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风筝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8 风筝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2-17 23:23: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8
风筝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9个生字,掌握12个要求会写的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发生在“我”与“小兄弟”之间关于“风筝”的故事。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作者对“小兄弟”的歉意。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作品。理解“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句话的含义,了解科学的教育儿童的思想。2.结合故事发生的背景,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课文学习的主线,理解“我”的思想产生变化的原因,对“我”的自省精神做出恰当的理解。通过自读探究与小组合作交流,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3.感悟特定情境中的亲情,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重点难点
1.学生具有初步的整体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教学时尽量考虑让学生扣紧文本、深入思考、合作探究,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时唤起他们对生活的关注和感受,拓展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2.学生接触鲁迅的文章不多,不太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而且文章中疑难的问题较多,所以学起来有难度,再加上学生平时对冲突误解中的亲情体会不到或不深,所以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多次阅读文本,深入作者内心体会情感。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9个生字,掌握12个要求会写的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发生在“我”与“小兄弟”之间关于“风筝”的故事。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作者对“小兄弟”的歉意。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作品。理解“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句话的含义,了解科学的教育儿童的思想。
2.结合故事发生的背景,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课文学习的主线,理解“我”的思想产生变化的原因,对“我”的自省精神做出恰当的理解。通过自读探究与小组合作交流,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感悟特定情境中的亲情,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教具准备】
1.
学生熟读课文,了解鲁迅的作品及其思想。
2.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了解鲁迅。
(一)板书课题,说说由“风筝”你想到了什么词汇。课件出示图片
预设:梦想、飞翔、欢乐等。
(二)走近鲁迅,作家作品简介。课件出示鲁迅资料
师:“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诗人高鼎的一首《风筝》诗,把阳春季节儿童在草地上争相放风筝的情形写得活泼可爱,读来令人欣喜。可是,看到风筝,文学大师鲁迅却感到悲哀。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著名散文诗《风筝》,去触摸大师那颗敏感的心灵吧!
二、初读课文,正音,理解词语的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同桌互助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指名读课文,注意难读的词语的读音,结合朗读情况查阅工具书,理解与今天的语言表达不同的词语。
注意点:
1.
注意下列词语的读音:倘、点缀、嫌恶、恍然大悟、惊惶、苦心孤诣、掷、惩罚、虐杀、堕下去、宽恕。课件出示词语
2.
理解下列词语:倘、十岁内外、不堪、可鄙、什物、苦心孤诣等。
(三)以“我”、“小兄弟”、“风筝”为关键词说说文章讲了什么故事。
三、自读课文,简述课文内容,把握“我”的情感变化。
(一)自读全文,说说文章围绕风筝写了几件事情,并在小组中用简练的语言复述。
(二)用表示心情的词语进行填空。
在北京的冬天看到天空中浮动的风筝,在“我”是一种
;发现弟弟竟瞒着“我”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意,“我”感到
;到了中年,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我”感到
;“我”希望能得到小兄弟的宽恕,小兄弟“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的心越发
。课件出示填空
(三)交流填空,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并初步理解“我”的情感发生变化的原因。
【课堂作业新设计】
1.朗读全文,说一说:你对“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句话的理解。
2.阅读鲁迅的其他文章。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生具有初步的整体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教学时尽量考虑让学生扣紧文本、深入思考、合作探究,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时唤起他们对生活的关注和感受,拓展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
2.学生接触鲁迅的文章不多,不太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而且文章中疑难的问题较多,所以学起来有难度,再加上学生平时对冲突误解中的亲情体会不到或不深,所以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多次阅读文本,深入作者内心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

一、以情感变化为主线,以“精神的虐杀”为理解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一)阅读第一自然段,理解在北京的冬天看到风筝“惊异和悲哀”的原因。(板书:现在
见风筝而悲哀)
(二)阅读第二至第四自然段,抓住对小兄弟的神态描写和对“我”的动作描写,体会“我”称毁坏风筝是“精神的虐杀的”原因,感受“我”当时的心情。(板书:从前
制止弟弟做风筝)
师:自由朗读第3、4段,说说小兄弟给你留下的印象。
生:“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说明他酷爱风筝。
生:“惊呼”、“跳跃”说明他天真活泼。
师:这里还可以看出他热切向往放风筝。
生:“惊惶,失了色瑟缩着”可以看出小弟害怕兄长,软弱,胆小。
生:他做蝴蝶风筝说明他心灵手巧。
生:“多病,瘦得不堪”说明小弟体弱多病。
师:“体弱多病”该怎么办?
