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下学期苏教版语文八年级期末检测卷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2017学年下学期苏教版语文八年级期末检测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2-18 15:05: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6--2017学年下学期苏教版语文八年级期末检测卷
(120分,90分钟)
题 号



总 分
得 分
一、基础积累与运用(23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角(jué)色     魁(kuí)梧
静谧(mì)
断壁残垣(yuán)
B.惬(qiè)意
挫(cuō)折
桑梓(zǐ)
卷帙(zhì)浩繁
C.积攒(zǎn)
遐(xiá)想
埋(mán)怨
强聒(guō)不舍
D.馈(kuì)赠
亵(xiè)渎
滞(zhì)涩
妇孺(rú)皆知
2.下列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潜滋暗长(滋润) 争妍斗艳(美丽)
不远万里(以……为远)
B.精益求精(更加) 君子固穷(安守)
唯唯连声(答应的声音)
C.造福桑梓(故乡) 一泓湖水(量词)
卷帙浩繁(书籍)
D.失之交臂(因彼此走得很靠近而胳膊碰胳膊)
离经叛道(指儒家经典)
宰相胸襟(气量)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1)警方提醒市民要提高警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会辨识________的骗子,以免上当。
(2)每逢节日,看到同学与亲人团聚的场面,他总会________,深深思念远在家乡的母亲。
(3)古人讲究称呼,对象不同称呼不同,对自己用谦称,对别人要用尊称,不能________。
A.形形色色  触景生情  混为一谈
B.五花八门
触景生情
混淆是非
C.形形色色
睹物思人
混淆是非
D.五花八门
睹物思人
混为一谈
4.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老师耐心地纠正并指出了我这次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B.市长能否下河游泳,成了一些市民检验河道水质达标的标准。
C.通过这次“个性作文”大赛,使他对写作的信心增强了。
D.有专家指出,运动过少是导致部分青少年肥胖的主要原因。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卢沟桥上的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B.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细细回想: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低回品味?有多少“第一次”给你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C.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我曾读到一个警句,是“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D.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6.将下列标有序号的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填到横线上,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2分)
初到江南,就碰上了梅雨季节。一夜枕上听雨,辗转不能成寐,清晨推窗望去,雨却停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天顶上,浓云尚未散开,低低压着房檐
②天地间弥漫着一层层湿漉漉、静悄悄青黛色雾霭
③院子中,一丛绿树被染得浓阴如墨
④空中还飘着若有若无的雨丝
A.①②④③     B.②①③④
C.③①④②
D.①④②③
7.默写。(5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乱群鸡里有风标。
(2)抽刀断水水更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诗词中,戍边作战是一道悲壮的风景线。我们可以感受到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的豪情壮志,我们可以体会到范仲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渔家傲》)的思乡之情和为国建功之志。
8.阅读下面的文字答题。(2分)
