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尊 严
教学要求
1.学习叶挺同志坚定的革命立场和伟大的献身精神,培养学生对党、对革命的深厚感情。2.理解诗中部分词语的含义或作用,进而读懂全诗,体会诗歌语言精练的特点,培养阅读诗歌的能力。3.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培养朗读能力。
重点难点
1.准确地理解部分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体会其中包含的思想感情。2.学习叶挺同志坚定的革命立场和伟大的献身精神,培养学生对党、对革命的深厚感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1] 囚 歌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2]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①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 ]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3]
[②这里的“自由”是什么意思 ]
节导读:这一节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者的威逼利诱。当时摆在狱中革命者面前的只有两条路:坚贞不屈,意味着失去自由,甚至生命;充当叛徒,出卖革命,将得到自由。这表达了作者对敌人的愤怒,对叛徒厌恶、痛恨的思想感情。
我渴望自由,
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4] [③这里的“自由”是什么意思 ]
节导读:叶挺同志决不向敌人屈膝投降的决心,表现了革命者坚贞不屈的气节。
我希望有一天,
地下的烈火,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起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5] [④“地下的烈火、活棺材”分别是什么意思 ]
节导读:叶挺同志为了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宁愿献出自己生命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感受叶挺将军对国民党反动派黑暗统治的愤慨,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和为共产主义事业而献身的壮志豪情。
2.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歌的内容。重点分析诗人在“爬出来”和“在烈火中得到永生”两者之间的选择,体会诗歌中两个“自由”的内涵。
词语卡片;指导朗读的幻灯片或挂图。
一 导入新课,解题,介绍时代背景
1.直接导入新课,然后告诉学生《囚歌》是叶挺在重庆写的。
2.通过讨论解题:
(1)谁能从题目上看出这首诗是叶挺同志在什么环境下写的 (指出“囚”字在这里的含义。)
(2)它为什么不叫“囚诗”而叫“囚歌” (学生若答不上来,暂且存疑。)
3.介绍时代背景:
(1)问学生是否了解叶挺坐牢的原因和狱中斗争的事迹。有了解的请他们向大家介绍。
(2)老师介绍或补充介绍。强调叶挺同志不为高官厚禄所动这一点。最后由狱中难友传唱这首诗一事再回到题目的“歌”字上。
二 初读诗歌,质疑问难,并初步把握中心思想
1.教师范读诗歌。
2.学生轻声读诗歌,要求:边读边找出不懂的地方,并标上记号;读完后想一想: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叶挺是个什么样的人
3.讨论以上问题,把握中心思想。
4.学生质疑。教师提示学习重点和难点。
三 研读诗歌,准确而深入地理解其思想内容
1.分节读诗歌。每小节均按“阅读——分析——概括”的顺序进行。分析时依次讨论以下问题:
第1节诗。
(1)“人”和“狗”各指什么 用狗来比喻叛徒表达了作者对叛徒怎样的感情
(“人”指坚定的革命者,“狗”指革命队伍中的叛徒。用狗来比喻叛徒,表达了作者对叛徒的憎恨。)
(2)读完这节诗,你明白了什么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是指牢房中的革命者所要走的路被敌人锁得紧紧的。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指为牢房中的叛徒所准备的道路是敞开的,只要你叛变革命,随时都可以爬出牢房。
“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指国民党反动派在声嘶力竭地叫喊,诱骗革命者变节投降充当叛徒。)
过渡:这一节诗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者的态度。当时摆在狱中革命者面前的只有两条路:坚贞不屈,意味着失去自由,甚至生命;充当叛徒,出卖革命,将获得自由。作者选择哪一条路呢 第2节诗告诉了我们。
第2节诗。
(3)思考:作者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做出了怎样的回答
(我迫切希望得到自由,但我深深地明白一个道理——真正的革命者是决不会向敌人屈膝投降当叛徒的。)
(4)这节诗中也有一个“自由”,它跟第一节诗中的“自由”有什么不同
(第1节诗:所谓的自由;第二节诗:真正的自由。)
(5)作者要什么样的自由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叶挺同志决不向敌人屈膝投降的决心,表现了革命者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
过渡:为什么叶挺同志有这么强烈的决心 是什么支持着他为革命事业而献身 我们来看第3节。
第3节诗。
(6)自由读第3节。是什么支持他为革命事业而献身
(是“地下的烈火”也就是革命的烈火,即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的力量。)
(7)诗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你能说说作者是把什么比作什么吗
