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总结与提升
一、单元基础知识梳理
第一单元
INCLUDEPICTURE
"../../../积累字.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F:\\输出图片\\积累字.tif"
\
MERGEFORMATINET
1.易错字音
交卸(xiè)
狼藉(jí)
踌躇(chóu
chú)
簌(sù)簌
蹒跚(pán
shān)
颓(tuí)唐
举箸(zhù)
琐屑(suǒ
xiè)
够呛(qiàng)
针灸(jiǔ)
瞎逛(guàng)
侍弄(shì)
惊惶(huáng)
轻蔑(miè)
讪(shàn)笑
下流胚(pēi)
喋(dié)喋不休
文质彬(bīn)彬
2.易错字形
交卸 踌躇 蹒跚 簌簌 惊惶 虔诚 瘫痪
陨落 左腮 骚乱 轻蔑 讪笑 下流胚
喋喋不休 文质彬彬
3.多音字
丧 帖 盛
4.形近字
INCLUDEPICTURE
"../../../积累成语.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F:\\输出图片\\积累成语.tif"
\
MERGEFORMATINET
触目伤怀 祸不单行 喋喋不休 文质彬彬
INCLUDEPICTURE
"../../../修辞手法.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F:\\输出图片\\修辞手法.tif"
\
MERGEFORMATINET
1.反语: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2.反问、排比:难道努力推翻你们男人加在我们女人身上的奴役,是有罪?难道让你们明白我们女人母亲对这个国家来说同男人们一样重要,也有罪?难道努力提高妇女地位让你们男人自豪地看着自己妻子的公众意识在提高,还是有罪?
INCLUDEPICTURE
"../../../表现手法.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F:\\输出图片\\表现手法.tif"
\
MERGEFORMATINET
悬念:如《铁骑兵》一开篇就设置了悬念:一个班的八路军骑兵“离开大队,单独活动”将遇到哪些危险?能否找到大部队?
INCLUDEPICTURE
"../../../综合性学习积累.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F:\\输出图片\\综合性学习积累.tif"
\
MERGEFORMATINET
1.有关父爱的名人名言:父爱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
——达·芬奇
2.有关父爱的俗语:父之美德,儿之遗产。
3.有关父爱的古诗:吴树燕云断尺书,迢迢两地恨何如?
梦魂不惮长安远,几度乘风问起居。——宋凌云《忆父》
INCLUDEPICTURE
"../../../作家作品.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F:\\输出图片\\作家作品.tif"
\
MERGEFORMATINET
1.《背影》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作者朱自清,字佩弦,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等。散文《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作。
2.《合欢树》作者史铁生,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命若琴弦》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
3.《铁骑兵》作者杨朔,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散文集《海市》《东风第一枝》《生命泉》等。
二、单元检测卷
第一单元达标检测卷
(100分,90分钟)
题 号,一,二,三,总 分
得 分,一、基础积累与运用(25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拭干(shì) 琐屑(xuè)
蹒跚(pán)
够呛(qiànɡ)
B.奔丧(sànɡ)
陨落(yǔn)
差使(chā)
敷药(fū)
C.脸颊(jiá)
狼藉(jí)
惊惶(huánɡ)
赋予(yǔ)
D.讪笑(shàn)
交卸(xiè)
颓唐(tū)
侍弄(shì)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他因为嗜赌酗酒,弄得声名狼藉。
B.她毫不迟疑地踏上了那座单薄的桥,转眼间就走到那块石头上。
C.这篇文章从内容到形式都完美无瑕,真是文质彬彬。
D.中华民族从来不低头,雪灾地震并不可怕,因为我们有不屈不挠、众志成城的广大人民。
3.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1)读书不能一味贪多,要抓住有价值的文章或著作不松手,把它读熟,读透,读出自己独到的感受,这样它才会化作你生命________的基础。
(2)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上设置的综合素质考查,________只有一分,但意义却很重大,参赛选手在复习备考时________不应掉以轻心。
(3)在这件事情上,我们一定要遵守我们的________,不能出尔反尔。
A.坚实 纵然/固然 允诺
B.坚固
纵然/当然
承诺
C.坚实
虽然/当然
承诺
D.坚固
虽然/固然
允诺
4.仿照下面句式特点,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语句将语段补充完整。(3分)
爱心是一片冬日的阳光,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沙漠中的清泉,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__________________,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爱心是__________________,使心灵枯萎的人得到情感的滋润。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抗战胜利七十周年》这部纪录片对我非常有兴趣,是一部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大片。
