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劳动的开端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6.3 劳动的开端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2-15 15:33: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 劳  动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了解作者第一次挑煤的经历。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1.了解作者第一次挑煤的经历。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3.通过阅读课文,让学生了解并体会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
教学课时
两课时
[1] 劳动的开端
记得我十二岁那年,家里穷得揭不开锅。 [2] 看着一家人挨饿,我心里像油煎一样。[①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我要用劳动来解除饥饿的威胁。 [3] [②这句话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少年 ]
段导读:作者在十二岁时就准备用劳动来解除饥饿的威胁。
萍乡煤矿四面是高山,在东北方的深山里,煤藏离地面很近。土煤窑星星点点,到处都是。土煤窑完全靠人工开采。窑主随便挑个地方,挖一个斜洞,就算是煤窑。 [4] 工人进出连腰也伸不直,像狗一样爬进去挖煤,又像狗一样把煤从窑里拖出来。[③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
把煤从山里运到外地去,也靠人工。挑脚的得一担一担地把煤挑到车站。 [5] [④你从这句话中能看出什么 ]
段导读:旧社会煤矿工人工作条件极端恶劣,安全没有保障,非常辛苦。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我”为解除饥饿对全家人的威胁,十二岁就准备去煤窑挑煤。
我看见比我大点儿的穷孩子都去挑煤,也打算靠自己的力气去挣几个小钱。 [6] [⑤这句话说明“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
我找从小在一起玩的小赵商量,想叫他带我去。小赵歪着脑袋,把我左看右看,笑着说:“得了吧!你也挑得动煤 像个瘦猴子,不要让扁担把你压扁了!” [7] [⑥在小赵眼里,“我”能不能干“挑煤”的活儿 ]
“我的力气大得很。不信,咱们俩摔跤试试!”
“我不跟你摔跤。你要去就去吧,明天早点儿起来!”
段导读:“我”找小赵商量跟他去挑煤,他答应了。
要去挑煤,半夜就得动身。 [8] [⑦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我家没有灯笼,也没有火把。我跑到矿上电机房去找了些用过的油棉纱,在机器上擦点机器油,绑在木头棍子上,准备半夜点着照路。 [9] [⑧艰苦的生活难倒“我”了吗 ]
段导读:“我”制作火把,准备半夜点着照路。
母亲知道我要去挑煤,心里当然舍不得,可是她也不愿意眼看着孩子们挨饿。她半夜起来不声不响地送我到门口。 [10] [⑨母亲的行为反映了她怎样的心理 ]我约上小赵,匆匆忙忙走了。
我们爬过几座山,穿过几片树林,赶到挑煤的地方。哪知来得太早,还没有一个人影,小煤窑办事的地方门关得紧紧的,里面没有灯光,人都在睡觉。
段导读:“我”半夜动身去挑煤,赶到地方,办事的人还在睡觉。
[11] 屋檐底下有两张方桌,是窑上开票记账用的。我看天还没亮,爬上桌去躺着,一合眼就睡着了。睡得正熟,我忽然摔了下来,好像落在万丈深渊里,浑身疼痛。[⑩使用这个比喻有什么好处 ]原来桌子被人抽掉,矿上的办事人来开磅称煤了。
[12] 我爬起来揉揉胳膊,心想,出门做工真不容易,穷人到哪里都要受欺侮。[这里的心理描写有什么作用 ]
[13] 段导读:挑煤前“我”就感受到了出门做工的不容易。
我很想多挑一些,试一试,挑不动,又去掉一点。
矿上的办事人不耐烦地说:“你要不挑就算了,别找麻烦!”[对办事人的神态、语言描写揭示了怎样的现实 ]
我一赌气挑上就走。 [14] [这句话表现了“我”怎样的个性 ]
我挑着煤赶路,一开头还跟得上人家,可走了不到二里就渐渐落在后头了。扁担把肩膀压得生疼,担子从左肩换到右肩,从右肩移到左肩,换来移去,两个肩膀都吃不住劲了,只好停下来歇一歇。 [15] [这些动作描写表现了什么 ]
哪知挑东西走路,越歇越想歇,越歇越觉得担子重。不一会儿又要爬山。这山原来没有路,那些人踩出来的小路滑极了,我一步三滑,肩上的煤筐来回晃荡,像是打秋千。 [16] [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表达效果 ]
段导读:“我”开始挑煤赶路的情景。
爬上山头,已经是中午了。我解开衫子一看,肩也肿了,皮也破了。
