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技
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导言】
仅靠一张嘴及几样简单的道具,却能描摹出成千上万种声音,描摹出许多栩栩如生的场面,使人不得不听而赞之。就让我们在反复朗读中熟悉文章,对照课文注释,疏通文意,并且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理清文章思路,感受口技这一民间艺术的魅力。
【学习过程】
课前尝试:试读课文,积累词语,资料助读,了解课文,评改订正
【试读课文】
反复朗读课文,读通读顺。
【积累基础】
1、给加点字注音,然后读一读,查一查,写一写:
少顷(
)
呓语(
)
曳屋(
) 中间(
)
犬吠(
)
叱(
)
齁声(
)
许许声(
)
几欲先走(
)
【资料助读】
林嗣环和《虞初新志》:
【了解课文】
1、口技艺人给我们表演了这样一个故事:
2、在自行疏通文意过程中,我整理了一些文言词语:
⑴一词多义:坐
满坐寂然(
)
绝
以为妙绝(
)
众宾团坐(
)
群响毕绝(
)
乳
妇抚儿乳(
)
妙
众妙毕备(
)
儿含乳啼(
)
以为妙绝(
)
⑵古今异义: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古义:
今义:
)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古义:
今义:
)
两股战战(古义:
今义:
)
几欲先走(古义:
今义:
)
课内对话:读读理理、读读议议、想想写写
【读读理理】
理清情节:
口技艺人表演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由哪些语言来判断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
(我能从文中找出标志时间推移的副词及不同阶段场景的内容,然后用简洁的文字概括故事情节。)
1.标志时间的副词:
2.故事情节:
【读读议议】
1.课文是怎样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
2.课文开头结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不是简单的重复 为什么
课后反审:完成练习、评改订正
【完成练习】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⑴宾客意少舒(
)
⑵无不变色离席(
)
⑶满坐寂然(
)
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
⑸虽人有百手(
)
⑹两股战战(
)
⑺众妙毕备(
)
⑻既而儿醒(
)
⑼京中有善口技者(
)⑽不能名其一处也(
)
“体验型课堂”学习方案
语文(七年级下)
班级
姓名
学号
20、口技
编写者:翁凌翟
审核者翁凌翟
第二课时
【学习导言】
精彩的口技表演让我们为之惊叹,古老的民间艺术在文中被作者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细细品读文章,体会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描写,品味作者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艺术手法,从口技表演中感受和领悟中国民间艺术的精深奇妙。
【学习过程】
课前尝试:熟读课文,积累语句,
【熟读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文中人物的语气。
【积累语句】
摘录文中表现深夜一家四口由睡到醒、由醒入睡过程的句子。
摘录文中表现从失火到救火的情形的句子。
课内对话:读读议议、想想写写
课堂操练
【读读议议】
我们看一场表演时,如何知道它非常精彩
【想想写写】
以“遥闻深巷中犬吠”为例,说说课文怎样以动写静,表现深夜寂静气氛的?
我以前学习中也学过这样的艺术手法。例如:
【课堂操练】
课文选自《
》,作者
。统领全文的字眼是“
”。
第一段中用四个“一”列举道具,有其他的意思吗?若把原句改为“桌、椅、扇、抚尺各一”,可以吗?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想一想,宾客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文章第二段描绘了哪些声音?这些声音是如何变化的?请结合文段内容说一说。
文中有两个表示评价和赞美的句子,请你写出来并翻译。
⑴
⑵
【课外拓展】
扬州郭猫儿,善技。庚申(清康熙19年),余在扬州,一友挟猫儿同至寓。比(及至)晚酒酣,郭起请奏薄技,于席右设围屏,不置灯烛,郭坐屏后,主客静听。
久之,无声。少之,群鸡乱鸣,其声之种种各别。俄闻父呼其子曰:“天将明,可以宰猪矣。”其子起至猪圈中饲猪,则闻群猪争食声,吃食声,其父烧汤声,进火倾水声。其子遂缚一猪,猪被缚声,磨刀声,杀猪声,出血声,浔剥声,历历不爽也。父又谓子:“天以明,可卖矣。”闻肉上案声,即闻有卖肉数钱声,有买猪首者,有买腹脏者,有买肉者。正在纷纷争闻不已,砉然一声,四座俱寂。
(节选自《虞初续志·郭猫儿》)
1.根据上下文,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善口技(
)②俄闻(
)③遂缚一猪(
)④四座俱寂(
)
从选文中可知郭猫儿表演的口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翻译下列句子。
⑴少之,群鸡乱鸣,其声之种种各别。
⑵闻肉上案声,即闻有卖肉数钱声。
4.画横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课后反审:完成练习、评改订正
完成作业本2、评改订正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