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珍 惜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的生字。掌握古诗的朗读方法。通过对古诗的字、词、句的分析与思考,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2.正确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感知古诗的语言特点,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并积累古诗名句的兴趣。3.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内心的独特情感。引导学生感悟古诗表达的思想内涵,使学生受到积极向上的人生启示。
重点难点
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古诗,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2.了解古诗的特点,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提高学习古诗的兴趣。3.领悟古诗所表达的思想内涵,获得人生的启示。
教学课时
两课时
[1] 别 董 大
(唐)高适 [2]
[①从这两句诗中你感觉到什么 ]
[②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 [3]
赏析:这首诗描写了送别时作者对朋友的劝慰和激励,表达了他们之间真挚深厚的友谊。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③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 [4]
[④这两句诗写了什么 ] [5]
赏析:这首诗描写了送别时作者对朋友的不舍和担忧,表达了他们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1.学习第一首古诗《别董大》。练习有技巧、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
2.感受作者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感悟诗人内心独特的思想情感。
3.学习古诗的特点并掌握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4.了解作者高适。
《别董大》的诵读录音及全文投影,有关高适的生平简介。
一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人生常常会碰到不如意的事情,你们在学习上或生活中有遇到困境的时候吗 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又该抱着怎样的心态去面对呢 唐代诗人高适曾这样劝慰朋友:“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呀!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欣赏高适的这首《别董大》。
二 教学设计
1.了解作者高适及其友董大,了解当时的背景。
高适:见“备课资料”。
董大:董庭兰,高适的好友。
这是一首送别诗,这时的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流浪,常处于贫困的境遇之中。但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阔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慷慨激昂、鼓舞人心。
2.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别董大》这首诗。
(播放《别董大》的诵读录音。)
3.投影并指名让学生读古诗的前两句。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1)白云、乌云大家听得多了,这里怎么是“黄云”
(提示:当时他们是在塞外分别,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至于云都仿佛成了黄色的了。)
(2)想一想这两句诗写出了什么样的情景,说说你的感受。
(让学生抓住“黄云、白日、北风、雁、雪”这几个词,想象作者描述的分别时的环境,表达学生自己的感受。)
老师小结:千里黄云蔽空,日落时天色昏黄。北风凛冽,大雁南飞,大雪纷飞,写雪中的景致,同时也隐喻董大即将远行。作者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展现的境界阔远渺茫,在此情景中送别友人,使人难免有凄苦惆怅之感。
4.投影并指名让学生读古诗的后两句。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后两句是高适在临行前对董大说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是高适对董大说的
学生甲:是从“君”字看出的,因为“君”就是对对方的尊称。
(2)好友分别,难分难舍,董大的心情一定糟糕到极点了,而真正的朋友这时候最应该怎么办
学生乙:诗人在真诚地劝慰朋友。
老师小结:作者劝勉董大不要忧愁以后的道路没有知己,虽然暂时无人赏识,只要自己不沉沦,不灰心,振作起来,就一定会走出一条阳光大道,要相信天下有知己,前路有光明。作者没有承接前两句抒发的悲苦情调,而是表现出昂扬的精神面貌和豪壮的气概。
5.品析全诗,升华感悟。
诗人从描写景物入手,处处显示着送别的情调,很容易引发人们的愁苦心绪。在这荒寒辽阔的环境中,诗人送别这位才华横溢却又无人赏识的好友董大,其依恋之情,我们是可以感受到的。但是,高适并没有沉溺在离别的感伤之中不能自拔,而是别具一种心胸,写出慷慨激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既是对朋友的劝慰和鼓励,也是在劝勉自己,足以鼓舞人心,激励人之心志,于慰藉中充满了信心和力量,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这是一首发自肺腑的赠别诗,堪称艺术珍品。
6.同学们,在生活中有相聚,也有分别,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是情,离别有着它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让我们以声传情,读出感情。
(出示有断句的全诗投影,引导学生激情诵读。前两句朗读时语速稍慢,要有凄凉之情,空旷之感;后两句要读出慷慨大度的气势。)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别 董 大
(唐)高适
荒寒凄凉 写景
豪情昂扬 劝勉
1.围绕课文主题,创设送别情境。
这堂课的一个主题是让学生“走进送别诗,感受送别诗”,因此,在教学中,整节课应紧紧围绕“送别”这一关键词展开,创设送别的情境;在学诗时引导学生感悟送别时的情谊,处处围绕送别,主题突出。
2.灵活运用资料,挖掘诗意内涵。为了在教学中落实教学目标,让学生真正去感悟诗情,教师应通过引导学生课前、课上阅读补充资料,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丰富古诗内容,为学生深入理解诗意,体会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情厚谊作铺垫。
3.通过角色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在这首古诗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进送别的场面,让学生思考:董大的忧愁是什么 该怎样开导他 如果你是董大,听了朋友的劝慰,你的心情怎样 通过学生的换位思考和角色体验,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诗句的内涵,使诗句更加富有生命力,使古诗教学鲜活起来。
4.线索清晰,写作手法贯穿始终。这节课的另一个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悟、理解送别诗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应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通过品读、想象(这满天的乌云、这呼啸的北风、这寒冷凄清的境地,就好像董大遇到的困难与挫折),初步感知景物描写在情感表达中的作用。其次,通过对送别诗的对比阅读,让学生进一步走近送别诗,了解送别诗的写作特点,即景物描写与情感抒发相结合,为后面的改写作铺垫。最后,让学生运用自己擅长的写作手法进行改写,深化对古诗内容的理解,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1.填空。