我鼓足勇气,仍旧挑起煤筐往前走,一不留神,脚底下被石头一绊,一个跟头栽倒在半山腰。我的胳膊和腿擦破好几道口子,煤撒了一地。 [17] [“我”的这些伤痕说明了什么 ]
段导读:“我”挑煤遇到的困难。
太阳落山了,别的挑煤的人大概都早已到车站了,只剩下我一个留在荒山上,离车站还有五六里路。就是我挑到车站,收煤站也收秤关门了。我怎么办呢
红肿的肩头跟滚水烫过一样疼, [18]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腿上的伤口不住流血,我只好挑着两只空筐回到家里。
段导读:“我”挑着空筐回家,第一次挑煤失败。
一进门,我一头倒在床上,一动也不想动,饥饿和疲劳把我压倒了。 [19] [“一进门、一头倒在、一动也不想动”反映了什么 ]
母亲走过来轻轻地问道:“孩子,你怎么啦 ”
我说煤没挑到站,都扔在半山腰了。母亲含着眼泪,给我打来洗脚水。
我怕母亲见了我的伤口又要难过,不肯下地洗脚。
我对母亲说:“妈妈,不要紧,我明天还去挑。” [20] [“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
母亲问我:“你吃过饭了吗 ”
我回答:“我不饿。”
段导读:母亲的行动和与“我”的对话,体现了母亲对“我”的疼爱和“我”的懂事、坚强。
  第二部分(第4~28自然段):按时间顺序,具体写“我”第一次挑煤的经过。
第二天一早,我喝了碗野菜粥,又翻过高山去挑煤。扁担一压上红肿的肩头,头上就直冒冷汗。我想应该趁力气还没使尽的时候,先多赶几步路,免得磨到天黑又误事。就咬紧牙,两脚不停,一直把这担煤挑到车站。
从此,我走上艰难的生活道路。
  第三部分(第29、30自然段):第二天,“我”咬紧牙,把一担煤挑到了车站,从此走上艰难的生活道路。
1.学习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整体把握全文,了解文章大意。
3.理清脉络,划分段落。
搜集有关作者吴运铎和当时的时代背景资料。
一 揭题导入
1.板书课文题目(在“开端”下加点),理解题目的意思。(开端,就是开始。劳动的开始。)
2.作者简介。
吴运铎(1917~1991),湖北武汉人。早年在萍乡煤矿做工。1938年参加新四军。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曾在皖南乡村用简易设备制造出步枪、手榴弹、定时地雷、平射炮等武器,是新四军兵器工业的创建人之一。曾三次负伤致残,仍不顾个人安危坚持研制各种武器和临场试验炮弹性能,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代表作品有自传体小说《把一切献给党》。
二 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自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
(1)指名读词语,读准字音。
挨(ái)饿 煤藏(cáng) 挑(tiāo)脚 得(dé)了吧
半夜就得(děi)动身 落(là)在后头
(2)形近字辨析并组词。
      
(3)理解词语的意思。
挑脚:旧时指给人挑运货物或行李。
威胁:用威力逼迫、恐吓使人屈服。
万丈深渊:形容很高或很深的水。这里指作者摔得很重。
2.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课文记叙了作者童年时代因受饥饿的威胁,被迫走上艰难的谋生道路的事。)
3.标画自然段,试着给课文分段。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第几自然段到第几自然段是写“我”第一次挑煤的。
(2)给课文分段,并说说分段的理由。
讨论,归纳,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课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起因)因生活所迫,“我”准备去挑煤。
第二部分(第4~28自然段):(经过)“我”第一次挑煤的经历。
第三部分(第29、30自然段):(结果)“我”走上了艰难的谋生之路。
三 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描写“我”心急的句子。(看着一家人挨饿,我心里像油煎一样。)
2.出示“我心里像油煎一样”这句话,读一读,体会一下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什么。(说明当时的生活非常窘迫,作为家庭的一员,“我”心里十分着急,这为下文第一次挑煤埋下了伏笔——“我要用劳动来解除饥饿的威胁”。)
3.你能带着这种体会来朗读这句话吗 (指导学生朗读这个句子。)
4.小结:那么,第一次挑煤的经历如何呢 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劳动的开端
挨饿——油煎——劳动
第一次挑煤
走上了艰难之路
