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岳阳楼记
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中“以”、“则”等虚词和“然则”、“得无”的用法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文中文言警句的特点。
4.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朗读和背诵全文。
2.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难点:
激发学生主动、合作、探究求解(讨论兼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不搞机械文白对译,能够认知并深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心境。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两个课时。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1.启发谈话法:教师通过向学生提出具有启发思考性的问题,在师生之间平等、民主谈话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以便获取知识。
2.朗读法。
3.“自主——合作——探究法”法。
4.圈点勾画法,指导学生运用不同符号或颜色,圈点勾画,多角度阅读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预习了《岳阳楼记》,它是一篇辞藻优美的古代散文,作者是范仲淹。范仲淹,字希文,北宋中期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幼年时代生活贫寒,在母亲教导下,发愤读书并胸怀大志。作者全部的诗文收集在《范文正公集》里。
作者心中理想的为人处世的态度从《岳阳楼记》中透露了出来,那种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而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
二、启发性讲解
我们知道,作者范仲淹在年轻的时候就胸怀大志,虽生活条件艰苦,但是仍然刻苦读书,考中进士以后,他积极主张改革朝政,他的朋友滕子京,也是一个锐意革新的有才能的人物,却被人诬告,降官知岳州。范仲淹深知这位平素“尚气,倜傥自任”(《宋史》卷三百三)的朋友的思想和性格。在知岳州的两年时间,滕子京政绩卓著,“乃重修岳阳楼”,便驰书前往邓州请范代笔,属文以记胜。这样一来,范仲淹受朋友委托为岳阳楼作记,就成了规箴知己的绝好机会,同时,自己也在遭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之必要。于是就有了传世名作《岳阳楼记》。下面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篇课文。
三、探究质疑
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教师提示重点词语与句子,要求学生自读时注意。
探究第1段
(一)潜心精读。
(二)重点字词。
谪——封建社会官吏的降职或远调,同时指把有罪的人遣戍远方。
属——同“嘱”,通假字,“属予作文以记之”点明写作本文的缘由。
(三)句子。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分析:这句的基本结构是时间修饰复句。正句部分又是并列复句。
译文:“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许多已废弛不办的事情都兴办起来。”
探究第2段
(一)潜心精读。
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二)重点字词。
然则——顺接连词。在这句中有承上连下的作用:(既然)洞庭湖是这样(气象万千),它北通巫峡,南到潇湘,降职外调的官吏和忧然失志的诗人大多会合在这里,那么他们看到这景色后产生的感情,能不因景色的变化而不同吗?
得无异乎——“得无”本是一个表示测度的语气副词(如“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但本句中“得”、“无”是两个词,相当于现在说的“能不”。以诘问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
(三)句子。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分析:这个句子中有三重否定。异(不同)——无异(同)——得无异乎(得同乎)——不相同也。这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一个强有力的发问,即“能同乎?”
译文:“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一湖。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宽广无边;早晴晚阴,气象万千。这是岳阳楼盛大壮观的景象,
前人的描述(已经)很详尽了。然而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湘,被贬的政客和诗人,
大多在这里聚会,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不同吧?”
探究第3、4段
(一)潜心精读。
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二)重点词句解析。
①“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分析:淫,过多,过甚的意思。淫雨解作连绵的雨。阴风:阴冷的风。怒号(háo):大声的号叫。形容风势大,发出很响的声音。岳:高大的山。山岳,泛指洞庭湖周围大大小小的山。啸:野兽拖长声音的叫,它与“啼”是同义词。
译文:“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阴冷的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
太阳和星辰都隐藏起了光辉,山岳也潜伏起形体;商人旅客不能前行,桅杆倒下,船桨断折;傍晚的天色暗下来了,虎在咆哮猿在悲啼。”
②“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分析:斯:此,这。去:离开。国:国都,这里指朝廷。萧然:萧条,冷落的样子。感极:感慨到极点。有……者:有……的心清。者:代“览物之情”的情。“去国怀乡……感极而悲者”是“有”的宾语。
译文:“(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产生被贬离京、怀念家乡、担心诽谤、害怕讥讽的情怀,(会觉得)满眼萧条景象,感慨到极点而悲伤了啊。”
③“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分析:春和景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锦鳞:锦,本指有色彩花纹的丝织品,
引申为色彩鲜明、华丽,好看的意思。锦鳞,这里指代好看的鱼。这种以部分代替全体的修辞手法。叫做“借代”,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写法。汀:水中的小陆地,也叫洲。
“岸芷汀兰”是互文,意思是岸上和小洲上的兰花。青青:“即”青青“,草很茂盛的样子。
译文:“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万里碧绿;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五彩的鱼儿(在水中)畅游;岸上的芷草和洲上的兰花,茂盛并且青绿。”
④“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分析:而或:或者,有时。皓(hào)月:指洁白的月光。此处的“一空”、“千里”都是数量词组作谓语,这两个短语其实表示的都是虚数,形容范围极其的广泛。“长烟”、“皓月”都是偏正词组作主语。心旷神怡:心胸开朗,精神愉快。洋洋:快乐的样子。
译文:“偶尔或许大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照在湖面上闪着金色,月影映入水底,像沉潜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这样的乐趣(真是)无穷无尽!
