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角度 提升练习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角度 提升练习 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2-15 14:44: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读拼音,写汉字。
池táng
(  )   天é(  )   胳bei
(  )
rě(  )怒   
大ɡài
(  )  qī(  )骗
zhuó(  )木鸟  chù(  )角  
ɡuì(  )倒
二、选词填空。
欺负 欺骗 欺诈
1.我不能(   )妈妈。
2.大孩子不能(   )小同学。
3.他带着集资款逃跑了,这是一种(   )行为。
三、句子练习。
1.它要是凭这点来欺负人,咱们就答应吗 (改为陈述句)
2.雪花飘落。(扩句)
3.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环绕着美丽的村庄。(缩句)
四、选择关联词填空。
如果……就…… 
只有……才……
因为……所以…… 无论……都……
不但……而且……
1.(   )天气怎样,他(   )坚持按时到校。
2.(   )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得到的结果也不同。
3.(   )站在人的角度看鹅,(   )不会怕鹅。
4.我们(   )好好学习,(   )会考出好成绩。
5.她(   )人长得美,(   )心灵美。
五、根据课文填空。
1.
《登飞来峰》的作者是   (朝代)诗人    。诗中借景抒情表达诗人踌躇满志的句子是            ,            。
2.
《题西林壁》的作者是   (朝代)诗人    。这首诗描写了               ,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
六、课内阅读。
不知谁大喊了一声,大家就急急逃跑。这使鹅追得更快了。我吓得腿也软了,更跑不快。这时,带头的那只老雄鹅就“啪嗒啪嗒”地跑了过来,“吭、吭”地赶上了我,“吭、吭”地(  )开嘴,一口就(  )住了我当胸的衣襟,(  )住我不放。在忙乱中,我的书包掉了,鞋子也弄脱了。我想它一定要把我咬死了 就又哭又叫 鹅要吃我了 鹅要咬死我了 
1.给选文中画线的句子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2.文中括号内应填写的动词依次是   、     、    ,这几个动词写出了鹅的        ,也写出了“我”的       心理。
3.文中描写细致,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我”和“鹅”的不同形象,请结合一个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
七、课外阅读。




说到登高,大家一定会非常开心!可是,在忙碌的现实生活中登高的机会对我们来说真是并不多。今天,当我第一次来到韩阿姨家,在这个高达23层的住宅楼里,我实实在在地感受了一下登高望远。
站在阳台向远方一望,啊!太美了!太高了!难怪古人说:“站得高望得远。”真是名不虚传啊!向下一看,真是有趣。那蚂蚁般的小人在人行道上慢慢地走着,马路上行驶的汽车小得简直像玩具车。再看马路两旁的杨柳树则像一条条小金鱼,春风吹来,柳枝像一条条金鱼在摆动尾巴,真是漂亮极了!马路中央的那座公路桥像一条运动场上的跑道,各种型号的汽车像是运动员一样正在比赛,而站在高处的我好像是观赛的巨人,悠闲自得地看着那些奔跑的车。这种感觉真是威风极了!当我仰头向上看时,我又被另一种景象所吸引:碧蓝的天空一望无际,好像一片大海洋;蓝天上飘动的朵朵白云像小白兔、小猴子、绵羊、金鱼……美丽极了!它们离我是那样近,我好像一伸手就能摸到蓝天似的,真是太有趣了!
我想学习也是这样,掌握的知识越多就越见多识广。登高望远,不仅使我看到了有趣的景象,更给了我许多启示。
1.解释词语。
登高望远:
名不虚传:
2.作者登高远望时看到了什么
3.由“登高望远”,我们可以想到   (朝代)    的《      》中的名句: 

4.短文给了你什么启示
八、笔下生花。
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不同的角度决定不同的结果的文章,体裁不限。




第三单元提升练习
一、塘 鹅 臂 惹 概 欺 啄 触 跪
二、1.欺骗 2.欺负 3.欺诈
三、1.它要是凭这点来欺负人,咱们就不答应。 
2.美丽的雪花轻轻地飘落下来。 
3.小溪环绕着村庄。
四、1.无论……都…… 
2.因为……所以……
3.如果……就…… 
4.只有……才……
5.不但……而且……
五、1.宋代 王安石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2.宋代 苏轼 从不同角度看庐山所呈现的不同姿态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与思考
六、1.
, :“ ! !” 
2.张 咬 拉 张狂 害怕 
3.如“在忙乱中,我的书包掉了,鞋子也弄脱了。我想它一定要把我咬死了,就又哭又叫:‘鹅要吃我了!鹅要咬死我了!’”通过描写“我”的动作、心理和语言,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我”对鹅的怕。
七、1.登上高处向远处看。 确实很好,不是空有虚名。
2.汽车、人、公路桥、杨柳、天空、白云。(提示:要回答这个问题,只需列出第2自然段写到的景物即可。) 
3.唐代 王之涣 登鹳雀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站在不同的角度看事物,结果会不一样。(提示:此题答案不唯一,但答案需围绕文章的主题进行阐述。要想知道文章的主题,就要抓住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
八、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