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雷电颂课件(含朗诵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7.雷电颂课件(含朗诵视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2-19 21:08:30

文档简介

课件43张PPT。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一张饱经风霜的脸上凝聚着万般的忧愁,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头戴切云高冠,身着雪白罗服。瑟瑟秋风下,他踱步远方,似行吟沉思,似引吭悲歌。
他,便是屈原。戏剧雷电颂7(重点)(难点)联系背景资料,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
学习象征手法的运用,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学习诗人痛恨黑暗、向往光明、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和崇高理想。(重点)郭沫若(1892~1978), 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 家、历史学家、社会活动 家、古文字学家,是继鲁迅之后的又一文学大师。著有诗集《女神》《星空》,历史剧《棠棣之花》《屈原》《虎符》等。《屈原》写于1942年,当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半壁河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并且悍然发动“皖南事变”,掀起反共高潮。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的郭沫若创作了《屈原》,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郭沫若借历史上的屈原的悲剧,展示了当时的现实世界中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戏剧的概念及特点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借助于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来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剧本是舞台演出的依据和基础,是戏剧的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戏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剧本的主要特点有:1.有尖锐的矛盾冲突即戏剧冲突;2.主要通过人物语言、动作塑造人物形象;3.适合舞台演出。屈原给弟子宋玉讲自己的《橘颂》一诗,赞美橘树“独立不倚”、“至诚一片”的品格,告诫宋玉在这大波大澜的时代“生要生得光明,死要死得磊落”,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 秦为破坏楚齐联盟派使者张仪游说楚王,诡称秦以商于六百里之地与楚,条件是楚齐绝交。屈原识破秦国虎狼之心,力劝楚王坚持联齐抗秦。张仪阴谋受挫,转而与楚王宠姬南后勾结。南后为了固宠便接受张仪奸计,以离间楚王与屈原关系。南后以帮助指导“九歌”为名,把屈原骗入宫廷,当面吹捧屈原 ,待话剧《屈原》剧情简介见到楚王回宫时,便诈作头疼,倒入屈原怀中,反诬屈原调戏她。昏庸暴戾的楚王,不辨真伪,便以“淫乱宫廷”的罪名,免去屈原官职逐出宫廷,并宣布和齐国绝交,同秦国修好。无耻文人宋玉叛离屈原,投靠贵族集团。屈原愤而出走,路遇楚王、南后、张仪,情不可遏,痛骂张仪,怒责南后。楚王大怒,下令把屈原关进东皇太一庙。侍女婵娟坚信屈原是纯洁和正义的,不为南后威逼和宋玉、子兰利诱所动,也被囚禁。屈原身陷囹圄,眼见祖国危亡,一腔悲愤喷涌而出。他呼唤雷、电、风,“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他渴望雷电化作他胸中的长剑“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壮美的“雷电颂”把屈原光辉品格升华到最高峰。这时庙祝郑太卜受南后之命,以毒酒与屈原,婵娟和救她的卫士赶到,婵娟误饮毒酒代屈原而死。卫士刺杀郑太卜,焚庙。熊熊火光中,屈原展读《橘颂》,祭奠婵娟,并随卫士潜往汉北,和人民一起继续坚持斗争。玄衣 徘 徊 伫立 睥 睨 咆 哮
污秽 稽首 稽查 迸射 木梗xuánpái huáizhùpì nìpáo xiàohuìqǐ语境记忆法:记少余多法,“稽”只有在“稽首”一词中读“qǐ”,其余都读“jī”。jībènggěngnuè( )待 脚liào( )
波lán( ) tāng tà( )
xī( )利 驰chěng( )
雷tíng( )虐镣澜镗鞳犀骋霆1.睥睨:
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2.咆哮:
形容水流的奔腾轰鸣,也形容人的暴怒喊叫。
3.犀利:
(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4.迸射:
向四处喷射。
5.播弄:
摆布;挑拨。6.虐待:
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7.雷霆:
雷暴;霹雳。比喻威力或怒气。
8.拖泥带水:
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脆。 例句:他说话做事历来干脆利落,从不拖泥带水。
9.徘徊:
