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总结与提升
一、单元基础知识梳理
第七单元
INCLUDEPICTURE
"../../../积累字.tif"
\
MERGEFORMAT
1.易错字音
黄发垂髫(tiáo)
邑(yì)人
诣(yì)太守
刘子骥(jì) 浩浩汤(shānɡ)汤
滕(ténɡ)子京 隐曜(yào) 岸芷(zhǐ)汀(tīnɡ)兰 林壑(hè)
樯(qiáng)倾楫摧 伛偻(yǔ
lǚ) 觥(ɡōnɡ)筹
阴翳(yì)
毳(cuì)衣
沆砀(hànɡ
dànɡ)
铺毡(zhān) 羡(xiàn) 南山陲(chuí) 聒(ɡuō)
2.易错字形
怡然 豁然 阡陌 冥冥 霪雨 锦鳞 宠辱偕忘
晦明 酒洌 弈 岩穴暝 雾凇 舟一芥 嗟 谩
3.通假字
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通“嘱”,嘱咐。
INCLUDEPICTURE
"../../../积累成语.tif"
\
MERGEFORMAT
世外桃源 豁然开朗 落英缤纷 无人问津
春和景明 气象万千 政通人和 水落石出
醉翁之意不在酒 觥筹交错 峰回路转
INCLUDEPICTURE
"../../../积累实词.tif"
\
MERGEFORMAT
1.落英缤纷(花)
2.欲穷其林(走到……尽头)
3.连月不开(放晴)
4.沙鸥翔集(鸟停息在树上)
5.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喻指朝廷)
6.野芳发而幽香(开放)
7.泉香而酒洌[水(酒)清]
8.山肴野蔌(荤菜
蔬菜)
9.余拏一小舟(携,带)
10.余强饮三大白(酒杯)
11.
偶然值林叟(遇到)
12.
九万里风鹏正举(高飞)
INCLUDEPICTURE
"../../../积累虚词.tif"
\
MERGEFORMAT
1.为: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向,对)
2.以:属予作文以记之
(用来,表目的)
3.之: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
②前人之述备矣(结构助词,的)
4.而:①溪深而鱼肥(连词,表并列)
②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连词,表转折)
INCLUDEPICTURE
"../../../一词多义.tif"
\
MERGEFORMAT
1.舍:①便舍船
(动词,舍弃)
②屋舍俨然(名词,房屋)
2.寻:①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②寻病终(副词,不久)
3.其:①欲穷其林(代词,那)
②得其船(代词,他的)
4.或
①而或长烟一空(副词,有时)
②或异二者之为(副词,或许,也许)
5.空
①浊浪排空(名词,天空)
②而或长烟一空(动词,消散)
6.之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助词,的)
②名之者谁(代词,它)
7.一:①上下一白
(副词,全)
②余拏一小舟(数词,一只)
8.兴:①
晨兴理荒秽
(动词,起)
②兴来每独往(名词,兴致)
INCLUDEPICTURE
"../../../古今异义.tif"
\
MERGEFORMAT
1.阡陌交通 古义:互相通达 今义:原是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统称,现仅指交通事业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
3.无论魏、晋 古义:不要说 今义: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4.越明年 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5.气象万千 古义:景象 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6.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义:酒杯
今义:像霜或雪的颜色(跟“黑”相对)
7.九万里风鹏正举 古义:高飞 今义:往上托,往上伸
INCLUDEPICTURE
"../../../词类活用.tif"
\
MERGEFORMAT
1.渔人甚异之: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
2.处处志之:志,名词用作动词,做标记
3.百废具兴:废,形容词用作名词,各种该办而未办的事
4.先天下之忧而忧:先,名词作状语,在……之前
5.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6.太守之乐其乐也: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INCLUDEPICTURE
"../../../综合性学习积累.tif"
\
MERGEFORMAT
1.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
2.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道德经》
INCLUDEPICTURE
"../../../作家作品.tif"
\
MERGEFORMAT
1.《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又号五柳先生,东晋诗人,作品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等。
2.《岳阳楼记》作者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代表词作有《渔家傲__秋思》《苏幕遮》,有《范文正公集》。
3.《醉翁亭记》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欧阳文忠公文集》存世。
4.《湖心亭看雪》作者张岱,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5.《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作者孟浩然,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和王维并称“王孟”。
6.《终南别业》作者王维,字摩诘,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被称为“诗佛”。
7.《渔家傲》作者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
8.《长相思》作者纳兰性德,字容若,清代著名词人,词以小令见长。??
