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2张PPT。课件PPT3 穿红裙子的老师教师节 尊师重教是中国的传统,早在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就提出“弟子事师,敬同于父”。教师节,旨在肯定教师为教育事业所做的贡献。1985年,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会议决定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1985年9月10日,是中国第一个教师节。1、尝试简要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用文中关键句子或自己的话概括,语言尽量简洁)
2、出示生字卡片,认读并给生字组词。预习检查郁郁葱葱:(草木)苍翠茂盛。
蜷缩:(形容人和动物肢体)弯曲而收缩。
偏僻:离城市或中心区远,交通不方便。
搜肠刮肚:形容费尽心思。
辍学:中途停止上学。字词乐园自由朗读,思考问题1.穿红裙子的老师有哪些“与众不同”的地方?
2.“看这些娃儿,魂都叫学校给抓去了!”这句
话怎样理解?你从中体会到了些什么?
3.课文中几处写到了“红裙子”,请找出来读一
读,交流自己的感受。课文详解1.穿红裙子的老师有这些与众不同的地方:
课堂上,让同学们跟着她进入课文的情境;
课外,将班会课、活动课开展得有声有色;
而且放弃进城的机会,带来锅碗瓢盆,愿意
扎根乡村教育。2.“看这些娃儿,魂都叫学校给抓去了!”这句话怎样理解?你从中体会到了些什么?因为穿红裙子的老师的到来,学校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了,孩子们原先逃学是因为校园生活太单调,现在有趣多了,所以孩子们也爱上学,也爱学习了。3.课文中几处写到了“红裙子”,请找出来读一
读,交流自己的感受。文中很多地方写到“红裙子”,有的地方是指那位老师穿的红裙子,如“她一头乌黑的长发,穿一条好看的红裙子”。有的地方是指这位年轻漂亮的老师,如“想看到那红裙子又飘回来”。而课文最后“孩子们围着她的红裙子”,这里表面上是指老师穿的红裙子,实际上是指老师那一颗热爱教育事业,扎根乡村的火红的心。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怎样的老师呢?今天老师带你们认识一位穿红裙子的老师。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课文,看看作者为什么会喜欢穿红裙子的老师呢?二、整体感悟
1、想一想:
a)穿红裙子的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b)乡村小学的学生们为什么这样喜欢她?
2、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学习生字词。1、自主识字。 yǎo zhǐ yù bàn hǎn lāo
咬 趾 郁 扮 喊 捞
piān dí wǎn yǎn cháng guō
偏 笛 碗 演 肠 锅2、关于新词: 郁郁葱葱:(草木)苍翠茂盛。
蜷缩:(形容人和动物肢体)弯曲而收缩。
偏僻:离城市或中心区远,交通不方便。
搜肠刮肚:形容费尽心思。
辍学:中途停止上学。 从课文中找出新词,运用查字典或请教别人的方法读准并理解词语的意思。三、再读课文,感知“红裙子“的美。1、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标好自然段 序号。
2、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哪些内容使你的印象最深?
3、小组竞读。三、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感情。1.穿红裙子的老师有哪些“与众不同”的地方?
2.“看这些娃儿,魂都叫学校给抓去了!”这句
话怎样理解?你从中体会到了些什么?
3.课文中几处写到了“红裙子”,请找出来读一
读,交流自己的感受。想一想:分组交流,探究后全班汇报。(1)因为这位老师上课与众不同,能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她还把学生带到课本以外的精彩世界。
(2)穿红裙子的老师来了之后,孩子们热爱学校,热爱学习了。
(3)她把孩子们带出课堂,体验生活。 穿红裙子的老师
课堂上 与众不同 带入文中 热爱乡村教育
课外 精彩 演奏“交响曲” 扎根乡村教育结构图示 课文中几处写到了“红裙子”,请找出来读一
读,交流自己的感受。 文中很多地方写到“红裙子”,
有的地方是指那位老师穿的红裙子,如“她一头乌黑的长发,穿一条好看的红裙子”。
有的地方是指这位年轻漂亮的老师,如“想看到那红裙子又飘回来”。
而课文最后“孩子们围着她的红裙子”,这里表面上是指老师穿的红裙子,
实际上是指老师那一颗热爱教育事业,扎根乡村的火红的心。写法点拨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假如你是这些学生中的一员,你会对穿红裙子的老师说些什么呢? 拓展提升 穿红裙子的老师上课与众不同,还经常把学生带到课本之外的精彩世界,这样的老师有谁会不爱呢?其实,我们的老师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他们为了我们的成长倾注了多少的心血啊!让我们懂得珍惜,学会感恩吧!心灵感悟一、选字填空。 偏 篇
( )僻 ( )章 ( )心 诗( )
捞 劳
( )动 ( )鱼 ( )起 ( )苦偏篇偏篇劳捞捞劳随堂练习二、把词语补充完整。 与众不同 郁郁葱葱 搜肠刮肚 满心欢喜
依依不舍 锅碗瓢盆 有声有色 三番五次
大喊大叫 万紫千红 七嘴八舌 坐井观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