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浙江科学中考第一轮复习资料(ppt+word)阶段检测13 常见的化学反应、化学反应的应用、物质间的循环与转化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年浙江科学中考第一轮复习资料(ppt+word)阶段检测13 常见的化学反应、化学反应的应用、物质间的循环与转化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7-02-18 16:20:09

文档简介

课件43张PPT。阶段检测13 常见的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的应用、物质间的循环与转化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粗盐提纯需经过称量、溶解、过滤、蒸发等操作,下列图示对应操作不规范的是 ( )D2.下列物质通过一步反应不能实现的是 ( )
A.Na2CO3→NaOH B.CO2→O2
C.BaCl2→NaCl D.KNO3→KCl
3.下列除去杂质(少量)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DB4.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铁生锈后质量增加了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B.镁条燃烧时,能量的变化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及
光能
C.某有机物在空气中燃烧只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
该有机物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D.将草木灰(含K2CO3)与氯化铵混合施用,同时施加
两种肥料可增加肥效D5.过氧化氢(H2O2)俗称双氧水,是一种液体,易分解,常作氧化剂、漂白剂和消毒剂,为了便于贮存、运输和使用,工业上常将它转化为固态的过碳酸钠晶体(2Na2CO3·3H2O2),该晶体具有Na2CO3和H2O2的双重性质。下列物质不会使过碳酸钠晶体失效的是 ( )
A.MnO2 B.H2S
C.稀盐酸 D.NaHCO3D6.下列各组转化中,一定条件下均能一步实现的组合是 (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第6题图B..7.初中化学的很多反应可以表示为甲+乙→丙+丁,其中甲、乙、丙、丁既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化合物,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若甲、乙、丙分别是酸、碱、盐,则丁一定是水
B.甲、乙、丙、丁均是化合物,则该反应一定是复
分解反应
C.若甲是一氧化碳,乙是金属氧化物,则丙一定是
二氧化碳
D.若甲是锌,丙是氢气,则乙一定是稀硫酸A8.把锌片放入CuSO4溶液中,锌片表面覆盖了一层红色物质,一会儿又有气泡冒出。同学们对此现象进行猜想和分析,其中没有科学依据的是 ( )
A.甲认为红色物质是铜
B.乙认为锌的活动性比铜强
C.丙推测气体是二氧化碳并检验
D.丁猜想CuSO4溶液呈酸性并验证C9.下列图示与对应的叙述相符的是 ( )第9题图BA.图①表示向稀盐酸中不断加水
B.图②表示探究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
C.图③表示向盐酸和氯化镁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D.图④表示20℃时,向一定量的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固体10.比较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有关物质的比较推理中正确的是 ( )
A.碱能使酚酞试液变红,Na2CO3也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所以Na2CO3是碱
B.NaCl和NaNO2都是有咸味的盐,故可以用NaNO2代替NaCl作食盐用
C.铁和铜都是金属,铁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铜也能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
D.H2O和H2O2分子构成不同,所以化学性质不同D11.能在水溶液中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是 ( )
A.NH、Na+、Cl-、SO
B.H+、Na+、NO、CO
C.K+、Ba2+、OH-、SO
D.K+、Ag+、NO、Cl-A12.为了探究实验室中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的变质情况,同学们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分析和结论正确的是 ( )第12题图A.若Ⅱ、Ⅲ均有明显现象,则说明样品一定完全变质
