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寓言二则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9 寓言二则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2-17 23:26: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9寓言二则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要求会认的4个生字,掌握要求会写的4个生字。能够熟读课文,并做到正确句读。背诵课文。2.能借助注释或查阅工具书读懂故事大意。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理清故事层次,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感悟。1.了解文中所蕴含的情理。3.使学生懂得要按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办事,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
重点难点
通过朗读感受文言文的韵味,做到正确句读,并能借助注释或查阅工具书读懂故事大意。体会故事中蕴含的深刻寓意,并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感悟。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要求会认的4个生字,掌握要求会写的4个生字。能够熟读
课文,并做到正确句读。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或查阅工具书读懂故事大意。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理清故事层次,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感悟。了解文中所蕴含的情理。
3.使学生懂得要按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办事,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教具准备】
1.关于寓言故事的动画。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由寓言导入。
(一)请学生说说了解的寓言故事,并谈谈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板书:寓言。
(二)教师总结:古人留给我们许多文言文寓言故事,不仅读起来韵味十足,而且其中蕴涵着深刻的道理,警醒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今天,我们就走进两则这样的故事。教师板书,补充课题。
二、学习第一则寓言《揠苗助长》。
(一)解释题目。
1.教师板书课题。提醒学生注意“揠”字的写法。今天我们来学习《揠苗助长》,你能说说是什么意思吗?
2.让学生明白“揠”的意思就是“拔”,所以现在人们也称“拔苗助长”。
(二)读通故事。
1.学生自读课文。要读准每一个字音,读通每一句话。反复多读几遍。课件出示阅读提示
2.同桌互相读课文。每人读一遍,互相纠正字音。
3.请学生展示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听者认真倾听朗读是否正确。
注意指导“闵”、“揠”、“趋”、“槁”、“矣”等字的读音。
4.教师范读课文。标注停顿符号。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5.学生自由练读课文。注意正确停顿,读出文言文的韵味。课件出示阅读提示
(三)了解故事,悟出寓意。
1.读通故事。
学生借助课文下面的注释,逐字逐句地读文章,争取读懂每一句话。
预设:此环节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书。这则寓言简单明了,学生应该可以在共同交流中将故事大意讲清楚。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可重点指导以下几个问题:
(1)“之”的用法。
之的用法基本有:……的……;代词;语气助词,不做解释。这些教师心中有数即可。
(2)文言文与现代文语序有差异,解释不通时,可以采取“换一换”的方法将句子读明白。
2.读懂故事。
教师出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随机板书:盼禾苗长、违反规律、拔高禾苗、弄巧成拙、禾苗枯死)
(1)指名读句子,谈想法。
随机讲解1、理解“悯”“茫茫然”“病”,指导有感情朗读。
2、想象一下,儿子看到枯死的禾苗,他会说什么呢?
(2)这是怎样一个种田人?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宋人的做法对吗?他的可笑之处是什么?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勤劳,性子急……)
(3)如果有机会,你想告诫宋人什么?用一个带有“急”字的词语形容宋人的做法。
反馈交流第二个问题时,引导学生说出:要按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否则会把事情办坏。(课件出示)通过“急于求成”、“操之过急”等词语让学生感悟到“欲速则不达”的深刻道理。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解释下列加点字(1)谓其人曰,谓_____(2)其子趋而往视之,趋______