二、单元检测卷
第七单元达标检测卷
(100分,90分钟)
题 号,一,二,三,总 分
得 分,一、基础积累与运用(27分)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 )(2分)
A.伛偻(lǒu) 谪守(zhé)
萧然(xiāo)
雾凇沆砀(hàng)
B.霪雨(yín)
俨然(yǎn)
皓月(ɡào)
怡然自乐(yí)
C.谗言(chán)
缤纷(fēn)
阡陌(mò)
豁然开朗(huò)
D.间隔(jiān)
邑人(yì)
觥筹(gōng)
蔚然成风(wèi)
2.成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它的来源十分丰富。下列各组成语,全都来源于历史故事的一项是( )(2分)
A.门庭若市 豁然开朗 峰回路转
B.水落石出 世外桃源 临渊羡鱼
C.落英缤纷 心旷神怡 政通人和
D.闻鸡起舞 吴下阿蒙 破釜沉舟
3.解释下列加点词。(2分)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2)伛偻提携( )
(3)树林阴翳( )
(4)连月不开( )
4.下列各项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B.属予作文以记之
C.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D.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寻向所志 寻病终
B.览物之情
醉翁之意不在酒
C.蔚然而深秀者
佳木秀而繁阴
D.而或长烟一空
或异二者之为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2分)
A.名之者谁 B.是金陵人,客此
C.处处志之
D.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7.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D.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8.用原文中的语句填空。(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佳木秀而繁阴,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2)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了作者超越个人忧乐的宽广胸襟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济世情怀。
(3)古代诗人钟情于湖光山色,其中对洞庭湖的描写屡见不鲜。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描写洞庭湖壮阔景色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清照的《渔家傲》中意境壮阔、想象丰富、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张岱在《湖心亭看雪》中用寥寥十余字描写了一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这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生活中被他人误解在所难免,但如果我们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豁达心胸,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更加和谐。
9.语言综合运用。(7分)
(1)
2015年“五一”期间岳阳楼景区推出的“背《岳阳楼记》,领免费门票”活动受到游客热捧,有近万人因背《岳阳楼记》得岳阳楼免费门票。针对这个景区的新举措,某班级出现了两种不同声音。请根据甲方观点写出乙方观点。(1分)
甲:我们不赞成这种做法。景区完全是拿传统文化作秀,纯属借背诵之名来提高景区的知名度,以达到增加经济收入的目的。
乙:我们认为这种做法值得推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岳阳楼景区管理处拟在门票上印制“岳阳楼简介”,请你根据所学内容代写一段说明性的文字。(2分)
(3)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阐明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与他同时代的欧阳修则在《醉翁亭记》中以“乐”字贯穿全篇,抒写情怀。请将下面两个句子补充完整,要求补写后的句子能分别体现这两篇文章的中心。(每句填7个字)(4分)
①范仲淹。
②欧阳修。
二、阅读(33分)
(一)古诗阅读。(4分)
纳 凉
秦观
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①。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选自《宋诗鉴赏辞典》)
【注释】①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
10.前两句,“__________________”字表达了诗人寻觅清凉之地的愿望。“倚”字写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境。(2分)
11.“风定池莲自在香”寄寓了诗人怎样的志趣?(2分)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10分)
桃花源记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渔人甚异之(异:认为……奇特)