(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爽快,光荣和屈辱都被遗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是喜洋洋的欢乐啊。”
探究第5段
(一)潜心精读
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然后逐句进行详解。
(二)重点词句解析。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分析:(1)这两句是假设复句。主语“古仁人”都因承前省。
(2)“庙堂”,一般的解释是,“庙”,宗庙;“堂”,殿堂;“庙堂”指“朝廷”。这“庙堂”指封建官场,不一定只是“宰相”或“副相”。至于“居庙堂之高”,完全可以解成“处在朝廷的高位”,包括做皇帝在内。
译文:“处在朝廷的高位,就关怀他的百姓。”
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分析:“先”、“后”都是形容词。“先”字的后面也省略了“于”,这句意思为“在吴王寿梦所铸用的鼎前面”。按照近代说,“先”、“后”是形容词增加在动用法,“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解释为“在天下之忧先”、“在天下之乐后”。“而”,可以译为“就”,后一个“而”表示迟,可以译为“才”。两个分句都是连动式,前一个谓语表示方式,后一个谓语表示行动,方式跟行动之间用“而”字连接。
译文:“在天下人的忧愁之先就忧愁,在天下人的快乐之后才快乐”吧。
③微斯人,吾谁与归?
分析:这里“与”跟“归”都是动词,作“结交”或“称许”讲。这样,“吾谁与归”就得译成“我称许谁,归宿到谁(的寓居)的地方去呢?”
译文:“(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志同道合呢?”
四、归纳小结
在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之后,同学们针对自己的理解,抓住重点的字词句,仔细品味、赏析,真正体味到了《岳阳楼记》一文的准确生动、朴实鲜活、异常精美的语言。《岳阳楼记》是不可多得的美文。让我们追随着作者的思路,感受作者的感情脉搏,调集起我们对作者博大胸怀的赞美之情去朗读全文。
五、课后作业
熟读课文,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一、课文导入
检查上节课的课后作业,课文熟读情况。
二、整体感知
诵读全文一遍。
三、创设情境
根据文章内容,让我们共同感受“岳阳楼”的壮丽之美。(多媒体播放“岳阳楼”的相关图片)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让后请同学说一段有关“岳阳楼”的话。
……
好,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好,看来大家想象力都很丰富嘛!
范仲淹是散文大家,《岳阳楼记》也是千古名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我们共同探究一下文章中出现的其他问题。(老师提问,学生回答)
探究第1段
问:这一段写了什么?为什么开头点明时间?为什么要从滕子京写起?
明确:这一段是点题之笔,叙述重修岳阳楼事情,并交代了作记的缘由。因为是应滕子京之请而作记,所以有必要先叙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事,滕子京修楼乃是他被贬岳州之后的事,作者是把这事同滕子京在岳州的政绩放在一起称述的:“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言虽简单,意却深远,实际上是对滕子京的褒扬。联系开头交待时间的话,可以知道滕子京的政绩是在很短时间内取得出的,这就更显得了不起。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总写滕子京的政绩,以后扣紧题目,马上写了岳阳楼的重建和作文的缘由,行文很紧凑。
探究第2段
问:这段如何写景?作者所述的登楼者是什么人?他们有什么感受?