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五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便去包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
以上文段出自《____________》,描写的人物是__________(人名)。
9.综合性学习。(4分)
材料:学校大屏幕展示的实时新闻
2016年5月15日晚,嘉德“大观之夜”专场拍卖举行。“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的唯一传世作品《局事帖》以2.07亿元成交。消息瞬间传遍收藏圈,也引起了大众的普遍关注。“一个字相当于167万元,真可谓天价书法!”不少网友对于疯狂的亿元书法很吃惊。其实自2010年中国艺术品市场达到火爆顶峰起,已经有多件拍品价格过亿,这也标志着中国书画步入亿元时代。
【活动一】结合材料,为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15字)(2分)
【活动二】为推动“书法艺术进校园”活动,请依据前一句格式,在横线上补全宣传标语。(2分)
弘扬书法艺术,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47分)
(一)阅读诗歌,回答问题。(6分)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0.诗歌首联“________”和“________”这两个词写出了作者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也表达了作者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心情。(2分)
11.诗歌颈联已经成为流传千古的佳句,你认为理由是什么?(提示:可从其所蕴涵的哲理及表情达意方面来思考)(4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回答问题。(14分)
【甲】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乙】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1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日(    )   (2)诸(    )
(3)谒(    )   (4)汤(    )
13.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何陋之有(《陋室铭》)
B.流辈甚称其贤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C.生以乡人子谒余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在太学已二年 如是者六七始已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2)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
15.以下两小题,任选一题回答。(4分)
(1)联系【甲】文,请你谈谈应该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
(2)比较【甲】【乙】两文,举例说说两文主人公在学习上的共同点。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3分)
语文诗话
①语文的实质是什么?有人认为语文的实质是工具性。我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它忽视了语文功能的多样性。在日常生活中,每一个正常的人都能很熟练地进行语言交流,甚至有明显语法错误的表达也不影响双方的交流。我认为,语文的产生、发展,决定了语文的浅层次表达是生活实践,具有工具性;高层次表达则是精神万象,具有精神性。
②我想,语文应该是热爱。没有一颗对生活炽热的心,怎会有“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热烈浪漫?没有对祖国山水、人文风物的痴迷神往,怎会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的拳拳诗情?怎会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陶醉?……
③热爱生活,热爱山川风物,更应该热爱我们人自己,爱亲,爱友,爱他人,便会有诗情,便会有语文。
④“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关爱亲人反使诗情更怯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友情因诗句而彼此拉近;“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寂寞因诗句而得以慰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情因友情而更酣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多少萍水相逢的人因此而更具人文关怀……
