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遗 迹
教学要求
1.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学习作者的抒情方法。用心理解文中的重点句段。体会红军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从而深刻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诗,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分析与想象的能力,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水平。3.了解红军飞夺泸定桥的英雄事迹,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缅怀革命先烈,热爱、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重点难点
1.理解全诗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感悟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2.学习作者的抒情方法,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理解重点词句,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水平。3.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使学生的思想在感悟中得到升华。
教学课时
一课时
[1] 我站在铁索桥上
我站在铁索桥上,
桥身在轻轻地摇晃。
头上飘过二郎山的云雾,
脚下滚着大渡河的白浪。[①作者站在铁索桥上看到了哪些景物 这样写又有什么作用 ] [2]
节导读:作者站在铁索桥上所看到的景物。
英雄的红军,
曾在这里强渡,
高举着红旗,迎着火光。[②作者站在铁索桥上想到了什么 ] [3]
勇士们哪,
攀着一根根铁索,
冒着密密的弹雨,
冲破了敌人的火网![③“攀着、冒着、冲破”这三个动词用得好不好 为什么 ] [4]
节导读:跳跃时空,展开回忆,追忆红军当年飞夺泸定桥激烈战斗的场面。
啊!
当年激烈战斗的楼房,
如今成了孩子们的课堂;
勇士们洒过鲜血的地方,
[5] 满树的梨花正在开放。[④这句话意在表达什么 ]
人民捧着美丽的鲜花,
轻轻地,轻轻地撒在这英雄的土地上。[⑤去掉“轻轻地,轻轻地”可以吗 为什么 ] [6]
节导读:看今朝,烈士们当年激战过的地方,今天已经成为鲜花盛开的地方。
我站在铁索桥上,
心潮汹涌激荡。
头上飘过二郎山的云雾,
脚下滚着大渡河的白浪。[⑥这句话在这儿有什么作用 ] [7]
啊!
在这英雄的土地上,
我要高声歌唱![⑦作者要高声歌唱什么 ] [8]
节导读:作者心情激荡,直抒胸臆,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
1.理解全诗的思想内容,体会红军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
2.分析重点词句的意思,深刻感悟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表达的能力。
3.体会诗歌的韵味,有感情地朗读并试着背诵。
毛泽东诗词《七律 长征》的全文,泸定桥的图片,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简要过程资料,作者顾工的简介,本课诗歌配乐朗诵的录音。
一 导入新课
1.投影毛泽东诗词《七律 长征》的全文,全班齐读。
同学们,毛泽东作的这首不朽诗词,概述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包含着许许多多惊险、悲壮的故事。其中“大渡桥横铁索寒”指的就是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故事,这是长征过程中最英勇、最不可思议的一场夺桥之战。
2.投影泸定桥的图片。介绍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简要过程。
泸定桥,位于四川省泸定县,横跨水势湍急的大渡河。桥两岸是高山峻岭,地势险要。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上铺木板。
中央红军于1935年5月下旬到达了泸定桥,那时红军刚过了金沙江,跳出数十万敌人围追堵截的圈子,随即要强渡大渡河。当时,敌人已将泸定桥的桥板拆掉,并在桥头构筑工事以封锁桥面。红军先头部队的勇士们,攀着悬空的冰冷铁索,在对岸敌人的枪林弹雨中强冲了过去,如飞鹰一般,拿下了敌人的桥头堡,夺得了泸定桥,使全军胜利地通过。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现代诗《我站在铁索桥上》,就是诗人顾工站在泸定桥上思绪万千、心潮激荡而写下的。
二 教学设计
1.播放全诗配乐朗诵的录音。学生小声跟读,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初读诗歌,读中感知。
(独立思考,概括全诗各小节的大意。)
全诗共四节。
第1小节:描述诗人身临铁索桥所见到的景物。
第2小节:展开回忆,追忆红军当年飞夺泸定桥激烈的战斗场面。
第3小节:回到现实,写勇士们激战过的地方已成为鲜花盛开的地方。
第4小节:复唱,寓情于景,直抒胸臆。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
3.再读诗歌,读中感悟。
(1)分小组探讨问题,展开想象,各抒己见。
学生甲:作者感受到“桥身在轻轻地摇晃”,看到头上的云雾、脚下的白浪,描述出泸定桥的险与美。
学生乙:作者追忆了红军飞夺泸定桥时激烈的战斗场面,赞颂了红军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作者通过想象红军强渡大渡河的情景,进而想到了今天人们幸福安宁的生活。
