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
《小鼓响咚咚》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要点
1、通过对比不同的声音,分辨出强和弱。
2、巩固力度记号p、f的用法。
能力培养
1、用甜美的声音,完整地演唱歌曲《小鼓响咚咚》。
2、将不同的力度运用到歌曲《小鼓响咚咚》的演唱中。
情感目标
1、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创编歌词。
2、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觉。并教育孩子们做个懂礼貌的好孩子。
2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孩子要引导他们进行歌曲的学习。《小鼓响咚咚》是一首拟人化的歌曲,教学目标设计中,要求同学们学会用强弱对比的方法演唱歌曲。歌曲的第一段歌词表示小鼓很神气,所以应该用强的声音曲演唱。歌曲第二段的歌词写到妹妹在睡觉,所以小鼓别响了,于是应该唱的弱一些。
3重点难点
让学生掌握歌曲的强弱变化。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小鼓响咚咚》
4教学过程
(一)、拍一拍,唱一唱《拍手谣》课前律动。(使学生一进教室就能感受音乐之美,在愉快的氛围中开始今天音乐课的学习。)
(二)、师生歌声问好,做发声练习,打手号复习1、2、3、5、6,复习节奏。(为新歌曲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引入新课。
1、猜一猜,介绍小鼓。
2、看一看、敲一敲:请同学上来敲敲。除了鼓面还能敲哪 学生上台敲。(认识了小鼓,知道通过敲击小鼓的不同地方可以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为课中的环节做铺垫。)
3、老师敲歌曲中的节奏型,3/4拍(强、弱、弱),感受强弱。师生一起拍读。(熟悉歌曲的主要节奏型)
4、听歌曲范唱,感受小鼓的歌曲。(初次感受歌曲)
5、听歌曲,感受其节拍、速度、情绪。(进一步感受歌曲)
6、听音乐(《小鼓响咚咚》。感受3/4拍,用不同手势表示三拍子。(感受歌曲3/4拍韵律)
7、听老师范唱歌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8、跟琴用噜唱旋律,注意附点的地方,加强练习。(由听歌曲到掌握歌曲的旋律)
9、打手号将歌曲旋律唱出来。(巩固歌曲旋律的学习)
10、读歌词,加上歌词演唱。(第一段,F强、神气的小鼓,第二段,p弱、懂事的小鼓。)(用不同的形式演唱:跟原唱演唱,跟琴演唱,师生对唱,分两大组演唱。让学生更进一步的掌握歌曲)
(四)、创编歌曲。请小组长带领进行小组活动,(沙锤,沙沙;手铃,叮铃铃;手板,哒哒;碰铃,叮铃铃。)有时间的话进行部分同学或者小组展示。
(五)、小结。奖励看动画的《小鼓响咚咚》,一起跟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