  课前,教师要布置学生查阅一些有关旧社会穷人生活艰难的小故事,以及作者的资料。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文章的中心。
教学时,从“艰难”出发,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我”第一次挑煤艰难的句子。在这一环节,应采取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带入作者描写的情境中,促使学生自己品出文章的“味”,悟出文章的“情”来。再让学生抓住他们感受最深的句子去读,特别抓住本课中的比喻句。这些比喻句也是此次教学的重点,让学生自行研读,小组讨论,引导学生细细体会比喻句的用法及句子的含意;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体验,体会生活的艰难和旧社会人民命运的悲惨;感受“我”自强自立、刻苦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的精神。
最后,让学生谈谈读完课文后的感受。学生在自己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思考,交流自己的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1.画去不正确的读音。
浮萍(
pín
 píng)   欺侮(wǔ 

)
称(chēng 
chèn
)煤
煤藏(cá 
zɑng
)
2.给下面的字加偏旁,组成本课的生字,再组词。
某(煤)(煤炭) 长(账)(账本)
平(秤)(过秤) 每(侮)(欺侮)
昆(棍)(木棍) 半(绊)(绊倒)
帛(棉)(棉花) 者(赌)(赌博)
3.照样子,写词语。
不声不响 不慌不忙  不紧不慢
匆匆忙忙 高高兴兴  认认真真
4.请从下列词语中选择一个造句。
威胁  艰难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
2.了解作者第一次挑煤的经历。
关于重点句子的幻灯片。
一 复习导入
1.自由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用“  ”画出表示“我”家很穷的句子。(家里穷得揭不开锅。)
2.“我”为了解除全家人的饥饿,决心去挑煤。挑煤工人的工作是怎样的呢 (土煤窑完全靠人工开采。窑主随便挑个地方,挖一个斜洞,就算是煤窑。工人进出连腰也伸不直,像狗一样爬进去挖煤,又像狗一样把煤从窑里拖出来。)
3.讨论:体会这个比喻句,想想这个比喻句写出了什么,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甲:这个比喻句写出了挑煤工人艰苦的工作。
学生乙:这个比喻句写出了窑主不把工人当人看。
学生丙:我们能从这句话体会出这就是当时旧社会工人悲惨的生活。
4.分角色朗读“我”与小赵的对话。
二 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快速朗读课文第二部分,画出这一部分的重点句。(我爬起来揉揉胳膊,心想,出门做工真不容易,穷人到哪里都要受欺侮。)
2.说说“我”是从哪些亲身感受中体会到这个道理的。(学生画出有关要点。)
学生甲:我从他们半夜就要出发,还要爬过几座山,穿过几片树林这些地方看出,出门做工不容易。
学生乙:我从“睡得正熟,我忽然摔了下来,好像落在万丈深渊里,浑身疼痛。原来桌子被人抽掉,矿上的办事人来开磅称煤了”这两句话看出穷人到哪里都要受欺侮。
“我忽然摔了下来,好像落在万丈深渊里。”体会这个比喻句写出了什么,实质上是在指责谁。(这句话写出了办事人的凶狠。)
朗读这几句话。
3.请你用低沉、缓慢的语调朗读后面的段落,读出“我”生活的艰难。朗读后画出表现“我”生活艰难的句子。
学生甲:哪知挑东西走路,越歇越想歇,越歇越觉得担子重。不一会儿又要爬山。这山原来没有路,那些人踩出来的小路滑极了,我一步三滑,肩上的煤筐来回晃荡,像是打秋千。
学生乙:我解开衫子一看,肩也肿了,皮也破了。
学生丙:我鼓足勇气,仍旧挑起煤筐往前走,一不留神,脚底下被石头一绊,一个跟头栽倒在半山腰。我的胳膊和腿擦破好几道口子,煤撒了一地。
学生丁:太阳落山了,别的挑煤的人大概都早已到车站了,只剩下我一个留在荒山上,离车站还有五六里路。就是我挑到车站,收煤站也收秤关门了。我怎么办呢 红肿的肩头跟滚水烫过一样疼,腿上的伤口不住流血,我只好挑着两只空筐回到家里。
学生边读句子,边说出对句子的理解和体会。
4.练习朗读这些句子,读出生活的艰难。
三 学习第三部分
自由朗读这一部分,看看第二次挑煤时“我”是怎样做的,与第一次有什么变化。
学生甲:第二次挑煤时,我想应该趁力气还没使尽的时候,先多赶几步路,免得磨到天黑又误事。就咬紧牙,两脚不停,一直把这担煤挑到车站。
学生乙:作者变得坚强了,人总要适应生活的。
四 总结全文
1.结束语:是啊,人总要适应生活的。吴运铎说过:“顽强战斗,以创造性的劳动克服一切困难。”这就是他对劳动的看法。同学们,你们对劳动有什么看法呢
2.学生谈论。