B.骑在“女红军”塑像头上拍照,此类不文明的旅游现象屡禁不止,其原因是缺乏个人修养造成的。
C.本次招聘,多数应聘者曾多年担任医院的中高层管理岗位,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
D.学生能不能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将决定他未来人生的成败。
6.综合性学习。(10分)
为了响应郴州市“大爱林邑·最美郴州”的号召,你校决定开展“孝心文化进校园”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活动形式我设计】
(1)请你设计三项活动形式。(3分)
示例:开展主题班会活动。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班会我主持】
(2)请你为九(1)班的主题班会设计一段精彩的开场白。(4分)
【传统孝道我评说】
(3)《弟子规》中有“父母命,行勿懒”“父母责,须顺承”等古训,对古代这些有关“孝”的要求,你是如何看待的?(3分)
二、阅读(35分)
(一)课内阅读。(8分)
①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②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7.选文第①段中两个“聪明”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分)
8.为选文第②段加一个小标题。(1分)
9.作者描绘父亲的背影主要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什么?(3分)
10.如何理解“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句话?(2分)
(二)阅读文章,回答问题。(9分)
在泥土里呼吸的亲人
姚秦川
①我工作的地方离老家只有一百多里路程,工作不是很忙的时候,我总要抽空回去一趟,去父亲的坟前看看,对父亲说说心里话。
②跪在父亲的坟前,我不知道,长眠在泥土里的父亲,一个人会不会孤单。我也不知道,当我无数次梦到父亲那清癯的面容时,他同样是不是也在土地的深处,挂念着他的亲人。
③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父亲的逝去都会促使我对生命进行无解的思考:亲人们离开了我们世俗意义上的村庄,住进了那些在贫瘠田野中,用泥土垒成的村庄里,会不会害怕,会不会想念与他们不同世界里的亲人。他们能够感知我们对他们逝去的悲伤和思念吗?
④我知道,这些思考很空洞也不切合实际,当然,也没有人能够回答我。在一望无际的渭北平原上,庄稼在各自的季节里依次生长,乌鸦们一次次从天空中掠过。这阔大的空间只适合鸟儿们和想象存在。亲人的沉默,给村庄中的空气平添了几分凝滞与肃穆。
⑤十几年前,我有幸跳出农门。想起上大学的第一天,看着身边那些被亲人宠惯了的城里的孩子,我的心变得不是滋味。我无缘无故地变得不爱说话,默默坚守那所谓的“自尊”。
⑥我的一丁点儿的变化都没有逃脱父亲的目光。有一天,他来城里看我,拉着我的手对我说,自从你到城里后,爹发现你变了。我知道你开始看不起农民,但是我要跟你说,咱们祖上世世代代都是农民,你要记住,这些城里人与咱们没什么不同。叹息了一声,父亲接着说,爹也是个农民,但是我不甘心,我努力地学习技术,就是为了改变命运。你也一样,当农民没有什么可耻。相反,你要为咱农民争一口气。
⑦此时,这些谆谆教诲犹在我的耳边响起。
⑧父亲一辈子勤勉、宽厚、与世无争。与父亲打过交道的人,都对父亲的为人处世赞不绝口。他一直用自己的言传身教,默默地影响着我们姐弟仨。他表达爱的方式,同天底下所有沉默的父亲一样,做得多说得少。
⑨记得我参加工作后第一次回家,父亲并没有显得多么兴奋,只是安静地坐在一旁,听着我和母亲唠家常。我当时还向母亲抱怨,父亲怎么一点儿也不关心我呀。直至回到城里,打开背包,才发现父亲不知何时装进去了几个大红苹果。忽然间,心中就生出无限的温暖和感动。
⑩三年前,父亲在临走之时,仍然操心着我贷款买房的事情。他哆哆嗦嗦地从贴身口袋里摸出一张存折,拉着我的手说,里面存有两万元钱,爹没能力为你买房,这点钱就当爹对你的补偿。第二天,父亲就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那一次,我心痛得泪如雨下。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父亲将他对子女的关爱,对亲人不舍的挂念,依旧在心里装得满满当当。每每想到这里,我的心,总会不由自主地隐隐作痛,眼泪也会像决堤一样奔涌而出。
生命轮回,生生不息。虽然我不知道,那些逝去的亲人是否还以另一种方式生活着;但我知道,在泥土下面,有亲人们的村庄,有他们的家园,也有我亲爱的父亲。
父亲就沉睡在这片他生活过的土地里。或许,他的坟前绽开的一株小花,生长的一棵野草,刮过的一阵微风,都是他存在的方式。他以自己的方式传递着对我们的爱与思念,也感受着我们的爱与哀愁。
11.用简洁的文字概括文章内容。(2分)
12.选文第⑤、⑥段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2分)
13.品评赏析第⑩段中画线的句子(注意加着重号的词语)。(3分)
14.说说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三)阅读文章,回答问题。(18分)
天边有一抹若隐若现的云
官亦鸣
①天边,有一抹若隐若现的云。
②曾听一位哲人说,天边新出的一抹云,是天堂新进的灵魂。抬头看那天边的云,不,那分明是逝去不久的母亲。那若隐若现,飘忽不定的云层中,清晰地变幻着一个胖胖的身影,依旧是那样地来去匆匆,依旧是那样地摇晃着身躯——那是岁月无情,给你留下的永恒。
③母亲是在那个一年中最冷的清晨离我们而去的。远处隐隐地响着零星的鞭炮声,空气中已是充满了年的气味了。而我们最最亲爱的母亲却悄然闭上了她那永远是透着暖暖春意的双眼,胖乎乎的脸上依旧是那副似睡非睡,憨态可掬的神情。她是睡着了吗?可四周悲怆的哀乐声和透骨的恸哭声却庄重地提醒着我们,母亲是真的离我们而去了。懵懂中,我怎么也想不明白,母亲怎就不等我们回来。她是知道她的子孙们是要回来陪她过年并庆贺她老人家八十七岁华诞的。母亲一生中最大的幸福是亲手做一锅红烧肉炖白菜豆腐粉条,看着里屋外间团团围坐在整整三张大圆桌旁的她的儿女们及儿女们的儿女们,她怎么就忍心去了呢?怎么说走就走了,仅仅差十一天啊!