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徘徊、彷徨辨析
同:都是动词,都含有“来回走动”的意思。
异:“徘徊”强调来回地走,含有慢慢踱着的意思,也可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彷徨”指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例:(1)这个厂每月的产值一直在三百万元左右徘徊。
(2)他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彷徨观望。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雷电颂》课文朗读。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1.与以往的课文相比,这篇课文在形式上什么特点?【答案】是屈原的内心独白。2.初读课文,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答案】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 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人。3.风、雷、电的象征意义是什么?【答案】象征变革黑暗现实的伟大力量。1.第1段属于舞台说明,主要交代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答案】主要交代了屈原的外貌、神态、动作,为下文他震天撼地的呼喊作铺垫。2. “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品析这句话。【答案】这几句是对风的呼喊,流露出屈原对风的急切的渴盼,风是改变黑暗的变革力量。3.如何理解“尽管你是怎样的咆哮……吹动一些花草树木”的含义?【答案】本题运用句子含义理解“三抓一联系”法。这句话运用排比的修辞写出了诗人对风的呼唤,也是诗人充满矛盾的内心独白。尽管他清楚地认识到黑暗的势力强大,但他还是热切地呼唤与祈求风的咆哮,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为光明的未来做一点贡献。4. “你们都是诗,都是音乐,都是跳舞。”请从修辞角度分析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答案】本题运用赏析句子三步法。 这句话运用了排比、拟人、暗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斗争精神的歌颂以及对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的热切向往。5. “火!你在天边,你在眼前,你在我的四面,我知道你就是宇宙的生命,你就是我的生命,你就是我呀!我这熊熊地燃烧着的生命,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吗?”如何理解这句话?【答案】这几句是屈原对光明的狂热的呼喊,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向往与追求。6.第9自然段“炸裂呀,我的身体!……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赏析这句话。【答案】这一段运用了呼告、明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以雷霆万钧的气势,表达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不满和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7. 第12段“什么个大司命,什么个少司命……什么个湘夫人。”句中“什么”多次出现,有什么作用?【答案】“什么”不是表示疑问,而是一种强调, 表现了屈原心中对那些“土偶木梗”无比的愤恨和蔑视,斥责毫不留情。8.第12段“我要把你们烧毁!烧毁!烧毁!”三个“烧毁”连用,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答案】反复。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腐朽、暴戾的统治阶级的帮凶的无比愤恨和推翻他们的热切愿望。表现了作者无比高昂的战斗激情和彻底的斗争精神。9.第12段运用第二人称有什么表达效果?【答案】采用第二人称,不但增强了语言气势,更能直接有力地表现主人公内心的愤怒和与黑暗势力决斗到底的顽强精神。人称表达效果分析法。写作的人称有三种: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亲切真实;第二人称:便于抒情和情感交流;第三人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从更多方面自由地叙述。10.如何理解“哼,还有你这河伯……哦,你河伯”的含义?【答案】两个“河伯”所指对象不同,前一个“河伯” 是诗人所见的河伯神像,后一个“河伯”指诗人由此而想到曾扮演河伯的钓鱼人,他因同情屈原而被关进监牢。 “哼”表现了轻蔑、痛恨的感情,是对河伯神像而发的。“哦”表示醒悟,想起“最初的一个安慰者”,感情有所舒缓。
这里的省略号表示时间上有所停顿,也表示意思有所转换,感情由愤恨变为悲伤。11.文章结尾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对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答案】三个倒装的呼告,组成排比,突出动作,强有力地表达了诗人对风、雷、电的呼唤和渴求;三个“毁灭”反复 ,表达了诗人彻底摧毁黑暗社会的战斗精神和坚定决心。重难点小结这部分诗人借屈原指斥神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作者运用了反复、排比的修辞,运用第二人称,以雷霆万钧的气势,批判了东皇太 一、云中君的无德无能,批判了东君的昏庸腐 朽,怒斥了大司命、少司命、湘君、湘夫人的欺民惑众。【答案】《雷电颂》是屈原性格的缩影,是屈原精神的化身。屈原热爱祖国、人民,愿意为之献出自己生命之火。奔涌在他胸腔里的感情,悲壮激越、乐观自信、深沉坚 定。屈原是一个忠于祖国、热爱人民、具有崇高理想、誓为光明和自由而战的不屈战士的形象。
