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下第4课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五下第4课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7-14 18:14:52

文档简介

第四课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会认读14个生字,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修建青藏铁路的重要意义,感受建设者无私奉献、乐观向上和科学创新的
精神。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所遇到的困难,感受勇克难关的英勇气概,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建设者们对修筑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满腔热情,体会挑战极限,勇创一流
的青藏铁路精神和建设者们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英勇气概。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天路》这一首歌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歌曲(播放视
频)
师:歌中所唱的《天路》指的是什么?
师:青藏铁路。你对青藏铁路有哪些了解?
青藏铁路全长1142千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
路。从柴达木盆地深处的工业新城格尔木起步,越过“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到达雪域圣城
──拉萨。青藏铁路对沟通东西部、促进合作发展、造福西藏地区和人民的重要意义。
师:西藏地处青藏高原,交通落后,“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直是西藏人民的期盼,也
是全国人民的愿望。随着西部大开发号角的吹响,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正在变成现实。
2. 板书课题《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二、初读感知
1. 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1)自由阅读课文,圈出本课生字。
交流识字方法:
通过熟字加偏旁识字:夭——妖、戒——械、魏——巍、我——峨、某——媒、争——狰、宁——狞、呈——逞、止——扯、新——薪、交——效21教育网
教师指导学生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娆”左右结构。注意右上方没有点
“凿”上下结构,下方里面不是“羊”。
“寝”为上下结构,上小下大,下方右边的笔画要紧凑。
(2)教师范读课文,同学们标出自然段。
2.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在修筑青藏铁路的过程中,筑路大军克服重重困难,终于使风火山隧道全线贯通。
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
一条长长的“铁龙”,从柴达木盆地深处的工业新城格尔木起步,跨过巍峨的昆仑山,
将通过这里,穿越“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到达雪域圣城——拉萨。这就是西部大开发的标
志性工程青藏铁路,这就是造福广大人民的青藏铁路。
理解词语。小组内合作学习,扫除生字、词障碍,不能解决的,师生共同解决。
出示词语:
xiè záo yāo ráo wēi é méi zhēng níng chěng chě xīn xiào
机械 开凿 妖 娆 巍 峨 传 媒 狰 狞 逞凶 撕扯 薪酬 效率
qǐn
寝食
A. 教师领读 B.男女生比读 C.同桌互读。
词语理解:
银装素裹:从上到下没有一点彩色,非常素洁。文中指风火山被冰雪覆盖的样子。
七零八散:形容零散稀疏的样子。特指原来又多又整齐的东西现在零散了。
不翼而飞:形容东西突然丢失。
杯水车薪:比喻无济于事,解决不了问题。
废寝忘食:顾不上吃饭,忘记了睡觉。形容勤奋专心。
遐想:漫无边际地想象。
三、精读领悟
1.全文共分几部分?
第一部分 (第1-3段):写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青藏铁路的开工情况。
第二部分(第4-10段)写西部建设者们克服了一个个世界难题,终于将全长1388米的风火山隧道全线贯通。21cnjy.com
第三部分(第11段):写风火山隧道的全线贯通,标志着青藏铁路的修筑已胜利在望。
2.第一部分
(1)品读第1-3自然段,朗读: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放在文中的开头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用在开工前,表明筑路大军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的奋斗目标!
(2)风火山开工的场面是怎样的?你有什么感受?
工地上彩旗招展,数百名身穿橘红色队服的青年突击队队员、数十台大型工程机械严阵
以待。
这种热火朝天的场面让人激动、振奋。
(3)朗读:蓝天白云下的风火山,银装素裹,分外妖娆。一条长长的“铁龙”,从柴
达尔木盆地起步。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拟人 把风火山比作人,说明风火山就像披了一件华丽的衣裳。
比喻 把青藏铁路比作铁龙,铁龙突出了铁路的长,蜿蜒。
3.第二部分
(1)品读第4-10自然段,朗读: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从“确
实”这个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为什么?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的的确确不简单。
正在修建的是一条全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
师:你知道冻土吗?
冻土是指零摄氏度以下,并含有冰的各种岩石和土壤。冻土是一种对温度极为敏感的
土体介质,含有丰富的地下冰。因此,冻土具有流变性,其长期强度远低于瞬时强度特征。
正由于这些特征,在冻土区修筑工程构筑物就必须面临两大危险:冻胀和融沉。
(2)一些西方媒体是怎样预言的?“这样不良的地质”是怎样的地质?你是怎样理解
“根本不可能”的,说明了什么?