④一位外国科学家曾做过实验,人在离世的瞬间,体重减少21克,这就是说,人的灵魂重21克。守着母亲的灵柩,我觉得母亲的灵魂绝不止21克,应该是21千克,210千克,不,是更多,更重。因为在我们的心中,分明感到无形的沉重。从里到外的重,重得喘不过气来。是啊,母亲的双肩所承受的重,是我们几代人都承受不了的。望着似睡非睡的母亲的脸,忽然又觉得母亲的灵魂是那样的轻,她终于可以放下一切,扶摇直上九天,飘忽在天边云端……
⑤母亲是农家女,十六岁离娘亲,为人妻,为人母。她深深地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半个多世纪的辛劳操作,如今她是功德圆满,仓满斗盈。她可以放心地去了,去会见她相生相伴了七十余年的爱人——我们的父亲。去把她一生的喜忧恨爱之情,十七年的别夫相思之意,慢慢地相倾相诉。看那云层后面的影子,竟是大步连天,急不可待了。是的,那云层深处,有着另一个灵魂在等她,那是离我们而去十七年的父亲。母亲是轻松的,快乐的,一如七十年前坐花轿上路般轻松、快乐。
⑥英国一位超心理研究者曾说:“灵魂可呈现为实体的,栩栩如生的,有时可投下一片阴影或是遮住一盏灯……”我相信,母亲的灵魂是栩栩如生的。看那天边的一抹若隐若现的云,分明是半透明的,甚至真的投下了一片阴影。
⑦此时,我想,那天边云层里的母亲的心里,是喜悦的。那轻轻舞动着的身影,便是证明。因为她看见了子孙们个个鲜活如出水芙蓉,楼房前停放着私家车,她可以告诉父亲,那辆老掉牙的自行车,再也不用了;看着我们个个衣着时尚,皮鞋锃亮,天天像过大年一样,她可以告诉父亲,再不用在腊月里的晚上,一个纳底,一个做帮,缝补浆洗,一直忙到大年三十才能个个穿上新衣新鞋。此时的母亲,肯定笑得比那时更暖,更轻松。
⑧这样想着,看着,突然发现天边那一抹若隐若现的云变成了一抹淡淡的玫瑰红,并向大地投下了一片暖暖的光。噢,我明白了,母亲是知道灵魂有时能遮住一盏灯的。此时的她,唯恐遮住了那一片暖暖的阳光。她知道她的子孙们分散在五湖四海是多么需要阳光,于是她匆匆地走了。
⑨天边,那一抹若隐若现的云,幻化成一片玫瑰红,暖暖的……
15.结合第④段文字,解释画线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4分)
(1)我觉得母亲的灵魂绝不止21克,应该是21千克,210千克,不,是更多,更重。
(2)忽然又觉得母亲的灵魂是那样的轻……
16.文中母亲的平凡和伟大,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4分)
17.结合全文谈谈“天边,有一抹若隐若现的云”这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6分)
18.母亲是天底下最伟大的人,结合全文内容,仿照下面句子的格式,续写两句话。(4分)
母亲是幸福家庭的支柱,操劳一生,最后化为一抹云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文(40分)
19.在生活中,一定有过这样那样的事,令你激动、令你兴奋,一定有人关心过你、帮助过你。这些人或事给你留下了美好的记忆,珍藏在你的心底。以“爱的记忆”为话题写一篇作文,600字左右。
答案:
第一单元达标检测卷
一、1.C 点拨:A项中“屑”读“xiè”;B项中“丧”读“sāng”,“差”读“chāi”;D项中“颓”读“tuí”。
2.C 点拨:A项,声名狼藉:形容名声极坏。B项,毫不迟疑:一点都不犹豫。C项,文质彬彬: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来形容人文雅有礼貌,不能用来形容文章,属于用错对象。D项,众志成城:大家同心协力,就像城墙一样牢固,比喻大家团结一致,就能克服困难,得到成功。
3.C 点拨:本题运用【近义词辨析“四看”法】。“坚固”,牢固,不易毁坏;“坚实”,牢固结实。“虽然”,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但”等跟它呼应。“纵然”,即使,用在偏正复句中,表示让步关系;“当然”,表示合于事理或情理,没有疑问;“固然”,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承诺”,应承允诺;“允诺”,允许,同意。因此应选C。
