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0张PPT。第三篇 物质科学(二)第35课时 常见的化学反应
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考点1 描述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a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__________的变化。
2.化学变化:___________新物质的变化。
考点2 区别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b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是:______________
(微观上:是否生成新分子)。有无新物质生成新物质生成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考点3 识别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知道外界条件能影响物质的性质 a
1.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___________就能表现出来
的性质。物理性质主要包括状态、颜色、气味、密度、
熔点、沸点、导电性、比热、溶解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在 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化学性质主要包括:可燃性、助燃性、毒性、氧化性、还原性等等。
化学变化化学变化
三、氧化性和还原性
考点4 举例说出氧化还原反应 a
物质___________的反应叫氧化反应,物质________的反应叫还原反应。
例 H2+CuO===== H2O+Cu
在这个反应中,氢气得到氧化铜中的氧,_________,
______________;氧化铜失去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得到氧失去氧△被氧化具有还原性被还原具有氧化性考点5 说明氧气具有氧化性 b
氧化反应中________、具有氧化性的物质叫做_______。氧气、氧化铜等是在氧化反应中提供氧的物质,具有_________,是常见的_________。
考点6 说明氢气和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 b
1.氢气和一氧化碳
提供氧氧化剂氧化性氧化剂点燃点燃加热加热2.H2、CO等可燃性气体在使用前必须先___________,防止与空气混合受热时发生_______。H2的燃烧产物只有水,可用无水硫酸铜鉴别;CO的燃烧产物只有二氧化碳,可用澄清石灰水鉴别。
检验纯度爆炸
1.(2016·连云港)如图所示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B2.进行如图实验,加热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有红色物质出现,说明氢气具有 ( )
A.还原性
B.可燃性
C.氧化性
D.助燃性A3.某气体由氢气、一氧化碳、水蒸气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把该气体依次通过下列装置后,测得装有浓硫酸的装置质量增加,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装置质量不变。
(1)该气体中一定不存在____。
(2)若实验中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现象,就可以证明原气体中存在氢气。CO有红色物质生成或氧化铜变成红色物质四、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考点7 知道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的特点;辨认具体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a
两种或两种以上一种一种物质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合物另一种单质相互交换成分五、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考点8 知道在化学反应过程中伴随能量变化 a
1.化学反应中往往伴随着____的变化。有热量放出的化学反应叫__________,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叫___________。
2.物质的燃烧、生石灰与水反应可放出大量的热量,这两个反应是化学能转化为____;反应条件为高温或需要加热的反应中,内能转化为______。光合作用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呼吸作用________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中和反应化学能转化为________。能量放热反应吸热反应内能化学能化学能内能
4. (2016·宁波)如图所示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
意图。下列关于该化学反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
B.反应前后各元素化合价不变
C.反应前后两种原子的数目不变
D.反应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B5.(2016·嘉兴、舟山)某同学利用初中科学物质间相互转化的知识,设计了如图所示的3条铜的“旅行路线”,每条路线中的每次转化都是通过一步化学反应来实现的。那么,每条路线中可能都有的化学反应类型是 (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C6.(2015·台州)下列事例中,不是通过化学反应提供能量的是 ( )B六、质量守恒定律
考点9 描述质量守恒定律 a
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中,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
质的质量总和 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考点10 从分子、原子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b
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 没有改变,原子
的 也没有增减,每个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
化,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等于种类数目七、化学方程式
考点11 知道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 a
以C+O2=====CO2为例:
1.宏观意义:表示什么物质参加了反应,结果生成了什么物质;反应是在什么条件下进行。即在点燃的条件下,氧气和碳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2.质量意义:表示了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即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如12份质量的碳与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
