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1《永远新生》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1《永远新生》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2-16 20:24: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永远新生》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卞和(

向隅(

售价(

筛选(

糟粕(

猎奇(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ǎ谢(

周ǎ(

à高(

衰í(

杨贵ē(

ā脚石(

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一人向隅,满座为之不欢,感情易传染。
向隅:
(2)猎奇亦是新鲜,但是短暂的,绝非艺术创作。
猎奇:
4.
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论证方法。
(1)卞和之玉人不识,杰作诞生之初被讥讽、咒骂的情况经常发生。莫奈被官方排斥终生,晚年婉谢了法兰西学院提供的交椅。凡·高穷疯,但自信他的画最终会售到五百法郎。


(2)往往深入宝山空手回,还自以为是地妄想将西方现代艺术一脚踢死,对吸取西方现代艺术起了绊脚石的作用。


5.文学常识填空。
《永远新生》是《
》一书的序,作者
,当代
家、
家。
6.分别写一个与下面历史人物相关的成语。
诸葛亮——
欧阳修——
7.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排比句。
音乐家常常把灵感变为跳跃的音符,文学家呢,他们优美的辞章往往缘于灵感,至于画家,他们完满的构图也常常与灵感相关,而一般的人灵感则常常是霎时的喜悦。
二、类文阅读
小议传统读书教育
周远斌
①传统读书教育是成功的。童年之时饱学于身者,数不胜数。从近、现代之交的学者身上,还能看到这一点。
②陈寅恪先生,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童年饱学者。陈家重视对子孙的教育,不但开设家塾,而且还办学堂。倡导新文化运动的鲁迅和胡适,亦受惠于传统的读书教育,孩童之年在学识上也已有了很好的积累。鲁迅七岁入私塾读书,《百家姓》、《神童诗》等书即此时期读的。胡适四岁入私塾,期间读完了四书五经、《孝经》和《资治通鉴》。
③一个人读书怎么样,关键在读书习惯、读书能力和读书情趣的培养。孩童时期是一个人开发心智、引导情趣、培养习惯和技能的最佳年龄段,若能在这一年龄阶段培养出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嗜好,锻炼出一定的读书技能,这将会影响其终生。传统读书教育的成功,就在于此。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先生,一生“暇则读书,虽寝食不辍,怠以枕,餐以饴”,钱基博先生读书之勤奋,与其童年之时所受的传统读书教育有直接关系。
④古代读书,重记诵。孩童时期读书,以记诵为主,待成人后,读书也特别强调记诵。只有记诵精熟,才能融会贯通,章学诚深知记诵之重要,把记诵比做“学问之舟车”。
⑤古代读书,还重朗读。朱光潜先生曾说,朗读“是学文言文的长久传统,过去是行之有效的”。“五四”以后,朗读渐不为读书者所重。
⑥古代读书,更重学养。诵诗读书以养心缮性,为古代读书人之共识。钱基博先生继承了古代的读书精神。
陈寅恪先生也特别重视学养,曾言:“学德不如人,此实吾之大耻。”
⑦记诵乃积累之功,朗读乃反复之功,学养乃学识修为之功。取传统阅读之长,我们的读书会有更大的进步。
(选自《作家报》,有删改)
鉴赏要点
本文论点鲜明,文章短小精悍,语言通俗易懂,阐释道理却鲜明突出,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加以借鉴。
问题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第④⑤⑥三段分别是从哪两个角度论述古人读书的 从语义上说,三段是什么关系
3.请你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过程。
附:参考答案
一、
1.biàn

shòu
shāi


2.婉





3.(1)即“向隅而泣”,面向着墙角哭泣。后多形容孤独、绝望,十分悲伤。
(2)搜寻奇异的事物。
4.(1)举例论证
(2)比喻论证
5.世界现代艺术图典
吴冠中
油画
国画
6.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醉翁之意不在酒
水落石出
7.音乐家的灵感常常变成跳跃的音符,文学家的灵感常常变成优美的辞章,画家的灵感常常变成完满的构图,而一般人的灵感则是霎时的喜悦。
二、
1.传统读书教育是成功的。
2.第④⑤⑥三段分别是从古人读书的方法和目的两个角度论证的。
三段内容是递进关系。
3.先提出“一个人读书怎么样,关键在读书习惯、读书能力和读书情趣的培养”的观点,然后指出孩童时期是一个人开发心智、引导情趣、培养习惯和技能的最佳年龄段,最后举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先生因童年受到良好的传统读书教育而一生勤奋读书的事例来印证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