4.示例:一首飘荡在夜空中的歌谣 一场洒落在久旱的土地上的甘霖
点拨:修辞、词性、句式等均要一致。
5.D 点拨:本题运用【病句判断法】。A项主客倒置,应为“我对《抗战胜利七十周年》这部纪录片非常有兴趣”;同时,在“是一部……的大片”前加主语“它”。B项句式杂糅,应修改为“原因是……”,或“是由……造成的”。C项搭配不当,“担任”不能与“岗位”搭配,可将“岗位”改为“职务”。
6.(1)示例:①开展“孝文化”知识竞赛。②开展“孝心”主题手抄报评比大赛。③评选“最美孝心少年”。
(2)示例:亲爱的同学们,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源远流长,流淌着的就是“孝”。古人以“孝”为宗,今人仍需高举“孝”之旗。今天的青少年更应该践行“孝”文化。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孝”,宣扬“孝”,践行“孝”。
(3)示例一:我认为我们应该尊重并践行这些传统要求。因为父母含辛茹苦把我们养大,就算有些要求有点过分,我们也应遵从,顺从也是一种孝。
示例二:我不认同这些要求。新时代讲究平等,对待父母尊重即可,不必拘泥于某种形式。
示例三: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这些要求。对一些好的传统,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对不合理的要求,则应摒弃。
二、(一)7.两个“聪明”都是褒词贬用,第一个表示现在对当时举动的反思,意指当时不理解父亲的行为,未能体会父亲的一片爱心。(1分)第二个表示事后醒悟过来的时候,对自己的责备。两个“聪明”都表现了作者的愧疚心理。(1分)
8.示例:望父买橘(1分)
9.主要运用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1分)形象地描绘了家境惨淡的父亲艰难地穿过铁道买橘子的情景,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体贴、爱护。(2分)
10.这是细节描写。(1分)父亲觉得尽到了责任,心里感到踏实、满足,同时又怕“我”伤心,故意作出一副轻松的样子,这正是一种爱的体现。(1分)
(二)11.本文记叙了父亲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对“我”的教育和诸多的关爱,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深切感激与思念。(2分)
点拨:本题运用【概括文章内容法】。采用人物+事件+感情的形式概括即可。
12.插叙。(1分)第⑤⑥段回忆十几年前“我”上大学时因为自己是农民的孩子而感到自卑,看不起农民,是父亲语重心长地教育“我”好好学习,为农民争一口气,插叙使父亲的形象更丰满,突出了文章中心。(1分)
13.通过动作、语言描写,(1分)形象地再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从贴身口袋里摸出”突出了父亲对这两万元的珍惜。一个“摸”字写出了父亲生活之艰难,攒钱之不易,(1分)由此可见父亲对儿子浓浓的爱。(1分)
点拨:本题运用【赏析句子三步法】。先分析描写方法,再从内容和感情的角度入手品析即可。
14.父亲是一个勤勉、宽厚、与世无争的人,他用自己的言传身教,默默地影响着儿女,疼爱着儿女。(2分)
点拨:本题运用【人物形象五分析法】。分析人物形象要结合文中对人物的描写,多角度,全方面地去分析。
(三)15.(1)重:母亲为家庭付出了太多,母亲离世,“我们”内心感到无比沉重。(2分)
(2)轻:解脱操劳,放下一切;母亲可以快乐、轻松地离去。(2分)