B.若D为白色固体,则溶液A是Na2CO3溶液
C.若D为气体,则加入甲溶液的目的是证明样品已变质
D.若D为白色固体,且溶液C为红色,则样品一定是部
分变质C13.能正确反映对应变
化关系的图像是 ( )第13题图A.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B.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
C.一定温度下,向不饱和硝酸钠溶液中不断加入
硝酸钠固体,充分搅拌
D.分别向同质量、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不断加入
碳酸镁和氧化镁固体C★14.工业上常用高温煅烧石灰石的方法来制得生石
灰,发生的反应为CaCO3====CaO+CO2↑。现取一定
量的石灰石样品进行煅烧(假设杂质不变),某变量y
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右图所示。则纵坐标表示的是
( )
A.生成CO2的体积
B.生成CaO的质量
C.固体中杂质的质量分数
D.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第14题图C高温★15.取14.6g变质的氢氧化钠固体样品(不含水)于锥形瓶中,加入50.0g水,充分溶解,再向锥形瓶中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实验测得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与锥形瓶中物质的总质量关系如图所示。(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分两步进行:Na2CO3+HCl===NaHCO3+NaCl,NaHCO3+HCl===NaCl+H2O+C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第15题图C..A.N点的溶液表示氢氧化
钠被恰好完全反应
B.PQ段(不含P点)溶液的pH>7
C.NP段表示产生气体的
过程,a的值为210.2
D.该固体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为8.0g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6分)第16题图16.如图关系图中,相连的两种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请回答有关的问题:
(1)若A是金属,C是FeSO4,则A是 (填“Fe”、“Cu”或“Mg”),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
,MgMg+FeSO4===MgSO4+Fe该反应基本类型是 (填“化合”、“分解”、
“置换”或“复分解”)反应;图中物质B应该是
(填序号)。
A.Cu B.O2
C.NaOH D.Fe2O3
(2)若A是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物质,B是非金属氧
化物,C是一种蓝色的硫酸盐溶液,则A是 ,写出图中A和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置换BCa(OH)2CO2+Ca(OH)2===CaCO3↓+H2O17.“探险队员”—盐酸,不小心走进了有许多“食人兽”(即能与盐酸发生反应的物质)的小山,盐酸必须避开它们,否则无法通过,请你帮助它走出小山。第17题图(1)请用图中物质前的序号连接起来表示所走的路线:
入口→____→____→____→⑨→出口。
(2)盐酸刚进入口时,碰到两种阻止它前进的物质,
其中一种是能“吃掉”盐酸的盐,它的化学式是
(填化学式),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
式: 。
(3)小山中潜伏着黑色的“食人兽”,若盐酸遇上,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 。CuO+2HCl===CuCl2+H2ONa2CO3+2HCl===2NaCl+H2O+CO2↑Na2CO3③⑤⑦18.结合下列验证氢氧化钙化学性质的实验图示,回答有关问题:第18题图(1)实验A中一定能够观察到的明显现象是 。
(2)实验B验证了氢氧化钙能与酸、
作用。变浑浊酚酞(酸碱指示剂)(3)实验C中发生的反应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
(4)将A、B、C三个实验后的所有物质倒入同一个烧杯中,发现有气泡产生,最后只得到了无色溶液,则最后得到的无色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Ca-(OH)2+Na2CO3===CaCO3↓+2NaOHCaCl2、NaCl19.炼铁产生的废渣中含有大量CuS及少量铁和铁的化合物,工业上以该废渣为原料生产CuCl2的流程图如图所示:第19题图(1)操作1:将废渣粉碎是为了 。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2)操作2:焙烧,CuS、NaCl和O2在高温条件下
