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英 雄
教学要求
1.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领悟句子之间的联系。品析关键词语,进一步感悟人物崇高的思想品德。2.有技巧、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我感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理解与赏析的水平。3.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苏武在极艰难的困境中,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和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了解苏武牧羊的故事及其历史背景,从而理解全文的主题思想。2.有感情地诵读全文。感受苏武在极艰难的困境中,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和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3.品析文中关键语句所表达的含义,进一步感悟苏武崇高的思想品德,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教学课时
一课时
1.通过了解武牧羊的故事,理解全文的主题思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全文。
2.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感受人物形象,感悟苏武崇高的思想品德。
3.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联系上下文品析关键语句所表达的深刻含义。
全文配乐诵读录音,相关历史背景及故事简介,苏武在荒漠中牧羊的图片投影,重点诗句及相关问题的投影。
一 讲述故事,导入新课
1.同学们,“牧羊”是什么意思 (放羊)你知道苏武是谁吗 苏武为什么去放羊呢 下面我们先听一个故事,这是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一个经典的故事。
2.相关历史背景及故事简介。
西汉中期,匈奴单于为与汉朝和好,遣使臣送回以往扣留在匈奴的汉使。汉武帝为了回报匈奴的善意,派苏武等人出使匈奴,送还原被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并厚馈单于大量财物。
苏武等人到达匈奴后,原降匈奴的汉人虞常等人与张胜密谋,欲劫持单于母亲阏氏归汉。事发后累及苏武,苏武不愿受辱,自杀未成。单于敬重苏武的人品,派汉朝降臣卫律劝他归降,苏武坚决不从。于是单于把他幽禁在地窖之中,断绝饮食,以此来逼他就范。苏武饮雪吞毡,坚持数日不死,于是单于就将他流放到边远的北海(今贝加尔湖)去放牧公羊,说是要等公羊生子之后才放他回朝。
在那渺无人烟的地方,唯一和苏武做伴的就是那根代表朝廷的旌节。没有口粮,他就掘野鼠洞里的草籽充饥。日子一天天、一年年地过去,旌节上的穗子全部掉光了,直到公元前81年,匈奴的首领单于死了,匈奴四分五裂,苏武才得以返回久别的故乡——长安。
苏武出使的时候才40岁,在匈奴他历尽19年的艰辛,持节不屈,忠心不渝,归来时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此事惊动了整个长安的黎民百姓。在苏武回来的这一天,男女老少倾城出动,迎接这位不辱使命、令人敬佩的汉朝英雄。当人们看见他手里仍然拿着那根光杆儿的旌节时,全城百姓无不为苏武坚强的意志、不屈的气节以及对国家的赤胆忠心所感动。他的故事被视为佳话,世代流传。
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创作了戏剧、歌曲、古典乐曲等形式多样的艺术作品,来歌颂、赞美我们中华民族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下面让我们走进课文,读一读用凝练的歌词写成的苏武牧羊的故事,感受苏武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民族气节与爱国之情吧!
二 教学设计
1.播放全文配乐诵读录音。
(让学生边听边给生字注音,自主清除阅读障碍。)
2.初读——读中感知。
(学生了解苏武牧羊的故事及历史背景资料后,再读歌词,感悟全文的思想内容。)
(1)全文分上下两节,用自己的话说说各节的内容。
学生甲:上节精练地讲了苏武在匈奴被扣19年的悲惨遭遇,虽历尽千辛万苦,但是他对国家的忠诚之心如铁石般坚定,毫不动摇。只是晚上听到边塞上传来的阵阵胡笳声,让他倍感思念家乡,令他刻骨铭心地想念祖国。
学生乙:下节主要讲述了即便经受了19年的思乡思亲的煎熬,苏武的忠贞意念也没有丝毫的动摇,最终叫匈奴人都不得不对汉朝的德政拱手称颂。
(2)概述全文思想内容。
老师小结:这首歌词用很短的篇幅高度概括了苏武在匈奴19年历经的磨难,但是,这些丝毫不足以动摇苏武对祖国如铁石般的忠诚之心,表现了苏武立场坚定、誓死不屈的英雄气概,赞美了他坚如磐石、毫不动摇的信念,歌颂了他崇高的民族气节以及心向祖国的爱国之情。
3.品读——读中感悟。
(投影出示苏武在荒漠中牧羊的图片,让学生进入情境,感受气氛之凄凉,体会条件之艰苦。将学生带入北海那荒无人烟、冰天雪地的自然环境中,使学生深刻地感受人物形象。)
(1)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苏武挺过19年煎熬
学生甲:是苏武的爱国精神,使他顽强地忍受着种种磨难。
学生乙:是苏武顽强的毅力与民族气节,使他坚持了19年。
老师小结:在人烟绝迹的茫茫荒漠,苏武时时刻刻想念着祖国,一天天、一年年,坚持了19年。这需要多么崇高的坚定信念、多么伟大的顽强毅力才能做到啊!
