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阿炳在1950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18.阿炳在1950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2-20 08:37: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7张PPT。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任何人都可以在音乐中找到自己心灵的家园。人生因为音乐的存在而有滋有味。在音乐的熏染下,我们会变得沉静、温和、从容、豁达,我们的情感由坚硬变得柔软,由粗糙变得精细。那么你知道著名乐曲《二泉映月》吗?阿炳在195018电视解说词(难点)识记、理解并积累生字词;了解阿炳的人生经历;学习本文多角度、多侧面展现人物命运的写法。
解说词中将记叙、议论、抒情和说明融为一体的表达方式。
感受我国民间艺术的魅力,培养对祖国民间艺术的热爱之情。(重点) 本文是中央电视台系列专题片《记忆》中的一个专题“阿炳在1950”的文字稿,专题片主要介绍了阿炳在世的最后一年,也就是他人生的最重要的一年——1950年。这一年中央音乐学院的两位音乐家来到刚解放的无锡,为民间音乐家阿炳录音。正是这次录音改变了阿炳的命运,挽救了阿炳的艺术生命,并使《二泉映月》得以名垂中外音乐史册。这次录音也被传为佳话。解说词与同期声解说词是对人物、画面、展品或旅游景观进行讲解、说明、介绍的一种应用性文体,采用口头或书面解释的形式,或介绍人物的经历、身份、所做出的贡献(成绩)、社会对他(她)的评价等,或就事物的性质、特征、形状、成因、关系、功用等进行说明。
同期声实际上就是同期录音的意思,也就是在拍摄影片的同时录音,这样的影片音效比较真实,更有现场感,一般拍摄写实类、动作类的片子比较多。但事实上,在影片后期制作的过程中,也会对同期录音的效果进行修改、完善,剔除不必要的杂音等,所以同期声是相对真实的。勒令      琵琶
耗尽魔法记忆:词性辨音法,“煞”在作副词表“极”“很”之意时读“shà”,如“煞白”;在作动词表“结束”“收束”之意时读“shā”,如“煞笔”。lèpí pahào煞笔 煞费苦心shāshàlíng( )听
衣bō( ) diān( )峰聆钵巅 ( )扶 ( )言 ( )涎欲滴chánchānchán魔法记忆:偏旁辨字法,以手(扌)相扶为“搀”,说(讠)人坏话为“谗”,想吃美食(饣)为“馋”。搀馋谗1.稀罕:
稀奇。
2.潇洒:
(神情、举止、风貌等)自然大方,有韵致,不拘束。
潇洒、洒脱辨析:两词都有(举止)不拘束的意思。“潇洒”可用于评价具体的人和事,如:这个转体、空翻的动作完成得非常潇洒。“洒脱”用于较为抽象的评价,如:他这个人比较洒脱,不会在这种问题上过分纠缠。3.截然不同:
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截然,形容界限分明,像割断一样。 例句:四位演唱风格截然不同的歌手同台演出,让人相当好奇与期待。
4.高山仰止:
原意是品德像大山一样崇高的人,就会有人景仰他。文中形容人们听到好的音乐作品后,欣喜之余景仰之情油然而生。 例句:许多人虽然没有与季羡林老人面对面接触,却读了他不少作品,对于季老,有种高山仰止的感觉。
5.巅峰:
顶峰,多比喻最高的水平。6.耗尽:
消耗完毕,用尽所有。
7.千古绝唱:
千百年来音乐造诣最高的作品。
例句:茶与禅两种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其融合的精髓——“茶禅一体”已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千古绝唱。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1.说说《二泉映月》这一名字的由来。【答案】此曲录完后,还没有名字。阿炳经常在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拉琴,所以命名《二泉映月》,它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可说和内容无关。2、请梳理文章的层次。【答案】(一)“1950年秋天——我们已无缘听到了”。为瞎子阿炳的演奏录音的缘由,并介绍了他的艺术生涯和坎坷人生。(倒叙、插叙;敢叛逆、有骨气)(二)“1950年2月——催第(瞎子阿炳的妻子)也随之而去”。详写为阿炳录音的经过,略写录音三个月后饱经沧桑的阿炳即吐血病故。(三)“这六首被抢录下的乐曲成了阿炳的绝唱——末尾”。写抢救《二泉映月》的经过和意义,并说明的影响。(代表中国民族音乐的世界性曲
