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英 雄
教学要求
1.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体会文章的韵味,激发情感,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进一步感悟文章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2.练习快速阅读,提高阅读水平,能够有感情地复述故事情节。锻炼学生想象、概括、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由表及里地认知事物的水平。3.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感悟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使学生受到革命传统的思想教育,并加倍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重点难点
1.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练习快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韵味,提高学生由表及里地认知事物的水平,感悟文章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3.通过分析文章的重点词句,感悟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使学生受到革命传统的思想教育。
教学课时
两课时
[1] 金色的鱼钩
1935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许多同志得了肠胃病。 [2] 我和两个小同志病得实在跟不上队伍了,指导员派炊事班长照顾我们,让我们走在后面。[①开头交代了什么 ]
段导读:介绍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老班长接受的任务。
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②这句话描写什么 ] [3] 因为全连数他岁数大,他对大家又特别亲,大伙都叫他“老班长”。
段导读:介绍了老班长的外貌和“老班长”这个称呼的由来。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当时的情况,介绍了老班长的外貌和“老班长”这个称呼的由来。
三个病号走不快,一天只走二十来里路。一路上,老班长带我们走一阵歇一阵。到了宿营地,他就到处去找野菜,和着青稞面给我们做饭。不到半个月,两袋青稞面吃完了。[③“到处”一词说明了什么 ] [4] 饥饿威胁着我们。老班长到处找野菜,挖草根,可是光吃这些东西怎么行呢 老班长看我们一天天瘦下去,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④“合不拢眼”写出了什么 ] [5] 其实这些天,他比我们瘦得还厉害呢。
段导读:粮食没有了,老班长到处找野菜、挖草根。
一天,他在一个水塘边给我们洗衣裳,忽然看见一条鱼跳出水面。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取出一根缝衣针,烧红了,弯成个钓鱼钩。这天夜里,我们就吃到了新鲜的鱼汤。尽管没加作料,可我们觉得没有比这鱼汤更鲜美的了,端起碗来吃了个精光。
段导读:老班长为“我们”钓鱼、做鱼汤。
以后,老班长尽可能找有水塘的地方宿 [6] 营,把我们安顿好,就带着鱼钩出去了。[⑤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第二天,他总能端着热气腾腾的鲜鱼野菜汤给我们吃。 [7] [⑥从“总能”这个词可以看出什么 ]我们的身体虽然还是一天一天衰弱下去,但是比起光吃草根、野菜来毕竟好多啦。可是老班长自己呢,我从来没见他吃过一点儿鱼。
段导读:老班长每天给“我们”做鱼汤,可他自己却一口没吃。
有一次,我禁不住问他:“老班长,你怎么不吃鱼啊 ”
他摸了摸嘴,好像回味似的说:“吃过了。我一起锅就吃,比你们还先吃呢。”[⑦老班长为什么这么说 ] [8]
我不信,等他收拾完碗筷走了,就悄悄地跟着他。走近前一看,啊!我不由得呆住了。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 [9] [⑧从“皱紧眉头硬咽下去”可以感受到什么 ]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⑨“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写出了什么 ] [10]
段导读:第6—8自然段写“我”发现了老班长在吃草根和大家吃剩下的鱼骨头,心里很难受。
老班长猛抬起头,看见我目不转睛地看着他手里的搪瓷碗,就支吾着说:“我,我早就吃过了,看到碗里还没吃干净,扔了怪可惜的……”
[11] “不,我全知道了。”我打断了他的话。
老班长转身朝两个小同志睡觉的地方看了一眼,一把把我搂到身边,轻声说:“小声点儿,小梁!咱们俩是党员,你既然知道了,可不要再告诉别人。”
段导读:老班长让“我”保守秘密。
“可是,你也要爱惜自己啊!”
“不要紧,我身体还结实。”他抬起头,望着夜色弥漫的草地,好久,才用低沉的声音说,“指导员把你们三个人交给我。他临走的时候说: [12] ‘他们年轻。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小梁,你看这草地,无边无涯,没个尽头。我估计,还要二十天才能走出去。熬过这二十天不简单啊!眼看你们的身子一天比一天衰弱,只要哪一天吃不上东西,说不定就会起不来。真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去向党报告呢 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了困难出来啦’ ”[⑩从老班长的这段话中可以看出什么 ] [13]
段导读:第12、13自然段写老班长向“我”讲述指导员对他讲的话。
“可是,你总该跟我们一起吃一点儿呀!”