⑤语文不仅表达着热爱,悠悠千古,浩瀚的文学海洋,更浮涌着多少忧愁、郁闷甚至猛呼抗争。
⑥屈原忧愁悲思而抒《离骚》,愤懑情极乃发《天问》;东坡遭贬、壮志未酬而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稼轩胡虏未灭而叹“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陈涉苦难深重怒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⑦古今中外,灿烂的文学长卷都缀满一个个“情”字,但也不乏冷静理性。
⑧陶渊明“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折射出冷静的人生选择;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道出政治家的深重责任感;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已经挣脱并超越了自己的苦难,显露出普度众生的情怀;毛泽东“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更是一代伟人对饱经沧桑的神州大地发出的历史性洪钟巨响……
⑨“我以我的歌感动上帝/正如山以瀑布/感动遥远的大海”。泰戈尔沉沉的喉音唱出的诗,感动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用语文抒写你的心灵,便是你自己的呢喃情话,同时也感动了——你、我、他。
16.本文主要阐述了什么观点?是从哪几方面阐述这一观点的?(4分)
17.第②段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第⑧段中的“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均出自陶渊明的《饮酒》诗。从全文看,作者引用这些诗句的作用分别是什么?(2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请从第④⑥⑧段中任选一段加以分析。(3分)
19.你心中语文的实质是什么?请联系学过的课文,运用排比句式写出你对语文的理解。(4分)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4分)
多彩陶碗
尤 今
①莫斯塔尔有个古色古香的老桥区,区内有奈街,五光十色,风情万种。
②这天,明艳的阳光泼洒在身上,像金色的香槟酒。我和女儿,怀着满满的欢喜,慢慢逛,细细看。丝绸、铜雕、银器、木雕,都是精品。逛着逛着,女儿突然驻足,炯炯的目光里,有一见钟情的狂热。
③那家店铺,琳琅满目地摆着多彩陶碗。
④每一只碗都有着截然不同的设计,像是一幅幅圆圆的卷放着的抽象画,五彩斑斓。
⑤我在碗里听到了音乐,我在碗里看到了故事;我和女儿,一起落入了一个充满童话色彩的神秘王国里。
⑥女儿痴痴地看,然后,说:“我要买。”那语调,有着不容反对的坚毅,有着不容劝说的固执。
⑦旅居伦敦的她,喜欢烹饪,常常在周末邀约好友到家里共进晚餐。她认为使用这种充满了艺术美的大碗小碗盛放食物,食物也会溢满梦幻的味道。
⑧店主是个好脾气的中年女子,她把多彩陶碗一个一个小心翼翼地摆放在地上,让我们挑选。我们母女轻声细气地讨论着,生怕嗓音一大,会把那些精致的陶碗震裂。每一只碗都极富魅力地展现着自己的风格,或冷隽或柔婉,或朴拙或雅丽,或端庄或奔放;每一只沉默的碗,都在无声地叙述着一个古老的传说。把这样的碗带回家,满屋喧喧嚣嚣的,都是听之不尽的故事。环肥燕瘦,各有千秋。此刻,取舍竟是如此困难。我们拿起又放下,放下再拿起,如此反反复复,几经折腾,终于选定了。
⑨大碗、中碗、小碗,各挑了八个。
⑩沉甸甸的多彩陶碗,非常坠手。我提醒女儿:“这些碗,不能托运啊,只能手提。”她露出了“赴汤蹈火也心甘”的表情,说道:“没问题,我别的东西不买,就买这个。”又问:“妈妈,您为什么不买呀?”我微笑不语。旅行经年,我早已过了看见奇珍异物就买的人生阶段了。一切的一切,都是过眼云烟,看过了,便算是拥有了。
女儿将多彩陶碗一层一层地用报纸包了,千山万水一路上呵护备至地提着返回伦敦,那种如履薄冰的小心,那种溢于言表的兴奋,好似手里提着的是一个初生的巨型婴儿。
返回伦敦不久,女儿便呼朋唤友前来用餐。事后,在电话中告诉我,多彩陶碗把一桌朋友的眸子都照得晶晶发亮,大家击节叹赏。
女儿很起劲地侍弄着她的多彩陶碗,每逢周末,便烹煮各式各样的菜肴与碗进行搭配。她意兴勃勃地说,每只碗都有自个儿的性格,唯有煮出与它们情投意合的食物,才能衬托出它们超尘绝俗的美丽。女儿发现,多彩陶碗用以盛放白白的大米饭或者是清澈的汤水,最能凸显它的美丽;如果放的是汁液浓稠的肉类,会玷污它的色彩,会糟蹋它的图案。
我心想:嘿,这不是本末倒置吗?原该是配角的碗碟,现在,不但喧宾夺主地成了饭桌上的焦点,而且,还主宰碗里乾坤哪!
过了一段日子,女儿竟然绝口不提多彩陶碗了。
问起时,她意兴阑珊地说:“在碗柜里搬出搬进,很麻烦;再说,沉甸甸的,清洗也不容易呀!”
多彩陶碗完完全全地失宠了。
对于处在见了“宝贝”就心喜必买阶段的旅者来说,这是必经的道路,也是必交的学费。
在我家里,被打入冷宫而不见天日的东西,数不胜数。而这些“昔日的宝贝”,都是我千辛万苦地抱着,提着,跋山涉水地捎回来的!
(本文有改动)
20.在空格中填入恰当的文字,补全女儿对陶碗情感态度的变化过程。(3分)