点拨: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解题时要尤其注意词语的深层意义。(1)中觉得母亲的灵魂“重”,结合下句交代的原因可知,是因为“我”内心感到无比沉重,另外还交代母亲双肩所承受的重,母亲为家庭付出了很多,母亲很伟大,所以会觉得她的灵魂“重”。(2)“轻”既有“我”内心觉得母亲终于可以解脱操劳放下一切的轻松,又有对母亲的祝福祈祷之意,希望母亲离世能轻松快乐。
16.①养育子女,付出所有;
②与丈夫恩爱相伴几十年;③为家庭操劳,任劳任怨;④辛劳一生,轻松离去。(每点1分) 点拨: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本题答案从母亲对待子女的态度、对待丈夫的态度、对待家庭责任的态度及离去时的状态可以看出,她对待子女付出所有,与丈夫相亲相爱,对待家庭任劳任怨,细心操持,离世时终于能轻松离去。
17.①手法上:比喻或者象征,(1分)把母亲的灵魂比作天边一抹云,把对母亲的浓厚情感寄托在这一抹云上。(1分)②结构上:是全文的线索,(1分)形成首尾呼应。
(1分)③内容上:借对“一抹云”的描摹,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突然离世,从心中感到难过和遗憾到自我宽慰的过程。(2
分)
点拨:本题考查把握文章结构及艺术手法的能力。解题时要多角度考虑,这句话紧扣文章的标题,解题时既要考虑到这句话的表层意思,又要考虑它的象征或比喻义,把母亲的灵魂比作天边一抹云,是对母亲情感的寄托。另外从结构上看,这句话既出现在文章开头,又出现在文章的中间和文章的结尾,是文章的线索,起到贯穿全文、首尾呼应的作用。从内容上表现了“我”心情的转变,由最初母亲离世时的遗憾难过到后来的自我宽慰。
18.示例:母亲是儿女心灵的港湾,倾心爱护,最后变成一缕清风;母亲是父亲得力的臂膀,竭尽全力,最后化作一团烟雾。(每句2分,比喻手法、内容各1分)
点拨: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注意第一句是以母
亲为本体的比喻句,可以从母亲对子女的作用、对家庭的作用、对父亲的作用等角度展开;第二句强调母亲的做法;第三句写“爱”幻化成具体可感的事物。答题时还要注意句式整齐,结构一致。
三、19.思路点拨:“爱”必然充满了关心和温情,爱可以是父母之爱,师长之爱,同学之爱,诸如此类;“记忆”是说要写过去的事情,既然这些事“珍藏在你的心底”,说明这过去的事情值得回味。什么样的事情值得回味呢?亲情、友情、邻里情;经验、教训、哲思。总之,要有珍藏的价值。怎样写呢?选择的事情要真实,表达的感情要真挚。怎样做到感情真挚呢?首先要选好细节,细节描写最易打动人。其次要学会渲染环境气氛,景中情、境中情易触动人的心弦。还要精心设计结构,锤炼语言。
例文:爱的记忆在奶奶卧室的一角,摆放着一张旧书桌。上面那个带锁的抽屉显得有点神秘。奶奶时常会独自摆弄里面的东西,有时还会陷入久久的沉思,这不免令我更加好奇。?终于有一天,在我的苦苦哀求下,奶奶告诉了我其中的秘密,本以为可以满足我的好奇心,却因此留下了永久的记忆——一份关于爱的记忆。?在奶奶打开那个普通的小盒子时,我只发现十几颗像白石子般的物体,还有点不以为意。当我得知这些竟是奶奶收集的我换掉的牙齿时,我简直惊呆了!没想到奶奶竟会细心到如此地步!望着这堆有点神奇却又如此真实的“纪念品”,我的思绪似乎回到了那些曾经的岁月……?和爷爷奶奶共同生活的日子,是快乐的,也是温暖的。每天,奶奶会像变戏法似的为我备好各种水果、蔬菜,看着我吃下去后方才罢休,然后又照着营养书籍上的介绍去为明天准备。爷爷陪我睡觉的时刻让我最为享受,为了使我尽快入睡,爷爷会用手不停地抚摸我,一下、两下……直到我进入梦乡。第二天,爷爷会笑着告诉我,昨天你真乖,只摸了五百下。由于爸爸在外地工作,不常回家,和爸爸睡觉时,我会缠着他给我讲故事,爸爸知道的东西可多了,总能让我感到心满意足。妈妈是一名医生,常常因为给病人动手术,很晚才回家。但我知道,不论多晚,她都会仔细地批改完我写的作业才会睡觉……?那些记忆历历在目,难以忘怀。如今,我已是一名初二的学生了。我知道家人的关爱还将环绕着我,我会将这份关于爱的记忆化作一种动力,努力学习,为了未来,也为了回报这份浓浓的爱。?
