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唱歌曲《送别》,感受歌曲悲伤的情绪,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珍惜彼此间的友谊。
2、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引导下,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听辨”“模唱”、“感受”、“对比”、“体验”、“表现”等方法,使学生充分理解歌曲内涵,抒发感情。
3、知识与技能
能用连贯的气息,自然圆润的声音,准确演唱歌曲《送别》并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
认识李叔同
学会并且能够演唱《送别》
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歌谱中连续的八分音符的演唱。
教材分析
《送别》是一首叙事题材的学堂乐歌。叙事性的歌词讲述了作者对朋友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歌曲为四个乐句组成的一段体结构,大调式,4/4拍。歌曲曲调简练,一字两音,具有叙事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双基训练
(三)歌曲导入
导语: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首外国乐曲,听一听它的情绪是怎样的?
师弹奏钢琴曲《送别》
歌曲介绍
(四)新授
1、出示歌谱
a出示第一乐句歌谱
4/4
5
351-
︱
6
1
5-
︱
5
12
3
21
︱
2---︱
b出示第二乐句歌谱
4/4
5
351.
7
︱
6
1
5-
︱
5
23
4.
7
︱
1---︱
学生进行两段歌谱的比较,找不同(节奏、旋律)
c出示第三段歌谱,学生试唱
6
1
1-
︱7
67
1-
︱67
16
65
31
︱2---︱
(可找能力强的同学自己识谱)
d这一乐句是哪一乐句的重复?
4/4
5
351.
7
︱
6
1
5-
︱
5
23
4.
7
︱
1---︱
e完整演唱歌曲《送别》的歌谱
2、学习歌词
出示歌词,朗读歌词(配乐朗诵)
送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崖,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默读,找不认识的字
齐读歌词(问: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心情。
答:离别之情
问:离别之情是什么情?
悲伤、痛苦、依依不舍)
学生带感情朗读
师:同学们,我们再来朗诵一遍,体会作者依依惜别时的感情。
师弹《送别》旋律,生朗诵
师:同学们朗诵得很好,感情非常到位
3、学唱歌曲
(1)教师范唱师:
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歌曲,先听老师来唱一遍。
(2)学生演唱歌曲
师:咱们一起来演唱一遍吧
(3)纠正一字多音的地方
注意:歌曲中的一字多音
(4)完整演唱歌曲
(六)小结
在我们的生活中将会遇到很多的离别,离别是悲伤的,让我们珍惜现在的相聚,珍惜彼此间的友谊,让友谊地久天长。
让我们在《友谊地久天长》的歌声中下课吧!(共12张PPT)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扶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城南旧事》是1982年女作家林海音改编的同名电影,《送别》因在影片中作为主题曲而广为人知。我将播放电影片段,学生会看到在电影那行云流水般的叙述中,《送别》的旋律随着淡淡哀伤的情节的发展数度响起,深深地刻印在人们的心上,此时学生会感受到歌曲在影片中的隐约、哀婉之美。
城南旧事介绍
1945年,在杭州第一师范人教的李叔同,写了这首著名的《送别》。它属于李叔同早年的创作的“学堂乐歌”,所谓“学堂乐歌”是指清末明初一批有抱负的知识分子,鼓吹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大作用,积极倡导在学校中开设音乐课,同时,一些在日本留学的青年学子,借当时流行于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上新词,编成新的歌曲。此外,“学堂乐歌”还常常采用中国国典诗词来填写新的歌词。李叔同的《送别》,就具有这些鲜明的“学堂乐歌”的特点,一是,古典诗词体填写歌词,二是,选用美国流行曲调作谱。不了解这些背景,难免会对《送别》不同于现代歌曲的某些特点感到困惑和不解。
歌曲介绍
hu
歌曲的节拍、速度
力度、调号
问题
四四拍子
中速稍慢
中弱mp
D调
《送别》
一起在来听听这首歌曲,这首歌曲的特点和情绪。
hu
:忧伤、惆怅、深情。
特点:
歌曲旋律平缓悠长,凄美柔婉,节奏比较简单,表达李叔同对“金兰之”交友人分别时的离愁别绪,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思想情感。
hu
byebye
下课小结
1、今天我们一起欣赏演唱了这首清新、淡雅、优美的《送别》。在这里老师真诚地希望同学们珍惜我们现在的师生情、同学情,在学习和生活中少一点冲动与矛盾,多一点宽容和帮助,为我们的和谐班级、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努力,也让我们将来的离别不留遗憾。
2、今天的音乐课就要结束了,谢谢大家!让我们唱着《送别》所再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