“不行,太少啦。”他轻轻地摇摇头,“小梁,说真的,弄点儿吃的不容易啊!有时候等了半夜,也不见鱼上钩。为了弄一点儿鱼饵,我翻了多少草皮也找不到一条蚯蚓……还有,我的眼睛坏了,一到夜里,找野菜就得一棵一棵地摸……” [14] [这两处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
我再也忍不住了,抢着说:“老班长,以后我帮你一起找,我看得见。”
“不,咱们不是早就分好工了吗 再说,你的病也不轻,不好好休息会支持不住的。”
我还坚持我的意见。老班长忽然严厉地说:“小梁同志,共产党员要服从党的 [15] 分配。你的任务是坚持走路,安定两个小同志的情绪,鼓舞他们的信心!”
望着他那十分严峻的脸,我一句话也说不上来,竟扑倒在他怀里哭了。
段导读:第14~19自然段写“我”听了老班长的话,决定为老班长分担辛苦,但被拒绝了。
第二天,老班长端来的鱼汤特别少,每个搪瓷碗里只有小半条猫鱼,上面漂 [16] 着一丁点儿野菜。[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他笑着说:“吃吧,就是少了点儿。唉!一条好大的鱼已经上了钩,又跑啦!” [17]
段导读:老班长继续为“我们”熬鱼汤。
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我”为什么会“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 ]两个小同志不知道为什么,也端着碗不往嘴边送。老班长看到这情况,皱起眉头,说:“怎么了,吃不下 要是不吃,咱们就走不出这草地。同志们,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吃下去。小梁,你不要太脆弱!”[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 [18] 最后这句话是严厉的,意思只有我知道。
段导读:老班长见“我们”不喝鱼汤,严厉地批评了“我们”。
我把碗端到嘴边,泪珠大颗大颗地落在热气腾腾的鱼汤里。我悄悄背转身,擦擦眼睛,大口大口地咽着鱼汤。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段导读:喝完鱼汤,老班长很开心,“我”心里却很沉重。
第二部分(第3~22自然段):青稞面吃完了,老班长想方设法钓鱼煮鲜鱼野菜汤给三个病号喝,而他自己没吃过一点儿鱼。
挨了一天又一天,渐渐接近草地的边了,我们的病却越来越重。我还能勉强挺着走路,那两个小同志连直起腰来的力气也没有了。老班长虽然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 [19] [从“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可以看出什么 ]我们终于走到草地边上,远处重重叠叠的山峰已经看得见了。
[20] 段导读:在老班长的鼓励下“我们”继续前行,已经接近草地的边了。
这天上午,老班长快活地说:“同志们,咱们在这儿停一下,好好弄点儿吃的,鼓一鼓劲,一口气走出草地去。”说罢,他就拿起鱼钩找水塘去了。
段导读:老班长让“我们”休息,而他又去钓鱼了。
我们的精神显得特别好,四处去找野菜,拾干草,好像过节似的。但是过了好久,还不见老班长回来。我们四处寻找,最后在一个水塘旁边找到了他,他已经昏迷不醒了。
段导读:在水塘边,“我们”找到了昏迷不醒的老班长。
我们都着慌了。过雪山的时候有过不少这样的例子,战士用惊人的毅力支持着自己的生命,但是一倒下去就再也起不来了。要挽救老班长,最好的办法是让他赶快吃些东西。我们立即分了工,我去钓鱼,剩下的一个人照料老班长,一个人生火。
段导读:几个病号分工来挽救老班长。
我蹲在水边,心里不停地念叨:“鱼啊!快些来吧!这是挽救一个革命战士的生命啊!” [21] [这三个感叹句写出了什么 ]可是越性急,鱼越不上钩。等了好久,好容易看到漂在水面的芦秆动了一下,赶紧扯起钓竿,总算钓上来一条两三寸长的小鱼。
段导读:“我”好不容易才钓到一条小鱼。
当我俯下身子,把鱼汤送到老班长嘴边的时候,老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他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头一句话就说:“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去!”
