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短文两篇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13.短文两篇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2-19 10:42:1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课件59张PPT。同学们,我国古代流传下来许多能工巧匠的故事,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项伟大的发明,了解这项发明的技巧。再介绍一位奇巧的雕刻家王叔远的故事,他能把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生动再现了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学故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活板》和《核舟记》。短文两篇13文言文(难点)感知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
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重点)(重点) 沈括(1031~1095),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
人,北宋著名科学家、政治家,博学善文。其代表作《梦溪笔谈》内容丰富,包括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地质、生物等各个方面,其中以大量篇幅,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取得的辉煌成就,详细地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上的卓越贡献。
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今属浙江省)人,是当地有名的秀才,也是一代名臣魏大中的长
子。著有《茅檐集》。1.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早期的印刷方法是把图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称雕版印刷术。雕版印刷在我国五代时开始盛行,并先后传至日本、朝鲜、越南、菲律宾、伊朗等国,影响到非洲和欧洲。宋代庆历年间(1041~1048),毕昇首创胶泥活字版,使书籍印刷更为方便。
2.《核舟记》的主题取材于“大苏泛赤壁”,雕刻家虽然取材于这件事,却不受这件事的拘束,他追求的是既具体生动又高度集中的概括方式,他力图再现人物的神情动作,又不把人物的塑造跟四周的环境分离开来。在他的艺术构思中,精心地设计每一个细节跟突出事物的整体形象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记”“记”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抒情成分。苏轼之师生吃面北宋党争,苏轼被贬谪至南疆,羁宦于千里之外。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也受到了牵连,于宋徽宗初年被贬至广西宜州。在上任途中,黄庭坚与从海南归来的苏轼相遇于梧州与藤县之间。师生二人相叙,见路旁有卖面条的小摊,于是一同就食。面条粗粝涩口,黄庭坚食不下咽,吃了两口就放下了筷子,不住地唉声叹气。苏轼却极为快速地把面条吃完了。望着黄庭坚良久,苏轼说:“难道你还要去咀嚼它吗?”说完,留下尚未回过味来的黄庭坚,大笑着起身上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以下几个道理:(1)不要咀嚼苦难;(2)走好未来的路;(3)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
盛为之  松脂   炀 砥
更互 燔土 洢 器皿
贻 椎髻shèngzhīyángdǐgēngfányīmǐn yíchuízhù( ) wǎng( )
shǔ( ) 衣zhě( )
zhuàn( )章贮罔黍褶篆
(一)通假字
1.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已”同“以”,表时间的界限;“板”
同“版”。)
2.若止印三二本(“止”同“只”,仅仅。)
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同“又”,放在整数和零数之
间。)
4.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横着的。)
5.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诎”同“屈”,弯曲。)(二)古今异义
1.有布衣毕 (古义:平民。今义:布做的衣服。)
2.其两膝相比者(古义:靠近。今义:比较。)
3.高可二黍许(古义:左右。今义:答应或表程度。)
4.尝贻余核舟一
(古义:曾经。今义:吃一点儿试试。)(三)一词多义
为:
唐人尚未盛为之(做)
皆为板本(是)
又为活板(发明)
每字为一印(刻)
满铁范为一板(成为)
未为简易(算是)
为予群从所得(被)
为宫室、器皿、人物(雕刻)
印:
每字为一印(字模)
若止印三二本(印刷)
帖:
则以纸帖之(用标签标出)
每韵为一帖(标签)
其:
则题名其上(代“船背”)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代指“船”)
(四)词类活用
1.板印书籍(板:名词作状语,“用雕版”。)
2.火烧令坚(火:名词作状语,“用火”。)
3.木格贮之(木格:名词作状语,“用木格”。)
4.用讫再火令药熔(火:名词用作动词,“用火烤”。)
5.则以纸帖之(帖:名词用作动词,“用标签标出”。)
6.石青糁之(石青:名词作状语,“用石青”;“糁”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涂”。)
7.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8.居右者椎髻仰面(椎髻:名词用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五)文言句式
判断句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点拨:判断句,“为”表判断。
被动句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点拨:“为……所……”表被动,“为”可译为“被”。
省略句
1.火烧令坚。
点拨:应为“火烧令(之)坚”,省略“之”,代指字模。
2.持就火炀之。
点拨:应为“持(之)就火炀之”,省略“之”,代铁板。3.各隐卷底衣褶中。
点拨:应为“各隐(于)卷底衣褶中”,省略“于”,“在”的意思。