生:该多照顾。
生:该多锻练,比如说去放风筝。我爸爸是医生,他说多参加户外活动,能提高抵抗力,对健康有益。
师:大家说得好极了,谁能总结一下小弟的形象特点?
生:天真、活泼、聪明、瘦弱。
生:可爱,又可怜。
师:为什么说可怜?
生:他身体不好。
生:我觉得最可怜的是他痴迷风筝,却只能“呆看着”,而且“苦心孤诣”制作的风筝却被哥哥残暴地毁掉了。
师:说得真精彩,文章越是把小弟写得可怜,就越反衬了“我”感情重负的力量。那“我”在这部分里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古板,连看风筝都认为“可鄙”。
生:粗暴、野蛮、残酷。
生:非常专制,凶神恶煞。
生:我不同意用这些词,因为作者只希望小弟读书,不玩风筝,他是为小弟好。
师:“我”是风筝的毁坏者,更是精神的虐杀者。因为“我”毁掉的不只是一个风筝,更残酷地扼杀了儿童好玩的天性。虽然“我”的立场是好的,结果却很糟糕,老师说的这些大家同意吗?
生:我也觉得他是好心干了坏事。
师:看来“我”还不是“罪魁祸首”?那真正的“凶手”是谁呢?
生:……
师:那大家讨论一下吧。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合作解决,或许一经思维碰撞,难题倾刻瓦解。
生:大概是封建思想吧。
师:对,“我”当时也是一个少年,平时受封建思想的熏陶,耳濡目染以至潜移默化,思想受到毒害而不自知,才做出这样的事。因此,“我”也是一名受害者,而封建教育思想和伦理道德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这是时代和历史的悲剧。
2.学生表演看风筝、毁风筝、当面悔过这三个情节,以合作形式多角度解析主题,课件展示结果。
师:大家还有话想对文中的“我”说吗?
生:古人说:“知错就改,善莫大焉”。你有错就改、严于自责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生:这不是你的错,都是社会惹的祸。
生:其实你对小弟非常关心爱护,非常希望他能专心读书。因此,他不会怪你的,你就不要一直悲哀下去了。
生:我要把你的事告诉我爸,希望他双休日别老是把我关在家里。
注意知识点:
1.
自由读第四自然段,勾画描写弟弟的神态、“我”的动作的句子,抓住重点词语,体会“我”的盛怒、粗暴、冷酷,弟弟的无助、无奈、悲苦,感受两者鲜明的对比的表达作用。课件出示句子
2.
理解“我”这么做的原因,体会兄弟情深,了解“我”带有家长专制色彩的心理状况。
3.
结合第二、第三自然段想象小兄弟放风筝的情景,体会“精神的虐杀”的含义。
4.
感情朗读第二至第四自然段,用朗读展现弟弟对风筝的喜爱和“我”对弟弟的残忍。
(三)阅读第五至第十一自然段,了解“我”改变态度的原因和“我”心情一直沉重的原因。(板书:后来
认识到错了
讨弟弟宽恕
弟弟全然忘却)
1.
阅读第五自然段,了解“我”发生情感变化的原因,并结合第三自然段中小兄弟喜欢风筝的描写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理解“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的含义。课件出示句子
2.
小组讨论:弟弟“全然忘却,毫无怨恨”而“我的心”却“沉重着”的原因。感受作者的自省精神。
3.
自由谈:如何看待“我”的自责和补过以及弟弟的“全然忘却,毫无怨恨”?适当补充关于当时时代下提倡的“三纲五常、长兄为父”等封建思想。
(四)阅读第十二自然段,感受文章前后照应的写法,了解“我”的心情“悲哀”的原因。(板书:现在
无可把握的悲哀)
二、总结情感,了解写作特色。(板书:深爱弟弟
深感内疚)
(一)自由谈从本文的阅读中感受到了什么情感。
预设:浓浓的兄弟情;鲁迅的自省之情;小兄弟对风筝的热爱之情;鲁迅沉重的悲哀之情等。
(二)了解文章的写作特色。
1.
文章以风筝为叙述线索。
2.
文章开头结尾相互呼应。
3.
本文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贴切而生动。
4.
