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活板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3 活板 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2-18 19:22: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活板》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文实词的含义,会认读课文,读准句词;(重点)
2.体会文章的结构形式,理解说明语言的简明、生动,掌握说明文的写作方法;(难点)
3.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民间艺术的神奇。
过程学习
一、新课导入。
由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导入,引导学生感受我国古代人民伟大的创造力和智慧。
二、简介作者。[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沈括,北宋著名政治家,科学家,“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均有所论著”(《宋史·沈括传》)。代表作为《梦溪笔谈》,共30卷,详细记载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上的卓越贡献,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为“中国科技史上的坐标”。
三、了解活板印刷。(学生谈对活版印刷的了解。)
四、读准。(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1、给下列字注音
昇 薄 唇 和 炀 砥 更 瞬
帖 韵 贮 粘 燔 沾 予 从 旋
2、注意节奏。
(1)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2)
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3)
持/就火炀之
(4)
则以一平板/按其面
(5)
每一字/皆有数印
(6)
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7)
有奇字/素无备者
(8)
沾水/则高下不平
(9)
用讫/再火令药熔
(10)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五、读通。
1.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书下注释,借助工具书
将文章译成白话文。(注意翻译方法:留、删、调、补、换)
2.一人一句逐句翻译。
六、读深。
1.理清文章结构,逐段概括大意。



2.重点分析第二自然段,抓住语言标志将本段分为三层。并归纳活版印刷的步骤。





3.探究与思考
(一)“活板”的“活”字体现在哪里?



(二)本文是按什么说明顺序来说明的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三)体会本文语言准确、朴实、简洁的特点。



七 读宽。
阅读《指南针》一文,完成22——23题。
方家(2)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水浮多荡摇,指爪及碗唇(3)上皆可为之,运转尤速,但坚滑易坠,不若缕悬(4)为最善。其法:取新纩(5)中独茧缕(6),以芥子许腊缀于针腰,无风处悬之,则针常指南。其中有磨而指北者。予家指南、北者皆有之。磁石之指南,犹柏之指西,莫可原其理。
注释:
(1)选自《梦溪笔谈》。(2)[方家]行家。(3)[碗唇]碗边。(4)[缕悬]用丝线悬挂。(5)[纩(kuang)]丝绵。(6)[独茧缕]单根的蚕丝。
1、指南针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请你写出除此之外的其他三大发明:__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点词属实詞活用的一项是( )
A、方家以磁石磨针锋 锋 B、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 南[来源:21世纪教育网]
C、不若缕悬为最善 善 D、其法取新纩中独茧缕 缕
3、翻译下列句子。
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

水浮多荡摇,指爪及碗唇上皆可为之,运转尤速。

但坚滑易坠,不若缕悬为最善。

磁石之指南,犹柏之指西,莫可原其理。

4、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来源: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答案:
1、造纸、活字印刷、火药 
2、B 
3、介绍了指南针的特点及制作。说明方法有作比较、举例子。  
4、磁石指南,如同柏树指西,没有谁能探究出其中的道理。
翻译:
方家用磁石磨成针(的形状针头锋利),于是可以指向南方,然而常常略微偏东,不全在正南方,(放在)水上常震动摇摆.(在)手中或碗边都有可能这样,运转的速度很快,但在坚硬光滑(的表面)容易滑落掉下,不过(在这几种方法中)以悬挂为最好的.这个方法是取新产的丝绵中独好的茧丝一缕,用芥菜的种子蘸蜡(抹在上面),系在针的中间(位置),在没有风的地方悬挂,则针常常指向南方.
其中有的针则指向北方.
余家(的方法)指南,指北的都有.
磁石指南,如同柏树指西,没有谁能探究出其中的道理。
八年级语文上《核舟记》学案