反应生成了CuCl2和Na2SO4,写出其反应化学方程
式 。
(3)操作3是 (填名称);此操作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玻璃棒、烧杯、 等。
(4)流程图中能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CuS+2NaCl+2O2=====CuCl2+Na2SO4过滤漏斗氯化钠高温20.黄铜是Zn以主要添加元素的铜合金。黄铜渣中约含Zn-7%、ZnO-31%、Cu-50%、CuO-5%,其余为杂质。处理黄铜渣可得到硫酸锌,其主要流程如下(杂质不溶于水、不参与反应):第20题图已知:ZnO+H2SO4===ZnSO4+H2O; 
CuO+H2SO4===CuSO4+H2O
(1)步骤Ⅰ中产生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

(2)溶液A中的金属阳离子有 (填化学式)。
(3)步骤Ⅰ、Ⅱ中均包含的操作名称为 ,此操作和步骤Ⅲ中的蒸发操作都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是 。
(4)溶液A的质量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溶液C的质量。Zn+H2SO4===ZnSO4+H2↑Zn2+、Cu2+过滤玻璃棒小于21.现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是CaCO3、Na2CO3、Na2SO4、CuSO4、NaCl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其组成,取适量试样进行下列实验。请根据实验现象判断:
(1)取试样溶于水,得到无色澄清溶液,则此固体粉末中一定没有 、 。
(2)取上述溶液适量,滴加过量的B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再加入过量的稀硝酸,沉淀部分消失并产生气泡。则此固体粉末中一定有 、 。
(3)取步骤(2)实验后的上层清液,加入稀硝酸、硝酸银溶液,出现白色沉淀,由此该同学得出此固体粉末中一定含有NaCl,你认为此结论是否正确
(填“是”或“否”)。CaCO3CuSO4Na2CO3Na2SO4否(4)对于是否含有NaCl,你认为应对步骤(2)作如何改进 (若步骤(3)填“是”,此空不作答)。将BaCl2溶液换成Ba(NO3)2溶液或Ba(OH)2溶液22.已知甲、乙、丙、丁是初中化学中的四种常见物质,丁是甲与乙、乙与丙反应的生成物之一(反应条件均已略去),转化关系如图:第22题图(1)常温下,若丁为红色粉末,甲为黑色粉末,则丙的化学式是 ,甲与乙反应的化学方程
式为 。CO或H2C+2CuO=====2Cu+CO2↑高温(2)若丁为常见难溶性盐,常温下甲为气体,则丙所属的物质类别是____(填“单质”、“氧化物”、“酸”、“碱”或“盐”),甲与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盐CO2+Ca(OH)2===CaCO3↓+H2O三、实验探究题(每空1分,共14分)
23.超氧化钠(NaO2)可用在呼吸面具中作为氧气的来源。
【资料】NaO2分别与CO2、H2O反应,都生成O2
【实验】验证在NaO2中通入CO2,反应产生O2第23题图(1)上图装置 (填“能”或“不能”)验证NaO2和CO2反应产生O2。
(2)要检验缓缓通入的CO2是否过量,C中盛放的试剂是 。
(3)证明生成O2的实验操作是:

【问题】按图示装置实验,缓缓通入过量CO2后,U形管内剩余固体可能是什么?
【猜想】①可能是NaOH ②可能是_________
③可能是NaOH和Na2CO3不能澄清石灰水在E端放一个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Na2CO3(4)按要求完成表中相关内容:酚酞(CuCl2)溶液变红(有蓝色沉淀产生)①b中不能用Ba(OH)2溶液替代BaCl2溶液是因为 。
②实验步骤b中所发生化学反应的方程式为
。Ba(OH)2与Na2CO3反应会生成NaOHBaCl2+Na2CO3===BaCO3↓+2NaCl24.某学习小组利用氢氧化钙溶液和稀盐酸进行中和反应实验时,忘记滴加酚酞试液,于是他们取反应后的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了几滴酚酞试液,发现试液为无色。根据实验现象,同学们对反应后的溶质成分展开了探究。【提出问题】反应后的溶质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CaCl2溶液呈中性。
【提出猜想】甲同学从反应情况分析,溶液中除含少量酚酞外,溶质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①CaCl2;②CaCl2和HCl;③CaCl2和Ca(OH)2
