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组歌(浪之歌)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0组歌(浪之歌)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2-16 20:50: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浪之歌》导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在朗读中把握诗的节奏和美妙意境。
2、在读中理解诗人笔下海浪的形象。
3、在品读中理解诗的主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的诵读把握浪的形象,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理解诗的深刻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诗人爱祖国,爱世间万物的博大情怀。教学重点:掌握一定朗读方法,在诵读品析中感受海浪的形象。教学难点: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理解诗的深刻意蕴。 教学过程导入:清风细雨,落花流水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歌声,我们现在听到的是海浪的歌声。听,浪花里飞出了激情,浪花里飞出了欢乐,诗人那颗敏感而多情的心被深深吸引,于是写下一首著名的散文诗,《浪之歌》
学习过程
走近作者
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现代小说、艺术和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本文选自《泪与笑》。《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两首。
纪伯伦是黎巴嫩的文坛骄子,作为哲理诗人和杰出的画家,他和泰戈尔一样都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巨人”。并有评论说“上帝的先知于其身复活”。同时,以他为中坚形成的阿拉伯第一个文学流派——叙美派(即“阿拉伯侨民文学”),全球闻名。
小组学习
1.全文可分哪几个部分?
2.如何理解“我同海岸是一对情人”。
3.本文的中心句是 ﹎﹎﹎﹎﹎﹎﹎﹎﹎﹎﹎﹎﹎﹎﹎﹎﹎﹎﹎﹎﹎﹎﹎﹎。
你对此如何理解?﹎﹎﹎﹎﹎﹎﹎﹎﹎﹎﹎﹎﹎﹎﹎﹎﹎﹎﹎﹎﹎﹎﹎﹎
4、 “海浪”是一个什么样的艺术形象?
﹎﹎﹎﹎﹎﹎﹎﹎﹎﹎﹎﹎﹎﹎﹎﹎﹎﹎﹎﹎﹎﹎﹎﹎
5、文章中作者用了哪些事物来描绘雨 塑造的雨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
6、作者通过雨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课堂小结
《浪之歌》的主题:
诗人借助﹎﹎﹎﹎﹎ 与﹎﹎﹎﹎﹎﹎ 这对热恋情人的形象,曲折的表达了他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情感和火热的衷肠。诗中的﹎﹎﹎﹎﹎ 这一形象是忠诚的,她对情侣﹎﹎﹎﹎﹎﹎ 一往情深,爱得热烈,爱得深沉,﹎﹎﹎﹎﹎﹎ ﹎﹎﹎﹎﹎﹎﹎﹎﹎﹎﹎﹎﹎﹎﹎﹎﹎﹎﹎﹎﹎﹎﹎﹎。对爱情的态度,也正是诗人对祖国深厚情感的反映。
拓展延伸
请模仿《浪之歌》第五段的写法,构思一段关于春天的散文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