3.吴运铎撰写的《把一切献给党》,以他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表达了他对党的一片赤诚之心,成为当时有抱负、有理想的青年寻求人生道路的教科书,在青少年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我们学的这篇文章也是节选于此,有兴趣的同学不妨借来看看。
  劳动的开端
      揭不开锅
      决定去挑煤
用劳动解除饥饿的威胁
      第一次挑煤
半夜动身
挑煤赶路,越走越累
午后栽倒在半山腰,煤撒了一地
太阳落山,挑空筐回家
      第二天又去挑煤
翻过高山,直冒冷汗
咬紧牙,挑到车站
  教师一开始可以采用“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复述课文,了解吴运铎少年时为了解除“饥饿的威胁”,过早地走上艰难的生活道路的事实。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然后让学生用一个词来概括作者第一次挑煤的经历,从而得出“艰难”这个关键词。这个环节的设计从整体入手,直奔重点,给学生创设了一个与文本对话的机会,让学生初步感知这是一次艰难的劳动经历。
最后,引导学生联系全文思考“艰难”的含义:从内容上理解“艰难”包含着担子重、道路长、流血流汗及受人欺侮等;在形式上,为了表现生活道路的艰难,课文把第一次挑煤写得特别详细,而且运用了比喻句,使表达更形象、更生动、更具体。
1.填空。
  《劳动的开端》作者是吴运铎,本课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连段成篇的。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了解到了劳动人民当时生活的艰难。
2.请从文中找出比喻句,至少找出三句,然后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看着一家人挨饿,我心里像油煎一样。②这山原来没有路,那些人踩出来的小路滑极了,我一步三滑,肩上的煤筐来回晃荡,像是打秋千。③红肿的肩头跟滚水烫过一样疼,腿上的伤口不住流血,我只好挑着两只空筐回到家里。
3.劳动是人类的基本能力,不知你对劳动有什么看法 请你摘抄几句关于劳动的名人名言。


1.好书推荐
《把一切献给党》:吴运铎写的一部在20世纪50年代脍炙人口的自传体小说,内容是一个普通工人成长为无产阶级优秀战士的感人故事。该小说问世以来,不仅在国内多次出版,影响了几代人,而且被译成七种文字,在国外广为流传。
2.小知识
萍乡煤矿:江西著名煤矿。主要矿区在萍乡市安源,故曾称“安源煤矿”。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盛宣怀设萍乡煤矿局开采,供应汉阳铁厂。1899年向德国借款,购买机器和聘用技术人员,矿务为德国人操纵。1904年后转向日本借款,实权遂落日本人之手。1908年与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合并为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抗日战争时期,部分设备拆迁广西,余被日军侵占。战后由国民政府接收。1949年7月萍乡解放,收归人民所有。
^1
知识点详解

^2
  ①“心里像油煎一样”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作者心里的焦急程度。
^3
  ②这句话说明作者从小就有责任感。
^4
  ③比喻。把工人比作狗,写出了旧社会穷苦的煤矿工人的艰难生活。
^5
  ④可以看出挑着重担走很长的山路,是多么艰辛。
^6
  ⑤进一步说明作者十分懂事,知道为家里分忧。
^7
  ⑥“像个瘦猴子”说明“我”身体单薄,小赵认为“我”根本不适合干这个工作。
^8
  ⑦说明了挑煤的辛苦。
^9
  ⑧没有。想办法制作火把,说明“我”遇事考虑周到,爱动脑筋。
^10
  ⑨母亲舍不得,又没有办法,“不声不响地”反映了母亲知道“我”去挑煤后复杂的心情。
^11
  ⑩说明“我”被摔得很重、很痛,反映了矿上的办事人的冷酷无情,突出了旧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
^12
  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13
  办事人员对挑煤工的态度十分恶劣,进一步表现了旧社会的劳动人民根本没有社会地位。
^14
  表现了“我”坚强的个性。
^15
  具体写出了对“我”来说,挑煤是件力不从心的难事。
^16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人小体弱的“我”挑煤的不容易,进一步反映出挑煤的艰难。
^17
  说明了挑煤的艰难、辛苦,也从侧面说明了这样繁重的劳动是一个十二岁的孩子难以承受的。
^18
  用“跟滚水烫过一样”写肩头疼痛难忍的程度,说明了挑煤劳动的艰辛。
^19
  这些词语反映出“我”已疲劳至极。
^20
  “明天还去挑”说明“我”很坚强,不服输,勇于战胜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