【分析讨论】乙同学从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猜想③肯定不合理,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丙同学取反应后的溶液倒入烧杯中,
向其中逐滴滴加稀碳酸钠溶液至过量,边滴边搅
拌。实验后得出产生沉淀质量与滴加碳酸钠溶液
体积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写出实验过程中的滴加酚酞试液,发现试液为无色,说明溶液不呈碱性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在O-V1段中主要发生反应的方程式为 。
【得出结论】甲同学的猜想中,____(填序号)合理。
【反思讨论】(1)学习小组结合图像,分析了丙同学实验过程中烧杯内溶液的变化。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填字母)。②BC开始会有气泡产生,反应一段时间后出现白色沉淀Na2CO3+2HCl===2NaCl+CO2↑+H2OA.氯化钙的质量先增大后减小
B.氯化钠质量逐渐增大,V2后不变
C.溶液质量逐渐增大
D.Na2CO3溶液体积为V2时,溶液中有NaCl和CaCl2第24题图(2)小组同学讨论分析,发现烧杯内溶液的pH随着Na2CO3溶液体积的增加而发生改变,请你在图中帮他们绘制出随着Na2CO3溶液体积的增加溶液pH的变化图像。【答案】图略四、解答题(25、26题每题6分,27题8分,共20分)第25题图25.实验室用过量的稀盐酸和大理石制取CO2,取50g反应后的滤液,逐滴滴入碳酸钠溶液,测得滴入碳酸钠溶液的质量与产生沉淀质量的关系曲线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从图中看出生成沉淀的最大质量是____g;
(2)开始加入碳酸钠溶液至10g时,还没有沉淀析出的原因是 ;
(3)计算原滤液中氯化钙的质量分数。【答案】设原滤液中CaCl2的质量为x
Na2CO3+CaCl2===CaCO3↓+2NaCl
111 100
x 5g
  x= =5.55g
原滤液中CaCl2的质量分数= ×100%=11.1%
答:原滤液中氯化钙的质量分数是11.1%。5稀盐酸先与碳酸钠反应26.小东从海边捡来一些嵌有砂砾的贝壳(主要成分是Ca-CO3),为测定碳酸钙的含量,他做了如下实验:首先称取50g贝壳样品,然后将150mL的盐酸分5次加入(假设其余杂质均不与盐酸反应),实验过程中的数据记录如下:(1)X=____g;
(2)小东测得贝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 ;
(3)若把二氧化碳收集起来,共有 g。3090%19.827.碳酸钙是工业生产的重要原料,现在一烧杯中盛有CaCO3和CaCl2的粉末状混合物42.2g,向其中加入168.8g水,使混合物中的可溶物完全溶解。然后再向其中逐渐滴入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稀盐酸,烧杯中溶液的质量与所滴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曲线如图所示。请根据题意回答下列问题:第27题图?
(1)写出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一项实验现象: 。
(2)当滴入10%的稀盐酸至图中A点时,烧杯中溶液里含有的溶质是(写化学式) 。
(3)在CaCO3和CaCl2的混合物样品中,含CaCO3的质量为 g。
(4)当滴入10%的稀盐酸146g时(即B点),试通过计算,求此时烧杯中所得不饱和溶液的质量。(计算结果精确到0.1g)有气泡冒出CaCl220【答案】146g质量分数为10%的稀盐酸中含有的氯化氢的质量为146g×10%=14.6g,
设消耗碳酸钙的质量为x,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y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73 44
x 14.6g y
100/x=73/14.6g 44/y=73/14.6g
x=20g y=8.8g
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是:
42.2g+168.8g+146g-8.8g=348.2g
答: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是348.2g。阶段检测13 常见的化学反应、化学反应的应用、
物质间的循环与转化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粗盐提纯需经过称量、溶解、过滤、蒸发等操作,下列图示对应操作不规范的是(  ) 
                                
2.下列物质通过一步反应不能实现的是(  )
A.Na2CO3→NaOH B.CO2→O2C.BaCl2→NaCl D.KNO3→KCl
3.下列除去杂质(少量)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
杂质
除杂方法
A.
氯化钠
硝酸钾
加入适量水,蒸发浓缩、降温结晶、过滤、洗涤、烘干
B.