中国人要在这样不良的地质上打隧道,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在海拔4905米的风火山上,冻土层、冰岩都是“世界级”难题。
“根本不可能”这样的隧道绝无打通的希望。更加衬托出了西部建设者们的勇敢、实干
与创新精神。
(3)筑路大军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难以控制隧道施工温度。
“由于温度太低,混凝土无法凝固。他们拿来暖风机,给隧洞增温,洞壁的冰岩又遇
热融化,造成洞壁塌滑。”
恶劣的天气
风火山一带经常狂风大作。刚刚搭好的150平方米的保温大棚,一夜之间被大风撕扯
得七零八落。新建的发电机房,屋顶的铁皮瓦竟不翼而飞。刚才还是晴空万里,转眼之间
乌云压顶,大大小小的冰雹劈头盖脸地砸下来。
极度缺氧
尽管对缺氧已有准备,施工中出现的情况还是让他们始料不及。工人们身背的氧气瓶
提供的氧气只是杯水车薪。劳动效率迅速下降。筑路大军的生命面临严重威胁。
(4)此时,筑路大军会说什么?要读出怎样的语气呢?
他们会说“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坚定有力,显示筑路大军在困难面前不惧怕,不后退的决心。
(5)朗读:风火山,这座万年冰山露出了狰狞的面目,给筑路大军来了一个下马威!
你是怎样理解“下马威”的?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下马威”一开始就向对方显示威势。
拟人 写出了万年冰山是很难攻克的。
师:这一切难得倒我们的筑路大军吗?为什么?
难不住,因为他们有一个信念支持着,这就是“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为了这个决心,
什么样的困难都难不住他们。
(5)筑路大军是怎样战胜困难的?
“科技人员昼夜在隧洞里实地观察,发现冰岩温度变化的规律。经过反复观测、分析
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
指挥部的灯火彻夜通明。科技人员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实验、攻关,经过两百多次
的失败,世界上第一座大型高原制氧站建成了!充足的氧气沿着长长的管道,源源不断地
送进隧洞里。
(6)朗读:指挥部的灯火彻夜通明。科技人员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实验、攻关,经过两百多次的失败,世界上第一座大型高原制氧站建成了!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废寝忘食”“夜以继日”,体会到科技人员不懈努力、顽强拼搏的精神。
两百次的失败,看出他们的乐观和执着的精神。
不停地实验、攻关,说明科技工作者的科学创新的精神。
师:正是建设者们挑战极限,勇创第一的精神,2002年10月19日,全长1338米的风
火山隧道终于胜利贯通了!
(7)如果你是筑路大军中的一员,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要读出怎样
的语气呢?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喜悦自豪,充满信心的语气。
(8)这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了几次,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
4
这句话在开工前、遇到困难和克服困难时反复出现,在文中前呼后应,与尾句“拉萨已
经遥遥在望”形成一条穿珠的彩线。起了连接作用,体现了筑路大军的强大决心,更是对我
们所拥有的智慧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的自豪。
4.第四部分
朗读:青藏铁路这条“铁龙”在不断向前,向前,拉萨已经遥遥在望……说明了什么?
说明风火山隧道的全线贯通,标志着青藏铁路的修筑已胜利在望。
5.知识拓展:
青藏铁路已于2006年7月1日正式通车,给西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然而为了建设这
条铁路,40多万各族同胞远离亲人朋友,奋战在这荒凉恶劣的高原,多少年轻的生命永远
地长眠在皑皑的雪山下,还有多少人奉献了自己的热血和青春。
6. 利用课余时间搜集青藏铁路的图片资料。
四、课堂总结
师:学完了课文,你想对修筑青藏铁路的大军说些什么?