3.微观意义:表示各物质间原子和分子的 。
1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分子反应得到1个二氧化碳分子。点燃个数比考点12 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生成物和反应物之间的计算 c
1.一般步骤:设未知数→写出配平的化学方程式→写出有关物质的质量比和已知量→列方程、求解→写出简明的答案。
2.注意点:①方程式必须配平;②计算有关物质的质量比时式量要乘以前面的系数;③单位必须统一;④如是不纯物必须换算成纯物质的质量代入计算。7.(2015·衢州)如图为小柯做的创新实验:将铜丝绕在电烙铁上,电烙铁用支架固定在密闭的硬质玻璃管中,玻璃管置于灵敏电子台秤上。接通电路,电烙铁开始工作,可以观察到铜丝表面逐渐变黑,电子台秤读数保持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O2===CuO
B.加热过程中,玻璃管内空气的质量保持不变
C.加热过程中,铜丝的质量保持不变
D.硬质玻璃管内物质在反应前后总质量保持不变
D8.(2016·湖州)某Na2CO3样品中混有一定量的Na2SO4,小明想测定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取该
样品20克放入烧杯,加入100克水使样品全部溶解,
再向烧杯中滴加稀硫酸,当滴加的稀硫酸质量为50克
时,恰好完全反应,称得烧杯中溶液的质量是165.6克。
请通过计算回答:
(1)滴加的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2)该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答案】(1)滴加的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9.6% (2)该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为53%
高频点1 氢气和一氧化碳的性质
★例1 某同学为研究相同条件下一氧化碳和氢气哪
个还原氧化铁的量更多,将一氧化碳和氢气等体积混
合后先通过图甲装置,再通过图乙中的仪器组合。为
达到实验目的,图乙中仪器选择和连接最好的是( )
A.cba B.cda C.cbd D.bcaA
★1.氢气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如下,
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实验时都应该先通入气体后加热,防止发生爆炸
B.两者都可以通过观察黑色固体颜色的变化判断反
应是否发生
C.甲试管略向下倾斜,乙玻璃管保持水平,是因为
两种气体的密度不同
D.甲无尾气处理装置而乙有,是因为一氧化碳有毒
而氢气无毒C
高频点2 四类基本反应的判断
★例2 (2016·潍坊)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反应
都是氧化还原反应。例如:2Fe+3Cl2 ====2FeCl3,
反应前后,Fe和Cl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该反
应是氧化还原反应。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
A.分解反应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B.置换反应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C.复分解反应都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D.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A00点燃3+-1
2.(2015·黄石)下表所列的各基本反应类型对应的化学方程式实例正确的是 ( )
B△MnO2高频点3 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例3 (2016·泰安)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X、Y、Z、W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相关数据如下表,下列关于此反应的认识,正确的是 ( )DA.若W为水,则X或Y必定为酸或碱
B.若X为化合物,Y为单质,则该反应一定为置换反应
C.m的数值为32
D.参加反应的X与Y的质量比为1∶4
★3.(2015·南京)在一密闭容器中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测得反应前及t1、t2时各物质质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B.丙可能为该反应的催化剂
C.该反应中,乙、丁的质量
变化之比为7∶5
D.该反应中,甲、乙的质量
变化之比为1∶4D高频点4 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例4 (2016?包头)将19.45克碳酸钠和氯化钠的固体混合物放置于烧杯(重50克)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固体全部溶解,然后向烧杯中滴加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实验测得烧杯及杯中物质的总质量与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计算:
(1)所加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2)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
溶质质量分数。【答案】(1)由烧杯及杯中物质的总质量与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图可知,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02.2g+50g-250g=2.2g
设参加反应的盐酸中溶质的质量为x,碳酸钠的质量为y,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为z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 73 117 44
y x z 2.2g
解得:x=3.65g,y=5.3g,z=5.85g。
所加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100%=7.3%(2)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100%=10%★4. (2016·绥化)氯化钙钾石的化学式为KCl·xCaCl2(x是CaCl2的系数),它是一种天然的钾肥,溶于水后得到KCl和CaCl2的混合溶液。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测定氯化钙钾石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称取样品18.55g加水完全溶解,得到KCl和CaCl2的混合溶液。向该溶液中逐滴加入Na2CO3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Cl2===CaCO3↓+2NaCl,产生的沉淀与加入Na2CO3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B段表示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①样品中CaCl2的质量是多少?