B.无论魏、晋(无论:不要说)
C.处处志之(志:记住)
D.寻病终(寻:不久)
13.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欲穷其林 其中往来种作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C.不复出焉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D.乃不知有汉 乃重修岳阳楼
14.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误入桃花源的渔人惊异地看到,这里土地肥美,生活和乐,没有压迫,没有纷争,老幼幸福愉快,人人融洽友好,这完全是中国农耕文明时代“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花源中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可以推知,他们感叹的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韶光易逝和逃脱了外界的纷争与祸乱的幸运。
C.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生活图景,又极力表现了它的似有似无,寻觅而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D.这篇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记叙层次清楚,环环相扣,结构严谨,语言简洁平易,朴实自然。
1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三)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10分)
游大林寺
(唐)白居易
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凡十七人,自遗爱草堂①,历东西二林②,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唯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③。
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④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因口号绝句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弘简、李补阙渤三人姓名文句。因与集虚辈叹且曰: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由驿路至山门,曾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⑤今垂二十年,寂寥无继来者。嗟乎!名利之诱人也如此!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太原白乐天序。
(选自《全唐文》,有删减)
【注释】①遗爱草堂:白居易被贬江州后,在庐山遗爱寺自己营建的草堂。②东西二林:指东林寺、西林寺。后文的“化城”指化城寺。③海东人:新罗国人,新罗国地处朝鲜半岛。④聚落:村庄。⑤迨(dài):等到。
16.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A.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B.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C.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D.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17.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华( ) (2)造( )
18.翻译文中画线句子。(2分)
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
19.用自己的话说说白居易一行游大林寺的行踪。(2分)
20.大林寺景色优美却游人甚少,其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2分)
(四)阅读文章,回答问题。(9分)
读点诗词养点气
张华兴
①中国自古就是诗的国度。悠悠中华几千年历史,延绵不绝的,是博大精深的古诗文对炎黄子孙潜移默化的熏陶。那些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感人至深的诗家情怀,不仅传递着古诗词的韵律和丰富的情感,更为重要的是能使人读出浩气、骨气、地气、清气。读诗词,可以让我们学习古往今来仁人志士的气节情怀,汲取诗词歌赋的精神给养。
②读诗词养点浩气。南宋诗人文天祥的《正气歌》,就是浩然正气存乎天地之间的代表作,感情深沉、气壮山河,充分体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李白有“澹然养浩气,欻起持大钧”的高歌,谭嗣同有“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坦然,陈毅有“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的自豪……有了些许浩气,心胸就豁达,境界就高昂,正如宋代诗人丘葵所言,“浩气养成天地小”。
③读诗词养点骨气。骨气是人之脊梁,无骨则无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郑板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以及唐代诗人李颀“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的骨气,就是浩气、正气的延伸,也是做人从政的精气神所在。