倒装句
其两膝相比者
点拨:定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其相比者两膝”。
(六)成语积累
历历可数:可以清楚地一个个或一件件数出来。
(七)名句积累
1.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2.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3.袒胸露乳,矫首昂视。
4.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5.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原文:板①印书籍,唐人尚②未盛为③之。五代时始 印五经④,已⑤后典籍皆为板本。译文:
用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做这种事。五代的时候才开始用雕版印刷五经,以后的经典文献就都是 雕版印刷的了。
活板板,同“版”,名词作状语,用雕版。②尚:还。③为:做。④五经:儒家的经典,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⑤已,同“以”。注释: 原文:②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 :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⑥,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⑦。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⑧纸灰之类冒⑨之。欲印,则 以一铁范⑩ 置铁板上,乃密 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 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译文:
宋朝庆历年间有个叫毕昇的平民,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它的方法是:用胶泥刻成字,字模薄得像铜钱的边缘,每个字刻一个字印,用火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一类的东西覆盖好。想要印刷,就把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于是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烤,待铁板上的药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字印就像磨刀石那样平了。 
原文: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 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 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 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它木格?贮之。译文:
如果只印三两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本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板才印刷完,第二块板就已准备好了,(两块)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防备同一块板内有重复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做标记,(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一个韵部的字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来。
原文:有奇字21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  为之者,文理22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 取;不若燔土23,用讫24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 殊不沾污。译文:
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写法特殊或生僻、不常用的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一会就能制成。不用木头刻活字的原因是木头的纹理有疏有密,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同时木刻的字)又会和药物粘在一起,(拆版时)拿不下来;不像用火烧过的黏土字印,印完后再用火烤,使药物熔化,用手轻轻一掸,那些字印就会自己掉下来,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
  
   注释:
⑥钱唇:铜钱的边缘。⑦令坚:使坚硬。⑧和(huò):混合。⑨冒:蒙,盖。⑩范:框子。?就:靠近。?炀:烤。?砥(dǐ):磨刀石。?止:只是。?具:准备好。?更(gēng)互:交替、轮流。?就:完成。?帖:名词用作动词,用标签标出。?帖:名词,标签。?木格:名词作状语,用木格。21奇字:写法特殊,或生僻、不常用的字。22文理:纹理,质地。23燔(fán)土:指火烧过的黏土字印。燔,烧。24讫(qì):终了,完毕。原文:③昇死,其印为25予群从26所得,至今保藏。译文:
毕昇死后,他的字印被我的堂兄弟及侄子辈得到,到今天还被好好地收藏着。   注释:
25为:被。26群从:堂兄弟及侄子辈。原文:① 明有奇巧人①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②宫室、器皿、人物,以至③鸟兽、木石,罔不④因⑤势象⑥形,各具情态。尝⑦贻⑧余核舟一,盖⑨大苏泛⑩赤壁云11 。译文:
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名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成宫殿、器具、人物以及飞禽走兽、树木山石,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
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赠送给我一只用桃核刻的船,(刻的)应当是苏东坡坐船游赤壁(的情景)。核舟记 ①奇巧人:指手艺奇妙精巧的人。②为:做。这里指雕刻。③以至:以及。④罔不:无不、全都。⑤因:顺着、就着。⑥象:模拟,这里指雕刻。⑦尝:曾经。⑧贻:赠。⑨盖:表示推测的句首语气词。⑩泛:泛舟,坐着船在水上游览。?云:句尾语助词。
