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海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某学生在研究福建地方史时收集到含有“闽中郡”文字的资料。你认为该资料最早应该出现在
A.
秦朝
B.
唐朝
C.
元朝
D.
清朝
2、
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弟良将怯如鸡……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材料反映了
A.
世官制的沿革
B.
科举制兴起的背景
C.
察举制的弊端
D.
门第成为选才标准
3、
下面四幅反映中国历史上关于皇权与相权势力的消长图,正确的是
4、
莫里循是澳大利亚人,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他居住北京达20余年(1887—1920年),亲历了近代中国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他的大量报道、通讯与日记成为研究这一段中国历史的重要素材。下面这些资料里,你认为哪些不可能是他亲身经历留下的
①火烧圆明园的现场报道
②八国联军侵华的照片
③临时大总统誓词的照片
④南京大屠杀的有关报道
A.
②③
B.
①④
C.
③④
D.
①②
5、
“再现历史场景,弘扬民族精神”是历史影视剧的主题。若再现邓世昌带领中国海军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悲壮场景,应选择的素材是
A.
三元里人民斗争
B.
平壤战役
C.
黄海战役
D.
威海卫战役
6、表1中政权名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表1
时间
1931年11月
1937年9月
政权名称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政府
A.
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B.
国共两党由对峙开始走向合作
C.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D.
中国共产党放弃对革命的领导权
7、
干支纪年法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它以60年为一个周期。在1851年“辛亥”年和下一个“辛亥”年中,各发生了一次重大的革命运动,对这两次革命运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都采取暴力革命斗争的形式
B.
都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C.
都把斗争矛头直指清朝统治者
D.
都未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8、
“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侵略者他敢来,打得他人仰马也翻,全民皆兵,全民参战,把侵略者彻底消灭完……”这是《地道战》主题曲的一段歌词,它反映了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因素是
A.
得到了海外华侨的大力援助
B.
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C.
实行了全民族抗战
D.
进行了正面战场的抵抗
9、
“有一位新国民、戴一顶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装,着一双进步靴,走过了交通路,来到了模范街,踏进了公益会,说几句义务话。”造就这一新国民形象最重要的事件是
A.
维新运动
B.
太平天国
C.
新中国成立
D.
辛亥革命
10、2016年1月1日,“全面二孩”政策正式落地。该政策能够成为法律实施需要由
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
B.
国务院通过
C.
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通过
D.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11、2015年11月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就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首次会面。两岸关系不断发展局面的形成,是基于双方达成
A.
“一个中国”的共识
B.
“区域合作”的模式
C.
“一国两制”的构想
D.
“睦邻友好”的方针
12、2015年12月16日,美国政府宣布向台出售18.3亿美元的武器装备。对此,中方向美方提出严正交涉并决定采取必要措施,中方认为美方严重违背了
A.
独立自主原则
B.
公平竞争原则
C.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分权与制衡原则
13、某同学为研究新中国的外交成就,确定了主题并收集了相关材料。下列材料与主题对应正确的是
A.
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收集万隆会议有关材料
B.
中日建立外交关系——收集《中日联合声明》有关材料
C.
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收集1993年江泽民出席联合国会议有关材料
D.
中美建立外交关系——收集《中美联合公报》文字稿
14、黑格尔说:“中国人除了皇帝一人外都不知道自己是自由的,古希腊人有一部分人知道自己是自由的。”在古希腊知道自己自由的这“一部分人”是指
A.
妇女
B.
外邦人
C.
全体公民
D.
奴隶
15、公元前430年,希米奥30岁,他是一个普通商人家庭中的男主人,有一天,他去参加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公民大会,并在会上发言和表决,还领取了一份国家发放的津贴。这一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古代雅典
A.梭伦时期
B.克利斯提尼时期
C.伯利克里时期
D.查士丁尼时期
16、“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十二铜表法》。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能提取的正确历史信息是
A.《十二铜表法》是专门解决债务问题的法律条文
B.完全抛弃了原始、落后的古老习俗
C.蕴含着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思想
D.无限制地放纵了贵族的专横
17、有人说,17世纪末的英国国王开始被套上了“紧箍咒”。这里的“紧箍咒”主要指
A.
光荣革命的胜利
B.
《权利法案》的公布
C.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D.
进行议会改革
18、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在研究美国1787年宪法时,采用了图1的资料。对其解读最正确的是
A.
体现了三权的分立
B.
体现了权力的相互制衡
C.
体现了人民主权原则
D.
反映了联邦政府权力结构
19、从政治经济结构来看,德意志帝国呈现的是“经济巨人、政治坡子的半资本主义或者说半专制主义的社会形态。”以下能支撑这一观点的史实不包括
A.
德意志工业化进程加快
B.
皇帝拥有主宰议会、创制法律等权力
C.
首相对皇帝负责,而不是对议会负责
D.
德意志皇帝是国家的元首
20、在一次历史知识竞赛中,主持人对选手提问:“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最基本历史条件是什么?”同时给出下列四个选项,如果你是选手,你应该选择
A.
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B.
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C.
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
D.
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资本主义弊端日益显露
21、1871年4月19日巴黎公社在《告法国人民书》申明:“通过选举或竞选任命”的“公职人员和公社官吏”,应该是“经常受到监督的、可以更换的。”这说明巴黎公社
A.
照搬了古代雅典的直接民主经验
B.
没有超越资产阶级民主范畴
C.
进行了无产阶级民主制度的伟大实践
D.
是苏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源头
22、1917年的俄国,“饥饿、物价飞涨和投机倒把将人民群众逼到了灾难深渊,也挖掉了临时政府的最后一点根基,它在人民中的信誉已经彻底丧失了”,随后,俄国
A.