④读诗词养点地气。古往今来,诗词之魂在“接地气”,没有地气的吟风弄月、自我欣赏,是没有多大生命力的。流传下来的诗词大多地气充足,滋养丰厚。从“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之劳,到“位卑未敢忘忧国”之忧,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之盼,到“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之安,无一不是生活的营养、人生的积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国久传不息的名篇佳作都充满着对人民命运的悲悯、对人民悲欢的关切,以精湛的艺术彰显了深厚的人民情怀”。
⑤读诗词养点清气。清正廉洁是古之取士的标准,也是为官事政的要求。古代为官者多是文人出身,既崇尚清廉的操守,也持守清正的襟怀,自然也是我们今天亟待补充的从政营养。王昌龄坦荡胸襟,“一片冰心在玉壶”;李商隐谆谆告诫“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于谦剖心自勉,“要留清白在人间”“清风两袖朝天去”;王冕慨然挥毫“只留清气满乾坤”……宋代诗人龚日升概括得妙:“千首新诗,一轮明月,两字清廉。”
⑥真诚呼吁大家读些诗词,丰富学识,提升境界,装点人生。
(2016年05月26日《人民日报》05版,有改动)
21.选文从哪几个方面论证了“读点诗词养点气”这一中心?(3分)
22.选文第②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23.选文②③④⑤段顺序能不能调换?请说说理由。(3分)
三、作文(40分)
24.无论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塞北,还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江南,你总是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风光,真可谓“江山如此多娇”。
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次出游经历,写一篇游记,不少于600字。
答案:
第七单元达标检测卷
一、1.C 点拨:A项,“偻”读lǚ,B项,“皓”读hào,D项,“间”读jiàn。
2.D
3.(1)哪里,怎么 (2)脊梁弯曲,这里借指老人
(3)遮蔽 (4)放晴
4.B 点拨:“属”通“嘱”。
5.B 点拨:B项中“之”都是“的”的意思。A项中“寻”的意思分别为寻找/不久;C项中“秀”的意思分别为秀丽/茂盛;D项中“或”的意思分别为有时/或许。
6.D 点拨:D项中“金”是“碎金”的意思,没有活用;A、B、C三项中加点词都是名词作动词。
7.D 点拨: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的辨析。A项“无论”:古义:不要说;今义: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B项“交通”:古义:互相通达;今义:原是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统称,现仅指运输事业。C项“气象”:古义:景象;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8.(1)野芳发而幽香 风霜高洁
(2)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4)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5)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
(6)示例一: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示例二: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9.(1)示例:景区的做法除了能够提高景区的知名度外,还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传统文化,有利于弘扬和传承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点拨:此题已经明确观点了,只需写出充分的理由来证明此观点,语言要流畅自然。
(2)示例:岳阳楼位于湖南岳阳,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之一。登上此楼,可以观赏洞庭湖的壮美景象。历代文人墨客登临抒怀,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曾写下《岳阳楼记》,岳阳楼因此闻名天下。
(3)①为天下先忧后乐 ②与吏民同醉同乐
二、(一)10.追 (纳凉时)悠闲自在(每空1分)
11.寄寓了诗人远离世俗,保持高洁品性的志趣。(2分)
点拨:结合全诗的内容,从“莲”的形象及“自在”一词入手,分析作者的志趣。
(二)12.C(2分) 点拨:“志”在这里是做标记的意思。
13.A(2分) 点拨:A项中两个“其”均为指示代词,那;B项中的两个“之”,前者是代词,这;后者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C项中的两个“焉”,前者是兼词,“于之”,从这里;后者是疑问代词,哪里,怎么;D项中的两个“乃”,前者是副词,竟;后者是连词,于是。
14.B(2分) 点拨:“‘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韶光易逝”错误。