教师总结:铁路工人们凭着坚强的意志和无限的智慧,最终把铁路修到了拉萨,我们永
远不会忘记他们。
五、课堂练习
1.我会写词语
银装(素裹)  杯水(车薪) 废寝(忘食)
劈头(盖脸) 严阵(以待) 夜以(继日)
2.我会组词。
妖(妖精) 扰(打扰) 煤(煤炭)
浇(浇水) 娆(妖娆) 媒(媒体)
六、作业布置
1. 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
2. 完成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难以控制温度 找到最佳温度
遇到困难 天气恶劣 顽强的意志克服 战胜困难
极度缺氧 废寝忘食 夜以继日
【教学反思】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记叙了在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生态
环境脆弱,施工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西部建设者们以智慧和力量克服了一个个世界级难
题,攻克了国际性技术难关,创下了世界铁路建设奇迹,那就是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
──风火山隧道贯通的经过。
在教学中,利用视频、课件展示修建青藏铁路要经过的星星、地貌。让学生直观、形象
感受修建铁路过程中要攻克的国际性技术难关,从而体会修筑大军无私奉献、勇于创新的精
神。
引导学生理解“铁龙”“下马威”“逞凶一时的冻土”“巨大的拦路虎”,词语,让学生理解建设者的豪情壮志。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7 页 (共 7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38张PPT)
人教新课标版 五年级下册 第四课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激趣导入
激趣导入
它全长1142千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
最长、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从柴
达木盆地深处的工业新城格尔木起步,越过
“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到达雪域圣城──
拉萨。青藏铁路对沟通东西部、促进合作发
展、造福西藏地区和人民的重要意义。
青藏铁路
初读感知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在修筑青藏铁路的过程中,
筑路大军克服重重困难,
终于使风火山隧道全线贯通。
初读感知
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
一条长长的“铁龙”,从柴达木盆地深处的工业
新城格尔木起步,跨过巍峨的昆仑山,将通过这
里,穿越“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到达雪域圣城
——拉萨。这就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青藏
铁路,这就是造福广大人民的青藏铁路。
初读感知
开凿
妖 娆
逞凶
巍 峨
狰 狞
传媒
záo
yāo ráo
zhēng níng
chěng
wēi é
méi
机械
撕扯
xiè
chě
薪酬
xīn
效率
xiào
寝食
qǐn
初读感知
银装素裹
七零八散
从上到下没有一点彩色,非常素洁。
文中指风火山被冰雪覆盖的样子。
形容零散稀疏的样子。
特指原来又多又整齐的东西现在零散了。
形容东西突然丢失。
不翼而飞
初读感知
杯水车薪
废寝忘食
比喻无济于事,解决不了问题。
顾不上吃饭,忘记了睡觉。形容勤奋专心。
漫无边际地想象。
遐想
精读感悟
(1-3)
(4-10)
(11)
写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
程青藏铁路的开工情况。
写西部建设者们克服了一个
世界难题,终于将全长1388米
的风火山隧道全线贯通。
写风火山隧道的全线贯通,标志
着青藏铁路的修筑已胜利在望。
全文共分几部分?
精读感悟
朗读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这句话放在文中的开头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用在开工
前,表明筑路大军把
铁路修到拉萨去的奋
斗目标!
精读感悟
风火山开工的
场面是怎样的?
你有什么感受?
工地上彩旗招展,数百名
身穿橘红色队服的青年突
击队队员、数十台大型工
程机械严阵以待。
这种热火朝天的场
面让人激动、振奋。
精读感悟
朗读
蓝天白云下的风火山,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一条长长的“铁龙”,从柴达尔木盆地起步。
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
有什么作用?
精读感悟
比喻
蓝天白云下的风火山,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拟人
把风火山比作人,说明风火
山就像披了一件华丽的衣裳。
一条长长的“铁龙”,从柴达尔木盆地起步。
把青藏铁路比作铁龙,铁龙
突出了铁路的长,蜿蜒。
精读感悟
朗读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从“确实”这个词语中你
体会到了什么?为什么?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的的确确不简单。
正在修建的是一条全世界海拔最
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
精读感悟
冻土
冻土是指零摄氏度以下,并含有冰的各
种岩石和土壤。冻土是一种对温度极为
敏感的土体介质,含有丰富的地下冰。
因此,冻土具有流变性,其长期强度远
低于瞬时强度特征。正由于这些特征,
在冻土区修筑工程构筑物就必须面临两
大危险:冻胀和融沉。
精读感悟
一些西方媒体是怎样预言的?
中国人要在这样不良的
地质上打隧道,是根本
不可能的事!
“这样不良的地质”
是怎样的地质?
在海拔4905米的风火山上,冻土层、冰岩都是“世界级”难题。
精读感悟
你是怎样理解“根本不
可能”的,说明了什么?
