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教 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2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教 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2-17 17:28: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2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学习对比、拟人、列举数据等方法;
3.初步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4.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预习,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2.幻灯片演示法、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把握课文情感,理解本文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
2.吸取历史教训,爱护生态环境,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1.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报告文学兼有文学和新闻的两种特点,新闻的特点要求真实,文学的特点则要求艺术加工,讲究形象性和抒情性,在教学中,应渗透有关知识,让学生有所了解和掌握。
2.学习直接抒情和引用数字增强说服力的写法及对比的手法。对比、拟人、排比等手法的运用,使文章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大大强化了感彩,尤其是对比的运用,作者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都做出鲜明而个体的描写,显示了巨大的落差,造成了文饰的跌宕,振聋发聩的力量。
3.体会课文的基本理念(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
2.感受并体会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突破
1.因本文是报告文学,具有真实性,可让学生翻阅地图册,在图上找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罗布泊。这样在课前学生对文章所涉及的地名有了直观了解,有条件的话可播放沙漠、绿洲的图片,使学生便于进入学习情境。
2.可播放一些有关环境恶化的影视资料,或上网查找有关资料,辅助教学;
3.因本文内容没有什么太难懂的地方,所以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引导、点拨为辅即可。
4.学习本文之后,应让学生模仿一位世纪老人,假设他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他将向人们诉说……以此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5.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防止生态变化。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
2.完成“读一读,写一写”,排除字词障碍。
3.查找并搜集有关“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等的资料。
4.在阅读和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整理到学习笔记上。
一、导入
老师:20世纪初,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曾来到中国。在他那部著名的《亚洲腹地探险8年》中写道:它(罗布泊)使我惊讶,它(罗布泊)像个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得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谁能说出这描写得是什么地方得景色?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收集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图片。
图片1:西北地区地图,指导学生查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罗布泊的地理位置。
图片2:“茫茫大戈壁”“龟裂大地”
图片3:“青海湖”“月牙泉”。
资料投影:“昔日碧波荡漾,如今举目荒凉罗布泊变故谁能评说”
资料投影:“探险乐园罗布泊 ”
师:泊者,湖也,泊就是湖。“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就是说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的罗布泊,曾经是一个湖,一个我国第二大内陆湖,一个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的生命绿洲,一个非常美丽的仙湖,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
二、读
1.读课文。
师:愿意朗读的同学,现在可以自由站起来开始了。(学生朗读开始,每个学生读两段,也可读一段。)
师:课文已经读完了,谁能评价一下,哪位同学读得好呢?好在哪里?
学生评价后,教师评价,多给予鼓励性评价,在语速语调等方面指导朗读。
2.分析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A、今日罗布泊是怎样一个地方?
B、过去罗布泊是怎样一个地方?
C、罗布泊为什么会消亡?(请在文中画出阐述原因的句子)
D、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
(2)学生默读、思考,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小组讨论。
学生回答,教师同时板书:(板书要用简洁的词语概括)
A、今日的罗布泊是茫茫的戈壁滩,充满着神秘感。
B、过去的罗布泊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的生命绿洲,是非常美丽的仙湖。
C、罗布泊消亡的原因:
一是20世纪20年代塔里木河曾经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
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立方米。
二是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致使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以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恶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迅速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失了。
同样的悲剧还有世界著名的内陆湖——青海湖。50年间湖水下降了8.8米,平均每6年下降1米,陆地已向湖中延伸了10多公里。数千年风沙未能掩埋的甘肃敦煌月牙泉,近年来却因当地超量采集地下水,水域面积从50年代的1.1652万平方米,缩小至5397平方米,水深只剩尺余,大有干涸之势……
3.体会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师:请同学们在文中画出直接表达作者忧患意识的句子,并齐读。(此处老师出示投影,内容为表达作者忧患意识的句子)
师:除了直接表达作者忧患意识的句子外,还有很多句子,通过引用数据,字里行间也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请列举出来。(学生在文中查阅、回答)
师:一系列数据具体、确凿、充分地说明了人们是怎样盲目地滥用资源的,正是这种盲目行为,造成了生态的恶化。那么我们应该具有怎样的意识,才能使我们生存环境越来越好!才能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生: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
三、悟
1.学习对比的手法:(教师投影显示图表)
过去的罗布泊
今日的罗布泊
1.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生命绿洲。2.张骞眼中:遍地的绿色和金黄色的麦浪,丝绸之路。3.斯文·赫定:罗布泊像个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和煦的阳光、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
1.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天空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此地。2.绿色长城——胡杨林,在干渴中崩塌。罗布泊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
2.组织学生讨论:
(1)作者采用这种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
师:(点拨)作者对比罗布泊的今昔,让人知道罗布泊并非从来如此,这里曾是美丽的仙湖和繁华的绿洲。作者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都作了鲜明而具体的描绘,显示了巨大的落差,造成了文势的跌宕,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2)课文中还有类似的对比吗
(3)明确拟人的修辞手法。
师:同学们请找一找拟人的句子。(学生找句子并体会)
师:(点拨)例如作者将罗布泊拟人化:“站在罗布泊的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这样赋予罗布泊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痛心。
文章除此之外,还用了排比、直接抒情的手法,使读者读后产生共鸣,觉悟到只有保护环境才能保护人类自己。
3.感悟:
(1)实物投影,展示108岁高龄的罗布老人热合曼的图片。
师:这篇报告文学可以说是把罗布泊的今昔情景写得历历在目,把罗布泊消逝的原因写得明明白白,整个过程体现了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你通过学习,得到了什么?我这里有一份材料:罗布泊百岁老人热合曼,他经历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现在,请同学们模拟这位老人,向大家讲述一下罗布泊的坎坷史。(要注意,内容要具体,语言要得体,充分发挥想像)想好了以后,可先在组内讲,然后再给大家讲。(学生积极准备,课堂气氛活跃异常)
(2)畅想表达:“如果我是世纪老人,我该如何讲述罗布泊的百年沧桑 ”
提示:
A、我与罗布泊同龄,一百岁。
B、我的成长史就是罗布泊的坎坷史。
C、从出生~20岁(从斯文·赫定发现仙湖,想象要丰富、拟人化、有情调。)
从20岁~60岁(扣两次改道、“四盲”危害,重点讲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
从60岁~l00岁(紧扣我的少年、青年时代的美好记忆,寻找往日的世界,思念、牵挂、魂牵梦绕的故乡山水。展开联想,恳求上苍再赐我一百年,前一百年罗布泊养育了我,后一百年,我要回报罗布泊。)
四、赏
生态问题是一个大概念,我们应该关注。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濒临干涸的两个事例,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如果课上时间不充足,可作为作业)
五、结
学生总结学到了什么?悟到了什么?(本文写作目的是什么?)
师:(点拨)自古以来,人类就没有停止过向自然的索取,让自然为人类造福,这是人类智慧的体现。然而盲目的开发却又让人类饱尝恶果,仙湖罗布泊的消逝向人们提出了应该怎样开发利用大自然的问题。文章用历史的教训,说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目的是呼吁人们在开发自然时要树立环保意识,要拯救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