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古诗二首-观书有感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5古诗二首-观书有感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2-17 14:09: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0张PPT。5 古 诗 两 首第二课时 观书有感资料宝袋 作者简介 朱熹(1130—1200年) 字元晦,一字仲
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
沧洲病叟、逆翁。 汉族,南宋江南东路徽
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19岁进士
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
制。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
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
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预习检查朱熹关于求学的名言 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
活到老,学到老。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而不学。
百尺竿头,再进一步。字词乐园读准字音 鉴 徘徊 jiàn pái huái课文详解观书有感观书——读书。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方塘像明镜一样清澈明净,
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鉴——镜子。徘徊——来回移动。水平如镜
波光粼粼
碧波荡漾
清澈明净
源源不断
云影浮动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要问这池塘里的水怎么这样清澈?这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渠——它,指方塘。清如许——这样清澈。为——因为。 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
诗 意: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为什么诗中却没有一个“书”字,而是全写的池塘和水? 观 书 有 感
[宋] 朱 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镜子来回闪动方塘这样清澈
他的诗能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有的诗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源头” 比喻 ,“活水”比喻 。
源源不断的活水能使方塘变得清澈,正如 新的知识书本不断读书,不断汲取知识,才能使自己变得聪明。图解结构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
不断地读书使人的心智更加开豁、更加敏锐 观书有感概括主题 整首诗说明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人需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心智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写法点拨 整首诗运用了暗喻的手法,借半亩方塘清澈明净的形象来譬喻读书体会。拓展提升以诗喻理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新唐书》)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新唐书》)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心灵感悟 一个人,哪怕已经学到了不少知识,但如果就此不再读书学习,原有的知识就会慢慢枯竭、老化,思想也会僵化,只有不断学习,知识学问、思想观念才能不断地得到充实更新。随堂练习动脑筋 1、《观书有感》是__________的作品。这首诗以_____的手法,借__________的形象来比喻__________。
2、“源头活水”在诗中比喻 _____________。
3、诗人通过具体景物的描写,表达关于_________的心得体会。?
4、你从第三、四句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要使自己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就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朱熹比喻池塘中水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学问如何做学问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