15.(1)(村里的人)见到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儿来。(2分) (2)(村里人的祖先)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再没有从这里出去。(2分)
点拨:本题运用【文言语句翻译法】。本题(1)句注意“乃”“所”的翻译,(2)句中抓住“妻子”“绝境”“焉”的翻译。
(三)16.B(2分) 点拨:本题运用【文言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法】。此句意思是“此地实为庐山第一胜境”,应在主谓之间停顿。
17.(1)开花(1分) (2)到(或“往”)(1分)
18.寺院周围多是清澈的溪流,苍色的岩石,矮小的松树,清瘦的竹子。(2分)
19.白居易一行从遗爱草堂出发,经过了东林、西林二寺,到达化城寺,在峰顶上稍事休息,便登上香炉峰,住在大林寺。(2分)
点拨:根据选文第一段中“自遗爱草堂,历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了解行踪。
20.(1)大林穷远;(2)名利之诱人也如此!(2分)
【译文】我和河南人元集虚、范阳人张允中等一共十七人,从遗爱草堂出发,经过东林寺、西林寺,到达化城寺,在山顶憩息片刻,便登上香炉峰,夜晚留宿在大林寺。大林寺地处偏远,很少有人到来。寺院周围多是清澈的溪流,苍白的岩石,低矮的松树,清瘦的翠竹。寺中只有用木板搭盖的房屋和木质的器具,里面的僧人都是海东人。
因为山势很高,离地面很远,节气就比山下来得晚。这时候正是初夏,这里却好像是正月、二月的天,山里的桃花才刚刚开放,山涧中的草还短着呢。人情风俗、物产节气,都和平原地带的村庄大有不同。刚来时,恍惚间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因此随口吟出一首绝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不久又观看了房屋的墙壁,看见萧存、魏弘简、李渤三人姓名和所留文句。于是我和集虚等人感叹说:“此地实为庐山第一胜境。从驿路到山门,还不到半天的路程,自萧、魏、李这三人游览大林寺后,到现在已经有
二十年了,很少有继续前来的。唉,功名利禄对人们的诱惑竟然到了这种地步啊!”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太原人白乐天写了这篇序。
(四)21.(1)读诗词养点浩气。(2)读诗词养点骨气。(3)读诗词养点地气。(4)读诗词养点清气。(3分)
点拨:用多个分论点,从不同方面来论证中心论点的题,从每段的开头就可以找到。
22.举例论证、引证法(道理论证)。(1分)用举例论证和引证法的方式,有力地论证了“读诗词养点浩气”的论点,从而论证了中心论点“读点诗词养点气”。(2分)
点拨:先明白议论文的四种论证方法,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包括引证法),然后对号入座。其作用是:有力地论证了+本段中的论点+从而论证了中心论点。
23.不能。(1分)每段的内容与第①段的内容相呼应,浩气的延伸就是骨气,骨气、地气、清气符合人们思想境界的发展规律,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由个人到社会。所以不能调换。(2分)
点拨:文章段落的顺序能不能换,要找到文章各段之间的联系,看是否按空间、时间、逻辑顺序组合。本题是按逻辑顺序组合的,找到它们的逻辑关系就可以了。
三、24.思路点拨:首先游览的顺序要交代明白,可以按时间顺序来写,也可以按地点转换的顺序来写。其次要写出景色的特点,重点描写最吸引人的景物。在描写景物时,要融入自己的感情,力求做到情景交融,最后分清哪些该详写,哪些该略写,做到详略得当,如需介绍景点的有关知识,要简明扼要。
例文:古东瀑布之旅仲夏时节,蝉鸣愈烈,我同家人一起踏上了清凉舒适的古东瀑布之旅。在那里,一片神秘的自然山水在等着我……?漫步在大青石铺成的小道上,先前的一身燥热已在山间清凉的空气中消失得无影无踪。我被奇异的绿簇拥着,身旁到处都是参天古树?,有时还有几株高大的龟背竹栖息在古树下,阳光从树叶的空隙间洒下,碎成斑斑光点。我醉了,沉浸在这山间小景中,我尽情地呼吸着周围湿润的空气,心中无比澄澈。小路的前方传来重重叠叠的水声,仿佛悠远神秘的江南丝竹。过一座小桥,再转一个弯,眼前豁然开朗。抬起头,满眼的惊异,难道是七仙女织的雪绸从天而降?一条白练流泻而下,落入潭中,便碎成了数不清的水花。在阳光的照射下,飞溅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远望去,就像一朵朵小巧可爱的梨花,微雨似的纷纷扬扬。飞扬的调皮的水珠亲吻着我的脸颊,拨弄着我的发丝,眷恋着我的肌肤。?我尽情地张开双臂,水珠便倏地钻进我的怀抱,却再也寻它不着。我顿感清爽彻身,仿佛全身的每一个细胞都被洗礼了。这就是古东瀑布——神龟饮涧。虽说我没有看到什么神龟,但大自然织就的这条白练已着实让我神倾。顺着石板路再往前走一段,又有着大自然另一神奇之笔——书生展卷。清澈的山泉从密林深处涌出,轻柔平稳地顺山势而下,在山间,山泉沿路展开,就像是一位苦读多年的书生,从容地展开考卷。透过明净的水面,我清晰地看到了树根和枯叶浸泡在沙石间,偶尔一两只灰黑色的小鱼会去光临,在其间欢快游动。看到这悠闲自得的小鱼儿,我也感受到了一份久别的轻松自在和恬静闲适。拨开身子左边的树枝,一幕翡翠密帘挂在眼前,闪烁着耀眼的莹白。瀑布哗哗地拍打着水面,但声音却不是很大,宛如一支动人的小曲儿,却无法用人类的乐器模仿出任意一个音符。微风吹拂,平铺于瀑布下方的墨绿色的潭便漾起了层层碧波,像翩翩起舞的少女的裙幅,轻轻地摆弄着。我忍不住了,小心翼翼地将双脚伸进潭水里,一阵清凉掠过我的全身,我顿觉心旷神怡,疲惫也被这潭水带走了。潭边一些树也将自己的手臂盘曲着伸入潭中,与游人共享清凉的潭水。树下还有一些写刻于褐色木板上的金色诗文,它们为这娟丽的美景增添了几分韵味。古东瀑布虽没有德天瀑布的壮丽,也没有壶口瀑布的雄伟,但古东瀑布明净的水洗涤了我的心灵,抚去了我的疲惫……?