目)第②段在文中有何作用?【答案】
本题运用中间句(段)作用分析法。这是一个过渡段,由要录音过渡到对阿炳一生的追忆及录音前后情况的介绍。在内容上讲明了阿炳音乐基础的来
源。2. “马上”一词在文中有何表达效果?【答案】本题运用品析词语表达效果法解答。“马上”二字体现出储师竹老师对这首不知名的曲子的敏锐的感知力,也从侧面表现了阿炳自创音乐的艺术功力。3.交代阿炳自编自演《金圆券害煞老百姓》的事件有何作用?【答案】自编自演《金圆券害煞老百姓》这种与百姓生活联系紧密的乐曲,反映出阿炳对国家民族、对百姓生活的关心,是替百姓诉说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但同时阿炳因演奏这样的说唱曲而遭迫害,可见当时社会的不公正。4.为什么要交代阿炳的身世与无锡的道教音乐?【答案】交代阿炳的身世与无锡的道教音乐是为了说明他与音乐结下不解之缘的缘由,在结构上也为他能演奏“绝世乐曲”做铺垫。阅读方法解密情节内容作用分析法。
文章中的某个情节、某个事件、某段内容在文章中的作用应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内容方面应先概括情节内容,结合写作目的,答出与主题的关系。结构方面包括设悬念、埋伏笔、做铺垫、照应等。一般答题模式为“……情节(内容),表现了……,在结构上有……作用。”?5、第21段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何作用?【答案】本题可运用侧面描写作用分析法进行分析。侧面描写。杨教授对阿炳卖艺情形的描述,说明阿炳与寄生于社会上的叫花子“截然不同”,从侧面烘托了阿炳的骨
气,而这骨气正是他的音乐的灵魂。6、二人的回忆有何作用?【答案】本题运用侧面描写作用分析法解答。二人的回忆都强调阿炳录音时没有试拉,也没有重拉,从侧面突出了阿炳深厚的艺术功底和精湛的弹奏技艺。7.第35段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刻画阿炳?有何作用?【答案】
运用了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突出表现了阿炳为自己的音乐有了传承的机会而激动不已的心情。8.第41段四个假设有什么作用?【答案】本题运用排比句表达效果分析法。一系列的“如果不是”构成排比句,增强了语言气势。一系列不经意中发生的事情,挽救了阿炳的艺术生命,使后人有缘听到这段“千古绝唱”,作者为之感到庆幸与欣慰。9. “从来都是站着演奏的阿炳今天可以坐下来为大家演奏了。”这句话有何表达效果?【答案】
此题运用赏析句子两要素法解答。这句话中,“站
着”和“坐下”两个词形成鲜明的对比,反映出阿炳的地位发生了变化,由旧社会流浪街头的艺人变成新社会受人尊敬的音乐家。10. “这是阿炳一生中唯一的一次登台演出。”句中的“唯一”能否去掉?为什么?【答案】不能。“唯一”的意思是“只有一个的;独一无二的”,说明阿炳一生中只有这么一次登台演出,没有第二次。去掉后,语言表达不准确。并且“唯一”还有更深层的含义。“唯一”既含有对阿炳艺术生涯的惋惜,又间接指出正是新中国的成立才挽救了像阿炳这样的艺人的艺术生命。11. 《二泉映月》的意义和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案】
在国内,是全国二胡比赛的必奏曲,更是二胡名家的常奏曲目。在国外,先后被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费城交响乐团,德国斯图加特室内乐团,法国里昂交响乐团演奏过。它已成为代表中国民族音乐的世界性经典曲目。重难点小结 这部分写的是录音的经过和录音三个月后阿炳去世。录音的经过重点写了录制《二泉映月》的经过,简略写录制其他五首曲子。在写《二泉映月》时又重点写了“倒带”时,阿炳听自己的演奏录音,阿炳欣喜、高兴的神情和动作。并说明曲子已成为代表中国民族音乐的世界性经典曲目。【答案】
本题运用标题作用分析法解答。文章标题点明了人物、时间,可见1950年对于阿炳十分重要。因为这一年中央音乐学院的两位音乐家来到刚解放的无锡,为民间艺人阿炳录音,这次录音改变了阿炳的命运,挽救了阿炳的艺术生命,并使《二泉映月》名垂中外音乐史册。所以,以“阿炳在1950”为标题。1.【主题探究】文章标题为“阿炳在1950”,为何以此为标题?【答案】这是一篇电视专题片的文字稿。文章既介绍了阿炳的