注释: 原文:②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 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核舟首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遮盖着。旁边开了小窗户,左右各四扇,共有八扇。打开小窗看,两边的雕花栏杆正好左右相对。关上小窗,只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并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译文: ?约:大约。?有奇:多一点。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奇,零数。?可:大约。?许:上下。?轩:高。?望:对着,面对着。?糁:涂。
注释: 原文:③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 ,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 ,右 手 指 卷,如 有 所 语 。译文: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那个戴着高帽子,留着浓密胡须的是苏东坡,佛印在他的右边,黄鲁直在他的左边。苏、黄两个人在共同欣赏一横幅的书画卷子。苏东坡右手拿着画幅的右端,左手轻搭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画幅的左端,右手指着卷子,好像在说什么似的。212223原文: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 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 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 ,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 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 之——珠可历历数 也。译文:
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紧靠着的两膝,各自隐藏在卷子下面的衣褶里。佛印特别像弥勒佛,敞开胸脯,露出乳房,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一样。他平放着右腿,弯着右臂支撑在船上,左膝支起来,挂着念珠的左臂就靠在左膝上——那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24252627282930
?峨冠:高高的帽子。?手卷:横幅的书画卷子。
卷端:指画幅的右端。 卷末:指画幅的左端。
如有所语:好像在说什么似的。语,说话。
比:靠近。 绝类:极像。类,像。 矫首昂视:抬头仰望。矫,举。 不属:不相类似。
诎:弯曲。 倚:靠。 历历数:清清楚楚地数
出来。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21222324252627282930注释:原文:④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 仰面,左手倚一衡 木,右手攀 右趾,若啸呼 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 ,若听茶声然 。译文:
船尾横放着一支桨,桨的左右各有一名船夫。右边的船夫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像是在大声呼叫的样子。左边的船夫右手握着蒲葵扇,左手抚着炉子,炉子上有一个水壶,那人眼睛正视着炉子,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31323334353637注释:
楫:船桨。 椎髻:椎形发髻。 衡:同“横”,横着。 攀:扳着。 啸呼:大声呼叫。 视端容寂: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 若……然:相当于“好像……的样子”。
31323334353637原文:⑤其船背稍夷 ,则题名其上,文曰“天 启 壬 戌 秋 日,虞山王毅叔远甫 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其 色 墨。又用篆章一,文 曰“初 平 山 人”,其 色 丹 。 译文:
船的顶部比较平坦,就在上面题写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得像蚊子脚,一笔一画都非常清楚,颜色是黑的。还有一个篆字图章,刻的字是“初平山人”,颜色是朱红的。38394041 夷:平。 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了了:清楚明白。 丹:朱红色。
注释: 38394041原文:⑥通计一舟,为 人五;为 窗 八;为 箬 篷,为 楫,为炉,为壶,为 手 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 计 其 长 曾 不 盈 寸 。盖 简 桃 核 修 狭 者 为 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译文:
总计在这条船上,共刻有五个人,八扇窗,一张箬篷,一支桨,一个炉子,一个壶,一幅手卷,一串念珠;刻有对联、题名和篆文,共三十四个字。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狭长的桃核雕刻成的。啊,技艺也真神奇啊!4243444546 为:刻有。 曾不盈寸:竟然不满一寸。曾,竟然。盈,满。 简:挑选。 修狭:长而窄。 技亦灵怪矣哉:技艺也真神奇啊!“矣”和“哉”连用,有加重惊叹语气的作用。
注释: 42434445461. 《活板》写制作过程是以什么为序?【答案】以制作过程为序,即时间顺序。2. 文章第三段抓住了人物的哪些方面来写?从这些描
写中可以看出人物有何性格特点?
【答案】文章主要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来描
写。描写了苏、黄二人泛舟时的闲适心情,突出了苏、
黄豁达放旷的特点,而佛印遗世而独立,自得其乐。【答案】第一段中,“尚未盛为之”说明唐朝就有雕版印刷,但是并不普遍;“始”和“已后”说明了雕版推行和普及的时间,“皆”字说明了其应用的广泛性。在介绍“活板”之前,先简述雕版印刷的历史,既表明活字版印刷是对雕版印刷的继承发展,也为下文重点介绍前所未有的活字版印刷术作铺垫。
《活板》文章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2.“薄如钱唇”和“字平如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
何作用?
