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木兰诗 导学案 (共2个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8 木兰诗 导学案 (共2个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2-14 14:05:21

文档简介

第8课《木兰诗》第二课时
导学目标
1.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3.在小组合作中培养自己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学习多角度塑造人物的写作方法


理解木兰的思想情感。




教学环节及步骤
教学任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见性问题及解决对策
环节
步骤
复习
1.文学常识《木兰诗》选自宋朝

)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


朝乐府民歌。 《
》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机杼(

鞍鞯(
) 胡骑(

) 金柝(

) 策勋(


赏赐(
) 理云bìn( ) pèi头(

) 扑shuò(
) 雄cí(

) 3.形似字注音组词拆(

) 戎(

傍(


折(

戍(


滂(

柝(

戊(


榜(

4.解释词语木兰当户织:
当:
户:
惟闻女叹息:
惟:
问女何所忆:
忆:
昨夜见军帖:
帖:军书十二卷:
十二:
阿爷无大儿:
阿爷:
愿为市鞍马:
为:
市:
旦辞爷娘去:
旦:
朔气传金柝:朔: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
溅溅:策勋十二转:策勋:
赏赐百千强:强:
木兰不用尚书郎:用:
出郭相扶将:郭:
扶将:著我旧时裳:著:
当窗理云鬓:云鬓:对镜帖花黄:帖:
双兔傍地走:走: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扑朔:
迷离:


朗读课文探究文意
一、复述导课。1.1-2人讲述花木兰的故事,可加入自己的见解、评价。2.齐读课文。二、文章探究1、分析木兰的形象。2、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修辞方法并说说表达效果。3、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安排?
1.介绍复述的相关知识。(复述课文就是用自己的话和课文中学过的主要词句,把课文内容有条理地叙述出来。复述时,一般要求做到:
1.
用普通话复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语句通顺2.
有中心,有条理。复述的方式一般有三种: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和创造性复述。
2.督促学生做积累笔记,巡视讨论情况,师生交流。3.倾听报告。明确答案,释疑,解难。4.情感调动:引导学生感知为什么要替父从军。
1.小组报告:复述课文
,补充或评价同学的发言,总结归纳在笔记上。2.有层次的反复诵读课文,
3.评价同学的朗读。4.依托课文落实文意探究,分三步完成。(1)独立分析:写出出自己理解不到不出的疑难之处。(2)组内、组间交流。(3)准备报告。5.与老师同学交流共同解决疑难,并积累。6.用最简单的话概括自己的理解。7.课文内容和道理的总结归纳。
1.
经常开展复述课文训练,不仅能促使我们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帮助记忆,而且能发展逻辑思维,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2.学生评价朗读不规范,引导围绕方法评。3.教师指导学生积累文言实词和文言现象。4.学生可能语言啰嗦。教师明确要点。
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并默写。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3.准备课堂辩论。
板书设计
木兰诗 故事情节:一、代父从军、踏上征途。(详写) 二、奔赴前线,十年征战。(略写) 三、还朝辞官,家人团聚。(详写) 四、吟唱比喻,赞美木兰(略写)木兰形象: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怀)(详写)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略写)
反思第8课《木兰诗》第一课时
导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2.熟读课文,试着背诵课文。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准确、流畅地翻译全文。