人生经历,又叙述了《二泉映月》成为世界名曲的经过;既从“点”上写1950年为阿炳录音的经过,又从“面”上写阿炳饱经沧桑的一生。从结构和写作手法上看,这个电视专题片既有大量解说词、旁白,又有多人的出镜与同期声;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描写;既有顺叙,又有倒叙、插叙;既有叙述、说明,又有议论、抒情。这些都是通过为阿炳录音穿插联系在一起的。
2.【手法探究】本文是如何多角度、多层面展示阿炳的人生的?阿炳在1950第一部分 1-23 为阿炳录音的缘由
第二部分 24-38 为阿炳录音的经过
第三部分 39-49 《二泉映月》成为世界名曲的相关经过和意义文章主要通过介绍阿炳在世的最后一年,中央音乐学院的两位音乐家来到无锡为其录音的经过,写了阿炳的人生经历,也叙述了《二泉映月》成为世界名曲的经过,赞扬了阿炳饱经沧桑却仍然不屈的性格。1.解说词与人物同期声结合,内容翔实。
本文是中央电视台系列专题片《记忆》中的一个专题“阿炳在1950”的文字稿。作者根据电视媒体声画结合的特点,将解说词与人物同期声结合起来叙事写人,多角度、多层面地展现了阿炳的命运,内容翔实。
2.顺叙、倒叙与插叙相结合,文章摇曳多姿,内容丰富。
作者写阿炳的一生,不是完全按时间顺序,而是采用三种叙述形式,有点有面地、立体地写出了阿炳其人其事。顺叙是全文的框架,其大体思路是:1950年秋天中央音乐学院两位教授准备为阿炳录音——1950年9月2日录音开始,3日结束——1950年12月4日阿炳病故。中间插入了《二泉映月》引起几位音乐家关注的经过,插入了阿炳人生历程的追述。而在叙述他的人生历程时,又把为阿炳录音、阿炳逝世的1950年放在开头先写,这是倒叙。 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流水月光都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泻出来。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一、略。 点拨:结合相关介绍,搜集关键信息来写作,注意语言要准确、精炼,点出重要信息——生平简介及其成就等。
作者多角度、多层面地展现阿炳的命运:从内容上看,作品既介绍了阿炳的人生经历,也叙述了《二泉映月》成为世界名曲的经过;既“点”上写1950年为阿炳录音的经过,又“面”上写阿炳饱经沧桑的一生。在“点”上写为阿炳录音的经过时,既详写了名曲《二泉映月》的录制,也略写了其他五首曲子的录制,并补充说明了《二泉映月》成为绝唱的原因;在“面”上写阿炳的一生时,既写了他的艺术生涯,也写了他的铮铮傲骨,同时还写了他的出身及爱情生活等。从结构和写作手法上看,电视片既有大量解说词旁白,也有6人之多的出镜与同期二、声播出;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既有顺叙,也有倒叙、插叙;既有叙述、说明,也有议论、抒情。如解说词中大部分是记叙,但也恰到好处地插入了议论、抒情和说明。插入的议论兼抒情的部分如:①1950年是他在世的最后一年,也是他人生的重要一年;②那些为阿炳录音的人们也没有意识到,这次录音将在中国音乐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③我们现在听到阿炳的音乐,不管是阿炳亲自演奏的,还是其他人改编的版本,都会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插入的说明如:①课文中插入介绍当时无锡道教音乐的情况;②据当地熟悉阿炳的音乐家回忆,阿炳录音时已经不在巅峰状态了;③这是阿炳一生中唯一的一次登台演出;④引用杨荫浏教授《阿炳小传》中的资料等。点拨:整体把握课文,体会这一写作特点,从内容与结构上进行分析。
三、表面上看来这段话是课文所写几个部分内容的一个概括,是作者为这些人不经意中做的这些事叫好、庆幸。但透过字里行间及文中的背景材料,我们也可以感觉到作者对新中国的讴歌,对党的文艺政策的歌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又哪来阿炳艺术生命的新生?阿炳最值得庆幸的是他在世的最后几年无锡解放了,中国解放了,是新中国改变了阿炳的命运,挽救了阿炳的艺术生命。 点拨:整体把握课文,体会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揣摩主题的深层含义。示例:乐曲流畅婉转,意境深邃,质朴动人,平静深沉又不乏昂扬之志,缠绵哀怨而又饱含愤慨之情,充满了浓郁的江南风格,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点拨:此题旨在培养同学们对音乐的感悟能力。注意结合阿炳的身世去理解。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