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七上2.3世界的地形——学看地形图教案+课件(共10份文件,含视频材料)

文档属性

名称 湘教版七上2.3世界的地形——学看地形图教案+课件(共10份文件,含视频材料)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7-02-15 22:50:14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第三节
世界的地形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学看地形图
地形图的判读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五岳独尊——泰山(十八盘)
泰山的等高线地形图
发挥一下你的想象:

等高线地形图”如何绘制的呢?
978
山顶
567
1545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相对高度”。
山脚
“海拔”是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又称“绝对高度”。
测量
海拔和相对高度
海拔的测量工具
1、绘制原理
认识等高线地形图
2、绘制方法
1、绘制原理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00
100
100
海拔相等的各点连成的线。
等高线:
绘一绘
2、绘制方法
2、绘制方法
山峰A
山峰B
山脚C
山脚D
缓坡
陡坡
等高线的疏密与坡的陡缓有什么关系?
结论: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
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
观察与思考
判读
(一):
坡的陡缓


设计甲乙两条登山路线,哪条路线比较省力?为什么?
甲省力。
因为甲路线上的等高线稀疏,是缓坡。
山顶
山脊
鞍部
山谷
陡崖
判读
(二):山体不同部位等高线特征
山顶
山脊
鞍部
山谷
陡崖
判读
(二):山体不同部位等高线特征
山顶

等高线闭合,中间低四周高
盆地
等高线闭合,中间高四周低
等高线向低处凸
山脊
山谷
瞧,这里有什么?
等高线向高处凸
“高谷低脊”
相邻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
(因其形如马鞍而得名)
鞍部
陡崖
等高线重合的地方
适合的运动?
可能出现的景观?
地形
部位
序号
等高线特点
山顶
等高线数值由中心向四周(

鞍部

)之间低地
山脊
等高线数值由高处向(
)处凸出
山谷
等高线数值由低处向(
)处凸出
陡崖
等高线(

缓坡
等高线(

陡坡
等高线(








降低
两个山顶


稀疏
密集
100
300
500
700
900
1100
5
6
1
4
3
2
7
100
300
500
重叠
3、判读
山体不同部位等高线特征
史上最酷的等高线
轻松一刻:
活动一:
请同学们观察山体模型并找出等高线
活动二:通过山体模型找出山体的不同部位。
小组活动:
(发挥你的想象,开动脑筋、大胆尝试!)
我来观察
A山顶
1700
3700
2700
A
B盆地
B
1000
5000
3000
等高线地形图代表的山体部位
3700
2700
A
1700
3700
2700
A


C山谷
D
D
2200
2000
1800
1800
2000
2200
C
“高谷低脊”
a
b
c
d
e
f


D山脊
100
300
500
700
900
1100
300
100
500
D
A
E
C
B
900
1100
1300
1500
我来选择
左图是某登山俱乐部设计的五条登山路线,你会选择哪条?为什么?
等深线:在水域中深度相等的各点连成的线。
举一反三:
陆地地形示意
等高线地形图
分层设色地形图
梯田景观:
在农业生产中的利用等高线原理开垦的梯田。
瞧,生活处处有地理:
天然的“等高线”
天然的“等高线”
云南元阳梯田
天然的“等高线”




天然的“等高线”
急中生智
假设去我国西南某地区,攀登那里的一座名山,按照“A-B-C-山顶甲”的路线登山,当我们走到B点时,突然大雨倾盆,雨水夹杂泥块和碎石从山上急泻而下,泥石流随时会吞没一切。
请问:我们该如何避险?以下方案你会选择哪一种呢?说出你的理由。
a.沿线路B至D向山上逃离
b.沿线路B至A向山下逃离
c.原地不动,等待救援
d.从B向E方向或F方向逃离
A
B
C
E
D
F
我的收获
应用:
分层设色地形图
学看地形图
测量:


相对高度
绘制:
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原理
等高线地形图绘制方法
判读:
坡度陡缓
山体不同部位的地表形态
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假日进行一次登山活动,实地考察山体不同部位的景观,可以用相机把它记录下来;同学之间展示一下你的优秀成果搞个“摄影展”。
邮箱:liuchunmei132@
课外实践
谢谢大家
等高线地形图
借助绘图工具绘制等高线地形图
1.首先确定绘图地点。(例如:泰山)
2.下载地形数据。从美国全球地形数据库的网站(http://srtm.csi.cgiar.org/SELECTION/inputCoord.asp)或中科院网站下载地形数据。
3.利用地图绘制工具(global
mapper)绘制等高线地形图。
4.输出等高线地形图。(例如:输出谷歌地球(google
earth)支持的KMZ矢量格式。)
知识拓展:
如何绘制分层设色地形图:
先绘制等高线地形图
绘制成分层设色地形图
着色【课题】
七上第二章
第三节
世界的地形
——学看地形图
【课型】
新授课
【课标要求】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
相对高度。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知识目标】
1、通过阅读等高线地形图,学会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重点)
2、在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学会读分层设色地
形图。(重点)
3、能在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重点)
4、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脊和山谷,能利用地形图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
题,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和树立防灾抗灾及保护环境的意识。(难点)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不同地点的海拔以及地势的高低起伏和
坡度陡缓,给学生一个等高线地形图,学生会设计一条登山路线。
2、能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典型的平原、高原、山地、盆地和丘陵等地
形类型。
【情感目标】
通过动手制作地形模型和亲自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
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从生活中观察、在体验中学习,
在实践中探索
树立科学的价值观;通过登泰山活动树立学生防灾抗灾和保
护环境的意识。
【设计思路】
1、首先树立学习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课标理念,给学生一个泰山等高线地形
图,让学生设计一个登山路线;生活中,人们的登山路线会有很多种选择,其
中最主要的方式是从山谷登山,到了鞍部后,再转向山顶。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充分利用多媒体,使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及
判读,变得由抽象枯燥到直观有趣,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通过设计“登泰山活动”这条主线来贯穿学习等高线地形图,让学生感
受生活中处处有的地理,回归生活,达到“学以致用”。
4、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上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组开展活动。
让学生亲自体验如:亲手制作模型和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然后再自我展示,最
终中完成知识的理解,体现了“寓教于乐”。
【教学模式】问题探究。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读图观察法、计算演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高线模型、制作模型的材料、等高线地形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北京——八达岭长城山东——泰山活动1:赏析(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大家想不想出去走一走、看一看?观看多媒体——“走遍中国”。(旅游成为一种时尚,可以调节生活节奏、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活动2:我来说“说一说”:通过观看,我们你看到了哪些地形?
西藏——喜马拉雅山安徽黄山——迎客松学生认真欣赏美妙的音乐和图片,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道我国不同的省区各具魅力,了解我国不同的自然风光:北京——八达岭长城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山东省——泰山
(五岳之首)
安徽——黄山
(四绝——
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学生积极踊跃的进行述说,通过动画自己看到了哪些主要地形;小结五种地形:高原、山地、平原、丘
陵和盆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导入采用欣赏我国自然风光,让学生如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敢于动脑思考、大胆发言的学习习惯。
承接过渡
地球的地表形态是高低起伏得,即地形复杂多样;那么人们是如何准确地将立体的地形绘制到一张平面的地形图上呢?又是如何进行判读的呢?大家想不想知道?(想!)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合作探究学习第二章第三节世界的地形——“学看地形图”。(展示课题)
展示目标
教师展示多媒体:泰山图片(此次登山带着任务)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学会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
陡崖、鞍部等部位和判断坡度的陡缓。会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
类型。承接过渡:让我们带上好心情一起去登泰山,饱
览“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风情。
五岳独尊——
泰山
通过活动登泰山,让学生带着登山任务,即明确学习目标,知道重、难点,做到心中有数,课堂上“有的放矢”。
收集信息
登山前准备,收集相关泰山的信息:
泰山等高线地形图
教师设问:这两张图能看出泰山的坡度陡缓、起伏状况吗
培养学生养成收集信息的好习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通过设问为学习知识做铺垫。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









一、测量泰山的高度:
教师展示多媒体图片:温故知新:1、什么是海拔?2、什么是相对高度?(海拔与相对高度的单位?)拓展延伸:现代测量海拔的工具手持GPS
指针式海拔仪
手表式海拔表
学生认真读图观察: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海拔与相对高度的单位都是“米”。泰山玉皇顶的海拔高度:1545米。
通过测量读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提取信息及语言表达能力。拓展延伸提升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
承接过渡
海拔和相对高度是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要素,等高线地形图是怎样绘制出来得?下面就让我们继续来探究合作学习,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和判读。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二、