教学环节及步骤
教学任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见性问题及解决对策
环节
步骤
备习
一、题目解读1.《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qian)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这是当时北方民族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有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乐府双璧另一:《孔雀东南飞》)。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叫做“乐府”。“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南北朝,社会上已经把“乐府”从官署的名称转变而为诗体。其中既有文人诗歌,又有民间歌诗,亦即凡是合过乐能够歌唱的歌诗,统统称为“乐府”。
《木兰诗》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之一,诗中满怀激情地记叙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千百年来,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家喻户晓,深受人们喜爱。二、走近作者郭茂倩(1041年-1099年),字德粲,宋代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为莱州通判郭劝之孙,太常博士郭源明之子,祖籍太原,编有《乐府诗集》等。三、诗歌背景
《木兰诗》产生的时代,当在西魏。那时正是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战争是北朝社会一个最突出的现象,整个北朝的历史几乎与战争相终始,在初期“五胡十六国”的130多年中,战争尤为频繁。五六世纪间,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与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区进行过长期的战争。这与诗里所写的木兰出征路线正相吻合。这可能就是《木兰诗》的历史背影。
花木兰是古时河南省虞城县营廓人。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屡立战功。凯归,帝封官嘉奖,木兰不受,欲纳宫中,以死拒之。唐初,追封为孝烈将军。人们为纪念她,于唐代修建花木兰祠,祠内现存元代立《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和清立《孝烈将军祠辨误正名记》石碑,详细记载了花木兰的身世、籍贯、业绩及历代修祠情况。近年来,又修复了木兰祠大殿等一大批景点。花木兰祠已收入《中国名胜词典》。 四.
【自主备习案】1.积累词语:机抒:zhù(织布梭子)可汗:kè
hán鞍鞯:ān
jiān(马鞍下的垫子)辔头:
pèi(缰绳 )燕山:yān 金柝:tuò(打更用的梆子)胡骑: jì(战马)戎机:róng(军事)著我旧时裳:zhuó(穿)红妆:zhuāng(装饰,打扮) 朔气:Shuò(北方)傍地:bàng(临近,此处引申为贴着)2.翻译句子。(1)
愿为市鞍马(2)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3)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3.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和习惯整理文言词语。4.本文的文意疏通。5.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思读课文初步探究
视频导课。一、备习检测。1.作者及课文出处。2.文中生字词的读音。二、朗读课文。1.范读。纠准字音,提示注意句子停顿。2.指名朗读,师生评议。3.齐读课文。翻译课文。1.自主翻译。
2.小组合作交流。3.发布仍解决不了的疑难,师生交流。4.准确掌握文中疑难的字词句,用现代汉语翻译文章内容。5.概括文章内容。四、再读课文。初步感知故事情节和人物特点。
1.介绍乐府诗的相关知识。2.检查备习情况:引导交流作者、出处以及字词的正音。3.巡视朗读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出示读出节奏的要求:①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按照“主/谓/宾”的原则进行划分;②按照“动宾/动宾”的形式划分;③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④凭借语感,根据句意进行划分。4.督促学生做积累笔记,巡视翻译情况,师生交流。明确疏通文意的方法和要求。出示评价要求:①翻译通顺;②重要实词落实;③翻译是否准确。5.倾听报告。明确答案,释疑,解难,讲解翻译方法。6.情感调动:引导学生感知故事情节。
1.小组报告:作者、出处、以及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补充或评价同学的发言,总结归纳在笔记上。2.有层次的反复诵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和情味。3.评价同学的朗读。4.依托课文注释、工具书落实字、词、句翻译,分三步完成。(1)独立翻译:画出自己翻译不出的疑难字、词、句。(2)组内、组间交流。(3)准备报告。5.与老师同学交流共同解决疑难,并积累。6.用最简单的话概括文章内容。7.文言文朗读和翻译方法总结归纳。8.带着情感再读课文,感知故事和人物。
1.学生搜集的文学常识介绍纷繁复杂,教师指导信息筛选,检测明确必须掌握的知识。2.出处《乐府诗集》教师强调本文是北朝民歌。3.学生对鞍鞯、辔头、胡骑等字的音读不准,教师强调正音。4.学生评价朗读不规范,引导围绕方法评。5.教师指导学生积累文言实词和文言现象。6.学生可能概括语言啰嗦。教师明确概括要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作业
1.熟读课文,试背诵。2.抄写课文及文下注释一遍
板书设计
字音
准确读文
节奏
译文
通顺
感情
简洁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