明确:作者抓住岳阳楼的特点概括地描述了岳阳楼的景象。首先指明岳阳楼的胜景主要集中在洞庭湖里,接着从空间上写湖面的浩瀚,又从时间上写湖面变化无穷的壮丽景象。仅仅六个短句,既精炼,又富有气势。“衔”与“吞”两个字形象地写出了山在湖中,湖蓄江水的苍茫景象,这样一来就把静止的景物写活了。作者在这里没有对岳阳楼多加描绘,其原因有二:第一,作者已经写出“前人之述备矣”,因此不必再去重复;第二,从全文来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不是要介绍岳阳楼的建造经过和它的构造及景物,而是借景抒情。
探究第3、4段
①问:细读这两段写景的部分,说说作者为表现“悲”、“喜”两种不同的感情,分别选取了哪些有特征的景物?又是怎样渲染气氛的?
引导要点:作者选择的景物都带有浓厚的感彩。以第3段为例:雨是“淫雨”,风是“阴风”,浪是“浊浪”,时间是“薄暮”,所闻是“虎啸”和“猿啼”,无不是带有愁苦的色彩,再加以“霏霏”、“怒号”、“排空”、“冥冥”等词语的渲染,一幅天昏地暗、浪黑风高、恐怖凄惨的画面就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了。有些景物本来没有特殊的感彩,如“日星”、“山岳”、“商旅”、“樯”、“楫”等,但配以“隐曜”、“潜形”、“不行”、“倾”、“催”等词语,就带上了浓重的愁苦色彩。
②问:第3、4段除了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都带有浓重的感彩这个相同点外,两段在结构上也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先写景,后抒情,为情设景,缘景抒情;甚至连前后两个抒情句的表达方式也完全相同。试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把两个抒情句都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明确:这两个抒情句是文章思路发展的中心环节:前句迁客骚人登楼而悲,后句写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喜,联系上文看,是为了落实“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联系下文看,是以迁客骚人随物而变的心情,衬托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从而引发出“先忧后乐”一段正论。如果把两个抒情句删去,文章思路中断,也破坏了文章的内在联系。
探究第5段
①问:在这一段中,作者发了什么议论?为什么在文章末段发这样的议论?
明确:作者借虚拟的“古仁人”,即自己心目中具有高尚品德的政治家与上文的迁客骚人对照,表明了对两种悲喜观的不同态度。作者肯定了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实际上是否定、批评了迁客骚人的悲喜观。作者对迁客骚人的批评,也是对好友滕子京的善意而含蓄的规劝。作者又以古仁人的名义从正面引出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见解,表明自己不为个人得失而悲喜,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怀抱。作者在文章末尾用这样的精神自勉,其中当然包含对好友的期望。末一句的写作时间是作者有意注明,为的是要同开头呼应,提醒读者注意写作背景,滕子京在治理岳州和自己被贬的时间,这一句并非闲笔。
四、归纳小结
全文共5段,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从滕子京在岳州的政绩写到自己写作《岳阳楼记》的缘由,十分简练地交待了时间地点和事情的经过。(朗读第1段)第二部分(第2段):承上“属予”,以“予观……”引出岳阳楼景物的特点,采用概述的方式写出岳阳楼风景集中在洞庭湖上,既壮观又富于变化。用“前人之述备矣”一句收住写景后,笔锋一转,转入写人,自然地引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意思,总领下文。第三部分(第3、4段):紧扣上文的“异”字细致地描绘了“淫雨霏霏”和“春和景明”。这阴晴两种景象以及迁客骚人由此产生的忧、喜两种览物之情。第四部分(第5段):用“嗟夫”表示对上述两种览物之情的叹息,仍扣住“异”字进行对比,指出古仁人“异二者之为”,又用设问句引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这是全文的主旨,作者一方面用来申述自己的抱负——自勉,另一方面用以规箴好友——劝友。
中心思想:描绘了岳阳楼的景色以及迁客骚人登搂览景所产生的不同情感,勉励朋友不要因客观环境和个人处境的好坏而动摇自己的意志,要以忧国忧民为自己的职责,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五、课后作业
背诵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