点评:?“一片神秘的自然山水在等着我”,开头留下悬念,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大青石铺成的小道”“清凉的空气”“奇异的绿”“参天古树”是对山中小景的描绘,给读者留下了清爽的印象。?把瀑布比作“雪绸”“白练”;把水花比作“梨花”;写水珠“亲吻着我的脸颊,拨弄着我的发丝,眷恋着我的肌肤”,赋予水珠调皮的性格。比喻与拟人的综合运用,使文章语言俏皮生动,富有灵性。?古东瀑布抚去了“我”身心的疲惫,使文章主题得到升华。
三、单元考点方法专项练
第七单元
古诗词专项?
品味诗歌的意境)
一、考点解说
所谓“意境”,就是寄托作者主观思想感情的景物形象综合起来构建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艺术境界,包括诗歌所绘之景、作者所抒之情、诗句营造之境三个方面。如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这几个形象表现了秋天郊外凄凉之景,构成一种苍凉、悲苦的意境,烘托出作者的思归之情。
常见题型表述为:①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②“××”这两句诗描写的景物有何特点?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二、解题方法
诗歌意境三步分析法。
“概—描—点”是分析诗歌意境的方法。一是描绘诗歌中展现的图景画面;二是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意境特点(苍凉悲壮、孤寂冷清、恬静安谧、萧瑟凄凉、雄浑壮观等);三是点出意境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答题模式:……(景物)构成了……的意境(画面),抒发(流露)……情感。
三、考点训练
(中考·长沙)【导学号:29992064】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①边,寂寞开无主②。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③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④群芳妒。零落⑤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注释】①断桥:残破的桥。②无主:无人过问。③更著:又遭受。著,同“着”,遭受的意思。④一任:任凭。⑤零落:凋谢。
【背景资料】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一生志在恢复中原,但却受人排挤,晚年退居山阴,始终保持昂扬的爱国热情,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此词可以看成他的身世的缩影。
1.词的上阕通过驿站、断桥、黄昏、风雨等意象,营造了________________的意境。下阕则写出了梅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3分)
(中考·绵阳)
寻幽居不遇
庄翱
满庭花落迷行路,绕院泉声写半山。
向暮此中回首去,洞门深处鸟关关。
2.这首诗写出了朋友幽居之处的哪些特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随州)
送魏二①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注释】①这首诗是作者贬为龙标尉时所作。
3.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醉别”叙事,“江楼”点出地点,“橘柚香”写景并点明时令,描绘了送别的环境,含蓄地写出了与友人分别的心情。
B.潇潇的“江风”,凄迷的“雨”,冰凉的“舟”,这些意象是暖色调的,烘托出朋友相送,内心那无尽的温暖和惬意。
C.第三、四句想象友人和自己分别后的情景。一个“遥”字,既写出与友人相隔的距离之远,又暗示分别后相见之难,将依依惜别之情传达得委婉动人。
D.古歌谣有语:“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诗句“愁听清猿梦里长”以凄清的环境烘托愁苦心情,这两句在表达情感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赏析表现手法)
一、考点解说
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托物言志、用典、借景抒情、以动衬静、化静为动、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联想、想象、侧面烘托、象征、欲扬先抑等,这些表现手法在表达作者思想情感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赏析表现手法这类试题可以考查学生对表现手法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的掌握情况,是中考常见的考点之一,主要命题形式为:①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②简析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解题方法
赏析诗歌表现手法三步法。
答题时首先要认真阅读全诗,根据要求找出诗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然后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分析作者是怎样使用这种手法的;最后分析使用这种手法的作用。答题模式:“这首诗运用了……(表现手法),将……与……进行……(分析如何使用该手法的),写出了……(内容),表达了……的情感,有……效果”。
三、考点训练
(中考·杭州)【导学号:29992065】
月 夜
(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①南斗斜。