H2O
H2O2
加入适量二氧化锰,过滤
C.

氧化铜
滴加过量硝酸银,过滤、洗涤、烘干
D.
硝酸钾溶液
碳酸钾
滴加过量硝酸钙溶液,过滤
4.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铁生锈后质量增加了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B.镁条燃烧时,能量的变化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及光能
C.某有机物在空气中燃烧只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该有机物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D.将草木灰(含K2CO3)与氯化铵混合施用,同时施加两种肥料可增加肥效
5.过氧化氢(H2O2)俗称双氧水,是一种液体,易分解,常作氧化剂、漂白剂和消毒剂,为了便于贮存、运输和使用,工业上常将它转化为固态的过碳酸钠晶体(2Na2CO3·3H2O2),该晶体具有Na2CO3和H2O2的双重性质。下列物质不会使过碳酸钠晶体失效的是(  )
A.MnO2B.H2S C.稀盐酸 D.NaHCO3
6.下列各组转化中,一定条件下均能一步实现的组合是(  )
第6题图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
7.初中化学的很多反应可以表示为甲+乙→丙+丁,其中甲、乙、丙、丁既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化合物,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若甲、乙、丙分别是酸、碱、盐,则丁一定是水
B.甲、乙、丙、丁均是化合物,则该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
C.若甲是一氧化碳,乙是金属氧化物,则丙一定是二氧化碳
D.若甲是锌,丙是氢气,则乙一定是稀硫酸
8.把锌片放入CuSO4溶液中,锌片表面覆盖了一层红色物质,一会儿又有气泡冒出。同学们对此现象进行猜想和分析,其中没有科学依据的是(  )21·cn·jy·com
A.甲认为红色物质是铜 B.乙认为锌的活动性比铜强
C.丙推测气体是二氧化碳并检验 D.丁猜想CuSO4溶液呈酸性并验证
9.下列图示与对应的叙述相符的是(  )
第9题图
A.图①表示向稀盐酸中不断加水
B.图②表示探究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
C.图③表示向盐酸和氯化镁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D.图④表示20℃时,向一定量的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固体
10.比较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有关物质的比较推理中正确的是(  )
A.碱能使酚酞试液变红,Na2CO3也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所以Na2CO3是碱
B.NaCl和NaNO2都是有咸味的盐,故可以用NaNO2代替NaCl作食盐用
C.铁和铜都是金属,铁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铜也能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
D.H2O和H2O2分子构成不同,所以化学性质不同
11.能在水溶液中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是(  )
A.NH、Na+、Cl-、SOB.H+、Na+、NO、CO
C.K+、Ba2+、OH-、SOD.K+、Ag+、NO、Cl-
12.为了探究实验室中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的变质情况,同学们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分析和结论正确的是(  )2·1·c·n·j·y
第12题图
A.若Ⅱ、Ⅲ均有明显现象,则说明样品一定完全变质
B.若D为白色固体,则溶液A是Na2CO3溶液
C.若D为气体,则加入甲溶液的目的是证明样品已变质
D.若D为白色固体,且溶液C为红色,则样品一定是部分变质
13.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图像是(  )
第13题图
A.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B.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
C.一定温度下,向不饱和硝酸钠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钠固体,充分搅拌
D.分别向同质量、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不断加入碳酸镁和氧化镁固体
工业上常用高温煅烧石灰石的方法来制得生石灰,发生的反应为CaCO3CaO+CO2↑。现取一定量的石灰石样品进行煅烧(假设杂质不变),某变量y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右图所示。则纵坐标表示的是(  )【来源:21cnj*y.co*m】
第14题图
A.生成CO2的体积B.生成CaO的质量
C.固体中杂质的质量分数D.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取14.6g变质的氢氧化钠固体样品(不含水)于锥形瓶中,加入50.0g水,充分溶解,再向锥形瓶中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实验测得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与锥形瓶中物质的总质量关系如图所示。(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分两步进行:Na2CO3+HCl===NaHCO3+NaCl,NaHCO3+HCl===NaCl+H2O+C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第15题图
A.N点的溶液表示氢氧化钠被恰好完全反应
B.PQ段(不含P点)溶液的pH>7
C.NP段表示产生气体的过程,a的值为210.2