二、绘制等高线地形图:教师展示多媒体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
:什么是等高线?多媒体展示“绘制原理”2、“绘一绘”:
等高线上标注的数值是海拔还是相对高度
3、什么是等高线地形图?(1)、“我来绘”:
小组合作制作一个“硬币”山体模型和绘制它的等高线地形。4、拓展延伸:
教师播放视频:泰山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全程。1.首先确定绘图地点。2.下载地形数据。从美国全球地形数据库的网站http://srtm.csi.cgiar.org/SELECTION/inputCoord.asp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parent"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
或中科院下载地形数据。这是目前精度最高,分辨率最好的全球地形数据系统。3.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利用地图绘制工具(global
mapper)绘制等高线地形图。4.输出等高线地形图。(例如:输出谷歌地球(google
earth)支持的KMZ矢量格式。)
学生认真观看多媒体演示,感悟交流:1、等高线:海拔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的线。2、海拔3、等高线地形图:用等高线表示地表高低起伏的地图。学生分组合作:动手操作,垒硬币山,然后用水平截面,画等高线,一圈一圈的由里往外画。学生认真观看感悟: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可以借助专业的绘图工具((global
mapper)来绘制等高线地形图。
通过观察演示的动画,理解等高线的概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归纳的综合素能。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与绘图,使知识抽象变直观。通过高科技手段绘制泰山等高线地形图,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树立学生的热爱科学的情感价值观。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三、判读等高线地形图
三、判读等高线地形图教师展示等高线地形图,引导学生读图思考探究:坡度陡缓——等高线疏密学以致用:
设计:甲乙两条登泰山路线,哪条路线最省力些?为什么?2、山体不同部位的地形形态读图感悟: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本“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示意图”:。(1)认识山体素描图上的不同形态。(2)辨别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等高线形状特点读图完成表格:地形部位序号等高线特点
山顶
鞍部
山脊
山谷
陡崖3、小试牛刀:等高线图代表的山体部位4、火眼金睛:对比山谷和山脊的特点
5、我来设计:
设计一条泰山的定向越野登山路线!分组讨论ABCDE五条通往玉皇顶的路线。(答案不唯一)①你们组选择哪条?为什么?②这条路线经过哪些山体部位?小组代表发言。
学生通过读图,理解坡度陡缓和等高线疏密之间的关系。先独立思考然后交流展示: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小结:“陡密缓疏”学生读图思考回答:A:等高线密集,坡度越陡;B:等高线稀疏,坡度越缓。通过读图观察、比较,独立完成表格,然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通过读图,归纳总结,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的特征;然后让学生理解识记:
A
——山顶
C
——山脊
D
——山谷
E
——鞍部
F
——陡崖学生以抢答的形式回答:
A:山顶
B:盆地学生观察,重点会区分山脊和山谷的等高线的特点。“
高谷低脊”学生分组合作,设计,然后派代表发言:
A
——山脊
B——山谷
C
——陡坡
D
——缓坡
E
——陡崖
通过阅读地理图表的基本方法,逐步培养学生从地理图表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通过填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度与自主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小试牛刀来检查学生当堂掌握知识的情况,达到巩固强化的目的。通过读图培养学生的观察验证能力,达到突破难点,并巩固强化。通过我来设计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如选择陡崖的同学具有挑战性,发扬“勇于攀登”的精神达到发散思维。
承接过渡
人们为了更清楚的了解地表的高低起伏变化,绘制了分层设色等高线地形图,它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呢?又是如何判读的呢 我们继续来探究学习。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层设色地形图
四、分层设色地形图教师展示分层设色地形图:1、分层设色地形图的概念?2、分层设色地形图的绘制?3、如何看分层设色地形图?要求学生活动:先让学生读图“分层设色地形图”,辨认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五种地形特征。然后再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对比高度表从颜色上区分五种基本地形。4、绘一绘:
学生设计不同陆高范围的颜色并涂上相应的颜色。
学生明确以下两个问题:1、分层设色地形图的作用: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能够一目了然的看出我们最常见的五种地形类型。2、会看分层设色地形图:这五类地形判读时一般借助颜色进行,比如蓝色的代表海洋,绿色的代表平原,黄色代表山地、高原、丘陵。
明确地图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读图归纳能力和观察判断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热情,感受生活中的地理。
举一反三:
轻松一刻
教师展示图片让学生欣赏:瞧,生活处处有地理。
学生认真欣赏:
让学生感悟生活处处有地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树立“学习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分享平台
我的收获:“说一说”:通过此次泰山之旅,你有哪些收获?或你从中学到了哪些地理知识,一起来分享一下吧!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如知识的重难点或情感价值的收获等。如:特殊记忆法:“高谷低脊“联想法:用拳头演示歌诀记忆:地形图的判读地形图,不难读,看好颜色和标注;向低突出是山脊,向高突出是山谷;分布密集是陡坡,缓坡分布较稀疏;高原平原都平坦,高低要靠颜色辨;
同桌之间交流学习的体会、想法和成果,培养学生梳理知识和语言表达能力,达到强化记忆的效果。
风采展示
学生通过读图,对已有知识,进行抢答,且要“有礼有序”,读出:A:山顶、B:山顶、C:山脊、D:山谷、E:鞍部、F:陡崖
通过“抢答活动”的设计来巩固强化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具有“竞争意识”,及学有所用的课本理念。
展开想象:
假设去我国西南某地区,攀登那里的一座名山,按照“A-B-C-山顶甲”的登山路线,当我们走到路线B时,突然大雨倾盆,雨水夹杂泥块和碎石从山上急泻而下,泥石流随时会吞没一切。请问:我们该如何避险?说出你的理由。
学生思考讨论:沿线路B至D向山上逃离
b.沿线路B至A向山下逃离
c.原地不动,等待救援
d.从B向E方向或F方向逃离
通过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如何应对突发事件,培养学生的防灾抗灾意识。
探究实践
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可以用利用假日进行一次登山活动,实地考察山体不同部位的景观,可以用相机把记录下来;然后交流展示一下你的优秀成果搞个“摄影展”。
邮箱:liuchunmei132@
【板书设计】
(建构知识体系,明确重难点,提升地理学习效率和兴趣。)
会读地图上的高度
海拔

