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为人民服务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2 为人民服务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2-19 10:38: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为人民服务
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清各段的内容,读懂文章,从而进一步弄清作者的演讲思路;
2、理解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3、初步了解文中复句的作用。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中论述的各个层次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思想之间的关系;
2、概括能力训练,读懂文章,归纳各段内容

教学难点:
文章难点在于如何理解文章第三段“精兵简政”这一事例与本段中心句之间的关系

能力:
1.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阐述问题的思路;
2.熟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德育: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
我们今天媒体大力宣传的一个主题思想是什么?(三个代表)“三个代表”具体的说就是:1、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2、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3、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在半个多世纪前毛泽东的那篇演讲说的也是这样
一个道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为人民服务》这篇课文。
二、进入新课:
板书课题,简介背景。
同学们,《为人民服务》(板题)这篇课文是毛泽东主席在1944年9月8日,在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为悼念张思德同志而召开的会议上所作的演讲。(毛泽东的亲笔题词: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寺得同志致敬)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毛泽东主席针对这一情况,讲述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我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要树立这样一种信念:不是人人为我,而是我为人人。
张思德同志生平事迹:
张思德同志是中共中央警卫团的战士,16岁参加革命,经过长征,负过伤,一直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直到在烧炭时因炭窑崩塌而牺牲。他虽然只活了28岁,但他短暂的一生是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的死比泰山还要重。
1、词语解释:
死得其所:所,处所。形容死得有意义,有价值。
五湖四海:泛指全国各地。
精兵简政:缩小机构,精简人员。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固”,必。“或”,有的人。“于”,表示比较。
追悼:怀念死者,表示哀悼。
哀思:悲哀的思念。
寄托:托放。
2、
课文整体感知:
这篇演讲词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一主题讲了哪些内容?
明确:
第1段:我们的队伍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队伍中的一员。
第2段:张思德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比泰山还要重。
第4段:为人民的利益而牺牲是“死得其所”,但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牺牲。
第5段:号召大家追悼为人民的利益而牺牲的同志,寄托哀思,团结起来。
3、再读课文,弄清如下几个问题:
(1)第三、四段的中心句。
(2)张思德的死为什么比泰山还重?
(3)为什么要开追悼会?
明确:为了怀念死者,怀念那些曾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做过贡献的人,同时开追悼会也能使人民更加团结,使整个民族团结起来。
(4)"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这几句话的启发。
明确:为人民服务,要善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无论是自己的同志,亲密的朋友,还是平日相处时有矛盾的人、反对过自己的人,这些人的批评都要听得进去。只要是正确的批评和意见,我们就要接受,就要改正,就要照办。这就表明了衡量是与非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要符合人民的利益,对人民有好处。
三、小结: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四、作业:课末习题二。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检查背诵(课文第二段);
2、本文所讲的主要内容。
二、新课:
1、朗读课文。
2、寻找论据。
论据:作者在第2段首先引用了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中的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把它作为道理论据来赞誉张思德的死;接着有举出张思德的事例作为事实论据,指出张思德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比泰山还要重。为了充分说明这一点,作者又在第3段举出了李鼎铭精兵简政的建议被采纳这一事实作为
又一个事实论据,指出我们要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使文章很有说服力。
3、论证方法:a、引用;b、对比;c、例证。
4、段落关系:层次清楚,逐层深入。(结合五个观点分析)
5、再读课文,找出文中的复句。
例:第三段的第三句是偏正类的条件复句(单重);第三段的第一句是双重复句,第一层是因果,第二层是假设。(都属于偏正类)本课复句特别多,这里就不多举例。
三、小结:1、文章如何逐层深入论述;2、复句的作用。
四、练习:联系上期学过的古诗,说出和第二段引用司马迁所说的意思相似的诗句来。
(明确: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的尾联)
作业:
1、课末习题四;2、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读后感。
六、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