今夜偏知②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早 行
(宋)陈与义
露侵驼褐③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释】①阑干:这里指横斜的样子。②偏知:才知。③驼褐:用兽毛制成的上衣。
1.两首诗的最后两句都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请作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江西)
二月二日出郊
(宋)王庭珪
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微。
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
烟村南北黄鹂语,麦垅高低紫燕飞。
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
2.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云犹含态石披衣”一句采用拟人手法,赋予“云”和“石”以人的情态。
B.诗的颔联写远景,颈联写近景,远近结合,使景物富有层次感。
C.最后两联用鸟类逢春之乐反衬“田家”早耕归来的心情。
D.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田园风光的感情。
品味古诗词炼字))
一、考点解说
古人作诗(词)讲究炼字。这种题型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要把该字人为地从整首诗(词)所构建的意境中剥离出来,要做到结合全诗(词)的情感和意境来分析,在句中炼字,在篇中炼字。还要结合标题、作者、注解来理解。常见题型:(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二、解题方法
古诗词炼字品析法。
答题时要把这个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并结合全诗(词)的意境和情感来分析。解答步骤:第一步明手法,从词性、色彩、修辞等角度把握其内涵,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描景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步点作用,点出该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姿态、神态、氛围、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突出了怎样的主旨等。
三、考点训练
(中考·连云港)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1.赏析“月如钩”中“钩”字的妙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连云港)
迎 燕
(宋)葛天民
咫尺①春三月,寻常百姓家。
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
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
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
【注释】①咫尺:距离很近。比喻春天的短暂。咫,古代称八寸为咫。
2.颔联“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中的“旧帘”有何妙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考点方法专项练
第七单元 古诗词专项
考点1:三、1.孤寂凄凉 高洁 坚贞(每个空1分,共3分)
点拨:此题考查对诗词意境、形象的分析能力。把握意境、形象要善于抓关键信息,进入词句设置的情境中,用心体会:身处“驿外断桥边”,“寂寞”地开放无人过问,还要在黄昏里遭受风吹雨打,处境何等凄凉,心情何其落寞。梅花无心同百花争享春光,只任凭百花去嫉妒。即使花片飘落被碾作尘泥,也依然有永久的芬芳留在人间。由此可见其品质——坚贞、高洁。
2.落花满径、倚山而居、清泉淙淙、鸟语声声。(2分)
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诗歌前两句重在写朋友幽居之处的特点,抓住“满庭花落”“绕院泉声”“半山”概括出来即可;注意后面两句中的“鸟关关”,这也是幽居的特点之一。
3.B(3分) 点拨:潇潇的“江风”,凄迷的“雨”,冰凉的“舟”,这些意象是冷色调的,烘托出朋友相送,内心那无尽的惆怅。
考点2:三、1.《月夜》通过描写虫声初起,穿过窗纱传进屋内的情境,衬托出春夜的恬静;(1分)《早行》写诗人睡意蒙眬中经过静寂的小桥,稻田深处传来草虫的鸣叫声。静中有动,寂中有声,衬托出清晨的寂静。(2分)
2.C(2分) 点拨:最后两联用鸟类逢春之乐衬托“田家”早耕归来的愉快心情。
考点3:三、1.运用比喻,形象地将残月比作玉钩,(1分)渲染孤寂凄凉的环境;(1分)“钩”谐音“勾”,勾起词人的离愁别恨,为下文直抒胸臆铺垫蓄势。(1分) 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句的赏析能力。“钩”这个准确的比喻,不仅写出月形,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如今又勾起了词人的离愁别恨。为下文的抒情铺垫蓄势。
2.①“旧帘”表明这是一个普通的百姓家庭,呼应首联的“寻常百姓家”。②“旧帘”是小燕子顺利找到前一年住过的人家的标志。③“旧帘”与上句中的“新燕”均为名词,词性相对,符合诗歌的对仗要求。④“旧帘”表现出主人对燕子的喜爱,人与燕子的和谐关系。(3分)
点拨:注意此题要从结构、词性、情感等多个角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