A.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__
→→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指出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4分)
(1)她意兴勃勃地说,每只碗都有自个儿的性格,唯有煮出与它们情投意合的食物,才能衬托出它们超尘绝俗的美丽。
(2)在我家里,被打入冷宫而不见天日的东西,数不胜数。
22.第⑧段作者为什么详细描写陶碗?联系全文分析其作用。(3分)
23.如何理解第 段画线句所要表达的意思?请结合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4分)
三、作文(50分)
24.八年级的生活转瞬即逝,这其中,有欢乐,有痛苦,有酸甜,有苦辣。告别过去,是为了更好地迎接未来。
请你以“告别过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体裁不限,要写真事、抒真情。
答案:
期末检测卷
一、1.B 点拨:B项中“挫折”的“挫”应读作“cuò”。
2.A 点拨:“滋”是生长的意思。
3.A 点拨:本题运用【近义词辨析“四看”法】。“形形色色”指各式各样。可形容人。“五花八门”指花样繁多或变化多端。不能形容人。“触景生情”指受到当前情景的触动而产生某种感情。“睹物思人”意思为看见死去或离别的人留下的东西就想起了这个人。根据②句“同学与亲人团聚的场面”判断,“触景生情”更符合语境。“混为一谈”是指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说成是同样的事物。“混淆是非”是指故意把正确的说成错误的,把错误的说成正确的。③句不涉及对错之分,应该用“混为一谈”。
4.D 点拨:本题运用【病句辨析法】。A项“纠正并指出”用词顺序错误,应先“指出”,后“纠正”;B项两面对一面,应去掉“能否”;C项“通过”和“使”一起使用,使句子缺少主语。
5.C 点拨:结尾的句号应在引号外。
6.D 点拨:本题运用【句子排序五顺序法】。分析材料可知,这是一段写景的文字,待排序的几个句子应按空间顺序排列,依次应为:天顶上——空中——院子中,②紧承④描述了空中景象,故本题应选D。
7.(1)高竹笼前无伴侣(1分) (2)举杯销愁愁更愁(1分)
(3)蜡炬成灰泪始干(1分) (4)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每空1分,共2分)
8.水浒传(1分)  林冲(1分)
9.【活动一】示例:曾巩书法作品以2.07亿元天价成交。(2分)点拨:体现新闻事实,人+事。
【活动二】示例:彰显书法魅力(2分)
点拨:动宾结构,主题明确。
二、(一)10.凄凉地 弃置身(每空1分,共2分)
点拨:在理解诗句含义的基础上,根据题目中的“作者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这一提示,即可找出相关词语。
11.示例一: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着新陈代谢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4分)
示例二:情感由先前的伤感低沉转变为慷慨激昂,表现了乐观的精神。(4分)
点拨:本题运用【联系背景赏析诗句法】。做此类题时,要首先寻找有关背景的提示,有时在注释中,有时在诗中,有时在所给的问题中;然后根据提示,综合、整理有关信息,从而彻底、全面地理清写作背景;在此基础上,把握、分析作者的感情及主旨就容易多了。结合作者曾被“弃置”的背景,联系诗歌颈联的含义,可以感受到作者乐观豁达、不以逆境为意的情怀,同时这两句诗还蕴涵新生力量必将取代旧势力的哲理,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因而得以流传。
(二)12.(1)每天,天天 (2)之于
(3)拜见 (4)热水 (每空1分)
点拨:本题运用【理解文言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法】。对于文言词语,要注意文言词语古义与今义的区别以及词类活用等现象。本题中,“日”是名词作状语;“诸”是一个兼词(即一个词兼有两个词的意思);“谒”是一个生僻字,现代汉语较少使用;“汤”是一个古今异义词。解释时应注意。
13.C 点拨:A项中的“之”,前一个是助词“的”的意思,后一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B项中的“其”,前一个是代词,指马君则,后一个表推测语气,相当于“恐怕”;D项中的“已”,前一个是副词,意为“已经”,后一个是动词,意为“停止”;C项中的“以”都是介词,可理解为“凭借”。
14.(1)他们的学业如果有不精通的地方,德行如果有不成器的地方,不是天资低下,而是用心不如我专一罢了。(2)(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手指上长了老茧。(每小题2分)
点拨:本题运用【文言句子翻译法】。(1)句要注意关键词“精”“卑”“若”等的意思;(2)句注意关键词“管”“指掌”的意思。
