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偷瓜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5 偷瓜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4-08 20:16: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
偷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默读课文,了解大意,感受农村孩子的调皮和可爱。
2.过程与方法:读准词语的读音,了解“作践、寻思、侍弄、混小子、毛头娃崽”等一些农村生活口头用语,体会不同语言风格的魅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读一读、讲一讲或演一演的形式,把握人物的性格。
【教学重难点】
在故事情节中体会孩子们顽劣而善良的本性,感受作品独特的语言风格。
【教学课时】
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以疑促读
“偷”是什么意思?看了文题你有什么问题?
(谁偷瓜?偷了谁的瓜?为什么偷瓜?偷到瓜了吗?偷瓜干什么?)
二、初读课文,感悟人物形象
师: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问题朗读课文,并且思考课文主要讲了怎样的故事?文中的人物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小组学习、交流后,学生代表发言:
对李善才的看法:挺坏的、不孝敬老人、知错就改……
对娃崽的看法:调皮、淘气、爱帮助人、不听大人的话……
三、重点品读,讨论交流。
  1.请同学们再次深入课文中去,细细品读每一段文字,在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写下批注,并且写清这怎么就让你感兴趣了。
2.重点悟读
(1)“李善才就看瓜,看不住,一愣神……这边早有几个娃崽抱着大西瓜跑远了。”
想象当时的情景。每个人的理解不同,感受也就不同。让孩子选择站到不同人物的角度去读,真正读进去,读出李善才的焦急与无奈,读出孩子们的调皮与得意。
(2)“三奶奶,善才叔让俺们送瓜给您吃。”娃崽们说。娃崽们还说:“三奶奶,善才叔说这几天忙不开,过些天来看您。”有含混的声音答应着。李善才知道这是谁的声音,泪便流下来。李善才不知自己怎样扑进屋子,跪倒在三奶奶跟前。他喊:“娘啊,我混!”
孩子们编织着善良而美丽的谎言。试图使沧桑老人孤独的心感到慰藉。殊不知这一切全被李善才听到耳朵里。孩子们的善良使李善才良心发现,表现出深深的忏悔之意。
(3)行路人经过瓜田边,说:“善才你这地边的瓜侍弄得比地中的好。”李善才说:“那敢情是。”
娃崽们“偷瓜”
的举动李善才的心理和行为都发生理改变。他把地边侍弄得比地中好,孩子们偷瓜时,他假装睡觉。孩子们不偷瓜了他总觉得缺点什么,甚至盼着孩子们来偷瓜。李善才为孩子们提供“开心”的天空,而孩子们呢?也许为李善才的真诚所感动,也许是李善才的信任令他们收起了好奇。总之他们不再破坏才使地边的瓜长得更好。
四、想象情景,改变剧本。
让学生结组,分角色,准备台词,编排课本剧,演一演。
五、教学延伸,融入生活。
想一想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写一写。如果没有,把听说的讲一讲也可以,或者写出来。
【课堂作业新设计】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娃崽(

俺们(

挠头(

侍弄(

瞪眼(

拽住(

啃西瓜(

禁不住(

2.用“—”画出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在后面的括号里。
A.李善才拨起脚来撵,地垛得咚咚响。(

B.李善才就奇怪,寻思:娃崽是诀计不敢把瓜偷回家的,大人会凑死它们。


C.奈不住,李善才就偷躲在娃崽后面,远远跟进村。


3.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A.引人注目,显眼。


B.脚用力踏地,表示着急、生气等情绪。


C.形容声势或气派使人敬畏。


D.经营照管。


E.本领。


4.课文传真
《偷瓜》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些调皮可爱的孩子(
)的事,向我们展示了(
)孩子(
)的本性。
5.读了偷瓜的故事,你会觉得它的背后还隐藏着另外一些情节。请你根据下面的提示来推想一下吧。
A.三奶奶和李善才之间的故事。
B.李善才把地边的瓜侍弄得比地中的好。
【板书设计】
          


      
机智勇敢
——

——
性子火暴
      
淘气顽劣
——

——
小气吝啬
   娃崽 
倔强任性
——

——
知错就改 
李善才
      
淳朴善良
——

——
真诚可爱
【课后反思】
《偷瓜》这篇文章讲述的是发生在我国农村的故事。“偷”就是私下里拿走别人东西,据为己有。文章中所描写的孩子们“偷瓜”和我们习惯中的理解不一样,他们的做法与其说是偷瓜,不如说是冒险游戏。作品的开头,用寥寥数语清楚地介绍了主人公李善才和毛头娃崽这两种人物,而后随情节的发展展开人物的性格。性格变化的来龙去脉,叙述得有头有尾。本文感悟点是在故事情节中体会孩子们顽劣而善良的本性,感受作品独特的语言风格。
教学中,在预习基础上让学生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故事发展脉络,学生或按照起因,经过,结果概括,或较为详细,都显示了提炼小标题,概括语言有很大进步,人物形象的把握也较为准确。特别是课后两个想象情节题,一些学生诠释了不同的的背后故事。细细品味,也许娃崽身上有学生的影子,他们在分析时,每个孩子都能结合一定的生活基础说的有理有据。
不足之处在于:本文吸引学生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它浓郁的方言口语。它不同于《槐乡的孩子》文字优美,重描写;也不同于《少年闰土》语言半文半白,长句较多;它就是用老百姓的话讲老百姓的故事,残缺语虽多但意思简单明了,学生爱读,还读的津津有味。虽然教学中我也注意向学生渗透了“写作不是堆叠华丽的辞藻,也不是艰涩哪懂就是深奥,写的越真实,越生活才越吸引人”这一理念,但不够清晰,如能再跟进一两分钟的简短小练习,对孩子们的写作帮助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