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2-16 11:21: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0张PPT。第二单元 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第8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一、辽宋澶渊之盟 1.契丹族的兴起

阅读下列材料,比较材料一与材料二、三、四,说说10世纪初期契丹人的政治、经济、疆域发生了哪些变化。

建立政权,学会农耕,管理的土地范围扩大。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说契丹人过着怎样的生活。
渔猎、游牧,居住在山洞,比较原始的状态。
(2)根据材料二,指出契丹人的政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建立政权。
(3)根据材料三,指出契丹人的经济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会农耕。
(4)根据材料四,指出契丹人的疆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管理的土地范围扩大。 材料一:
行营到处即为家,
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
四时畋猎是生涯。辽石房子材料二
阿保机雕塑 10世纪初期,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
916年阿保机称帝,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 材料三:辽代前期,这一区域除沿燕北“塞下”一线及域中一些地方辟为牧场,有一定量的畜牧业生产外,其他部分则被有限制地陆续招民开荒,辟为农田,因而,辽代前期燕云地区的农业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史籍中常有如“燕蓟大熟”等类似记载。
——张国庆:《辽代牧、农经济区域的
分布与变迁》材料四:契丹夺取幽云十六州幽云十六洲示意图石敬瑭割地2. 宋辽之间的战争材料一:宋北伐失利杨业大战辽军宋辽对峙图材料二:辽大举南下 1004年秋,辽军进攻北宋,寇准坚决主张抵抗,宋真宗亲征,在澶州打退辽军。 说一说:
宋代建立后进行的北伐结果怎样?
北宋北伐失败。
想一想:
契丹人的南下给中原人民带来了怎样的后果?杨家将的故事为什么会在民间如此广泛的流传?
后果:破坏了北方的经济,造成社会的动荡不安。
流传原因:杨家将的抗辽保证了北部人民免受辽的侵扰,维护了人民利益。3.澶渊之盟 材料一: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阁下:共遵成信,虔诚观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般送至雄州交割。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1)材料一中“每岁”是什么意思?双方“交割”的地点设在哪?在教材的地图上找出具体的位置。为什么会选择在此“交割”?
每年。雄州。雄州是辽与北宋的交界处,处于交通要道上,并且是商业重镇。 材料二: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北宋)苏辙:《栾城集》
材料三:辽国与北宋贸易的物品有羊、马、橐驼、麻布、食盐、珠玉等,其中以羊、马为大宗,每年约数万只,主要供应皇家的需要,“河北榷场博买契丹羊,岁数万”。而北宋对辽输出的物品则有香药、犀象、苏木、茶叶、瓷器、绵帛、漆器、粮食为主。宋太祖时即“辇香药、犀、象及茶与互市”。宋辽间的榷场贸易活动给双方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成为两国财政的重要来源。
——陈鑫:《试论北宋与辽夏边区的违禁贸易问题》
(2)根据上面的材料,说说澶渊之盟的作用。
结束战争,恢复经济生产,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二、宋夏议和1.党项族的兴起西夏王陵 坐落在贺兰山东麓,距银川市42千米。陵区东西约4千米,南北约10千米,随地势错落布列着9座西夏帝王陵墓和140多座官僚的陪葬墓。其规模与北京明十三陵相当。每座帝陵又各自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建筑群。 2.宋夏的战与和 想一想:
西夏在多次进犯北宋边境,最后却主动议和,这是为什么呢?
从西夏看:战争破坏了双方的贸易,影响了西夏的社会生活,因此元昊主动提出议和。
从北宋看:北宋软弱无力,统治者也没有统一中原的雄心,因此也同意议和。思考:你如何看待宋与辽、夏之间的战争? 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争是为争夺土地和对全国统治权的战争,汉族、契丹族、党项族都曾经卷入战争中,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使社会经济遭到破坏。在战争中,客观上促进了人口的流动,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农业化进程,为各民族的交融、国家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思考:有人说辽、夏对宋的战争是侵略战争,你赞同这种看法吗?说出理由。 不赞同。辽、西夏的建立者分别是契丹族和党项族,这两个民族从居住区域、历史传统、民族文化习俗等方面看,都属于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因此,辽、西夏对宋的战争冲突,都属于民族内部问题,不是侵略战争。
但是,辽、西夏对宋的战争中,大肆的抢劫破坏了当地人民正常的生活,是非正义的。三、碰撞中的交流 探究思考:
解读下面的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完成各项要求。(1)材料一:宣化辽墓发现的《备茶图》备茶图(一)备茶图(二)探究一探究思考:(为开放性,答案合理即可) 1.从这两幅《备茶图》中,你能够读出哪些信息?
2.与课本中的《备茶图》相比,它们有哪些不同?
3.从一个墓葬群中发现这么多的饮茶、备茶的信息,能够得出怎样的结论?
4.如果将这组壁画做一个探究,请你给这个探究确定一个主题。
5.要使探究更具有说服力,你还应该做哪些努力?三老对弈图出行图材料二:宣化辽墓的壁画 (2)结合材料二、材料三及教材中的相关信息,说说辽所管辖下的北方地区人们的生活情况是怎样的? 材料三:一号墓的壁画共绘各种人物39人,女性大都身穿短襦、长裙,神态安详,面容妩媚,梳着契丹族的发式。男性面部表情庄重严肃,有汉人装束,有契丹人的装束。他们或站、或蹲、或走,有的在沉思,有的在凝视,有的在低语,共同组成了墓主人的日常生活场面,从清晨备装到饮酒备宴,从茶道艺术到歌舞升平,从咏经礼佛到博彩娱乐,从家居生活到外出旅行,无所不有,丰富多彩。
——《辽代张氏家族壁画墓》生活稳定、民族交融、佛教兴盛等。 榆林窟位于甘肃省安西县城西南榆林河两岸的悬崖之上,现存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开凿的42个洞窟,因河岸榆树成林,因而称之为榆林窟。 探究二 解读榆林窟 第25窟壁画:两头健壮的耕牛顶上横置木杆,一人在奋力拉动深深插入土中的犁头。这种二牛抬杆直辕犁的耕作方式,在西北农村一直沿用到今天。从图中可以看出西夏地区已经学会耕作技术,改变了游牧骑射的生活方式。 榆林窟第3窟开凿于西夏中晚期,此窟的洞窟内容和形制独具一格,保存了大量的精美壁画,内容非常丰富,其中奕棋、舞蹈、冶铁等画面反映了当时现实生活的真实场景。冶炼、锻铁图(西夏) 第3窟的西夏壁画《玄奘取经图》,是汉文化传入到西夏的历史见证,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说一说:
从现在保留下来的榆林窟的壁画信息中,11世纪的西夏人是如何生活的?
信仰佛教、过着农耕社会,受汉文化影响。
想一想:
汉族和党项族之间是否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并说出理由。
是。党项族的生活有许多汉人的习俗,而汉族也吸收了党项族的习俗。 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北宋)苏辙:《栾城集》 本课小结(一) 本课小结(二) 本课小结(三)辽(契丹)
916年 耶律阿保机 上京西夏(党项)
1038年 元昊 兴庆北宋(汉族)
960年 赵匡胤 汴京夏攻打宋宋夏议和北宋北伐
澶州之战澶渊之盟辽夏战争辽夏议和对峙局面
碰撞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