作者借历史上屈原的悲剧,展示现实世界中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激烈斗争,屈原的精神正是作者精神的写照。1.【难点探究】从文中内心独白部分,你觉得屈原的性格有何特点?你从屈原的身上能否看出作者的影子(或情感态度)?【答案】2.【难点探究】本文共涉及哪些象征体?说说其中的象征意义。雷电颂呼唤风、雷、电——向往光明
指斥神像——抨击当权者与光明同行
与黑暗决裂文章以奇特的想象、宏伟的气魄、火一般炽烈的语言和雷霆万钧的气势,塑造了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光辉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1.巧用象征手法,感情含蓄、深沉。
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极为普遍,使作者难以言明的思想感情表达得含蓄、深沉、凝练。文中的风雷 电,江湖海,土偶木梗,都具有了象征意义。如江湖海象征广大的人民群众,风雷电象征变革黑暗现实的伟大力量,土偶木梗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反动统治者。象征手法的运用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2.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增强语句的气势和情感色彩。
首先,本文大量运用拟人、呼告等修辞手法。如:“风!你咆哮吧!咆哮吧!”“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 等等,这些语句,热切地呼唤风、雷、电;而“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等语句,无比愤怒地斥责了众神。这样,就直接有力地表达了诗人的爱憎情感,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表达效果。其次,运用了反复、排比等修辞手 法,既增强了独白的抒情效果,有力地表达了诗人的爱憎情感,又具有诗的形式美,回环往复,荡气回肠,朗朗上口,铿锵有力。3.想象瑰丽奇特,意境雄浑壮阔。
本文想象瑰丽奇特,闪耀着革命浪漫主义的光辉。 诗人进行大胆的艺术构思,展开神奇的想象,上天入地,呼风唤雷,运用夸张、象征等手法,让屈原和 宇宙间伟大的自然力——急风、怒雷、闪电结合在一起,达到物我同化的境界,使其具有毁灭诸神、摧毁一切黑暗的力量。剧中的屈原系念的是祖国和人民的命运前途, 以《雷电颂》的形式迸发出了自己的满腔忧愤。歌颂风雷电、怒斥神祇,体现了他与黑暗势力决斗到底的浩然正气。屈原的形象作为光明与正义的化身光彩熠熠、沉雄悲壮,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一、朗读及背诵略。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渴望。
点拨:体会风、雷、电的象征意义,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便可知抒情主人公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二、风、雷、电等形象象征了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课文通篇运用了拟人兼呼告的修辞手法,还有反复、排比、比喻等。例如:“啊,这宇宙中的伟大的诗!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你们都是诗,都是音乐,都是跳舞。”兼用比喻、呼告、排比的修辞手法,热烈赞颂了风、雷、电等自然力量;“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主要运用比喻,热切地赞美电这种自然界的伟力;“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你,你这土偶木梗,你这没心肝的,没灵魂的,我要把你烧毁,烧毁”等语句用了反复等修辞手法,无比愤怒地斥责东君,直接有力地抒发了作者的感情,达到了最大限度的抒情效果,往往能感人肺腑,撼动人心。三、《金色花》《秋天》是在七年级学过的诗歌,《金色花》借孩童“我”变成一朵金色花后和母亲捉迷藏,表现了孩子与母亲之间的亲密感情。《秋天》展现了三个画面:农家图、渔家图以及原野图。表现出秋天闲静、宁静、悠远的特点,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两首诗节奏徐缓,音调和谐,想象贴切新颖,都属于间接抒情,含蓄、婉转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如两首小夜曲,流过人们的心田,给人美的享受。而《雷电颂》是供舞台表演的人物的独白,所以它的抒情方式和前两者不同。它不再是含蓄、婉转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如疾风骤雨般直接有力地表达自己的爱憎情感,气势磅礴,酣畅淋漓,以求最有效地抓住观众,感染观众,获得一种现场感,达到最大的抒情效果,所以它多运用呼告、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有利于将积聚在人物内心的情感激流直接喷泻出来,使观众与之产生强烈的共鸣。