(2)当年红军战斗的地方现在变成了什么样子
学生丙:勇士们当年“战斗的楼房”现在已成为“孩子们的课堂”,梨花正在开放,地上撒满鲜花,变得十分美丽。
(3)作者要高声歌唱,他歌唱的是什么
学生丁:作者首先要歌唱的是英勇的先烈。是他们用鲜血与生命给我们换来了今天和平的幸福生活。作者还要歌唱在英雄的土地上建设美丽家园的勤劳的人民。
(4)老师小结。
这首现代诗描写的是作者站在铁索桥上思绪万千,凭吊革命先烈的事情。作者追忆了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时激烈战斗的场面,展示了如今和平美好的幸福生活,歌颂了红军英勇顽强、勇往直前,为了子孙万代的幸福,甘洒热血、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抒发了对先烈的缅怀、崇敬之意及对今天幸福生活的热爱之情。
4.品读诗歌,读中欣赏。
全诗以写景—叙事—抒情为顺序,作者通过描述一系列事物,构成形象鲜明的意境,将过去和今天联系起来。通过对比使一幅静止的画面变成了鲜活的场面,把我们自然地带入诗句所描绘的具体情境之中。借景抒情,最后直抒胸臆,使我们深切感受到作者强烈的情感。作者还运用形象的动词如“攀着、冒着、冲破”,直接体现了红军战士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献身精神,使我们的思想感情随着作者的叙述受到感染。全诗节奏鲜明,朗朗上口,使我们充分感受到了诗歌的语言美、节奏美、韵律美。
5.朗读诗歌,升华情感。
在反复的读、悟过程中,学生要经历由感知、感悟到感动的情感体验。之后,老师要引导学生在悟中读,逐步达到能够入境、声情并茂地朗读全诗的目的。要注意节奏、语调、感情,各节之间应有充足的停顿时间,以体现情感的过渡。要引导学生把学习过程中积累的强烈情感自然地释放出来,使学生的朗诵水平得到提高。
我站在铁索桥上
看到——桥身在摇晃 头上飘云雾 脚下滚白浪
想到——红军曾强渡 (举着 迎着 攀着 冒着 冲破火网)
——如今的模样 (学习的课堂 梨花正开放)
歌唱——赞颂英雄的土地和人民
全诗共四节,开头和结尾反复吟唱。开头营造了很美的意境,轻轻摇晃的桥身、飘过的云雾、大渡河的白浪引发作者无限的遐想;结尾和开头这两节诗的内容大致相同。因此,教师可以打破按顺序教学的方式,指导学生先学习第1节和第4节诗。
教师配乐范读全诗,引出新课的学习,提出问题:诗人站在桥上看到了什么 学生先对全诗
有一个整体的印象,继而由问题导入第1节诗的学习中。学生自由朗读这一节后,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此时课件出示课本上的铁索桥图片,学生结合图片展开自己的想象,各抒己见,对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的景物有初步的情感体验。一幅静止的画面在学生的头脑中经过再想象、再加工、再创造,就变成了鲜活的、动态的场面。这样,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倾听能力及表达能力的培养都有帮助。
此时,我们的诗人正站在桥上,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由这样一个问题把学生引到第4节诗的学习当中去。让学生快速浏览全诗,找出反映作者心情的词语画出来。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心潮汹涌激荡”的意思,再自由地朗读、感悟第4节诗。
在所有文体中,诗歌的音乐性是最强的,很讲究韵律和节奏,所以朗读自然就成为综合感受诗歌语言美、意境美的重要手段。
1.简答题。
(1)第3节诗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方法,作用是突出变化,表现了人们幸福安宁的生活,歌颂了勇士们勇于献身换来今天幸福生活的精神。
(2)理解“人民捧着美丽的鲜花,轻轻地,轻轻地撒在这英雄的土地上”的含义。
写出了人们对英烈的崇敬、热爱、缅怀之情。
2.学习了本文,面对眼前的幸福生活,你想对革命先烈说些什么 写一篇读后感。
3.搜集整理有关描述红军长征的诗歌。
1.作者介绍
顾工,1928年生,当代作家、诗人。1945年参加新四军。195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西南军区政治部文工创作员、八一电影制片厂编剧、《解放军报》记者。著有长篇小说《红军的后代》,诗集《喜马拉雅山下》《火光中的歌》,电影文学剧本《冰山雪莲》等。
2.泸定桥简介
泸定桥,也称“大渡河铁索桥”。位于四川泸定大渡河上。中国现存古老铁索桥之一。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始建,第二年四月建成。古为川、康间交通要道,因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英勇夺取此桥强渡大渡河而闻名。桥净跨长100米,净宽2.8米,桥面距库水位14.5米。铁索由13条锚固于两岸的铁链组成,其中9条并列,上铺木板,供人、畜通行,另4条作两旁扶栏。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
知识点详解
^2
①看到了头上的云雾、脚下的白浪。这美好的意境与结尾相照应。
^3
②想到了当年红军飞夺泸定桥、与敌人激烈战斗的情景。
^4
③好。这三个动词回顾了红军血战沙场的战斗场面,赞颂了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5
④今昔对比描写,意在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
^6
⑤不可以。“轻轻地”更能表达人们对先烈的深切怀念与崇敬之情。
^7
⑥这句话与开头相互照应,更能表达作者强烈的感情。
^8
⑦歌唱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