点评:?开头设置悬念,引发读者阅读兴趣。?过渡段,引出下文。?从“不以为意”到“惊呆”这一变化显示出了此事对“我”的触动之大,“纪念品”一词生动形象,凝聚着奶奶对“我”深深的爱。?4—7段中,每段各举一例来写“爱的记忆”,层次分明,语言流畅。?总结全文,呼应主题。
总评:本文语言优美,感情真挚。作者所选的“记忆”,虽然平凡,但是让人感动,特别是写奶奶珍藏“我”换掉的牙齿的段落,既深刻地体现了奶奶的细心,也体现了奶奶对“我”深深的爱。
三、单元考点方法专项练
第一单元
记叙文专项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一、考点解说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是阅读中把握和理解作品的第一步。我们的阅读,都是在对作品整体认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概括故事情节,归纳文章要点,是新课标对记叙文阅读的最基本的要求。在各地中考记叙文阅读中,大部分试题都涉及了此考点。
主要考查形式有: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②概括文段中的事例;③概括情节的变化。
二、解题方法
此题型运用概括文章内容法。
(1)要素归纳法:即主要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结果。(2)标题扩展法:把题目扩展成一句完整的话。(3)段意合并法:先找出每个自然段的大意,再将几个自然段的大意归并到一起。(4)语句摘录法:摘录文中的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中心句等,串联并精简即可。(5)一线串珠法:扣住线索,并相应增添内容概括情节。
对于“填空”式补充故事情节的题目,回答时要仔细阅读原文,概括已给的情节,筛选相对应的段落,概括段意即可。
三、考点训练
(中考·郴州)
年 灯
肖复兴
①去年的大年夜,我家后面老爷子家的那盏年灯,在他家封闭阳台的落地窗前,照往年一样,又亮了起来。
②老爷子是位老北京,讲究老理儿。老爷子家这盏年灯,好几年过年的时候,都在点亮。从我家的后窗一眼就能望见,正对面老爷子家阳台窗前的这盏年灯,就这样一直亮到正月十五满街花灯绽放的时候。如今,满北京城,如老爷子这样坚持守候过年老理儿的人,不多见了。
③每年过年期间,望着老爷子家这盏年灯,我都会想起自己年轻的时候。那时候母亲还在世,不管晚上我回家多晚,她老人家都会让家里的灯亮着。每次骑着自行车回家,四周房屋里的灯光都没有了,一片漆黑,老远,老远,一望见家里那橘黄色的灯光闪亮着,跳跃着,像跳跃着一颗小小的心脏,我的心里便会充满温暖,知道母亲还没有睡,还在等着我。母亲去世之后,我晚上回家,再也看不见那橘黄色的灯光了,好长一段时间都不适应,心里都会有些伤感。对于我,灯,就是家;灯下,就是母亲。无论你回来有多晚,无论你离家有多远,灯只要在家里亮着,母亲就在家里等着。
④因为老爷子和我的儿子都在美国,一样读完博士,在美国成家、生子、工作,我们有很多共同的话题,比较熟,也比较说得来。我知道,前些年,老爷子和老伴还常常去美国,看他的儿子,帮忙带带孙子。如今,孙子都上中学了,老爷子真的老了。他不止一次对我说:快八十了,十几个小时的飞机坐不了喽,前列腺不争气,总得上厕所。便盼望儿子能够带着媳妇和孙子回来过一回春节。盼了好几年,不是儿子和儿媳妇工作忙,就是孙子春节期间正上学请不了假,都没有能够回来。每年春节,老爷子家阳台的窗前,都亮起了年灯。
⑤去年老爷子家的这盏年灯,变了花样。以往,都只是一盏普通的吊灯,半圆形乳白色的灯罩,垂挂着一支暖色的节能灯。有时候,为了增添一些过年的气氛,老爷子会在灯罩上蒙上一层红纸或红纱。去年,换成了一盏长方形的八角宫灯,下面垂着金黄色的穗子,木制,纱面,上面绘着彩画,因为距离有点儿远,看不清画的是什么,但五颜六色的,显得很漂亮,过年的色彩,一下子浓了。不知道老爷子是从哪儿淘换了这么一个玩意儿。
⑥老爷子家的这盏年灯,就这样又像往年一样,在大年夜里亮了一宿。烟花腾空,缤纷辉映在他家窗前的时候,暂时遮挡了年灯,但当烟花落下之后,年灯又亮了起来。让我觉得特别像是大海里的浪涛,一浪一浪翻滚过后,只有礁石立在那里不动。那岿然不动的样子,那执著旺盛的心气,颇有点儿像老爷子。
⑦大年初一过去了,大年初二也过去了……老爷子的年灯,就这么一直亮着。在整个小区里,不知道还有没有什么人,会注意到有这样一盏年灯;在偌大的北京城,不知道还有没有什么人,能守着这么一份过年的老理儿,点亮这样一盏守候着亲人回家过年的年灯。
⑧一天半夜里,我起夜,在厕所的后窗前瞥见那盏年灯,无月无星只有重重雾霾的夜色里,它比一颗星星还亮,亮得如同一个旷世久远的童话。心里不禁有些感慨,既为老爷子,也为老爷子的儿子,同时,也为自己。
⑨大年初五的早晨,我起床后,从后窗望去,忽然发现,老爷子家阳台落地窗前的那盏年灯,没有了。这一天的天气格外的晴朗,太阳斜照在他家阳台的落地窗上,明晃晃地反光,直刺我眼睛。我以为眼花了,没有看清。定睛再细看,年灯真的没有了。
