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3张PPT。游击队歌第一单元 岁月回声4/4 拍密集、活跃、富于变化轻快、流畅,充满旺盛的
活力
进行曲风格▲歌曲的音域、力度在哪里发生了变化?可以将歌曲划分为几个乐段?反映了游击队战士怎样的思想感情? 音域由低音区到中音区力度由中弱到中强 A段(第1—8小节)
B段(9—16小节)
游击队战士神出鬼没,深入到敌人后方与敌人进行机智、灵活、英勇、顽强的斗争,生动刻画了游击队战士在敌后艰苦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深刻地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反击侵略者的顽强决心。
弱起或弱起小节 :歌(乐)曲或歌(乐)曲中的某一段由弱拍或强拍的弱位置开始的,叫做弱起。弱起的小节就叫弱起小节,或称不完全小节。弱起的歌(乐)曲的最后一小节多数也是不完全的。首尾两小节的拍子相加,为一完全小节,这是歌(乐)曲常用的一种形式。 节奏练习4/4??0xx?| xx?xx?x?xxx?| xx?xxxx?x.x?x|
4/4?33 3 22 2| 3 23 21 76 5|
33 3 66 6| 2 22 3#4 5 思考:歌曲A、B乐段间情绪和力度有什么变化?我们应该如何演唱才能正确表达歌曲的深刻内涵? A段表现游击战士勇敢机智,灵活善战,力度可若些,声音要轻巧有弹性。
B段表现游击战士英勇顽强、不怕牺牲,有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力度可强些,应带着一种坚定有力,充满必胜的信心来演唱。贺绿汀(1903-1999) 湖南邵阳人,是一位伟大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
主要作品有
独唱曲:《嘉陵江上》;
钢琴曲:《牧童短笛》、《摇篮曲》;
合唱曲:《游击队歌》《垦春泥》等。 创作背景:《游击队歌》是贺绿汀在1938年抗战时期创作的一首抗战歌曲。
?“八一三”事变爆发后,贺绿汀随上海文化界救亡演剧一队做抗日宣传工作,通过与指战员接触,他对我军游击战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他住在一个冰冷的煤仓里,但是他不畏严寒,在一夜之间连词带曲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军抗战歌曲——《游击队歌》。歌曲随即在华北各敌后根据地传唱开来,并迅速流传到全国各地。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