段导读:老班长拒绝喝鱼汤,还把鱼汤让给“我们”,并鼓励“我们”一定要走出草地去。
“老班长,你吃啊!我们抬也要把你抬出草地去!”我几乎要哭出来了。
“不,你们吃吧。你们一定要走出草地去!见着指导员,告诉他,我没有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没把你们照顾好。看,你们都瘦得……” [22] [这句话表现了老班长怎样的优秀品质 ]
段导读:老班长生命垂危时,仍然惦念着党交给自己的任务。
老班长用粗糙的手抚摸我的头。突然间,他的手垂了下去。
“老班长!老班长!”我们叫起来。但是老班长,他,他的眼睛慢慢地闭上了。
我们扑在老班长身上,抽噎着,很久很久。
第三部分(第23~33自然段):写“我们”走到草地边缘,老班长却牺牲了。 [23]
擦干了眼泪,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放在贴身的衣兜里。我想:等革命胜利以后,一定要把它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去,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来瞻仰它。 [24] [“我”为什么要我们的子子孙孙都来瞻仰老班长留下的鱼钩 ]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灿烂的金色的光芒”指的是什么 ]
第四部分(第34自然段):“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保存起来。
1.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感悟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2.理清文字的叙述顺序,划分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3.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感受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激发学生对革命前辈的敬仰之情。
红军长征简介资料,相关影视作品中红军过草地的片段,本课相关问题投影。
一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看到课文题目,你们马上就会联想到这是一篇讲述有关鱼钩的故事。是的,这是一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也是一个不平凡的鱼钩,课文就是围绕这个普普通通的鱼钩讲述了红军在长征过草地时发生的一段感人故事。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翻开发黄的历史,走进草地深处,来感受这个动人的故事吧!
2.红军长征简介资料。(见“备课资料”)
3.播放相关影视作品中红军过草地的片段。
(通过听录音、看录像,使学生耳濡目染,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艰难,感悟红军克服困难、不怕牺牲、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
二 教学设计
1.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让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提取相关信息,了解课文内容。)
出示问题:课文主要讲了哪些人物 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学生甲:1935年秋,在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交给的任务,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红军病号过草地,在即将走出草地时,自己却牺牲了的故事。
学生乙:课文讲的是一位快四十岁的老班长,为了带领三个有病的小战士走出一望无际的草地,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们而牺牲的故事,表现了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2.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段落大意;老师明确。)
出示问题: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故事的
老师小结: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先写指导员派老班长照顾三个病号过草地;再写老班长想尽办法钓鱼煮野菜汤给三个病号吃;最后写老班长牺牲了,“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保存了起来。作者是围绕“两救”来写的,即班长救病号,病号救班长。因此全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接受任务。
第二部分(第3~22自然段):班长救病号。
第三部分(第23~33自然段):病号救班长。
第四部分(第34自然段):怀念班长。
3.细读课文,质疑解疑。
(出示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细读全文,独立找出问题的答案。)
(1)过草地时老班长接受了什么任务
(指导员把“我”和另外两个病号交给老班长,让他照顾“我们”走出草地。)
(2)他们过草地时遇到了哪些困难
(由于是病号,走的速度很慢,粮食又吃完了,饥饿随时威胁着生命。)
(3)设想一下,如果老班长一个人过草地,他能走出草地吗
学生甲:我想肯定能的。他带着三个病号不都走到草地边上了吗 可是他不能一个人走,他要完成党交给他的任务。
(4)老班长是怎样用实际行动完成党交给他的任务的
学生乙:为了照顾三个小战士,每到宿营地,老班长到处“找野菜,挖草根”,还给伤员洗衣服。
学生丙:老班长用缝衣针做了个鱼钩,钓鱼做鱼汤给病号吃,那极少的鱼汤维持着三个病号的生命。为了把他们带出草地,他千方百计给病号加强营养,自己却嚼着草根和鱼骨头,忍饥挨饿,还不让别人知道。
学生丁:老班长在临牺牲之前怕浪费东西,连鱼汤都拒绝喝下去,他一心只想着别人,唯独没有想他自己。
(5)老班长为什么会这样做 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
学生戊:老班长为了完成党交给他的任务,不辞劳苦、任劳任怨、舍己为人,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反映出他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对革命工作高度的责任心,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崇高品质。
(6)为什么“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 还说“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老师小结: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事迹。老班长虽然牺牲了,但是在这“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我们可以看到老班长对党的赤胆忠心和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我”要用这个鱼钩教育后代,学习老前辈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为了战友的生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无私精神,让这种精神永放光芒!