⑩正有些奇怪,看见一个男人领着一个十几岁的男孩子,走进阳台,他们都穿着一身运动衣,两人做起了体操来。不用说,老爷子的儿子和孙子回家了。虽然没有赶上年夜饭,毕竟赶上了当天晚上破五的饺子。离正月十五还有十天,年还没有过完呢。
又要过年了,想起老爷子的那盏年灯。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2月25日,有删改)
文章围绕“年灯”主要写了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人物形象)
一、考点解说
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是文学作品的主要任务。而分析人物形象,则是我们阅读文学作品的一个主要任务,命题者也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题。
主要考查形式有:①概括文中××人物的形象特征。②写出人物描写方法,并分析其作用。③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二、解题方法
此题型运用人物形象五分析法。
人物形象应该是人物性格与其身份地位的综合。一般从五个方面分析:①通过人物描写来分析形象,如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重视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因为这些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形象;②通过故事情节来分析人物形象。③通过典型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④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形象。⑤结合写作背景或文章主题去理解。
三、考点训练
(中考·咸宁)【导学号:29992010】
①照相师来了,女孩们激动起来。
②寻找焦点的人,首先成了焦点。瞧他那一身打扮,大波浪的披肩发,直筒裤子,尖头皮鞋,花格衬衫,套着一个鼓鼓囊囊的红背心。要是村里哪个小伙子装扮成这样,不被人说成“二流子”才怪呢。可是他这样装扮,村里人觉得理所当然。要知道,人家是照相师呢,胸前吊着的相机为他的职业作了证明。村里人不会用“艺术气质”这样的词语,但是他们知道持有相机的人,应该不同凡俗,可以异于常人。人们或远或近地看着他,想象着自己或者某个亲人的面容,仿佛他的到来是为了提醒记忆里的一些事物。
③女孩们是他的主要顾客。她们奔走相告:照相师来了!照相师?啊?在哪儿?听到消息的女孩先是惊喜,然后故意掩饰自己的激动:我看看有没有合适的衣服,你先去吧。传达消息的女孩当然知道对方心理,一个劲催:还不快收拾,照相师说走就走了。
④于是,女孩们一个一个站到了他的镜头前。有单个的,有合影的,也有抱着孩子,也有搀扶着老人的。他调着焦距,变换着姿势,寻找最佳角度,捕捉人们最自然最生动的表情。他知道快门按下的瞬间,美与梦想将定格为永恒。无论是出于艺术的考虑,还是出于生意的原因,他都不敢马虎一点儿。当他将冲洗出来的照片交到人们手上时,人们会左右端详,如果再夸赞几句,他就觉得极有成就。
⑤照相师也遇到过不喜欢照相的女孩。
⑥盐码村的女孩小茴就不喜欢照相。小茴家门前有几株月季,村里的女孩都喜欢以她家的月季为背景照相。人们一来,小茴就悄悄地溜了。
⑦那一天,照相师进村不久就下了雨,他慌乱中躲到了小茴家的瓜架下。小茴和她母亲从地里匆匆回来了,赶紧开了门,叫他去屋子里。他发现这个平时冷冰冰的女孩其实人很好,热情善良,她给他拿来干净的毛巾擦水,给他倒上热腾腾的茶,冒雨去做豆腐的人家打来了豆腐,让他不要过意不去,就像到自己家一样。
⑧吃饭时,照相师发现,小茴的左眼眉梢上角隐藏着一个米粒大的疤痕,不是很深,并不显眼。他想,小茴不爱照相,是不是因为这个细小的疤痕呢?
⑨吃过饭,雨也停了,照相师说,我给你们照张相吧?母亲笑笑,看着女儿。小茴低头不语。照相师走到月季花跟前,摘了一朵,对她说,我给你照一张拿着花的照片,保证好看。小茴的眼睛里放出了惊喜的光芒。
⑩她站到月季花跟前,将那朵被雨水润得更显明艳的花举了起来,花朵遮住了她四分之一的脸庞,露出了忧伤而又憧憬的表情。照相师感到了一种别致的美,神秘,梦幻。他轻轻按下了快门。接着,他又给小茴的母亲照了一张,还给母女俩照了合影。
几天之后,照相师送来了照片,小茴扫了一眼,就很快收了起来。照相师笑笑说,你是我拍到的最好看的女孩。
小茴的脸红了。
照相师又拿出一张照片,说,你看看,知道这是谁吗?小茴盯着照片上的女子问:是谁?照相师说:我对象,她腿有残疾,但是人很好,性格开朗,头一次见面,她就把我吸引了。真的很漂亮!小茴笑着点头。
照相师说:我们明年想开个照相馆,等你有了男朋友带去我那里合影啊,免费!
