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 导学案+课堂检测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 导学案+课堂检测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2-17 17:10:51

文档简介

《第19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
【课堂检测】
1、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是(
A

A.友好相处不断融合
B.先进民族征服落后民族
C.民族间战争不断D.少数民族征服汉族
2、下列那一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B

A.统一黄河流域
B.北方民族大融合
C.完成封建化
D.阶级矛盾缓和
3、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

A.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B.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C.促进中国社会封建化
D.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
4、在我国古代“民族融合”一词最本质的含义是(
C

A.迁移、杂居、互相通婚 
 B.统治者推行汉化政策
C.各民族互相学习,补短扬长,共同发展 
D.各族人民共同进行压迫斗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面两幅图片分别是耕耙图和扬场图,都是北魏时期墓葬中的壁画。
材料二:“……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任城王传》
原文大意:
“……我们国家兴起于北方,现在定都于平城。虽然统一了北方,但民族之间存在着严重隔阂,文化冲突剧烈;平城偏居塞上,民风强悍,崇尚武力,难以文治。要在此地开展变法改革,一定很难。崤山,函谷关一带自古是帝王必争之地,黄河以东沃野千里,凭借这些优厚条件举兵起义,光复中原。”
(1)从材料一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史实?当时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了“移风易俗”,该统治者还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
【学习小结】(请先复习,再合上书本完成本课的思维导图)
提示:注意思维导图中需包含时间、人物、原因、影响等
【延伸阅读】
鲜卑拓跋部的兴起及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鲜卑拓跋部的祖先居于黑龙江境内的嫩江流域大兴安岭附近,大约在西汉时期形成部落联盟,“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威镇北方”(《魏书·序纪》)。此后,鲜卑拓跋部逐渐西迁和南下,在东汉初年迁到了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的呼伦湖一带。魏晋之际,迁移到了鄂尔多斯草原,拥有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号称有骑兵四十多万。西晋政府为了利用拓跋部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允许他们进入今山西省一带长城之内的五县之地,拓跋部的首领被封为代王。此后,拓跋部吸收汉族的文化制度,开始了农耕定居的生活。在前秦统一北方时,拓跋部的政权曾遭到前秦军队的打击而灭亡。淝水之战以后。前秦瓦解,386年拓跋珪纠合旧部,在今呼和浩特一带即代王位。398年,拓跋珪即皇帝位(北魏道武帝),定都平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统一了北方地区,结束了十六国时期。《第19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导学案
【课程标准】
通过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学习目标】
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改革促进了北朝民族交往的具体表现。
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适应了民族融合的历史趋势,也促进了民族融合。
初步理解民族融合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课前预习】
一、预习指导
先通览本课内容,了解本课知识概况。
根据课前预习的问题再细读教材,在书上找出答案并划线,写上小标题。对课前预习的问题有疑问的用红笔做标记,请教同学。
对课堂探究的问题进行初步思考,整理出答题思路,为课堂探究、小组讨论做好准备。
二、自主学习
(可参考“学习小结”完成,并在课文中作好标注)
(一)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
1、阅读课文第一目,并结合P96“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找出西晋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哪些?内迁之后大致分布在哪些地区?
2、随着少数民族迁入内地,各民族在长期的冲突和交往中,民族关系逐渐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P97
      
(二)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1、阅读课文P97,找出北魏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并划线标注。
2、阅读课文P98,结合插图,找出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采用汉制、汉化措施)、影响有哪些,并在课文相关处划线,写出小标题。
三、预习检测
1、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开始大规模内迁开始于(
C

A.东汉末年
B.三国时期
C.西晋时期
D.东晋时期
2、迁都是一个国家的重大事件,其中因接受先进文化而迁都的是(
B

A.盘庚迁殷
B.北魏孝文帝迁都到洛阳
C.周平王迁都到洛邑
D.西汉迁都到洛阳
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的主要措施有①改穿汉服②学习汉语③采用汉姓④与汉人通婚(
D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北魏一朝自孝文帝后,皇帝逝世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和“孝明帝”。这与孝文帝改革的哪一项内容有关(
D

A.迁都洛阳
B.改用汉姓,学习汉语
C.改穿汉服,与汉人通婚
D.学习汉族礼法
四、我的疑问、收获
【课堂探究】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一些保守的鲜卑贵族不愿离开平城,孝文帝以南征为名,率领朝廷官员和20万大军南下。到洛阳后,因为秋雨连绵,道路泥泞,群臣不愿继续前进。孝文帝借机让大家留在洛阳,达到了迁都的目的。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材料三: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材料四:魏主下诏:认为“北方人把土地称为拓,后人又称为跋。北魏的祖先是黄帝的后代,所以称为拓跋氏。土地是万物的根本,所以我们应当改姓为元氏”。
材料五: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鲜卑、汉族互为姻亲。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课文相关内容分析北魏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这些措施产生了什么作用?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为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不所识,口不能传。
——《洛阳伽蓝记》
原文大意:自晋宋以来,人们以为洛阳荒凉无比,那是认为长江以北都是夷狄的缘故。不久前我到洛阳,才知道穿着华丽服装的大家世族,在中原也比比皆是。那里的人们识文知礼,物产丰富,生活宽裕,是我从前没有见到过也形容不出来的。
(1)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有人说: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最终汇入中华民族大家庭,推动了整个民族的融合和进步。但有人说: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丧失了勇武之气,导致北魏的衰落和鲜卑族的灭亡。你对此有何看法?
      
      
      
      
巩固基础(合上书本完成本课的内容提纲)
北魏孝文帝
1、内迁的主要少数民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称“五胡”。
2、内迁影响:受汉族统治者压迫,加剧了民族矛盾;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1、背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北方出现了
的趋势,孝文
帝顺应历史潮流。
2、措施:(1)
政治
迁都:494年,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
。目的: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
,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2)经济
实行俸禄制、

(3)文化
推行汉化政策:迁都以后,孝文帝要求南迁的鲜卑人一律改穿_______,学习_______,采用_______,提倡

3、影响:(1)使少数民族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逐渐与汉族趋
同,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进程;(2)促进了民族融合,使

到了丰富和发展。
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
北方的民族汇聚
孝文帝改革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