(“地下的烈火”比喻革命的烈火,指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的力量。
“活棺材”指囚禁革命者的牢房,又指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的黑暗的旧社会。)
(8)一个真正的革命者决不会向敌人屈服,因为他心中充满了对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所以,诗人决定怎么做
(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自己连“活棺材”一起烧掉,让自己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表达了叶挺同志为了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宁愿献出自己生命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
2.简要地梳理全诗的内容层次,归纳中心思想。
3.请学生提出仍未弄懂的问题,老师选择主要的进行回答或讨论。
四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试着背诵诗歌
1.抽一名中等水平的学生朗读诗歌。
2.领读诗歌,(利用幻灯片或挂图进行指导)辨析两个破折号的不同作用。
3.自读诗歌。
4.请刚才朗读的那位学生再次朗读诗歌。
5.请一位学生试着背诵诗歌。
6.齐背诗歌。
7.小结。
郭沫若在《叶挺将军的诗》一文中曾如此评价叶挺将军的《囚歌》:“他的诗是用生命和血写成的,他的诗就是他自己。”叶挺将军的这首诗,曾被谱上乐曲,与文天祥的《正气歌》一起,被囚禁在这所集中营中的志士们所咏唱,维护着他们作为人的不可摧折的尊严。
叶 挺 渴望——但怎能爬出 坚持真理
《囚歌》包含着丰富的美的因素。它的美不是表现为优美,而是表现为壮美,一种荡气回肠的悲壮之美,一种不可压抑的阳刚之美,一种使人肃然起敬的共产主义精神美。虽然在教学中没必要单列一项进行讲解,但一定要把《囚歌》这首抒情诗教得“有情”。为此,教师必须“进入角色”,即把自己变成叶挺。首先要感动自己,才能去感动学生,使学生体会到《囚歌》的情感美。教师应要求自己用诗一样的语言去讲解,尽量使自己的语言精练、形象、充满激情,以此去感染学生,使学生体会《囚歌》的形象美。总之,在《囚歌》的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审美教育。
《囚歌》一诗反映了革命者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你还知道其他类似的诗歌吗
1.作者简介
叶挺(1896~1946),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新四军领导人。原名为询,字希夷,广东归善(今惠阳)人。1918年冬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1919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24年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和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同年10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2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参与组建新四军,任军长。1940年冬任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总指挥。1941年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军扣押,遭监禁。抗日战争胜利后,经中共中央营救,于1946年3月获释出狱,并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4月8日由重庆乘飞机去延安途中,在山西兴县黑茶山遇难。
2.本文的写作背景
1941年1月,国民党置民族抗日大义于不顾,动用了八倍于新四军的兵力,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军长叶挺谈判时被扣,被反动派囚禁于上饶集中营。国民党反动派挖空了心思诱骗叶挺投降,但叶挺丝毫没有动摇。后来蒋介石亲自出马,劝叶挺投降,被叶挺严词拒绝。蒋介石气急败坏地将叶挺关进重庆“中美合作所”,使其受尽折磨和迫害。叶挺身居囚室,不能驰骋抗日战场,不能带领战士们冲锋陷阵,却被逼写什么声明和宣言。他一时热血沸腾,拿起笔在囚室的墙壁上写下了著名的《囚歌》。
^1
知识点详解
^2
①“人”指坚定的革命者,“狗”指革命队伍中的叛徒。“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是指牢房中的革命者所要走的路被敌人锁得紧紧的;“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指为牢房中的叛徒所准备的道路是敞开的,只要你叛变革命,随时都可以爬出牢房。
^3
②“自由”指诱饵,这句话是敌人对革命者的诱骗,指国民党反动派在声嘶力竭地叫喊诱骗革命者变节投降充当叛徒。反动当局绝对不允许被囚者以自由之身保卫人的节操和尊严,他们千方百计诱惑受难者以尊严的丧失换取行动的自由。“爬出来吧,给你自由”这寥寥八个字,把国民党反动派的猖狂、阴险、狰狞的嘴脸活脱脱地勾画了出来。
^4
③这里的“自由”指的是真正的自由。这句话的意思是:我迫切希望得到自由,但我深深地明白一个道理——真正的革命者是决不会向敌人屈膝投降当叛徒的。
^5
④“地下的烈火”比喻革命的烈火,指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的力量;“活棺材”指囚禁革命者的牢房,又指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的黑暗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