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人教新课标版 五年级下册 第五课
古诗词三首
激趣导入
棹竿
翁媪
陶醉
遮挡
牧童
zhào
ǎo
zhē
zuì
mù
竹篙
gāo
suō
蓑衣
初读感知
明媚
锄头
剥开
mèi
chú
bāo
初读感知
lè 快乐
yuè 清平乐
乐
bō 剥削
bāo 剥开
剥
精读感悟
精读感悟
牧童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唐 吕岩
精读感悟
吕岩,字洞宾,唐代人。他出生
于世代官宦之家,自幼熟读经史,曾
当过地方官吏。后来唐代爆发了黄巢
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
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
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精读感悟
牧童
所见
放牧牛羊的小孩。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突然闭口立。
你们知道“牧童”的含义吗?
他曾在我们学过的哪首古诗中出现过?
精读感悟
“六七里”和“三四声”
是指确实的数字吗?
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
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精读感悟
从诗句中“铺”“弄”两个字中,
你体会到了什么?
铺
弄
表现草的茂盛,让人
感受到草原给人的那
种平缓舒服的感觉。
传达了风中笛声的时
断时续、悠扬飘逸和
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
精读感悟
前两句诗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你感受到了什么?
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
葱茏;晚风中,牧童吹
奏的笛声悠扬悦耳。
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
悠闲自得、怡然而乐,
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精读感悟
后两句诗句,描写了
一个怎样的场景?
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
精读感悟
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
从哪看出来的?
天真、悠闲、自在、无拘无束
弄笛
卧
精读感悟
黄昏时分,吃完晚饭,连蓑衣也不脱,
就悠闲地躺在月光下休息了。
茫茫原野,一眼望去,尽是长势茂盛的青草。晚风中,牧童吹奏的笛声悠扬悦耳。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吗?
精读感悟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你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表达了作者对远离喧嚣、安
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让我们体会到了童年生活的乐
趣和对美好童年生活的无尽怀念。
精读感悟
精读感悟
舟过安仁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唐 杨万里
精读感悟
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杰出的诗人,
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被后
人推为 “中兴四大家” 之一。现
存诗四千二百余首,诗文全集一百
三十三卷,名《诚斋集》。
杨万里
精读感悟
你知道“篙”“棹”吗?
你是怎样理解“怪生”的?
篙
棹
怪生
撑船用
的竹竿
或木杆。
船桨
怪不得。
精读感悟
用你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诗人看到了什么奇怪的情景?
两个小孩虽坐在船上,却没
有划船,竹篙收起来了,船
桨也停在那里,没有下雨,
他们张开了伞。
精读感悟
想利用伞使
风让船前进。
作者认为两个
孩童的奇思妙
想是什么?
精读感悟
你是怎样理解后两句诗句的?
从中你受到了什么?
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
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
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
使风让船前进啊!
“张”“使风”表现
出两个孩子的淘气、
可爱和天真。
精读感悟
这首诗中哪些是作者的所见所悟呢?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所见
一叶渔船两小童,
表达了作者对儿童的喜欢之情。
收篙停棹坐船中。
所悟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精读感悟
你能想象诗中的画面,把
它写成一个小故事吗?
诗人乘舟到达安仁,闲来一瞥,看到河中有
这样的情景:两个孩童虽坐在船上,却没有
划船,竹篙收起来了,船桨也停在那里。没
有下雨,他们却打开了伞。诗人心想:真是
奇怪,这是为什么呢?
精读感悟
于是,诗人就直接去就问两个孩子。孩
童告诉诗人:原来他们不是为了遮雨,而是
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诗人听了,为童孩的聪明、童真和稚气
哑然失笑。便作下了此诗。
精读感悟
词
“词”兴起于唐,兴盛于宋,“词”
又称长短句,一般分上阕和下阙,
“词”有固定的名称,叫“词牌”,
“渔歌子”“浣溪沙”“清平乐”
等都是词牌。
精读感悟
《清平乐》不是题目,而是词牌名,清平乐本
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做词牌。照这
个词牌写出来的词,每首46个字,分为上
下两片,上片有4个韵脚,下片有3个
韵脚字。“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
意思是“农村人家”。
精读感悟
南宋大词人。字幼安,号稼轩,
其描绘田园风光的词,咏赞祖国
河山,也借啸傲山水、流连诗酒
来排遣自己的精神苦闷,情景如
画,笔调轻灵,风格清俊淡泊。
辛弃疾
精读感悟
精读感悟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辛弃疾
精读感悟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这句描绘了哪些景物?
有何特点?
茅舍
小溪
青草
它们清新优美,
富有田园特色。
精读感悟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听见茅草屋有人操着柔媚的吴方言口音带着醉意在互相说话取笑,是谁呢?原来是一对白发妻。
说明这对老年人生活温馨、精神愉
快,让人感到无限温情充溢胸中。
精读感悟
诗人在农村
还看到了怎
样的情景?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你是怎样
理解这个
“卧”字的?