【答案】本题运用打比方作用分析法解答。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所刻字的厚度薄的特点以及印刷时字模平整的特点。3.仔细阅读第二自然段,归纳出活字版制作的顺序。
【答案】第一步,制模。第二步,施药。第三步,固定。
第四步,排字。第五步,烘烤。第六步,压平。4.“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这里
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说说其好处。 【答案】本题运用举例子作用分析法解答。这里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形象具体地说明了活字版印刷“灵活”的特点。5.课文的结尾有什么作用?【答案】本题运用作比较作用分析法解答。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特意比较黏土字模与木质字模的不同效果,肯定了黏土字模的优越性。1.“奇巧”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答案】“奇巧”二字是文眼,表现了王叔远雕刻技
艺之精湛,以下对核舟的具体说明都是围绕着雕刻者
雕刻技艺的“奇巧”展开的。
2. 文章第一句是从哪些方面突出“奇巧”二字的?集
中说明了什么?
【答案】①原材料体积小;②雕刻的物品种类繁多;③雕刻物构思精巧,情态逼真。集中说明了王叔远的雕刻技艺精湛。
《核舟记》3. 雕刻者为什么在小窗上刻上“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答案】这两句话分别出自苏轼的《后赤壁赋》和《赤壁赋》,写的是苏轼泛舟赤壁之所见、所感。将它们刻在小窗上,既能通过小窗启闭景象的分别说明,使读者体会王叔远刀法的精细又能暗示核舟的背景、主题,照应第一段的“大苏泛赤壁”,使读者惊叹王叔远构思的奇巧。
4. 这段是介绍船头部分,主要说明了什么?
【答案】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
5. 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最多的是谁?为什么?
【答案】东坡。一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说明者当
然不能违背“初衷”;二是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
壁”,苏东坡是主人公,这样说明,才能与主题相
吻合。 重点品析第三段6. 本段介绍船头的浏览者时,侧重于描写人物的哪些
方面?有什么作用?
【答案】第③段写船头的游览者——苏轼、鲁直和
佛印,侧重于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情和姿态,表现
人物的悠闲、豁达和洒脱,这样写显示了他们不同
的身份、神情、姿态,呼应“各具情态”。 重难点小结 这段文字是文章的重点段落,着力表现苏轼、鲁直和佛印三位游览者神情态度,显示出他们不同的身份、神情、姿态,呼应前文的“各具情态”。如:东坡的外貌刻画;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佛印所挂念珠之描述等都可看出。从最细微处落笔,雕其貌而刻其神。“
执,抚,指,语,矫,视”等几个动词画龙点睛,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使人物活灵活现。【答案】“活”具体表现在:字是活的,如“每字为一印”;排版是活的,如“密布字印”;印刷是活的,如“更互用
之”;字印数目是活的,如“每一字皆有数印”;做法是活
的,如“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用法是活的,如“用讫再火令药熔”。 1.【主题探究】 “活板”的“活”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案】船的中部有船舱,船舱上盖有船篷,船舱左右各开四扇小窗;船头坐三人:苏东坡、黄鲁直、佛印;船尾有两个舟子;船背刻着名字,还有印章。船的中部是船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决定船的外观的部分,作者从船的中部写起,可以使读者先获得对船的总体印象。综合来说,原文的顺序是最好的,纵观全文,先总写后分写,先写中间后写两边,不仅显示了核舟这件工艺品结构上的对称美,也使文章于结构谨严之中产生了很强的层次感。 2.【手法探究】 《核舟记》中作者从船的中部写起,这样写有
什么好处?如果先写船首再写船舱,最后写船尾、船背好不好?雕版印刷
活版印刷
活字下落活板制作过程
使用方法
注意事项发 展中间
船头
船尾核 舟 记总: ①介绍王叔远的高超技艺,点明“核舟”的主题。分:( ②-⑤ )
详细介绍核舟总:( ⑥ )概括全文,赞扬王叔远的精巧技艺。正面背面描写细致
顺序清晰
层次井然《活板》
这篇文章详细介绍了毕昇发明的活字版印刷术的方法和优越性,赞颂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度的智慧和创造精神。
《核舟记》
