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我的童年课件(含朗诵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5.我的童年课件(含朗诵视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2-19 21:07:15

文档简介

课件39张PPT。童年是五彩缤纷的;童年是最令人怀念的,是最无忧无虑的…… 想到那童年的幼稚,会令人发笑,我们儿时的无知、天真、稚气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
童年是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的,只有从今拥有,现在才有所感悟。
同学们的童年生活是无比幸福、充满快乐、自由自在的。那么季羡林先生眼中的童年又是怎样的?传记我的童年5(重点)(难点)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点。
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通过学习本文,感悟作者苦难的人生,从而激发起我们对生活的热爱,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重点)季羡林(1911~2009),山东临清人,学者、翻译家、作家。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 文,能阅俄、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传记的特征真实性: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无论是自传还是他传,都要客观而真实地反映传主的人格魅力或功过得失。
文学性:传记是写人的,有人的生命、情感在内;传记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倾注了作者爱憎的情感;传记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在北大有一个故事流传很广:某年新生入学,一青年大包小包,肩扛手提,偌大的燕园让他找不到北。情急之下,他看见一着布衫的长者,便把行李往长者身边一放,喊道:“大爷,你替我看一下行李,我去办手续。”这位北大新青年一个多小时后才回来,发现长者依然为他守着行囊,寸步未离……次日当他在开学典礼上看到那老头坐在主席台上,一打听,得知他就是北大副校长著名学者季羡林时真的吃惊不小,那青年对同学说:“他就像个邻居大爷,一点也看不出来是个校长。”布衣教授这就是学贯古今、成就斐然、名扬海内外的季羡林老先生给人的印象。他出身贫农,24岁去留洋,在德国待了十来年,其一生都在搞外国文学、外语教学和中外文化交流的研究,却没有一点“洋味”,永远是一身中山装,每日三餐粗茶淡饭,生活极为节俭,害怕浪费,厌恶虚荣,这大概是他身上农民子弟的基因使然。因此他被人称为“布衣教授”。诞生 一垄 溺爱 椽子
伶 仃 磨破 石磨dànlǒngnìchuánlíng dīngmómò语境记忆法:因义定音法,“磨”当“摩擦”讲时读“mó”,如磨破,当“把粮食弄碎的工具”讲时,读“mò”,如推磨。Suǒ( )事 家tú( )四壁
光大门méi( ) 浑浑è è( )琐徒楣噩噩1.肃然起敬:
形容由于受感动而产生的恭敬和钦佩。肃然,十分恭敬的样子。起敬,产生敬佩的心情。 例句:牛秀珍、周月茜两位老人为配合党的工作,主动克服困难,腾退原有住房,令众人肃然起敬。
2.万象更新:
宇宙间的一切景象都更换了新貌,显出一派生气。
例句:教师们相信,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学之路将真正迎来万象更新的春天。3.孤苦伶仃:
形容孤独困苦,无依无靠。 例句:小燕的父母在一次车祸中不幸遇难,如今她孤苦伶仃,我们要尽可能地帮助她。
4.相依为命:
互相依靠着生活,谁也离不开谁。 例句:30多岁的韩季军自小下肢瘫痪,和近80岁的母亲在6平方米的小屋里相依为命。
5.不折不扣:
不打折扣,表示完全、十足、彻底。 例句:这里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真是个不折不扣的世外桃源。6.不以为然:
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
不以为然、不以为意辨析
异:“不以为然”强调“认为不对,持反对意见(多含轻视意)”。“不以为意”指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
例:(1)他嘴上虽然没有说不对,心里却不以为然。
(2)我们希望各级政府科学理财,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教育,万不可不以为意。7.家徒四壁:
家里只有四堵墙。形容十分贫穷。
例句:父亲被查出患食道癌,至今尚在化疗中,巨额医疗费已令顾晓军家家徒四壁。
8.光大门楣:
指光耀门庭,光宗耀祖。门楣,门庭、门第。 例句:冯裕虽生于贫寒的军户之家,却不肯向家境低头,通过借书学习,最终成名,光大门楣。
9.浑浑噩噩:
形容无知无识、糊里糊涂的样子。 例句:一个人一旦有了自我认知能力和独立的人格,就会自强奋发,不会再浑浑噩噩,虚度年华了。10.习以为常:
常做某种事情或常见某种现象,成了习惯,就觉得很平常了。
例句:一开始大家对他的奇装异服感到很惊讶,时间一长也就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了。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我的童年》课文朗读。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1.围绕“我的童年”,作者写了哪些人,哪些事?【答案】介绍了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父亲与叔父 艰难的生活;我每天最高的享受;偷吃死面饼子的趣事;介绍我的启蒙老师;回忆童年时的小伙伴;交代我离开故乡的原因。 2.找出文章的纲领句。【答案】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1.文章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案】本题运用开头句(段)作用分析法。首段开篇点题,总领全文。表示色彩的词“红”“绿”和“灰黄”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自己童年的特点——灰黄、黯淡,也为全文定下了淡淡的忧伤的感情基调。2.作者回己自己童年,却从当时的社会环境写起,有什么作用?【答案】从新旧交替的社会环境写起,交代时代背景。既尊重了历史事实,又很自然地使读者感受到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从而能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对这段往事的情感。3.作者写父辈艰难生活的用意是什么?【答案】写父辈的艰难生活,告诉读者自己的家庭背景,为下文写自己的艰苦生活作铺垫。4. “我吃起来,仿佛是龙肝凤髓一般,我不知道天下还有比白面馒头更好吃的东西。”试品析这句话的好处。【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将白面馒头比作龙肝凤髓,认为白面馒头就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读来让人有一种无言的酸楚。5. 第7段“母亲没有法子下来捉我,我就站在水中把剩下的白面饼子尽情地享受了。”句中的“享受”一词有何表达效果?【答案】“享受”本指物质上或精神上得到满足。作者把在母亲的追打下,一丝不挂地站在水中吃饼子说成是一种“享受”,一方面刻画出作者的顽皮,另一方面表现出生活的艰苦,展现了作者回忆儿时苦难的一种苦而不伤的超然之情。阅读方法解密关键词语表达效果法。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往往是句子中的关键动词、修饰词(形容词、副词)或运用修辞或表现手法的词。答题思路一般为:第一,了解词性、感彩,分析修辞、表现手法;第二,结合语境揣摩词语确切含义及效果,第三,体会词语所蕴含的感情。6.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花朵当然要爱护;但爱护要得法,否则无异于坑害子女。”这句议论有什么作用?【答案】运用设问及反问的修辞,写出了童年小事对自己人生的深远影响。作者从自身和社会两个方面总结,告诉我们要“知足常乐”“教子有方”,议论深化了文章内容,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重难点小结 文字重点回忆身边的琐事,阐述自己深刻的人生体验,抓住两件往事:一是半个馒头,二是死面饼子。作者通过对这些苦难生活的回忆,说明童年虽苦,却培养了“我”不追求物质享受的品质,“受用不尽”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感恩之情。7.第10段作者为什么叙述自己童年时的两个小伙伴的遭遇?【答案】一方面,因为和小伙伴们一起玩,所以苦难的生活同样还有童年乐趣;另一方面,写自己的两个小伙伴因为没有读过书,杨狗终其一生碌碌无为,而哑巴小成了山大王,从侧面突出了读书对“我”的人生的巨大影响。8.为什么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我”却宁愿“啃红高粱饼子就苦咸菜”?【答案】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弥补不了内心的思母之痛,这种精神上的折磨比物质上的煎熬还要苦。这既表现了“我”对父母、故乡强烈的思念之情,也表现了“我”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辛酸与无奈。【答案】本题运用句子含义理解“三抓一联系”法。深层含义:“红”即快乐和幸福的象征,“绿”即平静安稳的象征,“灰黄”则是黯淡、伤感的象征。“我”的生活中没有红,没有绿,只是一片灰黄,整个意思是“我”的童年,既没有令人难忘的幸福欢乐,1.【难点探究】作者开篇说:“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试着分析这句话的深层含义,并结合具体内容说一说作者为什么会这样形容自己的童年。也没有令人怀念的平静安稳,大部分有的只是物质生活的贫苦、教育的落后带给“我”的酸楚。
