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导学目标
1.
用普通话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领悟文意。
2.
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和剪裁的方法。
3.
体会文章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4.
学习闻一多敢说敢做,言行一致的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
教学重点
1.
正确流畅、有感情地诵读课文。2.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学习闻一多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
1.
理解本文围绕中心选材和剪裁的方法。
2.
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
学
过
程
环
节
教学内容
教学任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见性问题及对策
备习
1.作者介绍 :臧克家,诗人。1905年生于山东诸城。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词和民歌,并目睹农民的苦难生活,引起他深切的同情,这为他后来的诗歌创作,初步奠定了基础。1926年秋到武汉,投身于大革命的洪流。大革命失败后,受国民党当局迫害,四处逃亡。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 1948年由于国民党的迫害,逃亡香港。1949年3月回到解放后的北平,历任人民出版社编审、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诗刊》主编等职。
2.臧克家和闻一多 :臧克家于1930年至1934年在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1932年回清华任教后写信给臧克家说:“得一知己,可以无憾,在青岛得到你一个人已经够了。”可见相知之深。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
3.闻一多,本名家骅,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1899年11月24日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一个“世家望族,书香门第”。五四运动时在北京清华学校读书时即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在这以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于是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社长。“一二 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最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遗著由朱自清编成《闻一多全集》四卷。3、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和习惯整理字词。4、.本文的体裁。5.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复习
备习检查(交流)情境导入
出示检测学案。适时做必要的点拨纠错。播放《七子之歌》,学生可跟唱,创造情境。(学生熟悉此歌,由此可猜到作者,教师也可随机提问。) 现在我们学习臧克家写的一篇文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理解他的精神品质。
独立思考;对子间互问互答;进行报告。
这首歌的作者是闻一多先生,他是近、现代史上一位杰出的人物。他有强烈的爱国热情,是一位为人所敬的民主战士,他敢作敢为,言行一致。
研习
初读课文,感知全文内容。
一、初步感知课文内容1.朗读课文,可以由老师范读,或者放录音。
2.给文章分段并归纳段落大意。3.文章两个部分写出了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闻一多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4.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怎样过渡的?5.
细读文章,画出精辟的语句,然后复述课文。
(1)
作为学者方面——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2)
作为革命家方面——说了就做,言行一致
出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重点:(感知全文)出示复述要求:①抓住重点字词,情节完整。②语言流畅,声情并茂。出示评价要求:①是否抓住重点字词,情节是否完整。②语言表达是否生动形象,有感情。师小结课文情节:提出思考问题:本文中哪个情节最感人,为什么?倾听学生的质疑,理出研习思路。
初步感知学习目标。默读课文。
对子复述练习。组间交流:边看课文边复述课文。其他同学给予评价。小组交流自己的感受。备习中的质疑,小组内交流后提出来,供研习交流。
注意引导学生倾听,并按要求进行评价。学生可能从各个角度发言,显示出对文本的多元化理解,教师要灵活处理。
作业
1.学习本文后,闻一多的说和做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其实,古人也认为说和做对做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你能说出称赞“说”或“做”的词语吗?(一言九鼎一诺千金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言出必行
言必行,行必果等)2.请你为自己写一句有关说和做的座右铭。3.完成练习册基础性试题。
板书设计
三本书
做了再说
治学严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诗
人
做了不说
爱国热情
三件事
说了就做
言行一致
革命家
说了就做,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