D.该固体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为8.0g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6分)
第16题图
16.如图关系图中,相连的两种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请回答有关的问题:
(1)若A是金属,C是FeSO4,则A是________(填“Fe”、“Cu”或“Mg”),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基本类型是________(填“化合”、“分解”、“置换”或“复分解”)反应;图中物质B应该是________(填序号)。
A.Cu B.O2C.NaOH D.Fe2O3
(2)若A是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物质,B是非金属氧化物,C是一种蓝色的硫酸盐溶液,则A是________,写出图中A和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探险队员”—盐酸,不小心走进了有许多“食人兽”(即能与盐酸发生反应的物质)的小山,盐酸必须避开它们,否则无法通过,请你帮助它走出小山。
第17题图
(1)请用图中物质前的序号连接起来表示所走的路线:
入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⑨→出口。
(2)盐酸刚进入口时,碰到两种阻止它前进的物质,其中一种是能“吃掉”盐酸的盐,它的化学式是________(填化学式),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版权所有:21教育】
(3)小山中潜伏着黑色的“食人兽”,若盐酸遇上,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

18.结合下列验证氢氧化钙化学性质的实验图示,回答有关问题:
第18题图
实验A中一定能够观察到的明显现象是

(2)实验B验证了氢氧化钙能与酸、______________作用。
(3)实验C中发生的反应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A、B、C三个实验后的所有物质倒入同一个烧杯中,发现有气泡产生,最后只得到了无色溶液,则最后得到的无色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21*cnjy*com
19.炼铁产生的废渣中含有大量CuS及少量铁和铁的化合物,工业上以该废渣为原料生产CuCl2的流程图如图所示:21教育网
第19题图
(1)操作1:将废渣粉碎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操作2:焙烧,CuS、NaCl和O2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了CuCl2和Na2SO4,写出其反应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世纪*教育网
(3)操作3是________(填名称);此操作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玻璃棒、烧杯、________等。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4)流程图中能循环利用的物质是__________。
20.黄铜是Zn以主要添加元素的铜合金。黄铜渣中约含Zn-7%、ZnO-31%、Cu-50%、CuO-5%,其余为杂质。处理黄铜渣可得到硫酸锌,其主要流程如下(杂质不溶于水、不参与反应):
第20题图
已知:ZnO+H2SO4===ZnSO4+H2O; CuO+H2SO4===CuSO4+H2O
(1)步骤Ⅰ中产生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
(2)溶液A中的金属阳离子有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3)步骤Ⅰ、Ⅱ中均包含的操作名称为__________,此操作和步骤Ⅲ中的蒸发操作都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是__________。
(4)溶液A的质量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溶液C的质量。
21.现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是CaCO3、Na2CO3、Na2SO4、CuSO4、NaCl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其组成,取适量试样进行下列实验。请根据实验现象判断:
(1)取试样溶于水,得到无色澄清溶液,则此固体粉末中一定没有________、________。
(2)取上述溶液适量,滴加过量的B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再加入过量的稀硝酸,沉淀部分消失并产生气泡。则此固体粉末中一定有________、________。
(3)取步骤(2)实验后的上层清液,加入稀硝酸、硝酸银溶液,出现白色沉淀,由此该同学得出此固体粉末中一定含有NaCl,你认为此结论是否正确________(填“是”或“否”)。
(4)对于是否含有NaCl,你认为应对步骤(2)作如何改进
(若步骤(3)填“是”,此空不作答)。
已知甲、乙、丙、丁是初中化学中的四种常见物质,丁是甲与乙、乙与丙反应的生成物之一(反应条件均已略去),转化关系如图:
第22题图
(1)常温下,若丁为红色粉末,甲为黑色粉末,则丙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甲与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丁为常见难溶性盐,常温下甲为气体,则丙所属的物质类别是________(填“单质”、“氧化物”、“酸”、“碱”或“盐”),甲与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1分,共14分)
23.超氧化钠(NaO2)可用在呼吸面具中作为氧气的来源。
【资料】NaO2分别与CO2、H2O反应,都生成O2
【实验】验证在NaO2中通入CO2,反应产生O2
第23题图
(1)上图装置________(填“能”或“不能”)验证NaO2和CO2反应产生O2。
(2)要检验缓缓通入的CO2是否过量,C中盛放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
(3)证明生成O2的实验操作是:。
【问题】按图示装置实验,缓缓通入过量CO2后,U形管内剩余固体可能是什么?