“根本不可能”这样的隧道绝无打通的希望。
更加衬托出了西部建设者们
的勇敢、实干与创新精神。
精读感悟
筑路大军在修建青藏铁路
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由于温度太低,混凝土无
法凝固。他们拿来暖风机,
给隧洞增温,洞壁的冰岩又
遇热融化,造成洞壁塌滑。”
难以
控制隧道
施工温度。
精读感悟
恶劣的天气
风火山一带经常狂风大作。刚刚搭
好的150平方米的保温大棚,一夜之间被
大风撕扯得七零八落。新建的发电机房,屋顶的
铁皮瓦竟不翼而飞。刚才还是晴空万里,转眼之
间乌云压顶,大大小小的冰雹劈头盖脸
地砸下来。
精读感悟
尽管对缺氧已有准备,施工中出现的情况
还是让他们始料不及。工人们身背的氧气
瓶提供的氧气只是杯水车薪。劳动效率迅
速下降。筑路大军的生命面临严重威胁。
极度缺氧
精读感悟
此时,筑路大军会说什么?
要读出怎样的语气呢?
他们会说:“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坚定有力,显示筑路大军在困
难面前不惧怕,不后退的决心。
精读感悟
朗读
风火山,这座万年冰山露出了狰狞
的面目,给筑路大军来了一个下马威!
你是怎样理解“下马威”的?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下马威”一开始就向对方显示威势。
拟人
写出了万年冰山是很难攻克的。
精读感悟
这一切难得倒我们的
筑路大军吗?为什么?
因为他们有一个信念支持着,这就
是“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为了这个决心,什么样的困难都难不住他们。
难不住
精读感悟
筑路大军是怎样战胜困难的?
科技人员昼夜在隧洞里实地观察,发现冰
岩温度变化的规律。经过反复观测、分析
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
最佳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
精读感悟
指挥部的灯火彻夜通明。科技人员废寝忘食、
夜以继日地实验、攻关,经过两百多次的失
败,世界上第一座大型高原制氧站建成了!
充足的氧气沿着长长的管道,源源不断
地送进隧洞里。
精读感悟
朗读
指挥部的灯火彻夜通明。科技人员废
寝食、夜以继日地实验、攻关,经过
两百多次的失败,世界上第一座大型
高原制氧站建成了!
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精读感悟
“废寝忘食”
“夜以继日”
体会到科技人员不懈努力、
顽强拼搏的精神。
两百多次的失败
不停地实验、攻关
体会到他们的乐观
和执着的精神。
说明科技工作者的
科学创新的精神。
精读感悟
2002年10月19日,全长1338米
的风火山隧道终于胜利贯通了!
精读感悟
如果你是筑路大军中的一员,此时此刻,你最
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要读出怎样的语气呢?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喜悦自豪,充满信心的语气。
精读感悟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
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了几次,
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
4
这句话在开工前、遇到困难和克服困难
时反复出现,在文中前呼后应,与尾句“拉萨已经遥
遥在望”形成一条穿珠的彩线。起了连接作用,体现
了筑路大军的强大决心,更是对我们所拥有的智慧和
先进的科学技术的自豪。
精读感悟
朗读
青藏铁路这条“铁龙”在不断向
前,向前,拉萨已经遥遥在望……
说明了什么?
说明风火山隧道的全线
贯通,标志着青藏铁路的修
筑已胜利在望。
精读感悟
青藏铁路
已于2006年7月1日正式通车,给西藏带
来了巨大的变化。然而为了建设这条铁路,
40多万各族同胞远离亲人朋友,奋战在这
荒凉恶劣的高原,多少年轻的生命永远地
长眠在皑皑的雪山下,还有多少人奉献了
自己的热血和青春。
课堂总结
学完了课文,你想对修筑青藏铁路的大军说些什么?
 铁路工人们凭着坚强的意志和无限的智慧,
最终把铁路修到了拉萨,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1.我会写词语
银装(   )  杯水(   ) 废寝(  )
劈头(  ) 严阵(  ) 夜以(  )
课堂练习
素裹
车薪
忘食
盖脸
以待
继日
2.组词
妖( ) 扰( ) 煤( )
浇( ) 娆( ) 媒( )
课堂练习
妖精
浇水
打扰
妖娆
煤炭
媒体
作业布置
1.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
2.完成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战胜困难
天气恶劣 顽强的意志克服
难以控制温度 找到最佳温度
遇到困难
极度缺氧 废寝忘食 夜以继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