(2)你如何理解苏武这一人物形象
学生丙:苏武虽然在匈奴受尽了种种磨难,但是他忠于祖国的心在任何时候都没有丝毫的动摇,他的民族气节在任何情况下都没有些许的改变,不愧为我国历史上的爱国志士。
4.研读——读中体会。
(让学生将文中体现人物精神的重点语句标画出来,小组合作,交流感受,深入理解其含义,进一步体会苏武高尚的品德。)
(1)全文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人物品德的
(运用环境渲染烘托的手法。)
(2)你如何理解下列重点句 (投影出示文章重点句)
A.雪地又冰天,穷愁十九年。
学生甲:这句话用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说明苏武在极其艰难的生存环境中,孤独寂寞地生活了19年。
B.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
学生乙:这句话是细节描写,表明了苏武在漫长、艰辛的生活中,心里一直想念着祖国,不屈不挠,忠贞不渝。
C.任海枯石烂,大节不稍亏。
学生丙:说明了苏武立场坚定,信念不移,体现了他崇高的民族气节。
(3)文中还有亲情的描写,找出这样的句子。
(白发娘,望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 )
(4)抓关键词语,充分体会苏武的境况与思想。
学生甲:“穷愁”这两个字,让我感受到苏武内心的孤独与生活的艰难已到了极点。
学生乙:通过“旄落”这两个字,我想象,在冰天雪地里苏武天天与旌节为伴,总不离手,因为这是当年汉武帝亲手交给他的,代表着祖国,旄都掉没了,说明历经时间之长。
学生丙:“渴饮雪,饥吞毡”可以想象苏武想尽一切办法顽强地忍受着各种苦难。渴了,他就捧一把雪止渴;饿了,他就用毡充饥。苏武心里时时刻刻都在思念着自己的国家,他不是在为自己活着,而是在为国家而活着。
5.赏读——读中激情。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感悟苏武的崇高品德。)
同学们,苏武不愧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民族英雄!他的故事让我们深受启发与感动。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民族英雄,如岳飞、文天祥、林则徐,等等。我们不仅要敬佩他们,而且要向他们学习,现在学好文化知识,准备将来为祖国的建设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苏
武
牧
羊
上节 历经磨难——心存社稷
下节 思亲思乡——大节不亏
民族气节 爱国精神
崇高信念 坚强毅力
1.给下列生字注音并组词。
旄 笳
帏 稷
2.文中“海枯石烂”是什么意思,体现了人物什么精神
海水干涸,石头风化成灰,形容经历的时间极长,万物改变。体现出苏武坚定的意志和永不改变的爱国信念。
3.将下列爱国志士的豪言壮语补充完整。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2)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4.大胆想象,将歌词扩展成完整的故事,并练习给家人讲述。
苏武简介
苏武,西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字子卿。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任中郎将,奉命出使匈奴,以其副使张胜卷入匈奴内部斗争,因受牵连,被拘留,匈奴多方威胁诱降,又被迁至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坚持十九年不屈。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匈奴与汉修好,被遣归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