【猜想】①可能是NaOH ②可能是________ ③可能是NaOH和Na2CO3
(4)按要求完成表中相关内容: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a.取反应后装置B中全部固体,加水足量溶解
(不填写)
猜想③成立
b.在上述溶液中加入足量BaCl2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c.在滤液中滴加少量
______________
①b中不能用Ba(OH)2溶液替代BaCl2溶液是因为

②实验步骤b中所发生化学反应的方程式为。
24.某学习小组利用氢氧化钙溶液和稀盐酸进行中和反应实验时,忘记滴加酚酞试液,于是他们取反应后的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了几滴酚酞试液,发现试液为无色。根据实验现象,同学们对反应后的溶质成分展开了探究。www.21-cn-jy.com
【提出问题】反应后的溶质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CaCl2溶液呈中性。
【提出猜想】甲同学从反应情况分析,溶液中除含少量酚酞外,溶质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①CaCl2;②CaCl2和HCl;③CaCl2和Ca(OH)2www-2-1-cnjy-com
【分析讨论】乙同学从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猜想③肯定不合理,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c-n-j-y
【实验探究】丙同学取反应后的溶液倒入烧杯中,向其中逐滴滴加稀碳酸钠溶液至过量,边滴边搅拌。实验后得出产生沉淀质量与滴加碳酸钠溶液体积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写出实验过程中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O-V1段中主要发生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得出结论】甲同学的猜想中,________(填序号)合理。
【反思讨论】(1)学习小组结合图像,分析了丙同学实验过程中烧杯内溶液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氯化钙的质量先增大后减小
B.氯化钠质量逐渐增大,V2后不变
C.溶液质量逐渐增大
D.Na2CO3溶液体积为V2时,溶液中有NaCl和CaCl2
小组同学讨论分析,发现烧杯内溶液的pH随着Na2CO3溶液体积的增加而发生改变,请你在图中帮他们绘制出随着Na2CO3溶液体积的增加溶液pH的变化图像。
第24题图
四、解答题(25、26题每题6分,27题8分,共20分)
25.实验室用过量的稀盐酸和大理石制取CO2,取50g反应后的滤液,逐滴滴入碳酸钠溶液,测得滴入碳酸钠溶液的质量与产生沉淀质量的关系曲线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第25题图
(1)从图中看出生成沉淀的最大质量是________g;
(2)开始加入碳酸钠溶液至10g时,还没有沉淀析出的原因是

(3)计算原滤液中氯化钙的质量分数。
小东从海边捡来一些嵌有砂砾的贝壳(主要成分是CaCO3),为测定碳酸钙的含量,他做了如下实验:首先称取50g贝壳样品,然后将150mL的盐酸分5次加入(假设其余杂质均不与盐酸反应),实验过程中的数据记录如下:21cnjy.com
稀盐酸的体积
第一次30mL
第二次30mL
第三次30mL
第四次30mL
第五次30mL
剩余固体质量
40.0g
X
20.0g
10.0g
5.0g
(1)X=________g;
(2)小东测得贝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
(3)若把二氧化碳收集起来,共有________g。