15.(1)示例:学习条件不好,仍然能学得好,像宋濂那样;学习条件好,却不一定能学得好,像某些“太学生”那样。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促使学习成功的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艰”,专心致志,这是宋濂的切身体会,也是古今学有所成的人的共同体会。(4分)(2)示例:他们都是手抄笔录,即使手足皲裂,仍不辍学习。说明他们学习勤奋,不畏艰辛。(4分)(任选一题作答)
点拨:(1)本题运用【内容理解题答题法】。可以结合宋濂和太学生的学习经历,来分析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应注意辩证地分析。(2)可抓住文中“余之手录”“所读书必手钞”等关键词句来分析。
附【乙】译文:张溥从小就热爱学习,(他)所读过的书一定亲手抄写,抄一遍朗读一遍后,就把它烧掉,再抄,这样持续了六七遍才停止。(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手指上长了老茧。冬天手的皮肤冻裂了,每天要在热水里浸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命名为“七录”。
(三)16.语文的高层次表达是精神万象,具有精神性。(1分) 文章从语文“是热爱”、语文“浮涌着”“忧愁、郁闷甚至猛呼抗争”、语文“不乏冷静理性”三个方面阐述了该论点。(3分)
点拨:第一问运用【中心论点寻找法】。从文章第①段可知,作者是在评判片面观点的基础上确立了自己的观点的,因此中心论点可在这①段寻找。第二问可以抓住文中第②⑤⑦段来概括。
17.(1)论证“语文应该是热爱”。(或:论证“语文是热爱生活,热爱山川风物”。)(1分)
(2)论证语文“也不乏冷静理性”。(1分)
点拨:议论文中,同一材料由于表述的角度不同,所证明的观点也往往有别。本题中,这四句诗虽然出自同一首诗,但由于论述的角度不同,所以证明的观点也不一样,具体证明了什么观点,应联系文章进行分析。
18.示例:文章第④段,运用排比句式,(1分)写出了古诗名句所表达的爱以及对阅读者的情感熏染,语言有气势,情感表达强烈。(2分)
点拨:一般来说,议论文中的排比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有增强语势、强化论证观点的作用。文章第④⑥⑧段都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可以任选一段,结合排比在议论文中的作用加以分析。
19.示例一:在我心目中,语文是对高大的白杨、可爱的石榴、壮观的紫藤萝瀑布等自然美景毫不吝啬的赞美,是对大公无私、敬业乐群、友爱宽容等人类美德毫无保留的弘扬,是对改进印刷术的毕昇、发现化学元素镭的居里夫人、创造不朽的文学作品的莫泊桑等杰出人物的毫不夸张的称颂。(排比句3分,流畅度1分) 示例二:在我心目中,语文是对像孔乙己这样处于社会下层的弱小者的深切同情,是对像短衣帮、众邻居、围观者这样的冷漠而麻木的普通群众的无情鞭挞,是对像范进、奥楚蔑洛夫以及那个不靠窗病人那样或猥琐或丑陋或邪恶的灵魂的辛辣嘲讽。(排比句3分,流畅度1分)
点拨:本题运用【生活体验题答题法】。本题属于开放题,符合“联系学过的课文”“运用排比句式”这两个要求即可。
(四)20.A.一见钟情
 C.呵护备至,兴奋异常 E.意兴阑珊
(每点1分) 点拨: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概括与归纳能力。解答时,可以从以下语句获得提示:“有一见钟情的狂热”“取舍竟是如此困难。我们拿起又放下,放下再拿起,如此反反复复,几经折腾,终于选定了”“女儿将多彩陶碗一层一层地用报纸包了,千山万水一路上呵护备至地提着返回伦敦”“女儿很起劲地侍弄着她的多彩陶碗”“问起时,她意兴阑珊地说”。
21.(1)食物与陶碗的风格搭配得自然和谐。(2分)
(2)不再喜欢,闲置一旁。
(2分) 点拨:本题考查对文章重点语句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时,在理解文中主旨(情感)、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句作答。(1)“情投意合”,本义是形容双方思想感情融洽,合得来。在句中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女儿带陶碗回家后,刚开始使用时,起劲地侍弄它们,不同的碗用来盛放不同的食物,从句中“每只碗都有自个儿的性格”“衬托出它们超尘绝俗的美丽”可以看出,此处的“情投意合”是指食物与陶碗的风格搭配得自然和谐。(2)“打入冷宫”是拟人的说法,指对曾经喜欢的东西不再喜欢,闲置一旁。
22.写了陶碗风格各异,内涵丰富,既表明取舍困难的原因,又表达了对陶碗的喜爱之情;与后文陶碗失宠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了文章主旨。(3分)
 点拨:本题考查对文章段落作用的分析。从内容上考虑,本段主要写出女儿在征得“我”的同意后,买陶碗时,小心挑选、反复取舍陶碗的情形,突出了女儿对陶碗的喜爱之情(情感角度);在结构上,本段内容为下文女儿对陶碗热情消退的情节作铺垫,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23.句意理解: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一定会经历喜欢就想拥有,拥有后热情随即消退的阶段,也一定会为此付出代价。