4.赏析全文。
《金色的鱼钩》是一篇革命回忆录。本文叙述了在长征途中,老班长接受任务,精心照顾三个病号过草地,自己却献出了宝贵生命的故事。文章生动感人,使我们体会到老一辈革命者崇高的思想境界,也使我们受到了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
金色的鱼钩
接受任务——班长救病号——病号救班长——怀念班长
舍己为人 崇高品质
1.因为文章是讲述红军长征的故事的,对于长征,学生了解得并不多,无法真切地体会当时长征的艰苦和红军战士崇高的内心世界,所以课前教师应让学生查找历史资料,尤其是了解长征,最好在课前让学生观看长征的电影,为更好地理解老班长的高尚品质奠定基础。
2.这篇文章篇幅较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要求学生初读课文时,看得快,想得快,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的题目是“金色的鱼钩”,这个鱼钩真的是金色的吗 作者为什么说“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一下子把许多重要的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进行快速的默读。
1.给下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1)稞(kē)
蚯(qiū)
蚓(yǐn)
钓(diào)
奄(yǎn)
噎(yē)
(2)威xié(胁) shuāi(衰)弱
严jùn(峻)
wǎn(挽)救
两bìn(鬓)斑白
无边无yá(涯)
2.解释下列词语。
(1)支吾:用话搪塞,说话含混躲闪。
(2)安顿:安排妥当,使人或事物有着落。
(3)奄奄一息:形容气息非常微弱,只剩下一口气。
3.老班长临终前嘱咐我:“见着指导员,告诉他,我没有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老班长的任务是什么 他真的没有完成吗
4.背诵毛泽东的著名诗词《七律 长征》。想一想在这首诗中都提到了红军长征经过的哪些地方。
七律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五岭、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河、岷山。
1.具体分析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行为等描写,引导学生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进一步体会人物的思想品德。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入情入境,以情激情,加深感悟,有创造性地复述这个故事。
本课诵读录音,本课重点词句及相关问题投影。
一 回顾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这个感人的故事。这节课我们要具体分析作者对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行为等描写,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崇高品质,提高我们由表及里地认知事物的水平。
二 教学设计
1.播放本课诵读录音。
(让学生进入情境,回顾全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
2.分别标画出详细描述老班长外貌、神态、行为、语言的句子。
(根据出示的重点语句,引导学生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由表及里的思考与体会,提高学生认知事物的能力,使学生们进一步感受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思想境界。)
3.重点理解老班长的两次笑。
(联系上下文,“他笑着说……”病号不吃,老班长“皱起眉头”;吃了,“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
学生甲:他的第一次笑是故意装出来的。因为从全文看,老班长是一个工作极端负责的人。今天他端来的鱼汤“特别少”,他心里充满了自责,怎么会笑呢 他笑的唯一目的是想用这个笑脸创造一种气氛,动员大家把鱼汤喝下去。
学生乙:他后一次笑才是真心的笑。因为他看到同志们把鱼汤喝下去了,喝下去对同志们的身体就有好处,所以老班长笑了。
老师小结:在这里,作者运用强烈的对比和鲜明的映衬,把老班长为谁忧愁、为谁欣喜,为何痛苦、为何欢乐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由于同志们吃的东西毕竟太少了,老班长只是露出了“一丝笑意”。没有笑容,更没有笑声,只是嘴边露出了一点儿笑的意思。作者用词是多么严谨啊!
4.重点理解老班长在临终前说的话。
学生丙:为了把三个病号带出草地,老班长长期忍饥挨饿,自己嚼草根,啃鱼骨头,直到眼睛看不见了,还摸索着为伤员挖野菜,并且硬支撑着“皮包骨头”的身躯,继续找水塘钓鱼,最后终于累垮了。当病号将鱼汤送到老班长嘴边时,老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这一描述告诉我们,为了伤员,他已经耗尽了自己全部的生命。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在临终前仍然念念不忘自己的责任,念念不忘党的重托,念念不忘奉献最后的光和热。
5.你们认为老班长是怎样的人呢
(学生小组结合,探究交流,老师巡视引导点拨,之后各小组派代表回答问题,进一步感悟人物的崇高品德。)
甲组:老班长是一位普通的红军战士,是一位合格的共产党员。为了完成党交给他的任务,他千方百计地让三个病号吃上鲜美的鱼汤,维持三个战士的生命,自己却不吃,表现出老班长在艰难的环境中舍生忘死、无私无畏的崇高的共产主义思想。
乙组:老班长处处为别人着想,处处为别人着急!为了让病号增加营养,白天,老班长找鱼饵、钓鱼;晚上,眼睛不好,还要用手摸着来挖野菜。这体现了他忠于革命和舍己为人的品质。当我们读到老班长在吃剩下的鱼骨头时,非常受感动。
丙组:老班长无比忠诚地执行党交给他护送病号的任务,他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他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个小小的鱼钩,而是他舍己为人的高尚品德和他对共产主义事业的一片赤胆忠心。
6.提升感悟,表达感情。
这个故事体现了老班长和小战士们之间深深的战友情。老班长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耗尽了自己最后的心血,无声无息地长眠在茫茫的草地上,他是党培养的好战士。我们要像他一样当好共产主义的接班人!
