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苏里船歌 课件+教案 (2)

文档属性

名称 ☆乌苏里船歌 课件+教案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音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7-02-14 18:06:38

文档简介

☆乌苏里船歌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演唱《我的家乡多美好》,能够随伴奏用歌声表现歌曲浓郁的赫哲族民歌风格。
2.欣赏《乌苏里船歌》,并与《我的家乡多美好》比较。通过比较两首歌曲,体会赫哲族民歌与其生活劳动的关系,知道民歌与歌曲创作的关系,认识民歌是音乐创作的源泉。
3.通过演唱和欣赏两首歌曲,感受、体验东北赫哲族民歌和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能够对东北黑土地上赫哲族民歌、民间音乐产生兴趣。
2教材分析
本课欣赏的《乌苏里船歌》是一首以赫哲族民歌为素材创作、改编的歌曲,带有浓郁的赫哲族民歌风格。歌曲深受欢迎,广为传唱,不仅有独唱,还改编为混声合唱。欣赏曲《我的家乡多美好》也是一首赫哲族民歌,表现了赫哲族人劳动生活的情景,以及热爱家乡、热爱生活、勤劳好客的民族风尚。通过欣赏这两首民歌,使学生们感受赫哲族民歌的特点,了解民歌与生活、劳动之间的紧密联系。《乌苏里船歌》是以《我的家乡多美好》为原型创作改编的,歌曲中保留了大量原曲的音调。选用《我的家乡多美好》为欣赏曲意在让学生们通过对这两首歌曲的比较,懂得民歌是音乐创作源泉的道理
3重点难点
1.感受、体验东北赫哲族民歌和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
2.知道民歌与歌曲创作的关系,认识民歌是音乐创作的源泉。
4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导入
1.
播放《我的家乡多美好》音频
问:他们是什么人 在哪里 做什么
2.出现ppt:你们知道这个民族吗
3.引出赫哲族
人数最少
4.揭题——
走进东北的黑土音乐
师:“在祖国东北黝黑富饶的土地上,孕育着勤劳、豪爽、乐观的各族人民,他们的歌声散发着黑土地的浓郁芳香,透出东北人的豪气,他们用朴素、奔放的音调唱出一幅幅独具韵味的民俗画卷”
三、学唱《我的家乡多美好》分析歌曲民族性特点
1.出示歌谱:
请大家一起念歌词
问哪几话特别能表达赫哲人的民族风格
豪爽、开朗、热情(歌词朴素,源于劳动人民)
2.
唱谱
初步感受(出示歌曲第一句)
提出四度,附点,下滑音所表达的情绪
3.弹奏钢琴,完整带入歌词
深情表现
四、欣赏《乌苏里船歌》
1.聆听完整的曲子,问:有没有似成相识的旋律
师:对,这首歌就是改编自《我的家乡多美好》。我们刚刚所听到的音频就是这位改编者。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郭颂老师,出生于辽宁沈阳,以演唱东北民歌著称。经他创作与演绎的《乌苏里船歌》,不仅传唱了几十年不衰,也成为家喻户晓的歌曲。
2.出示两首主体部分第一句谱例进行对比,问:
发现有什么变化
(1)提出
倚音
波音让改编歌曲更有艺术性。
(2)附点音符创设出划船的感觉。
(3)切分节奏想要塑造什么样的情景
3.完整演唱:
钢琴伴奏
教师加唱后面的衬词
4.开头与结尾
“很多细心的同学会发现整首歌曲让我们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歌曲的开头,一直在重复的‘阿朗赫赫尼那’”。
(1)聆听引子部分,问:音乐有什么变化。
mf
pp
(2)师小结:音乐力度的明显变化,营造出这样的演唱效果给人以辽阔、深远之感,好似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渔民之间的相互应答;又好似一望无际的江面,渔民的呼喊声渐渐飘向远方。
(3)角色扮演、
练习演唱
提出是其实是赫哲族的一种民间小调,多是人们在劳动中哼唱的明朗轻快的曲调,它婉转清丽、悠扬嘹亮、旋律优美
(4)聆听尾声,问:同样的曲调又给我们构建了什么样场景
似乎令人想起满载着收获的渔民伴着夕阳西下,渔舟唱晚,这里的回声又好似渔民相互告知回家。
5.出示歌曲整体结构:
衬词+主体+衬词
6.跟随钢琴和老师一起演唱歌曲第一段。
五、总结:
1.《乌苏里船歌》还一举被收录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化教材当中。一心推广北方民族艺术,表达赫哲人原始情怀,将黑土地民歌艺术成功地引领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巅峰。这两首歌都是赫哲族较为典型的民歌,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地区风格。歌曲的音调都是当地民众在生活和劳动中创作、演唱的,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歌词内容同样源于生活,紧贴生活。直观地表达人民的思想感情,抒发人民的内心世界,表达人民的心声,和人民的劳动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虽然赫哲族在五十六个民族中人数中最少,但是他们依然延续着东北人那种积极向上,乐观,热爱生活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2.拓展:聆听赫哲族新民歌《花船划向三江口》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养一方艺,换言之,“民歌是音乐创作的源泉”,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尊重、热爱、传承和发扬!(共16张PPT)
乌苏里船歌
中国北方现存唯一的渔猎民族。自古以来,这里是富饶的天然渔场和逐猎之地。人们常用“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赫哲人的生活离不开水,离不开鱼,他们不仅喜欢吃鱼,还能用鱼皮制作精美的服饰和挂件等等
在祖国东北黝黑富饶的土地上,孕育着勤劳、豪爽、乐观的各族人民,他们的歌声散发着黑土地的浓郁芳香,透出东北人的豪气,他们用朴素、奔放的音调唱出一幅幅独具韵味的民俗画卷。
赫哲族民歌有十多种,内容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喜歌、悲歌、渔歌、猎歌、摇篮歌等。赫哲族的小调优美动听,无论是曲调还是节奏,都会使人感到江水波浪的起伏和渔船划行中的轻摇微摆。
乌苏里船歌
问题1: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旋律?
问题2: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句?
郭颂(男高音歌唱家)
郭颂1931年出生于辽宁沈阳,以演唱东北民歌著称。
《乌苏里船歌》改编自赫哲族民歌;经他创作与演绎的该歌曲,不仅传唱了几十年不衰,也成为家喻户晓的歌曲。
《乌苏里船歌》
《我的家乡多美好》
《乌苏里船歌》主体部分
5
5
6
1
1
1
同学们刚才反复听到的是
“阿郎赫赫尼哪”
其实是赫哲族的一种民间小调,多是人们在劳动中哼唱的明朗轻快的曲调,它婉转清丽、悠扬嘹亮、旋律优美
演唱力度的明显变化,在音乐中称为“回声”,这样的演唱效果给人以辽阔、深远之感。
好似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渔民之间的相互应答;又好似一望无际的江面,渔民的呼喊声渐渐飘向远方······
尾声
“尾声”演唱部分是“引子”的重复,
似乎令人想起满载着收获的渔民伴着夕阳西下,渔舟唱晚;这里的回声又好似渔民相互告知回家。
聆听赫哲族新民歌《花船划向三江口》
“民歌是音乐创作的源泉”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尊重、热爱、传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