(2分)结合体验谈看法:略。(2分)
 点拨: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和感悟能力。解答时,要注意结合句子所在的段落,联系文章的主旨、自己的切身经历作答。文章以女儿对待陶碗态度的变化,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感悟。“见了‘宝贝’就心喜必买”是指有喜欢的东西就想拥有;“是必经的道路”指出喜欢想拥有,得到不珍惜的做法是年轻人一定会经历的阶段;“也是必交的学费”则是指年轻人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三、24.思路点拨:本题为命题作文,“告别”是写作的核心。“告别”什么?从告别中感悟到什么?这是本文要真正表达的要旨。题目引言中“告别过去,是为了更好地迎接未来”已经暗示了主旨,面对过去,要充满感激,从中感受成功、成长和希望等。
例文:告别过去告别网吧?我亲爱的网吧,自从与你相识以来,我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幸福。?我想玩游戏,你陪我玩;我想看电影,你陪我看;我想聊天,你陪我聊……你总是心甘情愿地陪伴着我。你的温柔,你的体贴,让我倍感温暖。于是我上课时想你,下课时想你,吃饭时想你,睡梦中仍在想你,真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呀!?我真不敢想像离开你我该怎么活。可如今我不得不和你告别了,那讨厌的老班已给我下了最后通牒!前几天,老班发现了我和你如胶似漆的关系,他先是一遍遍找我谈话,见没什么效果,竟咬牙切齿地对我说:“某某某,我最后一遍警告你,如果你不和网吧一刀两断的话,我就让你的父母把你带回家改造。”我可不愿破坏我在父母心中“好儿子”的形象,没办法,亲爱的,只好委屈你了。但请你一定要相信我,过不了多久,我一定会回来找你的。?告别红灯大名鼎鼎的红灯(不及格)先生,万万没想到,你竟主动托我给你买南下的火车票。以前你老缠着我,在我的试卷上定居了那么长时间,怎么赶你也不肯走。如今你却主动提出要离开,我真是太……太高兴了!悄悄告诉我,是谁让你改变主意的?什么?竟是那讨厌的老班私下做了你的工作!?他到底有什么魔力,竟让你对他言听计从?看来,是我小看他了。说真的,你走了,最好永远别回来。告别老班面前摆着一份份学科竞赛的获奖证书,看着它们,我不禁想起了敬爱的老班!?想当年我沉迷于网吧,语数外三门主科,大红灯笼高高挂,许多老师都认为我已无药可救了,可您却一遍遍找我谈心,苦口婆心地给我分析利弊,不得已的情况下,您给我下了最后通牒,我真的和网吧告别了。您就抓住我的这一转变,在班会上大力表扬我,说只要我对自己有信心,一定能东山再起。从您坚定的目光中,我找到了答案。此后,那个由于贪玩而经常迟到的我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好学上进的我。可我的功课落下的实在太多了,这时您又向我伸出了援助之手,一遍遍不厌其烦地给我讲解,并发动科任老师及同学们关心我,帮助我。?渐渐地,我的成绩如芝麻开花——节节高,最终赢得了这一份份梦寐以求的获奖证书。敬爱的老班啊,就要和您告别了,真舍不得您啊!再见,老班,我一定会回来看您的!?
点评:?紧扣“告别”,采用小标题形式,立意明确,行文结构清晰。
?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活泼,别具新意。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真切地写出“我”与网吧“如胶似漆的关系”。?明写“我”对网吧的万般留恋,实是写“我”对网吧的沉迷,为下文写“老班”想方设法使“我”转变埋下伏笔。?“大名鼎鼎”“主动托我”“定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诙谐幽默,以说悄悄话的方式写出“我”与“红灯先生”关系的亲密,暗示了“我”学习成绩的糟糕。
?倒叙笔法,引人入胜,初步表达对“老班”的感激之情。?谈心——通牒——表扬——讲解——发动,详细地叙述了“老班”为使“我”发生转变而付出的努力,使“我”对“老班”的特殊感情有了着力点。?水到渠成,直抒胸臆,紧扣“告别”这一题旨,抒发对“老班”的依依不舍之情。
  总评:本文紧扣“告别过去”这一主题叙事,写作的重点是告别“老班”,但作者打破常规,构思别致,先写告别“网吧”,再写告别“红灯”,最后才涉及“老班”,写“老班”为促使“我”远离网吧、提高成绩而付出的种种努力,让人有“柳暗花明”之感。前两个片段为最后的告别起到了蓄势的作用,既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对自己关爱有加的班主任形象,也使作者对班主任依依不舍的告别之情有了着落,感情真挚,表述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时,本文语言清新活泼,不失风趣,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如胶似漆”“大名鼎鼎”“定居”“大红灯笼高高挂”等等,幽默诙谐,令人忍俊不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