这是个多么让人感动的故事啊,假如你是“革命烈士纪念馆”的解说员,你怎样向前来参观的人介绍“金色的鱼钩”的故事呢
(让学生在小组里练习,锻炼学生想象、概括、表达的能力。)
金色的鱼钩
外貌描写
行为描写
神态描写
语言描写
由表及里
1.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之后,教师应再让学生把感受较深的部分有感情地多读几遍,并把自己心中的感受写在旁边。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把感受最深的部分读给大家听,并说说自己为什么受到感动。
2.这篇课文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精神境界。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为学生在读写之间架起桥梁,引导学生从读学写。如课文中几次描写了老班长的神态,从课文中画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思考这几次描写老班长的神态有什么不同,从中能感悟到什么,从而使学生领会神态描写对反映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抓住朗读这个环节,加深感悟,教学效果就能一目了然了。由此,可以看出,文质兼美、情感丰富的文章,不仅要反复读,而且要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才能使学生真正受益。
3.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快速默读的基础上,学生大概理解了课文内容,教师应再要求学生把感受较深的部分有感情地多读几遍,并把心中的感受在旁边作批注。之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把感受最深的部分读给大家听。但文中好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韵味”“神采”“风格”等,学生都无法体验到位,这时就需要教师的范读,做到以声示范、以情激情。本课的朗读指导是这堂课的一个亮点。当读到“老班长,你吃啊!我们抬也要把你抬出草地去”时,学生定会真情流露,声音发自肺腑。
1.给下面的句子加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1)(因为)全连数他岁数大,他对大家又特别亲,(所以)大伙都叫他“老班长”。
(2)(尽管)没加作料,(可)我们觉得没有比这鱼汤更鲜美的了。
(3)指导员对老班长说:“(无论)多么艰苦,你(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
2.填写歇后语。
(1)鳄鱼流眼泪——假慈悲
(2)鱼篓里的螃蟹——进来容易出去难
(3)得鱼丢钩——忘恩负义
(4)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5)捉鱼拦上游——先下手为强
3.想象一下当小战士们掩埋了老班长的遗体后,他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又是怎样向上级讲述老班长牺牲的经过的。
1.长征
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举世无双的壮举,谱写的无与伦比的史诗!显示了中国革命者坚韧不拔的英雄主义气概。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层层封锁和围追堵截,爬雪山,过草地,经过无数次激烈的战斗,历时两年,行程二万五千里,实现了中国革命由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从此,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长征,是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精神的历史丰碑!
2.松潘草地
课文中的草地指的是松潘草地。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北部。为阿尼玛卿山、岷山和巴颜喀拉山之间的山原。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多草甸、沼泽。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此。目前松潘草地经过排水疏通,多垦为农田,草地和沼泽面积已大为缩小,已发展成少数民族的农耕区。
^1
知识点详解
^2
①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起因。
^3
②描写老班长的外貌。
^4
③说明了找野菜很不容易。
^5
④写出了老班长看三个病号一天天瘦下去,焦急不安的心情。
^6
⑤说明了老班长对病号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
^7
⑥可以看出老班长每天宿营后都去钓鱼,而且都钓着了鱼。
^8
⑦是为了消除“我”的怀疑,使病号安心地喝鱼汤。
^9
⑧吃这些草根和鱼骨头是多么困难、痛苦。
^10
⑨既表明了老班长硬咽鱼骨头时的异常痛苦,也表明“我”看到这种情景时内心的难受程度。
^11
^12
^13
⑩可以看出老班长担心着“我们”的身体,心情沉重,反映了老班长高度的责任感,让我们了解到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
^14
第一处省略号表示语句的省略;第二处省略号表示话没说完就被打断。从这些话中可以看出老班长给战士们弄点儿吃的是多么不容易。
^15
^16
条件越来越艰苦,找点儿吃的越来越难。
^17
这是因为“我”已经知道老班长搞点儿吃的不容易,而且知道老班长把能搞到的一点儿东西都给“我们”吃了,而自己却吃“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充饥。“千斤重”,准确地反映了此时“我”不忍喝下鱼汤的沉重心情。
^18
是老班长对“我”的批评,也是提醒“我”不要影响两个小同志的情绪。
^19
可以体会到老班长由于长期忍饥挨饿、日夜操劳,身体已经极度衰弱。
^20
^21
写出了“我”当时急迫的心情。
^22
老班长在生命垂危时还想着党交给他的任务,表现出老班长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
^23
“我”要用鱼钩教育后代,学习革命前辈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为了战友的生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
^24
指的是老班长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人们一看到这个鱼钩,就会想起老班长照顾三个病号过草地的动人故事,就会从这个动人的故事中感受到鼓舞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