相对高度

绘制等高线
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成线

坡度陡缓
等高线密集——坡陡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等高线稀疏——坡缓

山顶、鞍部
山体不同部位的地形形态
山脊、山谷和陡崖
分层设色地形图
【当堂达标】
一、选择题:
1.(目标1)乔戈里峰是世界第二高峰,海拔8
611米,吐鲁番盆地中的艾丁湖海拔是-155米,那么两地的相对高度是( )
A.8
456米 B.8
766米
C.8
611米 D.-155米
2.(目标2)下图中等高线图表示的地形名称依次是 ( )
A.山脊、盆地、山谷、山顶 B、山谷、山顶、山脊、盆地
C、山脊、山顶、山谷、盆地 D、山谷、山顶、山脊、盆地
3.(目标2)河流一般形成在(

陡坡
B、
山脊
C、缓坡
D
、山谷
4.(目标2)等高线地形图上,陡坡的地方(

A、等高线重叠
B
、等高线稀疏
C
、等高线密集
D、等高线向高处凸出
二、读图分析题:
5.(目标4)读等高线地形图,完成(1)、(2)题。
(1)李村所处的地形类型是( )
A.高原
 
 B.盆地
C.丘陵   D.山地
(2)①②③④四地中,适合攀岩运动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教学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学习,本节知识内容主要从测量、绘制到判读等高线地形图,三个环节开展教学活动,教学以登泰山为主线清晰鲜明,活动内容层次分明,借助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寓教于乐,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本课教学设计的优点主要体现在:
一是教学设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生活中的登泰山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能通过生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从而达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
二是教学设计注重学生的参与活动。学生是课堂的真正主人,把时间充分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与合作;通过读图思考、读一读、绘一绘、练一练、比一比等多种活动形式,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及综合素能;再如通过学生绘制等高线地形图,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活起来,去探索与认识等高线地形图;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和掌握地理知识,从而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泰山导游图
567
1545米
978米
五岳独尊——泰山(十八盘)
B
1000
5000
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