编写人:李迎春  

班级

名: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汇,了解“记”这种文言体裁的特点,了解文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和空间说明顺序。  
2、过程与方法:整体感知课文,品味语言,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激发我们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学习重点: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难点:理解难懂字词,品味有关语句,赏析核舟雕刻之巧与文章说明之妙。  
背景资料:  
1、认识微雕:核舟”是一件微雕工艺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 微雕,是微型雕刻的简称,是一种以刀代笔,以精小细微为特征的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雕刻时肉眼看不见,凭感觉运刀,靠经验完成创作,因而人们又称之为“神刻意雕”,作品具有“微中藏世界,石上读华章”之妙趣。微雕艺术越来越为人们热爱,越来越被艺术家、鉴赏家、收藏家重视,世界上正在形成一股微雕艺术热。  
2、掌握“记”的知识: “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
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我们在以后还会学很多此类文章,如《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满井游记》、《醉翁亭记》等,本文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本文原作在介绍完核舟之后,还有一段议论(见“有关资料”),课文删去它的绝大部分,只保留了最后一句,也是全文中心,即“嘻,技亦灵怪矣哉”。因此,现在看来,它跟我们常见的说明文可算是很相似了。  
3、了解大苏游赤壁一事:大苏,即苏轼,又名苏东坡,后人习惯用大苏和小苏来称呼苏轼和他的弟弟苏辙。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诬以诗诽谤朝廷,下狱。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有名无实的官职,实际是流放;但他以读书和游览自娱,表现了旷达的胸襟。元丰五年他曾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矾游玩:一次是农历7月16日,一次是农历10月15日。并写下著名的前后《赤壁赋》。下文说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正是苏武在这两次游览中未后见到的景象,是脍炙人口的名句。雕刻品“核舟”就是用文坛上的这个掌故作题材的。  
预习导学:  
一、结合注释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1、下列字你会读吗?试着给它注音  






箬糁








髻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说出本字并解释其含义。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2)诎右臂支船
(3)左手倚一衡木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3、结合语境解释加点字的含义,整理文中一字多义的例句  
(1)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2)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中轩敞者为舱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可:高可二黍许
珠可历历数也
  
(4)端:东坡右手执卷端  
其人视端容寂
  
   
   
4、积累文中倒装句  
(1)尝贻余核舟一,原句应为:尝贻余一核舟。  
(2)又用篆章一,原句应为:又用一篆章。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句应为:盖简修狭桃核为之。  
   
   
5、自学中有哪些疑难问题期待解决?请写在下面  
   
课堂交流  
二、整体感知文意,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5、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  
6、结合课文谈谈自己的发现,“核舟是什么?”“核舟上有什么?”“你在核舟上发现了什么?”以此为话题进行全班交流。
7、看看文章的开头、结尾、再浏览中间主体部分,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
  
8、仔细研读课文,绘制核舟示意图,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
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绘制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看谁画得既准确又逼真。然后选画得最好的同学出示自己绘制的示意图,介绍示意图,
   
9 思考: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10、学生齐读课文,根据写作思路提示,背诵2~4段,在头脑中完善“大苏泛赤壁”的故事。
   
三、品析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11、问题讨论,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课文哪些地方说明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舟”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赤壁”呢?
(根据问题提示,读课文,思考,划出有关语句)
    
    
 12、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

有感情地朗读下列语句,你认为哪句话或哪个词写得最好,好在何处?  
⑴ 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⑵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⑶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⑷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13、学习小组内可自己演一演:一为东坡,一为佛印,一为鲁直,其余两个为舟子,发挥想像注意表现他们的位置、姿态、动作,可以适当加些语言。
   
四、课堂小结
  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拓展阅读
  
   
橄榄核舟———故宫博物院所见
  
余光中 
  
不相信一寸半长的橄榄细核
谁的妙手神雕又鬼刻
无中生有能把你挖空
剔成如此精致的小船
清脆,易碎,像半透明的蝉蜕
北宋的江山,魔指只一点
怎么就缩小了,缩小了,缩成
水晶柜里,不可思议的比例
即使在夸张的放大镜下,
也小得好诡异,令人目迷
舱里的主客或坐,或卧
恍惚的侧影谁是东坡
一捋长髯在千古的波涛声里
飘然迎风,
就算我敢
在世间的岸上隔水呼喊
(惊动厅上所有的观众)
舷边那须翁真的会回头
一柄桂桨要追上三国的舳舻
击空明,斥流光,无论怎样
那夜的月色是永不褪色的了
———前身是橄榄,有幸留仁
九百年后回味犹清甘
看时光如水荡着这仙船
在浪淘不尽的赤壁赋里
随大江东去又东去,而并未逝去
多少的豪杰如沙,都淘尽了
只剩下镜底这一撮小舟
船头对着夏口,船尾隐约
(只要你凝神静听)
还袅袅不绝地曳着当晚
那一缕箫声
后记:
苏轼赤壁之游,
流传千古,时在北宋元丰五年,合公元一零八二年,距今正为九个世纪,值得追念。橄榄核舟为清人陈祖章所篆,舟长不及二寸,
有篷有窗,
中有八人,情态各异,在放大镜下亦光影迷离,难以细辨。舟底并刻赤壁赋全文,鬼技神工,令人惊诧难信。七月初回台,在故宫博物院俯玩此物,已作是篇,暂不发表,留待今日(九月三日合阴历恰为“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只为对九百年前那一个诗情哲理的水月之夜,表示无限的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