“卧”字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
精读感悟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词中
第三、四句中人物的活动吗?
老夫妻的大儿子在小溪的东面,
锄豆田里的杂草。
二儿子正在编鸡笼子。
调皮可爱的小儿子,
趴在溪边剥着莲蓬。
精读感悟
诗人为什么这样构思?
诗人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和场面,寥寥
几笔描画出一幅富有田园特色的生活景
象,表现了农村和平安宁、自然朴素的
生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精读感悟
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
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呢 ?
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接描写了三个
儿子的行动,刻画了他们的可爱形象。
让人感到多么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
发夫妻陶醉了,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
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
精读感悟
这首词主要描写了什么?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以简练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优美的田园
景物图,描绘了一家五口各具形态的情形。
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表达了作者对安宁、悠闲、恬静、
幸福平淡的农村生活的向往。
精读感悟
请将《清平乐 · 村居》改写成一篇短文,再将它读给同学听一听!
课堂总结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诗,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1.填空
“牧”的部首是( ),第七笔是( )。
“遮”的部首是( ),第八笔是( )。
“媚”的部首是( ),第三笔是( )。
课堂练习
牜 撇
辶 撇
女 横
2.组词
牧( ) 哀( ) 醉( )
枚( ) 蓑( ) 碎( )
课堂练习
牧童
一枚
悲哀
蓑衣
醉酒
破碎
作业布置
1.吟诵古诗词三首。
2.完成课后练习题。
板书设计
牧笛声声
困来即眠
古诗词三两首
牧童
安然恬静 自由自在
收篙 停棹
张伞 使风
舟过安仁
聪明童稚
茅屋 溪上 青草
锄豆 织鸡笼 剥莲蓬
清平乐.村居
幸福、快乐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五课《古诗词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正确书写7个生字,学会认读4个生字,能够吟诵,感知诗词的大意。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
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教学重点】
品味诗句,理解诗词的意思,背诵、默写诗词,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感悟诗中童年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师:同学们,让我们来欣赏一首歌曲《童年》(播放视频)
师:童年,是人生的美好季节, 你们正赶上了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是新
奇有趣的。
师:可是,你们想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儿童,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吗?有许多喜爱儿童和富有童
心的诗人,他们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作品,在他们的诗词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千年以前的孩子的
生活情景。让我们乘上诗词的飞船,穿越时光的隧道,去分享古代儿童生活的乐趣吧!
2. 师: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
二、初读感知
1. 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1)自由阅读课文,圈出本课生字。
交流识字方法:
通过熟字加偏旁识字:衰——蓑、庶——遮、眉——媚、助——锄、录——剥
教师指导学生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着重分析指导“牧、醉”。并在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牧”左右结构,左小右大,左边的“牛”字旁最后一笔是提。
“醉”左右结构,左小右大,左边的“西”字里要加上横。
2.理解词语。小组内合作学习,扫除生字、词障碍,不能解决的,师生共同解决。
出示词语:
gāo zhào ǎo mù suō zhē zuì mèi chú bāo
竹篙 棹竿 翁媪 牧童 蓑衣 遮挡 陶醉 明媚 锄头 剥开
A.教师领读 B.男女生比读 C.同桌互读。
师:读一读下面的词语。
lè 快乐 bō 剥削
乐 剥 21教育网
yuè 清平乐 bāo 剥开
三、精读领悟
1.师:让我们一起走进《牧童》,播放视频。你能画出这首诗的节奏吗?
牧 童
唐 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师:让我们带着感情节奏一起品读《牧童》。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诗人-吕岩。(图片、文字欣赏)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牧童”的含义吗?他曾在我们学过的哪首古诗中出现过?
牧童:放牧牛羊的小孩。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突然闭口立。
(1)品读前两句诗句,思考“六七里”和“三四声”是指确实的数字吗?
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2)从诗句中“铺”“弄”两个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铺”字,表现草的茂盛,让人感受到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
“弄”字,传达了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
(3)前两句诗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色?你感受到了什么?
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晚风中,牧童吹奏的笛声悠扬悦耳。
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4)品读后两句诗句,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场景?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从哪看出来的?
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
天真、悠闲、自在、无拘无束
弄笛、卧
(5)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首古诗的画面吗?
茫茫原野,一眼望去,尽是长势茂盛的青草。晚风中,牧童吹奏的笛声悠扬悦耳。黄昏时分,
吃完晚饭,连蓑衣也不脱,就悠闲地躺在月光下休息了。
(6)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探讨: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了什
么?