爆发了二月革命
B.
建立了无产阶级政党
C.
爆发了十月革命
D.
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23、图2是1947年苏联杂志关于马歇尔计划的一幅漫画。漫画标题是“美国最新式战车”。其中俄文“3AEM”意为“财政贷款”。该漫画寓意美国
A.
控制西欧,遏制苏联
B.
揭开对苏冷战的序幕
C.
构建军事、政治集团
D.
推动欧洲走向一体化
24、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那种挑战。”这种“挑战”主要指
A.
美国经济军事实力被苏联赶上
B.
欧共体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C.
不结盟运动兴起
D.
中国的振兴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其中25题18分,26题16分,27题18分,共52分)
25、(18分)外交是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展现自己的舞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几乎每一位西方作者写到中国社会状况时,毫无例外地要描述一番中国人吸食鸦片的方式及其对道德和身体的危害,于是,在一般印象中,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
——转引自周宁《鸦片帝国》(1840—1876)
材料二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
——N佩弗《远东》
材料三
以“小球转动大球”而作为“破冰之旅”载入新中国外交史册的“乒乓外交”曾经备受瞩目。对此事件周恩来总理引用《论语·学而第一》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中国政府心情,并开心地说“现在,门打开了。”
——《环球时报》
材料四
1971年
1978年
1980年
1981年
1984年
1988年
中国在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中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中国成为联合国联农组织成员国
中国加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参加联合国裁军工作会议;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代表权得到恢复,同时恢复在世界银行的合法代表权
中国当选为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人权委员会成员国
中国成为国家原子能机构正式成员国
中国成为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特别委员会成员,并于次年首次派员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西方人对“中国形象”的描述。(4分)
(2)根据材料三,结合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指出“门打开”后“有朋自远方来”的表现。(4分)
(3)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外交方面为推动人类进步事业的不断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有哪些?(4分)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外交政策变化的因素有哪些?(6分)
26、(16分)古今中外,制度的创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就伯利克里时代来说,雅典的成年男性公民约四万人,其中有二万三千人从军常驻国外,还有一些人派驻盟国境内任检察官。留在国内为数不多的公民,老弱病残者不少,加乏乡下农民和城镇手工业者难以与会(公民大会)。
——刘自成《伯利克里时代新解》
材料二
英国历史上的宪法性文件
时间
文件
成果
1215年
《自由大宪章》
贵族与教会的权力不受国王侵犯
1628年
《权力请愿书》
非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强行征税和借债
1641年
《三年法案》
议会三年一届,未经议会同意,不得强行解散议会或休会
1679年
《人身保护法》
保护资产阶级议员免受国王非法迫害
1689年
《权利法案》
进一步限制王权,确立议会至上的原则
1701年
《王位继承法》
国会有权决定国王的继承人,确立分权和司法独立原则
材料三
《联邦宪法》的制定者们在热切希望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的同时,一刻也没有放松对于一切形式的专制政治的警惕。
现代民主政治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性要素应运而生,这些制度性要素就是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麦迪逊语),这种机制实际上是由三个层面的分权制衡关系组成的。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雅典在公民权的法律规定方面有何缺陷?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享有和行使公民权两方面加以说明。(6分)
(2)据材料二,归纳英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4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的内容。说明这种机制对美国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6分)
27、(18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无法否认它在国际关系史中的重要地位。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材料二
有一种观点认为:“苏联的极权主义、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扩展以及斯大林的偏执狂是‘冷战’产生的根源,美国是为了对付苏联威胁才不得不做出必要的反应而采取遏制政策的。”
材料三
(1)结合史实说明“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8分)
(2)你同意材料二中的观点吗?说明你的理由。(4分)
(3)材料三反映了当今世界的什么特点?请分析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6分)
答案
1——5
ACBBC
6——10
ABCDD
11——15
ACBCC
16——20
CBADD
21——24
CCAB
25、(18分)
(1)材料一“中国形象”:抽鸦片的国家。
材料二“中国形象”:美国民主政治的模仿者。(4分)
(2)表现: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出现与中国的建交热。(答出两点即可)(4分)
(3)贡献:①全面参与联合国的事务,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②推进新型区域合作:中国积极参加亚太经合组织的各种重要活动,倡导发起上海五国机制,并推动发展为上海合作组织。(4分)
(4)因素:国家利益的决定;综合国力的强弱;政权性质的影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
国内、国际环境的变化;历史传统等。(答出任意三点即可)(6分)
26、(16分)
(1)缺陷:只有少数人享有和行使公民权。(2分)
理由: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享有公民权(妇女、儿童、奴隶、外邦人不享有公民权);真正能够行使公民权的也只是少数公民。(4分)
(2)王权不断削弱;议会权力不断扩大。(4分)
(3)内容:联邦制、三权分立制度。(2分)
影响:有利于美国的长期稳定;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4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27、(18分)
(1)欧洲冷战:杜鲁门主义与情报局;马歇尔计划和经互会;北约与华约;西德与东德等。(答出任意二点即可)(4分)
亚洲热战:中国内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答出任意二点即可)(4分)
(2)不同意。(1分)
理由:二战后美苏失去了战时合作的基础,美国极力推行霸权主义,把苏联看做推行其全球霸权的障碍,企图遏制苏联,挑起了冷战。(3分)
(3)特点:在总体缓和的趋势中存在着动荡的因素。(2分)
原因:①两极格局的瓦解打破了原有的国际力量对比平衡,被冷战掩盖的民族或宗教纠纷,领土争端等矛盾暴露出来;
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力图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地区和世界秩序;
③保全主义和恐怖主义的威胁;
④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答出任意二点即可)(4分)
PAGE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