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 北宋的政治(课件+学案+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课 北宋的政治(课件+学案+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7-13 17:41:24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五代:
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
十国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学习目标
1、了解北宋建立的史实。
2、掌握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3、知道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和表
现。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崩,八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殿前
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掌握了军权。公元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兵将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义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
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
北宋的建立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960年
赵匡胤
东京(开封)
宋太祖赵匡胤

979年,宋太宗消灭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统一了中原地区和南方。
统一南北
北宋虽然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但随之而来的是几个民族 政权并存的局面,北宋政权并不是一个统一了全中国的王朝。
统一南北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唐末五代,军阀武将飞扬跋扈,影响到政局的稳定。宋初统治者牢记这个教训。为了巩固统治,宋太祖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杯酒释兵权
军事上:解除了石守信等统军大将的兵权 (杯酒释兵权)
建立禁军,控制对军队的调动,并经常调换将领,定期换防
结果:虽然加强了皇帝的权力,但也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北宋在与周围少数民族政权的连年战争中,负多胜少,形成“积弱”的局面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政治上:在中央,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在地方,为加强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行三年一换防的制度,在各州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在经济上: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由中央掌控,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宋代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通判还有一个职责:“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剌举以闻。”由此可见,通判的职权和作用是什么?
通判有监察和行政权,作用在于为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在各知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问题思考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北宋时“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而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矣。”
(注:即便是将帅率兵数十万,收复了失地幽蓟十六州这种功劳,也赶不上一个状元及第时的荣耀。)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神童诗》宋 汪洙
做人莫作军,好男不当兵
满朝朱贵紫,尽是读书人
宋朝统治者和整个社会重文轻武。
重文轻武的政策
原因: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飞扬跋扈的弊端重现
宋太祖本人就是通过兵变夺取政权的,为防止类似的兵变重演。
政治: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
宗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
重文轻武的表现
军事: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
重文轻武的表现
宋代科举图
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影响: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兴旺的文治局面。
重文轻武的表现
问题思考
1、宋朝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于什么时期?
2、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有什么影响?
宋太宗时期
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是利大还是弊大?
重文轻武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宋朝偏重文治,却令社会出现过度文弱的弊病,民风文弱军力不振君臣畏战,在军事上积贫积弱。
课堂小结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控制军队
削弱相权
文臣担任
地方长官
重文轻武的政策
北宋的政治
课堂练习
1、北宋为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设置了( )
A、知州 B、通判 C、转运使 D、宰相
2、北宋的建立时间是( )
A、960年 B、936年 C、959年 D、965年
3、北宋为防止知州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在各州设置( )
A、转运使 B、宰相 C、通判 D、节度使
4、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我国历史上出现了
多次分裂局面,但也有不少历史人物重新来建立大一统
的王朝。这些历史人物不包括( )
A.嬴政 B.刘邦 C.杨坚 D.赵匡胤
C
C
A
D
宋太祖问:“天下自唐季(唐朝末期)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
宰相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藩镇割据)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1、北宋的建立者是谁?都城在哪里?
2、宋太祖为什么要加强中央集权?
3、为此,宋太祖在军事上是怎样加强中央集权的?
赵匡胤 开封
唐末五代,军阀武将飞扬跋扈,影响到政局的稳定,为了巩固统治,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军事上:解除了石守信等统军大将的兵权
建立禁军,控制对军队的调动,并经常调换将领,定期换防第六课 《北宋的政治 》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北宋建立、杯酒释兵权的史实。
2、掌握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3、知道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和表现,知道宋朝科举制发展的史实。
学习重点: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学习难点: 重文轻武的政策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宋朝建立的时间:_________ 建立者:__________ 都城:________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军事上----
政治上在中央----
在地方----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cn·jy·com
重文轻武的政策: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www.21-cn-jy.com
表现:政治上------
军事上------
文教事业上------
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合作探究:
1、北宋政治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2、宋朝为什么要重文轻武?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是利大还是弊大?说出你的理由。
课堂小结: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重文轻武的政策
课堂检测
第六课 《北宋的政治 》 检测题
1、北宋为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设置了( )
A、知州 B、通判 C、转运使 D、宰相
2、北宋的建立时间是( )
A、960年 B、936年 C、959年 D、965年
3、北宋为防止知州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在各州设置( )
A、转运使 B、宰相 C、通判 D、节度使
4、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我国历史上出现了多次分裂局面,但也有不少历史人物重新来建立大一统的王朝。这些历史人物不包括( )
A.嬴政 B.刘邦 C.杨坚 D.赵匡胤
提到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等你会想到这个人物是( )
A.嬴政 B.刘邦 C. 赵匡胤 D.杨坚
下列不属于宋朝科举制发展的影响的是( )
在宋朝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造就了宋朝的文治局面
促使文人投入诗词创作之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宋太祖问:“天下自唐季(唐朝末期)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宰相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藩镇割据)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1)北宋的建立者是谁?都城在哪里?
(2)宋太祖为什么要加强中央集权?
(3)为此,宋太祖在军事上是怎样加强中央集权的?
导学案答案:
二、1、宋朝把政治、军事、财政大权最大限度地集中到朝廷,建立起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原因: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飞扬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本人就是通过兵变夺取政权的,为防止类似的兵变重演。21教育网
利:重文轻武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21cnjy.com
弊:宋朝偏重文治,却令社会出现过度文弱的弊病,民风文弱军力不振君臣畏战,在军事上积贫积弱。
弊大于利
检测题答案:
C 2、A 3、C 4、D 5、C 6、D
(1)赵匡胤 开封
(2)唐末五代,军阀武将飞扬跋扈,影响到政局的稳定,为了巩固统治,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3)解除了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控制了军队;建立禁军,控制对军队的调动,并经常调换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和士兵的联系。2·1·c·n·j·y
北宋的政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