表达了作者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让我们体会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和对美好童年生活的无尽怀念。
2.师:《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那《舟过安仁》一诗,像我们
展示的又是怎样的场景呢?下面我们一起学习《舟过安仁》,播放视频。请你画出这首诗的朗读节奏。
舟过安仁
唐 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师:让我们一起品读《舟过安仁》。
师:我们一起来认识诗人-杨万里(图片、文字欣赏)
师:这首诗是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
(1)品读前两句诗句,你知道“篙”“棹”吗?你是怎样理解“怪生”的?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2)小组合作交流:用你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诗人看到了什么奇怪的情景?
两个小孩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竹篙收起来了,船桨也停在那里,没有下雨,他们张开了伞。
(3)作者认为两个孩童的奇思妙想是什么?
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
(4)你是怎样理解后两句诗句的?从中你受到了什么?
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张”“使风”表现出两个孩子的淘气、可爱和天真。
(5)思考:这首诗中哪些是作者的所见所悟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是作者的所见。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是作者的所悟。
表达了作者对儿童的喜欢之情。
(6)写作训练:你能想象诗中的画面,把它写成一个小故事吗?
诗人乘舟到达安仁,闲来一瞥,看到河中有这样的情景:两个孩童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
竹篙收起来了,船桨也停在那里。没有下雨,他们却打开了伞。诗人心想:真是奇怪,这是为什么
呢?
于是,诗人就直接去就问两个孩子。孩童告诉诗人:原来他们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
风让船前进啊!
诗人听了,为童孩的聪明、童真和稚气哑然失笑。便作下了此诗。
3.师:下面我们学习一首词,“词”兴起于唐,兴盛于宋,“词”又称长短句,一般分上阕和下
阙,“词”有固定的名称,叫“词牌”,“渔歌子”“浣溪沙”“清平乐”等都是词牌。
师:《清平乐》不是题目,而是词牌名,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做词牌。照这
个词牌写出来的词,每首46个字,分为上下两片,上片有4个韵脚,下片有3个韵脚字。“村居”
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人家”。
师:我们一起来认识诗人-辛弃疾(图片、文字欣赏)
师:这首词题为“村居”,是词人晚年遭受排斥、打击,壮志难酬,归隐上饶地区农村时的作
品。
(1)让我们一起品读《清平乐·村居》。播放视频。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2)“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这句描绘了哪些景物?有何特点?
茅舍、小溪、青草
它们清新优美,富有田园特色。
(3)“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听见茅草屋有人操着柔媚的吴方言口音带着醉意在互相说话取笑,是谁呢?原来是一对白发妻。
说明这对老年人生活温馨、精神愉快,让人感到无限温情充溢胸中。
(4)诗人在农村还看到了怎样的情景?你是怎样理解这个“卧”字的?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卧”字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从而使
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
(5)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词中第三、四句中人物的活动吗?诗人为什么这样构思?
老夫妻的大儿子在小溪的东面,锄豆田里的杂草,二儿子正在编鸡笼子,调皮可爱的小儿子,
趴在溪边剥着莲蓬。
诗人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和场面,寥寥几笔描画出一幅富有田园特色的生活景象,表现了农村
和平安宁、自然朴素的生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6)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呢?
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接描写了三个儿子的行动,刻画了他们的可爱形象。
让人感到多么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
这样的画面之中。
(7)思考:这首词主要描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以简练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优美的田园景物图,描绘了一家五口各具形态的情形。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表达了作者对安宁、悠闲、恬静、幸福平淡的农村生活的向往。
(8)请将《清平乐 · 村居》改写成一篇短文,再将它读给同学听一听!
3.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搜集关于儿童的诗。
四、课堂总结
师: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诗,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师:同学们,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文化瑰宝!希望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读读唐诗、
宋词、元曲,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五、课堂练习
1.填空
“牧”的部首是(牜),第七笔是(撇)。
“遮”的部首是(辶),第八笔是(撇)。
“媚”的部首是(女),第三笔是(横)。
2.组词
牧(牧童) 哀(悲哀) 醉(醉酒)
枚(一枚) 蓑(蓑衣) 碎(破碎)
六、作业布置
1.吟诵古诗词三首。
2.完成课后练习题。
【板书设计】
古诗词三首
牧笛声声 收篙 停棹
牧童 安然恬静 自由自在 舟过安仁 聪明童稚
困来即眠 张伞 使风
茅屋 溪上 青草
清平乐.村居 幸福、快乐
锄豆 织鸡笼 剥莲蓬
【教学反思】
《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词,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在教学中,通过抓住诗词中的重点词句的品读,让学生理解整首诗词的意境。如 “草铺横野六
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引导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去感受感受,原野上草色葱茏;侧耳倾听,晚
风中牧笛声声。
同时,借助课本中的插图,注释,教师的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用自己语言概括诗词的大意,既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意境,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首古诗词在内容上是有联系的,都是写童年生活的。在学习课文时,把三首诗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学,体会其内容上的相似之处,感悟童年生活因环境的各异,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7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