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古代诗歌两首(登飞来峰) 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古代诗歌两首(登飞来峰) 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2-16 20:59:11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登飞来峰》 导学案 ----王安石
主备人: 班级: 姓名:
作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嘉祐三年(1058)上书,提出改革政治的主张。他积极推行新法,抑制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但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晚年退居江宁(今南京),封荆国公,世称荆公。他的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写作背景:
此诗为北宋诗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2·1·c·n·j·y
知识链接:
本诗中的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期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从东武县飞来,故因此而得名。 飞来峰宋有王安石题诗《登飞来峰》,从此闻名天下。www.21-cn-jy.com
一、导入:飞来峰知识链接
二、自主学习
(1)背诵默写《登飞来峰》。
(2)自主学习,根据注释,翻译诗句。
三、交流展示下列对诗句的分析。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词解:千寻: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 日:是皇帝的象征。
句解:

分析:我们知道,在通常情况下鸡鸣时分是看不到日出的。据说在泰山的日观峰,“鸡一鸣时,见日始欲出”。在飞来峰上能不能看到这一奇景呢?从“ ”二字推断,诗人没有看到。他不写亲眼看到的景物,而写传闻之景,为的是突出构思中阐发哲理的重心。鸡鸣日出的灿烂图景,也是诗人 的象征。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词解:不畏:不怕。 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邪臣的象征。
  缘 :因为。 眼:视线。
句解:
分析:转入议论,其实也有写景的形式。
“浮云”二字,既是实写,也是 ,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
“不畏”二字,道出了“ ”的独特感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 精神。21教育网
“最高层”字面上指 的最高层,实则暗喻 的最高决策。【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探究点拨
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泘云”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比喻 ,21·世纪*教育网
现在一般用来比喻
2、“最高层”字面上指 。
实则暗喻 。
也指他有 。
这无疑是人生的最高层!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达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揭示了
的人生哲理。
五、自测反馈
1、《登飞来峰》中表现作者抱负,蕴含站得高、看得远之意的句 是: ; 21cnjy.com
这句诗,与王之涣的诗句“ ”相似;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
与苏轼诗“ ”也是一脉相承,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着座右铭。21·cn·jy·com
2、这首诗中正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 ;侧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 。
3、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