课文详细地描述了核舟上人物的形象,表现了核舟的“奇巧”,赞扬了雕刻者的高超技艺,热情赞颂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活板》
1.本文抓住活版印刷的特点,说明程序有条不紊,给人以明晰、完整、系统的印象。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科技说明文。课文主体部分是按照活版印刷的工作程序来说明的,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详略得当,所说明的事物的本质特征鲜明突出。
2.语言准确、朴实、简洁。
用词准确、贴切是本文的显著特点之一。准确:对胶泥字印火烧加热,使之坚硬成型,用“烧”;为了使铁板上的药物软化,将铁板置于火上或火旁烘烤,用“炀”;为了便于拆版,用火烤使药物熔化,用“熔”。朴实:全文说明过程中很少有修饰性词语,语言朴实无华,通俗易懂。简洁:本文用语简洁、精练,全文只用三百多字,便将我国“板印书籍”的历史,“活板”的发明、用法、效能以及胶泥活字的优点等解说得清楚明白。《核舟记》
1.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层次井然。
作者对核舟各部分的描写,先总写,后分写;从右到左,由上至
下,符合人们观察事物的顺序,很有章法。开篇和结尾的总写带有评论性,开篇总写由评论引入所要介绍的事物;结尾总写,在概述事物的基础上引出结句的评论。中间分写,按空间顺序有主有次作介绍:重点介绍正面,略写背面;正面介绍则按空间顺序依次进
行,直至将核舟全面介绍完。这种清晰的布局、分明的层次,给读者以历历在目之感。
2.文章对舟上的人、物的记述细致入微,描写生动。
作者所记的是一件工艺品——一枚小巧玲珑的核舟。由于雕刻者的“灵怪”,所以能在“长曾不盈寸”的“修狭”“桃核”上,“因势象形”、精雕细刻了众多的人和物。对核舟的全体和各部分的
人、物雕像的描述,及其方位、数目、大小的具体说明,给读者的印象既具体而又深刻。 我们学习《活板》、《核舟记》,能如此具体而细致地感受一项发明的制作过程,看到了一件主题鲜明的艺术珍品,一方面是有“奇巧人”王叔远巧妙的艺术构思和精堪的雕刻技艺,另一方面是借助作者细致的观察。看来,写好说明文的前提和关键是细致观察、精心构思。一、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我国唐代开始有了雕版印刷术,雕版印刷到了宋代有了高度的发展。北宋庆历年间,毕昇发明了活字版印刷术,比雕版印刷经济方便。这是我国及世界印刷史上的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后来流传到亚洲和欧洲各国,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和交流。王叔远将“长曾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精致的核舟,核舟上雕有“各具情态”的五个人,还雕刻了八扇可开可闭的窗子,雕刻了船篷、船桨、火炉、水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刻的字有三十四个,甚至念珠上的珠子也历历可数。在如此小的桃核上,竟能雕刻出如此之多之精的人、物和字,足见其技艺之“灵怪”。从这两篇短文可见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及对世界文明所作出的贡献,我们要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为进一步振兴我们的祖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二、①唐人尚未盛为之(做)
②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是)
③又为活板(发明)
④每字为一印(刻)
⑤满铁范为一板(成为)
⑥未为简易(算是)
⑦则极为神速(加强语气,无实义)
⑧每韵为一帖(做)
⑨不以木为之者(刻制,制作)
⑩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被)
为宫室、器皿、人物(雕刻)
中轩敞者为舱(是)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是)
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为字共三十有四(刻)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刻,刻制)
点拨:积累常用的文言词汇,了解同一词在不同的句子中的不同含义。
1.板:通“版”,用雕版。盛:大规模地。
2.讫:终了,完毕。火:用火烧。3.以:把。范:框子。
4.旋:随即,立刻。
5.罔不:无不,没有不。
6.奇(jī):零数。
7.比:靠近。8.简:挑选。
三、四、1中的“如”和8中的“若”是同义词,意思是“像,如同”。
2中的“冒”和5中的“覆”是同义词,意思是“盖”。
3中的“持”和6中的“执”是同义词,意思是“拿,握”。
4中的“平”和7中的“夷”是同义词,意思是“平”。
略。 
点拨:理解关键性的实词,注意断句停顿。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