、(1)宋人有闻其苗之(A)不长而揠之(B)者
之(A)
____
之(B)_____
(2)其子趋而往视之
之_____
三、翻译下面的句子(1)宋人有闻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_________________
(2)苗则槁矣________
四、读完这段文字后,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结合生活实际说为什么说"揠苗者"比"不耕苗者"的危害更大
【板书设计】
揠苗助长
盼禾苗长、违反规律、拔高禾苗、弄巧成拙、禾苗枯死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通过朗读感受文言文的韵味,做到正确句读,并能借助注释或查阅工具书读懂故事大意。体会故事中蕴含的深刻寓意,并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感悟。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总结方法。
我们生活中常常会发生一些荒唐、可笑的事,比如自己手里拿着笤帚却去放笤帚的地方找笤帚;正在玩电脑时突然停电了,心想既然玩不成电脑就看电视吧等等。今天,我们来读一个故事,其中的人所做的事更荒唐。(板书:刻舟求剑)
(一)总结上节课学习文言文寓言的方法。
学生自由交流,教师适时归纳总结。课件出示文言文学习方法:
1.反复朗读,做到正确、流利读文。
2.读通故事,正确停顿。
3.借助“注释”了解故事大意。
4.与人物对话,体会做法,悟出道理。
二、用总结的方法,自学寓言。
(一)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学要互补。让学生根据总结的方法,一步一步地自学《刻舟求剑》。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寓言故事。(板书起因:坠水
经过:契舟
结果:寻剑不得)
生:有个楚国人过江把剑掉入江里了,他在船边做了个记号,等到船停了,他去捞剑,没有捞上。
生:我认为他没有把做记号的地方讲清楚。(教师立即表扬他听地认真并鼓励他讲一讲。)
生:有个楚国人过江的时候把剑掉入江里了,他就在掉剑的船边做了个记号,等船停了,他去捞剑,没有捞上。
生:我再补充一点:他这样做是捞不到剑的,因为船走了但是剑没有动。
师:同学们讲的很好,看来下面的译文对我们学习这则寓言故事帮助很大。如果没有译文怎么办?我们先来看看句子中主要字的意思,理解了主要字的意思,理解句子、理解全文就容易了。
(二)学生汇报交流。
预设:
1.在汇报朗读时,相机指导“遽”、“契”、“吾”、“坠”的读音。
2.先请学生读课文,对停顿掌握不好的地方教师再适时指导。
3.对于这则寓言的大意,学生理解起来应该没有问题,遇到问题可以让他们通过讨论自行解决。对照译文说说你如何理解下列字的意思:涉、自、坠、遽、契、止、求、行、若此、惑。(这个教学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只有理解了句子中主要字的意思,才能理解句子的意思,也就能通顺地理解整个故事的意思了。)
4.在交流最后一个问题时,出示:楚人为什么求不到剑?你想对他说些什么?让学生结合小组讨论说出:做事不要拘泥固执,不知变通。事情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课件出示问题及寓意
5.朗读后说说这则寓言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板书启示:应适应变化
改变方法)
生:我认为这则寓言是告诉我们做事不能太死板。
生:这则寓言中的那个人做事不动脑子,他就不想想剑是在哪里掉的?他却在另一个地方捞,肯定是捞不到的。说明我们平时做事要多动动脑筋。
生:我认为这则寓言是告诉我们做事要看到事情的变化,然后根据事情的变化来选择做事的方法。
师小结: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会变化的人。假如你的剑掉入江里你怎么办?
生:我会立即跳下江里把它捞上来。
生:我会在掉剑的地方插一根长杆子,然后再下去捞。
生:如果你不会游泳怎么办?江水很深呢?
生:如果是一把宝剑,我就想办法去捞,如果是一般的剑,我又不会游泳,我就不捞了。
……
此环节看似简单,但要想得到良好的学习效果,需要教师的掌控。学生自学中的巡视指导,学生交流中的倾听、引导、总结、提升。教师要时时关注,使小组合作不要流于形式。
三、联系生活,使学习更有意义。
(一)让学生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揠苗助长》和《刻舟求剑》这样的人和事。
(二)学习了这两则寓言,对你以后的生活有什么帮助。课件出示讨论话题
四、拓展延伸。
课下搜集更多的文言文寓言故事,按照文言文学习的方法阅读,把阅读体会和同学交流一下。课件出示拓展要求
五、书写生字。
学生介绍本课四个生字书写要领。尤其是“矣”,要将其写美观。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为下列字注音。
①坠(

②遽(

③契(

二、解释下列词语。
①涉(

②是(

③遽(

④求(

三、分别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
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②遽契其舟(

四、翻译句子。
①是吾剑之所从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寓言充满了智慧,能带给我们无穷的启发。从远古时代起,许多国家,许多民族中就有了寓言,像我国的古代寓言,古希腊的《伊索寓言》,俄国伟大作家克雷洛夫的《克雷洛夫寓言》,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写的《拉封丹寓言》等等(展示书籍),有兴趣的,课后可以多找一些来读。
七.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起因:坠水
刻舟求剑
经过:契舟
拘泥固执
不知变通
结果:寻剑不得
启示:应适应变化
改变方法
【课后反思】
说明文言文与古白话文的区别,由此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且向学生渗透了寓言故事的特点:蕴涵哲理。
“咬文嚼字”永远是学习语文的法宝。抓住题目中的一个“揠”字,引学生走进故事。充分发挥预习的作用,强化预习,激励预习有收获的学生。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关键处,进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时效性。文言文的朗读是理解文言文的基础,而用斜线标注停顿是学习文言文朗读的一个重要方法。
留足够的时间在此,面向全体,力争让全体学生都能达到这个保底目标,为熟读成诵做准备。另外,在指导朗读的同时,学生的理解也会随之清晰。
助词的运用,是文言文的一大特色,本学段虽然不做具体要求,但应给学生一种学习的导向,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注意并重视到这类的词。在教师适当的点拨下,通过品词析句,借助读出文言文的韵味,达到层层深入,理解意思的目的。在理解的基础上品读,在品读中感悟道理,循序渐进。从学习课文联系到实际生活,加深对课文所蕴涵道理的感悟。
总结归纳,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运用竞赛机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依靠小组力量进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也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学习的效率。
本文篇幅短小,学生也有阅读成语故事的基础,让他们运用所掌握的方法自己进行学习,可以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做好准备。
让关于文言文的学习步骤与方法,植根学生心中。让学生能在“引着学——扶着走——放手做”的渐进中,达到可以自学简单的文言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