结合课文内容可知“我”的家境贫寒(最穷的村中最穷的家)、父辈艰辛(孤苦伶仃、奔波劳碌)、物质生活困苦(半个白面馒头是最高的享受)、教育贫乏(没有私塾和书籍),幼年离家,受思乡之苦(思母心切,无法安眠),这一系列的辛酸压在一个年幼的孩子稚嫩的肩膀上,让其本应该无忧无虑的童年充斥着无尽的酸楚,于是肺腑之言“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一呼即出。【答案】作者在平淡的叙述中,饱含着复杂而又真挚的情感。有对自己“灰黄”的童年的忧伤惋惜之情;有对在贫穷的环境中养成进取精神和“对日常生活要求不高,对吃喝从不计较”的习惯的欣慰之感;还有对邻里情、友情、母子情、故乡情的深切感念。2.【难点探究】阅读文本,试分析作者对自己的童年怀有怎样复杂的感情。我的童年家境贫寒
父辈艰辛
生活困苦
教育贫乏
离乡之痛真挚的情感
平和的叙述本文写了作者在童年各个阶段“灰黄色”的贫苦生活,充分表明那段生活给作者留下了难言的苦楚及深刻的人生体验,含蓄地抒发了作者感念邻里情、友情、母子情和故乡情的真挚情怀,同时也告诉我们身在福中要惜福的道理。1.小标题式结构。
本文按照幼时家境—教育启蒙—六岁离家的时间顺 序,分别以“最穷的村中最穷的家”“父辈们”“每天最高的享受”“开始认字”“离开故乡”为小标题展开叙述,展示了自己童年“灰黄”记忆的不同片 段,让我们对作者的童年有了更清晰、深刻的认识。2.叙事平和,语言淳朴,情感真挚。
文章叙事平和自然,对多年前的人、事、物娓娓道 来,没有大喜大悲,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种阅尽沧桑后的平静和超然,可谓苦而不伤,悲而不泣。语言如话家常,淳朴而不乏味,如“我那一个家徒四壁的家就没有一本书,连带字的什么纸条子也没有见过”;真挚情感自然流露,毫无造作之感,如:“呜呼,世事多变,人生易老,真叫作没有法子!”季羡林先生的《我的童年》,让我们看到了季先生那“一片灰黄”的早年生活,他的童年生活与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应从季先生的生活中汲取一些精神营养,即面对困境时不要怨天尤人,要敢于克服,奋发向上,这样才无愧于时代、家庭给予我们的厚爱。一、作者的童年是与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在当时混乱黑暗的社会背景下,作者家境贫寒困窘(“最穷的村中最穷的家”);父辈们生活艰辛(孤苦伶仃、房无一间,地无一垄,出外奔波谋生);物质生活艰苦(“半个白面馒头”如龙肝凤髓是“最高的享受”);教育贫乏(无私塾和书籍,只记得先生的名字和游玩的小伙伴);幼年离家,受思乡之苦(远离家乡,思母心切,夜不能寐)。对于一个儿童来说,这一切都是暗淡无光的,所以作者用“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来形容自己充满酸楚的童年。二、1.“受用不尽”指受益不完,有很多好处。这里既包括从举人太太那里得到的半个馒头,也包括宁大婶和宁大姑带“我”捡拾的劳动成果——麦子,以及把麦粒磨成面粉做成的死面饼子,这些琐事让“我”体会到了善良、疼爱、感恩,促使“我”珍惜生活,知足常乐,振作前行,有所作为。
2.“竟”指出乎意料,有点吃惊。表示作者一点儿也没有想到和自己一起游玩的光着屁股的小伙伴会成为一个“英雄”。“骄傲”蕴含着作者对哑巴小高超本领的敬佩,也有着对他不幸命运的惋惜,还有为自己童年有这样一个与众不同讲义气的“绿林英雄”伙伴感到自豪的感情,正因为有小伙伴的存在,“我”才感到灰黄色的童年生活中有了些许的亮色。
3.物质生活的提高弥补不了内心的思母之痛,这种精神上的折磨比物质上的煎熬还要苦。这既表现了“我”对父母、故乡强烈的思念之情,也表现了“我”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辛酸与无奈。三、示例一:“每天一睁眼,抬腿就往村里跑”一句中“抬腿”形象地表现了“我”到举人奶奶家已养成习惯,再如“母亲没有法子下来捉我”,“没有法子”如话家常般写出了母亲对水中的“我”的无奈。这些语言没有经过修饰润色,没有刻板地运用书面语进行表达,如话家常般,让读者倍感亲切!
示例二:作者思母心切,没有说“物质生活条件提高了,却难解我思母之痛,我多想回到她的身边”,却说“尽管此时不但能吃上白面馒头,而且还能吃上肉,但是我宁愿再啃红高粱饼子就苦咸菜”,没有华丽的辞藻,平和质朴的语言表述中却让我们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浓得化不开的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