本文收录于鲁迅散文诗集《野草》,所以对文题的认同一般为散文诗。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激发写作兴趣,推荐阅读鲁迅作品。
《风筝》用充满诗意的笔调,形象地叙写了同胞兄弟之间的浓浓亲情,表现了鲁迅严于自责和反省的品格与情怀。它吹奏了人情美的温馨之歌,让我们沉浸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请同学们再次走进《风筝》的世界……(教师范读《风筝》,大屏幕展示山东潍坊风筝节的相关画面)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段选自课文《
风筝
》,作者
鲁迅
,原名
周树人
,并写出他的一部代表作《
狂人日记》、
《阿Q正传》等。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①恍然大悟(wù):
形容突然醒悟
②苦心孤诣(yì):
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
3、文中的“严冬”意义一样吗?
前一个“严冬”是指:
天气的寒冷
后一个“严冬”是指:
写我的心情沉重。
二、布置写作:在温馨与和谐中有亲情,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请同学们任意选择一个角度,讲述你与祖辈、父辈、同辈的兄弟姐妹之间感人的一幕,并把你的感受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三、推荐阅读鲁迅作品。比较阅读本课与《满天的风筝》一文所蕴含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四、课外阅读鲁迅《野草题辞》,写一篇读书心得。
【板书设计】
风筝
现在
见风筝而悲哀
从前
制止弟弟做风筝
后来
认识到错了
讨弟弟宽恕
弟弟全然忘却
现在
无可把握的悲哀
深爱弟弟
深感内疚
【课后反思】
1、本节课成功的关键所在。
本节课上得成功的关键在于:能把《新课程》崭新的的理念在上课前一节课先和学生讲清楚,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告诉学生:老师和他们是平等的对话关系,讲台并非是老师专有的阵地,老师会常常把讲台让给学生,让他们也神采飞扬地站在这里施展自己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让每棵种子都感受到春天的阳光。我对学生提出几个“允许”:允许学生与老师争论,允许保留不同于老师的差点,允许随时质疑老师的讲述。在把新课改的理念渗透给学生的基础上开始上新课,收到了预期的效果。班上有个学生叫王伟凡,一回到家里,就嚷着要爸爸妈妈也和她是平等的关系,因为老师今天告诉她们: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对话关系。由此看出,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相当大。
 2、本课中学生好的思维方法。
课堂上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理解有时会超越教师的设想,这是教学相长的好机会。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从中汲取营养,用于再教学时启迪学生的思维。
上完本课,我空出时间让学生质疑,有位学生提出:课文最后一句话“我倒不如躲到隶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这句怎么理解?说真的,我认为把鲁迅写的《风筝》安排在第一课,末免太难了。因为鲁迅先生的文章,语言比较隐晦,作为老师,有时都一下子转不过弯来,何况是刚进初中的学生?这位同学提出本课触及中心主旨的一句话。我让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最后请同学来回答:“这句话强调地指出:当时封建社会黑暗势力、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教育思想十分猖獗,必须坚持战斗,不能退缩!”另一位同学接着回答:“这句话和第二段中的‘我现在在哪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决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相照应。我去查有关的资料,作者写这篇文章是1924年,当时中国正处于军阀统治下,所以,这句话是当时自然气候的描述,也是作者对政治气候的感受。”除此之外,同学还提出了许多问题,我都让他们通过讨论自行解决。同学预习课文时,碰到问题能去查找资料,这是一种探究精神的体现;经过讨论解决问题,这是合作精神的体现。通过几节课和同学一起用新课程崭新的理念上课,我觉得新理念已经在慢慢地渗透到学生的思维中去了,这是值得欣慰的。
 3、本节课存在的不足。
对一节课成功了,我们要及时总结经验;失败了我们也要认真总结、虚心听取别人的建议,找准症结所在,以便于弥补不足。教学第四自然段“风筝事件”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上台表演整个事件的过程,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几分钟后,全班没有一位同学举手,我只好点名两位同学上台表演,结果效果相当差。两位同学用非常生硬的动作、语言,断断续续地说完了整个过程,引得全班同议论纷纷,我也觉得十分尴尬。课后我自我反思:学生表演时没有道具,凭空想象,加上也没有对话描写,只能通过动作、表情等来表达,因此,学生做起来困难。并不是所有课文都能通过表演来增加学生活动的空间,要因文而异,没计不同的活动方式,以便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教材的开放性表现在教材要和生活实践相结合,要课内外结合,要学用结合。做为教师要突破教材对学生教育的禁锢,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能成为教材的奴隶,应做教材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