②所用Na2CO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3)①样品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精确到0.1%)
②氯化钙钾石化学式中的x值是多少?CaCl2已完全反应,且Na2CO3溶液过量【答案】(2)①11.1g ②10%(3)①21.0% ②1
【提醒】对混合气体进行除杂和干燥操作时,因除杂时需要把混合气体通过溶液,除杂后的气体中会含有一定量水分,所以干燥操作应放在除杂操作之后,但本题水分对实验无干扰,所以不用除水分。
★例5 (2015·河池)某化学小组利用混有少量CO2的CO气体还原CuO,并验证反应后的气体产物。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可重复使用)。按气体从左到右的方向,装置连接顺序正确的是 ( )CA.丙→甲→乙→丁
B.甲→丙→乙→丁
C.丙→乙→甲→乙→丁
D.乙→甲→丙→乙→丁★例6 【提醒】由金属元素和硫酸根组成的硫酸盐中,减去金属的质量即为硫酸根的质量。
(2015·莱芜)60g镁、铁、锌混合物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得到混合溶液,蒸发得到252g硫酸盐固体。则反应产生的氢气质量为 ( )
A.4.0g B.3.9g C.3.0g D.2.5gA
例7 (2016·台州)同学们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了探究。实验结束后,老师另外提出了几个问题,请你一起参与思考。(1)图甲装置内物质充分反应后,冷却至室温,气球仍胀大的是 (填“A”、“B”或“A和B”)。
(2)若图乙装置内Na2CO3溶液的质量为5克,滴入试管的稀盐酸质量也是5克,装置内物质充分反应后,发现NaOH浓溶液质量增加0.22克,试管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根据上述已知条件,通过分析可以确定的是 (选填序号)。
①原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②原Na2CO3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③原NaOH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④反应后试管中NaCl的溶质质量分数
请你选择所填的其中一项,通过计算确定其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B②④【答案】解一:计算原Na2CO3溶液的质量分数
增加的质量为生成CO2的质量0.22克
设原Na2CO3溶液的溶质质量为x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 44
x 0.22克
x=0.53克
碳酸钠溶液的质量分数= ×100%=10.6%解二:计算反应后NaCl的溶质质量分数
增加的质量为生成CO2的质量0.22克
设生成NaCl的质量为y
Na2CO3+2HCl===2NaCl+H2O+CO2↑
117 44
y 0.22克
y=0.585克
NaCl的溶质质量分数
= ×100%≈5.98%
(友情提示:本栏目建议午休时间完成)
1. (2016·烟台)下列物质的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
是 ( )D2.(2016·温州)实验室中各种化学药品需要合理保存,否则容易变质。硝酸通常存放在棕色试剂瓶中,其原因是硝酸在光照下会发生如下反应:
4HNO3====4NO2↑+2H2O+O2↑,该反应属于 ( )
A.分解反应 B.化合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A光3.科学研究发现:金星大气层的成分之一是三氧化二碳(C2O3),实验证明三氧化二碳的化学性质与一氧化碳相似。下列关于三氧化二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C2O3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B.C2O3在O2中充分燃烧的产物为CO2
C.C2O3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还原氧化铜
D.C2O3中碳的化合价为+4价B4.(2016·齐齐哈尔)在催化剂并加热的条件下,
氨气和氧气能发生化学反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4NH3+5O2======4X+6H2O,则X的化学式是( )
A.N2 B.N2O C.NO D.NO2催化剂△C★5. (2016·怀化)将一定质量的a、b、c、d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质的质量如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a和b是反应物 B.x=3.2
C.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D.d一定是催化剂C★6.(2016·郴州)有18.6g的NaOH和Na2CO3固体混合物,已知Na元素与C元素的质量比是23∶3,把该固体全部加入到盛有100g的足量稀硫酸的烧杯中,充分反应后,烧杯里残留物质的质量是114.2g,则原NaOH和Na2CO3固体混合物中钠元素的质量是 ( )
A.9.2g B.6.9g C.4.6g D.2.3gA7.(2016·福州)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对化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通过称量下列各组试剂在密闭容器内混合前后的总质量,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填标号)。
A.蔗糖和水
B.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钾溶液
C.铁和氯化铜溶液C(2)在氧气中点燃红磷的实验过程,固体质量变化如图1所示。①从燃烧条件分析,固体质量在t1前没有发生变化的原因为 。
②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③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为 g。
(3)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2所示:
①该反应所属的基本类型为 。
②参加反应的甲物质和生成的丙物质分子数目比为 。温度未达到红磷的着火点4P+5O2====2P2O58置换反应1∶2点燃8.(2016·衢州)以下是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曾开展的实验:
①先用天平称取质量为m1的金属锡粉。
②将这些锡粉放在密闭容器里进行完全燃烧,生成了白色固体物质,称量容器的总质量为m2。
③打开容器,听到了空气进入容器发出的“丝丝的声响”,称量所得白色物质的质量为m3。
④把白色物质放回原容器里(容器中空气的组成恢复到初始状态),重新称量容器的总质量为m4。(1)根据所学知识判断,锡的燃烧是 变化。化学(2)罗蒙诺索夫分析数据后发现,生成白色物质的
质量m3= ,于是提出了“参加反应的
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产物的总质量”的观点。
(3)后经多位科学家的共同努力,最终确立了质量守恒定律,请从微观角度解释该定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m4-m2+m1因为化学反应的过程是原子的重新组合过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总个数不变,原子质量不变,所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相等9.(2016·北京)为测定21.2g某变质氢氧化钠固体中碳酸钠的含量,将其配置成500mL溶液,分别取出50mL用两种方法进行测定,已知:
Na2CO3+BaCl2===BaCO3↓+2NaCl。请任选1种方法的数据,计算该固体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及结果)。【答案】设碳酸钠的质量为x
Na2CO3+BaCl2===BaCO3↓+2NaCl
106 197
x 1.97g
x=1.06g
该固体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100%=50%
答:该固体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