”交代了“我”遇到挑山工的地点,“随处”表明这儿的挑山工多。
^3
②详细描写了挑山工挑货登山的姿态,作者抓住挑山工两只胳膊的分工与动作,写出其协调的美。
^4
③破折号在这里表示注释,后面的句子是对折尺形路线的具体解释。
^5
④游人登山是以“游”和“玩”为目的,心情轻松,没有负担,不着急赶路,尽情地游览、娱乐;挑山工就是在游客玩兴正浓、毫无察觉的情况下追上了游客。
^6
⑤体现了挑山工与众不同的特点:体魄强健,淳朴可爱,为下文写他登山迅速作铺垫。
^7
⑥这些描写照应了前文“奇怪的是挑山工的速度并不比游人慢、他们就会不声不响地从你身旁走过,悄悄地走到你的前头去了”。
^8
⑦挑山工速度不慢的两个秘诀——步步踩实,持续前行。“一个劲儿往前走”,目标专一是完成任务、达到目的的最好办法。
^9
⑧认定目标,决不三心二意;坚持不懈,决不信步游走;坚韧不拔,决不半途而废。
^10
^11
⑨“它”一是指这幅一直挂在“我”书桌前的画;二是指挑山工的精神。作者真正需要的是画中挑山工那种认准目标、脚踏实地、不断攀登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