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深入认识计算机 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节 深入认识计算机 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信息技术(信息科技)
更新时间 2017-02-17 16:57:27

文档简介

(共10张PPT)
认识计算机
问题
你们觉得自己已经足够了解计算机了吗?
1
你是否可以顺利通过初中信息技术考试?
3
你认为我们训练的理论题得分难吗?
2
愿意接受挑战吗?
挑战
我要买一台计算机,你们认为,我是买CPU呢?还是买Windows?
如果是CPU,它的性能如何评价?它在计算机的地位是怎样呢?
一台完整的计算机,还要买哪些硬件呢?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除了windows,还学过哪些软件呢?请列举
活动1:完成思维导图填空
练习
归纳
什么才是一个完整计算机系统?
1
最重要的外存有哪些?
3
你认为常用硬件有哪些?
2
常用的输入输出设备有哪些?
3
信息是怎样存储的?
3
最小单位和基本单位分别是什么?
3
活动2:朗读思维导图内容
练习
活动3:登录测试系统,完成测试题。
练习
互问互答
活动4:互问互答
1、一个完整计算机系统,既要有硬件也要有软件,缺一不可。
2、一台计算机,既要买CPU,也要有Windows,而且,还不止这些。
小结
1、继续熟读、默写思维导图的内容。
2、就思维导图,同桌间继续互问互答。
3、整理错题本,对错题再重复多看。
课后作业第一节
深入认识计算机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二进制数制;
(2)认识计算机完整系统的组成;
(3)初步掌握计算机基本硬件与常用软件;
(4)理解计算机信息存储单位及换算。
2、过程与方法
(1)掌握信息存储单位换算方法;
(2)学会使用思维导图整理和归纳知识;
(3)初步学会发散性思考方式;
(4)进一步熟练使用会考考试系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默写、朗读、练习及互问互答等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应对考试自信心。
二、教材分析
1、本节课的地位与作用:选择题和判断题在初中信息技术会考当中占到45分,其中,计算机基础理论是必考题,题量也多,分值比较大。因此,学会本课知识对初三会考成绩有着重要的意义。
2、本节主要内容:本课是初一下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计算机基础理论主要包括计算机完整系统和二进制(信息存储单位)两方面内容。内容是比较丰富的,尤其是计算机系统组成。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难点:认识计算机内部组件的功能及作用。
三、学生分析
教学对象是初三年级的学生,通过初一、初二的学习,以及初三第一、第二阶段的复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术,但是,要通过初中考试,还远远不够。在初三整个复习计划中,前两个阶段我们侧重于操作题的训练,在四月份,我们已经进入第三个阶段复习,即巩固计算机基础理论,备考选择题与判断题。
四、教学策略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学习工具,在课堂中,它由学生完成填空、整理和归纳,有效的加深记忆,这种方式是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方法。更重要的是它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还有安排默写、朗读、练习和互问互答等教学环节,反复进行训练,意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
1、设计一份思维导图;2、设计一份试卷;
熟读知识点
提高复习效率,使试题更有针对性
引入
【设问】1、同学们,复习到现在,你们觉得自己已经足够了解计算机了吗?平时训练的理论题难吗?如果现在就考试,你是否可以顺利通过初中考试?愿意接受挑战吗?试试看2、我要买一台计算机,你们说,我该买CPU呢?还是买Windows?3、你们想不想把学习变得简单?想不想知道怎样做到?
思考,回答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他们想知道怎样才能学得更好,更容易?
自主探究
展示和分发一份要填空的思维导图
即时作业,完成填空
引导学生发散性思考初步归纳知识
学习新知
【设问】1、什么才是一个完整计算机系统?2、你认为常用硬件有哪些?3、最重要的外存有哪些?4、常用的输入输出设备有哪些?5、信息是怎样存储的?6、最小单位和基本单位分别是什么?
回答问题更改答案
以问题的方式,以思维导图为工具进行归纳知识
朗读
观察
朗读计算机基础理论
加强记忆
练习
1、设置考试系统,分发试卷;(1)CPU是计算机的核心设备,它也叫()A中央处理器B内存C硬盘D光驱(2)以下哪个是输入设备()A显示器B鼠标C打印机D光驱…………2、辅导
完成考试系统选择题和判断题更正错题
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互问互答
引导
一方提问,另一方回答
学生以出题者的角度来审视知识,培养他们发散性思维,更深刻地掌握知识
小结
【总结】一个完整计算机系统,既要有硬件也要有软件。所以,买一台计算机,既要买CPU,也要有Windows,而且,还不止这些。
总结归纳
巩固知识
六、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复习课,也是一节常态课。本节课抓住知识结构特点,利用思维导图工具,有效加强学生记忆。从教学效果来看,是比较理想的,能达到教学目标。
1、成功之处:
(1)使用思维导图工具。对于信息技术的复习课,我大概经历了几个过程。最初是使用历年考试题,不断做题训练,这种复习方法老师辛苦不说,学生的考试成绩也不理想,效果不佳。究其原因,学生一味做题,并没有真正对知识进行系统性归纳。后来,我不再只是要求学生做题,背题。而是通过整理知识点,要求学生先朗读、背诵,而后做题训练,这样对提高学生成绩有帮助,学生从背题目向关注知识点转变。但是,这还是有不足的地方,知识点依然是零散的,知识点之间缺乏联系,不利于记忆。再后来我在复习课中引入思维导图,这是一种发散性思维工具,容易记忆,而且非常利于学生对知识结构的建立,学生成绩进一步提高了。
(2)对思维导图再开发利用。思维导图应用于复习课确实是个有效的方法,不过,如何让它最大程度的发挥作用?还有没有进一步挖掘的可能吗?这是值得关心的问题。那么,工具已经有了,有没有更好的做法能让学生快速的、高效的记忆?除了朗读之外,默写将是更有效的措施。于是,我想到去掉知识点的关键词,由学生完成填空,加深对思维导图理解和记忆。
(3)依托思维导图,讲练有机结合,知识点落实到位,教学目标达成度高。
2、不足之处:
(1)思维导图是一种发散性思维工具,是用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考方式。然而,由于复习时间的紧迫,考试压力大,还有考虑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有较大差异等原因。在实际教学中,由老师设计的这份思维导图,学生是被动的朗读、默写和背诵,他们并没有真正实际参与知识的整理与归纳。因此,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是否真的得到培养,每个知识点(关节点)的关系是否足够了解,这些问题是需要老师思考的。
(2)因为检查不到位,学生的错题本准备不充分,有的学生摘抄了错题,有的没有。
无论如何,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在学习中,引入思维导图工具,对学生掌握知识,建构计算机系统组成,也对提高学生学业成绩都是有很大帮助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