《别董大》的作者高适,是唐代(朝代)边塞诗人。这是作者送别自己的好友著名琴师董大时所写的千古绝唱。
2.比一比,再组词。
3.背诵并默写《别董大》。
1.学习第二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有感情地诵读。
2.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自主学习,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3.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4.了解唐代诗人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的诵读录音及全文投影,有关王维的生平简介。
一 导入新课
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就重情感、重离别,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难过,历代留下来的赠别送行的诗文多得不可胜数。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王维,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
二 教学设计
1.出示《送元二使安西》的全诗投影并播放诵读录音。
2.解诗题,知作者。
(1)题目“送元二使安西”怎么解释 (指名让学生回答)
送:送别。 元二:王维的好朋友。 使:到某地去任职。
安西:唐时安西都护府的简称,其政府机构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附近。
(强调题目的读法:送元二/使安西)
(2)谁来介绍一下作者王维的生平呢 (见“备课资料”)
3.抓字眼,明诗意。
(让学生先理解字词的意思,再说说全句的意思。学生汇报,老师小结。)
(1)渭城朝雨浥轻尘
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今西安市西北,渭水北岸。点明地点。
朝:早上。点明时间。 浥:浸润。 轻尘:尘埃。
解释:渭城早上的雨湿润了道路上的尘埃。
(2)客舍青青柳色新
客舍:旅店。 新:新鲜。
解释:旅馆呈现出青绿色,柳枝显得分外清新翠绿。
老师小结:这两句诗描写了作者当时看到的景物。
(3)劝君更尽一杯酒
劝:请。 君:对人的尊称,表示“你”的意思。 更尽:再喝完。
解释:请你再喝完一杯酒。
老师:你从这句话中看出了什么,感受到什么
学生甲:王维和元二喝了好几杯酒却还没离开,可以看出他们依依不舍。
(4)西出阳关无故人
西出:向西离开。 阳关:故址在今甘肃省,是中原通往西域的要道。
故人:老朋友。
解释:等你西行出了阳关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
老师:你从这两句诗中体会到什么
学生乙:诗人与好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4.多诵读,悟诗情。
在了解古诗的意思后,感悟古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分小组合作、交流、探讨,自主学习,自我感悟这首古诗,提高学生分析、理解、感悟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歌。作者通过描写天空、道路、客舍、杨柳,使之构成一幅色调清新的图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写尽了友人在离别前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5.品析全诗,升华感悟。
这首诗的前两句点出送别的时间、地点,描绘出清新明朗的送别环境。首句的“朝雨”因次句“柳色新”三字而知为春雨,这种写法叫做互文见义,使得语言更加精练。诗人笔下是有着盎然生机的春天的早晨,此景的描写,似与“送行”的气氛不谐调。然而,诗人心中已先装着一个“别”字,使得虽有良辰胜景,也无心欣赏。后两句直接写离别之情,全部感情都倾注在“一杯酒”中,由于离别在即,心情复杂,饮酒便成了最好的交流感情的方式。这一斟一酌虽有些苦涩的味道,但情却格外深重。一个“更”字,一个“尽”字,浸透了诗人对朋友的全部真挚情感,使得这杯酒具有极重的分量。全诗有景有情,情景交融,勾勒出一幅明朗、深切、感人的画面,那是故人一片真挚的心意,表现了作者对朋友含蓄委婉、浓郁深沉的依依惜别之情。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地点 时间
客舍青青柳色新。
写景
劝君更尽一杯酒,
劝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抒情
1.引导学生借助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理解诗题,弄懂诗的部分相关内容。如元二:姓元,在家里排行老二,朋友昵称他元二。使:出使,身带使命,不得不去。安西:长安以西,西北边疆地区,俗称西域。那里人烟稀少,处处是戈壁沙漠,十分荒凉。元二去西域身负使命,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才能回来,甚至一辈子再也回不来了。借助资料加深对诗题及整首诗的理解。
2.一改以往的逐句讲解和整体串讲的方法,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看到了诗中的哪些画面。学生你说一个,他说一个,组成了完整的诗歌画面。虽说打乱了诗句顺序,但能真正达到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理解诗句,从而感知诗的意境的目的。
3.组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由于前面的铺垫,学生可以读出诗人王维与朋友话别时伤感的心境,感悟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
1.填空。
《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唐代(朝代)著名诗人王维,他的诗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
2.背诵并默写《送元二使安西》。
3.一首简短的古诗,往往包含诗人不同的感情。课后搜集背诵几首表达友情或离别的古诗,再感受一下作者的思想感情。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赠 汪 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作者介绍
1.高适(约700~765),唐代诗人。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安史乱后,历任淮南、西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渤海。熟悉军事生活。所作边塞诗,对当时的边地形势和士兵疾苦均有反映。和岑参齐名,并称“高岑”,风格也大略相近。有《高常侍集》。
2.王维(701 ~761),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先世为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兼通音乐,精绘画。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代董其昌推他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有《王右丞集》。
^1
知识点详解
^2
①这两句诗是对景色的描写,使人感到一股寒意,感受到诗人和故人分别时的沉重心情。
^3
②这两句诗语气雄壮,一扫前面荒凉萧瑟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开阔胸怀,与王勃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既是诗人对董庭兰盖世美誉的赞扬,也是对朋友的劝慰和激励。
^4
③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春天雨后的晨景,晨雨湿尘,杨柳青青,这十分清新自然的美景,却反衬出友人离别的伤感。
^5
④这两句诗直接描写送行的场面,兼及抒情,用“更尽”二字将那份临别前的复杂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