27.碳酸钙是工业生产的重要原料,现在一烧杯中盛有CaCO3和CaCl2的粉末状混合物42.2g,向其中加入168.8g水,使混合物中的可溶物完全溶解。然后再向其中逐渐滴入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稀盐酸,烧杯中溶液的质量与所滴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曲线如图所示。请根据题意回答下列问题:【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第27题图
写出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一项实验现象:

(2)当滴入10%的稀盐酸至图中A点时,烧杯中溶液里含有的溶质是(写化学式)______________。
(3)在CaCO3和CaCl2的混合物样品中,含CaCO3的质量为________g。
(4)当滴入10%的稀盐酸146g时(即B点),试通过计算,求此时烧杯中所得不饱和溶液的质量。(计算结果精确到0.1g)
阶段检测13 常见的化学反应、化学反应的应用、
物质间的循环与转化
一、选择题
1.D 2.D 3.B 4.D 5.D 6.B 7.A 8.C
9.B 10.D 11.A 12.C 13.C 14.C 15.C
二、填空题
16.(1)Mg Mg+FeSO4===MgSO4+Fe 置换 B
(2)Ca(OH)2 CO2+Ca(OH)2===CaCO3↓+H2O
17.(1)③ ⑤ ⑦ (2)Na2CO3 Na2CO3+2HCl===2NaCl+H2O+CO2↑ (3)CuO+2HCl===CuCl2+H2O
18.(1)变浑浊 (2)酚酞(酸碱指示剂)
(3)Ca(OH)2+Na2CO3===CaCO3↓+2NaOH (4)CaCl2、NaCl
19.(1)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 (2)CuS+2NaCl+2O2CuCl2+Na2SO4 (3)过滤 漏斗
(4)氯化钠 
20.(1)Zn+H2SO4===ZnSO4+H2↑ (2)Zn2+、Cu2+ (3)过滤 玻璃棒 (4)小于
21.(1)CaCO3 CuSO4 (2)Na2CO3 Na2SO4
(3)否 (4)将BaCl2溶液换成Ba(NO3)2溶液或Ba(OH)2溶液
22.(1)CO或H2 C+2CuO2Cu+CO2↑
(2)盐 CO2+Ca(OH)2===CaCO3↓+H2O
三、实验探究题
23.(1)不能 (2)澄清石灰水 (3)在E端放一个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 【猜想】②Na2CO3【出处:21教育名师】
(4)酚酞(CuCl2) 溶液变红(有蓝色沉淀产生) ①Ba(OH)2与Na2CO3反应会生成NaOH
②BaCl2+Na2CO3===BaCO3↓+2NaCl
24.【分析讨论】滴加酚酞试液,发现试液为无色,说明溶液不呈碱性 【实验探究】开始会有气泡产生,反应一段时间后出现白色沉淀 Na2CO3+2HCl===2NaCl+CO2↑+H2O 【得出结论】② 【反思讨论】(1)BC (2)图略21*cnjy*com
四、解答题
25.(1)5 (2)稀盐酸先与碳酸钠反应
(3)设原滤液中CaCl2的质量为x
Na2CO3+CaCl2===CaCO3↓+2NaCl
111 100
x 5g

x==5.55g
原滤液中CaCl2的质量分数=×100%=11.1%
答:原滤液中氯化钙的质量分数是11.1%。
26.(1)30 (2)90% (3)19.8
27.(1)有气泡冒出 (2)CaCl2 (3)20
(4)146g质量分数为10%的稀盐酸中含有的氯化氢的质量为146g×10%=14.6g,
设消耗碳酸钙的质量为x,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y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73 44
x 14.6g y
100/x=73/14.6g 44/y=73/14.6g
x=20g y=8.8g
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是:42.2g+168.8g+146g-8.8g=348.2g
答: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是348.2g。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