小茴的脸又红了。
照相师笑笑说,我走了。他走了几步,回头看了一下,小茴已经不见了。他知道她一定躲到屋里欣赏自己的照片去了。其实他的妻子并无残疾。他为这个临时想出的谎言默默地抱怨了自己一下,算是对妻子的歉意,然后大声吆喝起来:“照相啦,照相——照相啦——”
(选自《百花园》2016年第3期,有删改)
1.读完全文,请你简要说说文中的照相师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河南)
滴水之恩
……
终于又有一辆小拖车开过来,这次被我拦下了。没想到,司机竟会是那个人。
去年夏天在马山,有一天将散集时,我在街上闲逛,看见了他。
当时,他衣衫不整地斜靠在土墙根下,胡须很长,头发蓬乱,一副潦倒落魄的样子。他的面前并没有放乞讨钱币的碗,但我确信,他一定是又渴又饿了。
几步之外有个茶水摊,我去买了一杯水一块糕递给他。他无神的眼睛并没有因我的热心而闪亮,他甚至不抬眼看一看便自顾自吞食起来。“快散集了,要去哪里,你也该去了。”我随口劝了他一句,便走开了。
几个月过去了,虽然眼前这个人整洁而精神,但我还是认出了他。
“去马山吗?”我焦灼地问。
“去马山?”他迟疑了一会儿,让我上了车。
小拖车颠簸着,他燃着的烟头,红红的亮点忽明忽暗。
“你是马山人?”他问。
“不是,我在那儿见习。”
他有点失望:“我倒曾遇到过一个马山人呢,那真是个好人。”
“你去过马山?”
“去过。”
话题断了,黑暗中,他似乎笑了笑。开始下雨了,豆大的雨点叩打着车窗。
他忽然说:“说起来那次去马山,怪难为情的。那时我赌输了,输得精光,被撵出来,流落到马山。有个人给我水喝,给我东西吃,可惜我不认得她,要不,真得好好谢她。”
“就为了那个人送你一点水一点吃的吗?”
他不屑地看我一眼:“你不懂,那时候我心灰意冷,没脸回家,她劝我‘快散集了,要去哪里,你也该去了’。我听了她的劝告,回家了。后来再也不赌了。我真的很感谢她,要不是她那一杯水一块糕一句话,我现在还不晓得会怎样呢。”
我心中有掩饰不住的喜悦,想不到那件小事会对他帮助那样大。
他没有认出我来。我决定不提看见他潦倒情形的就是我。每个人都有尊严,我要让他拥有一份完整的助人的快乐和自豪。
“我也很感谢你,要不是搭上你的车,这会儿我还在山路上挨雨淋呢!”
他听了果然高兴:“其实你也不用谢我,要谢就谢那个给我水喝的人。那次之后,我才晓得,人有时候是多么需要旁人帮一把。”
“马山到了!”他刹住车。
“谢谢你啊,下车来喝杯热茶,歇会儿吧。”
他一边倒车一边说:“我还得赶回去运货呢——本来,我的车是不到马山的。”
(作者:唐敏。有删改)
2.文中的“我”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单元 记叙文专项
考点1:三、①年轻时,母亲为“我”点灯,温暖着“我”。(1分)②老爷子从美国回来后,年年点亮年灯,但没能盼回儿孙。(1分)③去年大年夜老爷子点年灯,全家团聚。(1分)
考点2:三、1.敬业,对照相艺术一丝不苟;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和专业水平;细心,善于观察,善解人意;乐于助人,富有爱心。(4分)
点拨:第④段“他调着焦距,变换着姿势,寻找最佳角度,捕捉人们最自然最生动的表情。他知道快门按下的瞬间,美与梦想将定格为永恒。无论是出于艺术的考虑,还是出于生意的原因,他都不敢马虎一点儿。当他将冲洗出来的照片交到人们手上时,人们会左右端详,如果再夸赞几句,他就觉得极有成就。”体现出照相师的专业水平高,敬业,对照相艺术一丝不苟;下文中从发现小茴的疤痕,给小茴搭配月季,认真巧妙地拍照,对小茴“说谎”,鼓励她等情节,能概括出照相师是一个观察仔细、善解人意、富有爱心的人。
2.①善良,有爱心,乐于助人:为潦倒的他买水买糕,并劝他回家。(2分)②细心体贴,尊重他人:没有言明“我”曾帮助过他,维护他的尊严,让他拥有一份完整的助人的快乐和自豪。(2分)
点拨:要联系文章的内容,结合文章中人物的言行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